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河城市文化的體驗式傳播場景構建研究

2023-07-06 02:27王丹園
藝術科技 2023年13期

摘要:中國大運河開鑿于距今2500多年的春秋時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我國古代重要的交通動脈,它促進了沿河城市經濟、文化的發展,是“活著的文化遺產”。大運河全長約2700千米,跨越我國多個省市,作為具有綜合性質的“運河城市群域性文化”,大運河文化由沿岸各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匯集而成,對沿河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也是大運河文化的集中體現和展示。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廣泛運用了5D影像、多媒體互動等數字化科技手段以及歷史場景重現等方式,打造了體驗式、沉浸式的傳播場景,大幅度增強了大運河文化的傳播效果,為現代化博物館文化價值的融入與展示作出了良好示范。文章分別從實體空間場景、虛擬媒介場景、虛實互動場景這三個維度出發,以新芝加哥學派的場景理論和媒介場景理論為基礎,分析博物館內體驗式傳播場景建構現狀,并對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場景構建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為增強運河城市文化的傳播效果提供更有效的參考意見,進一步探尋博物館利用體驗式場景構建強化文化傳播效果的路徑。

關鍵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體驗式傳播;場景構建;運河文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3-000-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科創基金項目“揚州非遺文化數字化傳播的用戶體驗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20220161;2022年度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科創基金項目“非遺文化數字傳播案例庫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20220163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人工運河,它始建于春秋時期、完成于隋,且沿用至今。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交通動脈和水利樞紐,大運河見證了中華文明千百年來的發展歷程。大運河文化是其流域社會歷史積淀的產物,是具有綜合性的“運河城市群域性文化”[1]。從南部的余杭(今杭州地域)至北涿郡(今北京地域),大運河跨越了多個省市,形塑了沿岸每一座城市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文化習俗以及價值取向等,賦予了其各不相同的運河城市文化,而這些運河沿岸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也匯集成了中國大運河的文化內涵。

2014年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和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規劃逐步確立并部署實施。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下文簡稱“中運博”)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是“最能反映中國大運河文化的標志性工程”[2],它于2021年6月在江蘇省揚州市運河三灣風景區正式建成并開放。本文從中運博場景構建的研究視角出發,以場景理論及媒介場景主義為理論框架,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多維度分析其體驗式傳播場景的建構現狀,并中運博場景構建的優化策略,為增強運河城市文化的傳播效果探索更有效的方式,進一步探尋博物館利用體驗式場景構建增強文化傳播效果的路徑。

1 體驗式傳播:現代博物館的敘事方式

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科技的不斷進步,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我國逐步進入繼農業、工業、服務經濟后的第四個人類經濟發展階段——體驗經濟階段。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派恩將“體驗”定義為“人們用個人化的方式來度過一段時間,并獲得一系列可記憶事件”的行為,在體驗式經濟形態中,人們不再滿足于產品對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而是更加注重整個消費過程中的經歷與體驗。在這一過程中,產品所產生的價值遠遠大于有形商品[3]。心理學家米哈里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心流(Flow)理論,他將心流定義為個人全身心專注于某種活動,并產生高度興奮和異常充實的感覺,米哈里的這一理論首次在學界指明了沉浸問題[4]。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沉浸感、體驗感的研究滲透至各個學科領域。受眾是信息的接收方,也是傳播目的與價值的根本所在。在如今的媒介環境下,受眾的信息需求對媒介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體驗式傳播注重給予受眾強烈的現場感、互動感、沉浸感,通過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的結合,使受眾不再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參與到傳播過程之中。

博物館是記錄歷史、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從2017年開始,隨著《國家寶藏》等一系列關于博物館的節目的熱播,“博物館熱”現象一度引起廣泛討論??v觀我國大多數現代博物館的現狀,其給人的印象仍然只是古板、無趣的文物倉庫,場景構造形式單一,不能滿足當今游客多元化的體驗需求。我國對現代化博物館傳播方式的研究起步較晚,李絢麗等人在文章中分析了體驗式展覽與傳統的陳列室展覽在策劃思路、展品、信息傳播和觀眾參展方式這四個方面的區別,并指出體驗式展覽可以為觀眾提供一種更好的認識途徑[5]。當下,受眾的信息獲取和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體驗式傳播已成為博物館敘事方式現代化轉型的必經之路。中運博通過對5D影像、多媒體互動等數字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以及歷史場景重現等敘事構造方式,打造出了可以有效進行體驗式傳播的絢麗場景,大大提升了館內運河文化體驗式傳播的質效,是我國博物館現代化轉型的良好典范。

