?

技術時代語言教師專業發展的邏輯起點、現實困境與實踐策略

2023-06-30 18:08賈超
教學研究 2023年3期
關鍵詞:技術接受模型語言教育教師專業發展

賈超

[摘要]技術時代,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在強調技術運用的多元化、關注技術介入的媒體化、重視技術整合的交互化等方面,為語言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當前語言教師專業發展仍面臨著技術整合深度不足的現實困境,主要表現為技術層面傳統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沖突,以及教學層面教師與現代教育技術的離散?;赥PACK理論為語言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多元知識類別的發展要求,該理論為技術賦能語言教師專業發展、深化語言教育與技術整合提供了理念指引。為此,語言教師專業發展應以此為據,沿著技術接受模型的實踐路徑,通過激發感知有用與易用性、建構教師自身知識結構、優化教師教學行為習慣,轉變技術使用態度、提升信息素養水平、增強技術整合深度。

[關鍵詞]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TPACK;技術接受模型;語言教育;教師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23)03-0053-05從20世紀中期至今,技術的迭代發展對人才、技能、知識等提出了更符合時代特征的新要求。顛覆性技術的運用,也使語言教育理念發生變革,并產生了新的語言教育手段與知識處理方式。當前,語言教師在不斷提高語言教育效能的同時,還要持續更新技術水平,保持與技術迭代的同頻共振。為達到這一目標,語言教師需要用適當的學科知識與技術知識武裝自己??v觀國內外,現代技術與教育的深度整合,已成為各個國家教育變革的必由之路。因此,厘清技術時代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的發展歷程及其時代要求,查找阻礙技術介入語言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困境,探尋技術時代下語言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策略,對于提高語言教育質量,助推現代化語言教師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1技術時代語言教師專業發展的邏輯起點

回溯發展歷程,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CALL)最早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初[1],是對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CAI)的內涵延伸,也是當前技術時代背景下語言教師專業發展的邏輯起點。

1.1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的發展歷程

隨著技術革命的推進,CALL成為一門成熟的研究學科。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在過去幾年里受到了學界極大的關注,大量的研究試圖確定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的特征,并就此發展出許多理論[2]。所謂CALL指的是一種技術介入語言學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習者使用計算機技術提高自身的語言熟練程度[3]。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技術的迭代更新,CALL中“計算機”的含義也不再局限于計算機本體,而是泛指一切能夠很好地融入教育教學過程的各種類型的技術手段。

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3個主要階段,即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的結構主義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Structural CALL)、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交際式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Communicative CALL),以及21世紀的整合性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Integrative CALL),每一個階段都對應著一定程度的技術介入方式、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 [4]。

當下,正處于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的第三階段[5],即整合性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階段,對技術背景下語言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期待??偟膩碚f,整合性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要求語言教師以建構主義與社會文化理論為基礎,選取適當技術融入到語言學習過程中,將語言技能中“聽、說、讀、寫”四大基本技能進行整合,促進語言教學和學習活動的中心關注焦點從教師轉移至學生,使學生成為更積極的參與者。

1.2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的時代要求

在語言教育中,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具有鮮明的技術時代優勢。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手段,能夠更好地幫助語言教師開展語言教學,促進學習者進行語言學習,折射出技術時代對語言教師專業發展的應然要求:強調技術運用的多元化、關注技術介入的媒體化、重視技術整合的交互化。

其一,強調技術運用的多元化。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運用多種技術手段來提升教育教學效率,其中涵括:選擇技術設備,即選擇用于計算機教學的各種設備,如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交互式白板等;開展技術應用,即在基于計算機的學習環境中,選取可用于教學的應用程序,及可能包括不同類型的教育軟件或工具;搭建技術環境,即基于互聯網、大數據完成教學環境搭建,如語料庫、索引器、學習管理系統等。

其二,關注技術介入的媒體化。多媒體介入學習,是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中的歷史性突破。多媒體技術,既允許在一臺機器上訪問各種媒體(文本、圖形、聲音、動畫和視頻),也允許多臺機器相互連接,訪問超媒體或多媒體資源,而學習者只需點擊即可導航。多媒體的介入,強調以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如圖1所示)為基礎,推動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更加關注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環境的媒體化。換言之,其提供了技術介入語言教育的一種解決方案,即在各種媒體中提供真實的、以所學語言為母語的語言模式,提供語言學習課程,并開展學習需求與教學效果評估。

其三,重視技術整合的交互化。當前正處于Web 3.0時代,更重視技術與人、教育的交互方式[6]。這一交互更關注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為核心的智能化交互。這就需要以智能網絡為基礎,教師根據學生的個性化差異來設計教學內容。其中,教師作為學生與技術交互的引導者,應該為其提供一個豐富的、動態的知識獲取模式,并指明學生應掌握的主要知識內容。

2技術時代語言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困境

在技術決定論理念的推動下,語言教師不得不適應技術,實現語言教育與技術的深度整合。在這股力量的推動下,技術帶來的語言教育體制的變革勢必會對語言教師專業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從實際上看,技術整合深度不足仍是其當前面臨的最大的現實困境,具體表征為技術層面傳統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沖突,以及教學層面教師與現代教育技術的離散。

2.1技術層面:傳統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沖突

由于技術在教育中缺乏深度整合,使得不同的個體、技術、教育、社會文化成為教育中技術規范化的障礙[7]。在當前的技術背景下,對于語言教師而言,若不具備使用技術的必要知識和技能,那么將現代教育技術融入語言教育的使命就不能成為一種真正積極有效的體驗。在語言教育實踐中,教師缺乏將技術融入語言教育的技能和能力,是阻礙語言教育過程中技術深度整合的最重要障礙之一。因此,認識到語言教師在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整合中所面臨的挑戰,是找到解決方案的重要環節。

在技術層面,傳統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沖突是造成技術與教育整合深度不足的原因之一。傳統教育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都具有鮮明的特征。一方面,傳統教育技術的作用是專用性(黑板用于寫作,而顯微鏡用于觀察微小事物)、穩定性(黑板、顯微鏡和鉛筆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顯著改變)和透明性(鉛筆或顯微鏡的功能很簡單,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其內部工作原理);另一方面,與現代教育技術的特征有關?,F代教育技術具有適應性(它們可以以許多不同的方式使用)、可變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迅速修改)和隱蔽性(功能和內部工作是隱藏的,用戶不容易訪問)。

2.2教學層面:教師與現代教育技術的離散

語言教育是一門涉及多種專業知識的職業。這就意味著,從事語言教育的教師必須能夠在多種語境中調動自身的知識結構。換言之,技術時代下,語言教師正面臨著不斷提高自身利用技術水平以提升教育教學成效的壓力。鑒于語言教育環境的動態性,語言教師在拓展理解力、拓寬知識面時,必須具有靈活性。這就要求語言教師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結構,包括學科知識、教學知識,以及最重要的技術知識。在語言學習領域,技術這個詞既適用于傳統教育技術,也適用于現代教育技術。

阻礙語言教育與技術深度整合的因素之一,就是現代教育技術的復雜化與教師跟不上技術發展之間的離散。實際上,各種技術手段和資源都有各自的優越性、局限性與潛在性。了解其優越性、局限性與潛在性,有助于語言教師進行專業發展規劃。盡管教育部門要求語言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用技術,但并沒有像預期的那樣給予具體的支持。教師往往缺乏足夠的相關知識基礎與技術技能,所以在涉及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整合時,運用新的技術教學方法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換言之,缺乏使用技術的知識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整合技術帶來了巨大的負擔[8]。這一情況,阻礙了技術融入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的過程。

總之,對于大多數教師而言,技術與教育的深度整合并非一項簡單的任務。因此,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需要一種方法,將技術與教育深度整合視為教師的知識體系及專業發展的重要部分,促進教師接受技術教學。而這就需要語言教師掌握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即TPACK。

3技術時代語言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依據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是描述教師整合技術的知識和技能的框架。把教師的技術知識與技術教學知識作為同等重要和有效的概念,是一種新的教師專業發展框架。TPACK框架(如圖2所示)強調的教師知識不僅僅是使用技術的能力,更是TPACK框架內技術知識(Technology Knowledge,TK)、教學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PK)和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CK)三層知識的復雜交互[9]。

3.1理論基礎:語言教師專業發展所需的多元知識類別其一,要求CALL背景下語言教師具備技術知識(Technology Knowledge,TK)。技術知識包括操作技術的技能,如安裝或刪除設備、軟件程序,創建和存儲文檔,適應新技術,解決技術問題,以及輕松地學習技術,跟上重要的技術,玩轉技術,了解多種技術,掌握技術技能,有機會使用不同的技術的能力。

其二,要求CALL背景下語言教師具備教學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PK)。具體而言,是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理解,是一種深入而普遍的知識形式。這方面的知識包括使用課堂管理技術、理解課程計劃、學生評估和不同學生如何學習。具有教育素養的教師了解學生的認知過程,如思維習慣、動機和積極或消極學習傾向的發展。因此,為了建立適當的教學知識庫,教師需要熟悉學習的發展理論、認知理論和社會理論。

其三,要求CALL背景下語言教師具備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CK)。具體而言,是教師所要講授的學科內容的知識,包括概念、理論、思想、組織框架、教育循證等知識以及發展這些知識的既定實踐和方法。這種知識的性質在不同領域中存在顯著差異。在教師缺乏必要的內容知識的情況下所造成的損害并不總是可以挽回的。給學生不正確的信息可能導致他們對主題產生誤解。

此外,TPACK框架中還有其他組成部分,它們是在TPACK框架內作為教師知識的3個領域之間的交互而創建的,主要包括:技術內容知識(Technology Content Knowledge,TCK)、教學內容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技術教學知識(Technology Pedagogical Knowledge,TPK)、技術教學內容知識(Technology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10]。

3.2理論適切:技術賦能語言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指引雖然目前TPACK理論提供了關于技術性方面的理論基礎,但是如何以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為基礎開展語言教育,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實現技術與語言教育的深度整合,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理論知識的掌握是將其付諸實踐的基礎。語言教育中實施TPACK,可以幫助教師更全面地了解技術知識[11]。因此,以現代教育技術為基礎的語言教師專業發展過程,必須建立在現實的環境下,才能更好地運作,而非單純的技術知識或學科知識。學生以技術為工具開展語言學習的過程也要求教師必須通過第一手經驗學習利用技術。當教師通過在線學習獲取更多教學信息時,其確認了真實性、新鮮感對于在線教學環境的重要性。因此,在以現代教育技術為基礎的語言教育中,內容仍然應該發揮基礎性作用,而適當的技術則應該通過合理的教學決策來選擇與整合,以提高教學的真實性與吸引力。

在語言教育過程中,由于缺乏真實的語言輸入環境,語言教學強烈依賴于技術工具的應用,尤其是聽、說教學。然而,在語言教育過程中使用技術并不像看起來那么容易。在語言教育中開展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存在著一定的障礙,其根源在于學生與教師的特殊性。對于語言教師而言,存在著兩個主要的障礙:一是教師的技術運用態度,二是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事實上,這兩個障礙已闡明了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即,具有較正面的技術使用態度的教師,通常擁有較高的信息素養水平,反之亦然。很明顯,對技術的態度是使用技術的一個重要因素。語言教師對技術的態度作為一種習得的傾向,對給定對象以一貫有利或不利的方式作出反應,深刻影響著技術與語言教育的整合深度。

此外,從內涵入手,技術使用態度可以定義為:用戶對技術和特定的技術相關活動的喜歡或不喜歡的一般評價或反應?;谶@一內涵,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技術環境下,關鍵用戶,即學生或教師,對技術的態度水平,決定了他們打算以技術為工具學習某一學科的態度。而這取決于建構技術使用態度水平所需的3個組成部分,即認知、情感與行為。其中,認知部分包括對與態度相關的事物或情境的信念或看法。情感部分表達了基于認知元素所產生的對信念或看法的評價。同時,對情感的評價轉化為對態度的表達的行為部分,特定的態度往往會促使學習者采取特定的學習行為??傊?,TPACK框架為語言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與技術的深度整合,進而促進自身專業的發展提供了理念指引。

4技術時代語言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策略

技術接受模型(如圖3所示)作為一個以技術接受為目的的模型,界定了人們在處理不同類型的工作時的認知、情感與行為對技術接受態度的作用[12]。語言教師在TPACK框架下運用技術接受模型,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與技術的深度整合,另一方面為其自身的專業發展提供實踐路徑。

4.1激發感知有用與易用性,轉變技術使用態度

激發感知有用與易用性,是語言教師轉變技術使用態度的基礎。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是指一個人相信使用一個特定的技術可以提高其自身工作表現的程度;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是指一個人相信使用一個特定技術的易于使用的程度[13]。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被認為是調節外部變量,如培訓、系統特征和開發過程對使用技術意愿的影響的兩個重要中介。感知易用性影響感知有用性,因為在一切平等的情況下,技術越簡單,它就越有用。因此,在技術時代,基于TPACK對語言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應激發教師對技術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促進語言教師專業發展。

此外,主觀規范、便利條件、技術復雜性等外部變量直接或間接影響技術接受[14],所有這些變量都可以通過適當的指導和豐富一個人的能力與知識基礎來處理。這種知識可以解釋為信息素養,即計算機知識與計算機經驗影響著教師對計算機的態度和在課堂上使用計算機。因此,語言教師要想在語言教育中恰當有效地實施新技術,就需要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為了能夠承擔起教育作為數字原住民的學生的責任,教師必須轉變技術使用態度。值得注意的是,培養對技術使用態度的積極性是幫助語言教師在技術時代高效和有效教學的關鍵性因素之一。一般而言,信息素養是所有公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計算機技術所必需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更具體的定義是使用數字技術、通信工具與網絡來訪問、管理、整合、評估和創造信息,以便在知識社會中發揮作用。

4.2建構教師自身知識結構,提升信息素養水平

技術時代,語言教師專業發展,需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水平。國內對信息素養定義、內涵等方面的研究是多元的,其中,知識結構一般被認為是信息素養的重要構成要素[15]。

因此,語言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升,既需要有系統的學科教學知識(PCK)、整合技術的學科知識(TCK),還需要技術實踐過程的支撐,以及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指引、針對性的教師培訓。TPACK 的綜合性、實踐性、復雜性等特點[16],為語言教師專業發展帶來了挑戰。TPACK的中心焦點是技術教學內容知識(Technology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它是內容知識、教學知識和技術知識的相互交疊。在知識結構方面,TPACK 涵括了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但是它的本質更多地反映出高素質語言教師專業發展目標的技術時代要求,以及對語言教師知識觀的整體認知。為此,要從推動語言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角度,把握技術時代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的發展脈搏,夯實語言教師的技術知識基礎,建構語言教師自身的TPACK知識結構,全面提高語言教育的整體質量。

4.3優化教師教學行為習慣,增強技術整合深度

語言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是調節其行為能力、優化行為路徑,從而影響行為決策的基礎。同時,塑造良好教學行為習慣也是提升信息素養、增強技術整合深度的重要保障。

技術接受模型是預測和解釋個體計算機(或技術)使用行為意向和實際行為的模型?;诩夹g接受模型,語言教師的計算機(或技術)使用行為意愿對其影響最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對技術的使用態度和實際行為意愿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當教師發展如此復雜和相互關聯的知識時,他們發展了一種專門的技術教學形式。這些知識不同于學科專家、技術專家和教育專家的知識,而且比這些知識更廣泛。要真正地將技術整合到有效的學習中,以TPACK為中心的教師必須對這三方面知識之間變化的關系和互動變得更加敏感。具體而言,就是要將 TPACK與現行的語言教師專業發展全過程緊密聯系起來,以教學中形成的教學行為習慣為紐帶,將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線上線下互動式教學等教學形式有機地整合起來,提升現代教育技術與語言教育的融合能力,并將教育現代化的理念融入到語言教師專業發展的全過程中,從總體上提升語言教師對技術應用的認知、情感與行為,使其專業發展與時代需求相符合,為我國的語言教育現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朱曄,王陳欣,金慧.智能時代計算機輔助的語言學習研究[J].外語教學,2021,42(5):51-56.

[2] 鄭春萍.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的國際動態與研究熱點——2010~2014年CALL論文關鍵詞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7):75-81.

[3] 秦麗莉,歐陽西貝,何艷華.信息技術環境下語言教學/學習活動系統的“生態給養”轉化有效性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21,53(2):251-262.

[4] 閆志明,付加留,朱友良,等.整合人工智能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AI-TPACK):內涵、教學實踐與未來議題[J].遠程教育雜志,2020,38(5):23-34.

[5] 徐莉,梁震,楊麗樂.人工智能+教育融合的困境與出路——復雜系統科學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21(5):78-86.

[6] HOLMES W,TUOMI I.State of the art and practice in AI in educ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22,57(4):542-570.

[7] ACIKGUL K,ASLANER R.Effects of geogebra supported micro-teaching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 game practices on the TPACK levels of prospective teachers[J].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19,25(3):2023-2047.

[8] 趙健.技術時代的教師負擔:理解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一個新視角[J].教育研究,2021,42(11):151-159.

[9] 唐淑紅,蔣馨初.基于TPACK理論的師范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探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0(3):71-75.

[10] 董艷,和靜宇,司刊的爾,等.促進TPACK知識提升的高中教師技術應用能動性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10):117-123.

[11] 趙曉偉,沈書生.在線教育中教師TPACK塔式認知層次構建策略[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9(3):49-55.

[12] 張哲,陳曉慧,王以寧.基于TPACK模型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評價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7(6):66-73.

[13] 劉璇,崔永鵬.非線性學習視域下教師智能研修系統設計與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1(9):97-103.

[14] BUSTAMANTE C.TPACK-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n web 2.0 for Spanish teachers: a case study[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20,33(4):327-352.

[15] 柯平.信息檢索與信息素養概論(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2-23.

[16] 王學男.不同教師群體對教育大數據的認知及影響因素——基于全國5 434名教師的調查[J].開放教育研究,2019,25(3):81-91.

Logical starting point,realistic dilemma and practical strategy of

languag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technological era

JIA Chao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2,China)

AbstractIn the age of technology,computer-aided language learning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eachers in such aspects as emphasiz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s,paying attention to the media of technology intervention,and emphasizing the interactivity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However,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eachers is still faced with the real dilemma of insufficient technical integration,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t the technical level,as well as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t the teaching level.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diverse knowledge categorie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eachers proposed by TPACK theory,the theory provides ide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enabled language teachers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Therefore,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take this as the basis and follow the practice path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hrough stimulating the perception of usefulness and ease of use,constructing teachers′ knowledge structure,optimizing teachers′ teaching behavior,changing their attitude towards technology use,improving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and enhancing the depth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KeywordsCALL;TPACK;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language educ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劉冰]

猜你喜歡
技術接受模型語言教育教師專業發展
中職學前專業幼兒語言教育與活動指導游戲化教學的探索研究
技術支持的農村教師專業發展
專家評價對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影響的敘事探究
利用云錄播搭建教師專業發展研修平臺
微視頻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研究
淺談故事表演活動在幼兒語言教育中的運用
《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指導》課程整合的探索
消費者網絡購物行為決策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基于TAM模型下外賣平臺銷量影響因素的研究
語言教育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