2 虛實結合: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體驗式傳播場景的三重維度

2.1 實體空間場景:博物館文化的聚焦與濃縮

新芝加哥學派學者克拉克提出的場景理論,是西方學術界空間場景研究的典型代表,該理論本是為了給城市空間和都市區位提供新的研究范式而提出的。但由于這一理論在分析城市空間場景時,主要注重研究場景排布中的文化價值,所以此理論被逐步擴展運用至傳播學領域的研究??死苏J為,城市通過對不同區位辦公、景觀、休閑娛樂等設施的不同組合,組成了各有千秋的城市“場景”,并在這些“場景”中融入特定的文化價值趨向,從而吸引不同群體進入城市,最終達到促進城市生產與消費的目的[6]。中運博濃縮展示了大運河文化,由內而外的設計與場景排布暗含并傳達著大運河的文化內涵。將中運博作為一整個區位空間來分析,整個博物館的實體空間都聚焦大運河文化。

中運博的外部建筑整體基調為中國唐代風格,博物館為巨型船只造型,建筑構造融入了風帆、古建筑等元素,蘊含豐富的文化價值。而中運博內部的場景設計排布則更加注重為觀眾營造沉浸式的體驗氛圍,這也間接增強了觀眾對館內場景文化內涵的主動接受能力。例如,館內“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展廳就是運用實體建筑場景,構建體驗式運河城市文化傳播模式的典型案例。這一展廳以“運河城市歷史文化景觀重現”為主題,生動地再現了由隋唐到明清時期,中國大運河沿岸城市人們的勞動生活場景,和傳統的陳列式展覽模式區別開來。在展廳內,觀眾還可以在個別古街肆建筑的店鋪中購買古色古香的特色商品或飲食,這種極具互動性和真實感的體驗傳播方式也大大刺激了參展觀眾的消費欲望,帶動了中運博內用戶消費模式的改革。此展廳以時間、空間兩條線復原歷史街景及建筑空間,引入真實的業態展示“非遺”項目,以廣闊的視角解讀運河沿岸城市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景象,取得了良好的體驗式傳播效果。

2.2 虛擬媒介場景:博物館文化的外延與擴散

對中運博媒介形象在媒介傳播過程中的虛擬化場景構造進行研究,有利于提高中運博的對外宣傳價值,強調中運博運用各種媒介技術所營造的線上環境氛圍感和主觀在場感。線上媒介場景雖與實體空間場景有較大差異,但其間的聯系卻不可忽視。實體空間場景的構建為其媒介形象建構做出了認知定位,是建構線上媒介形象的前提,而虛擬的場景化介入則是對實體空間場景在媒介形象上的二次構建?,F實中,傳播場景化媒介形象的案例屢見不鮮,有不少非常成功的案例。如2018年,我國歷史文化古城西安在抖音短視頻平臺中,憑借“西安人的歌”“摔碗酒”等文化元素,一躍成為抖音熱門網紅城市,大大推動了當地的旅游經濟發展和城市文化傳播,順應了新媒體時代媒介虛擬場景的營造要求。

目前,中運博在媒介形象的場景化構造方面還存在較為明顯的不足,中運博的抖音官方賬號目前僅有上千名粉絲,同樣是國家級博物館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抖音官方賬號則有93.2萬粉絲。中運博微信公眾號目前主要用于進館預約、活動報名、消息通知等,微信視頻號和官方微博也未獲得較高的關注度與傳播量。2022年2月20日,在浙江衛視推出的世遺揭秘類真人秀節目——《萬里走單騎》的第二季第10期中,中運博作為拍攝場地之一登上屏幕,這期節目以揚州市的文旅景觀、市井生活為切入點,延伸出對大運河主題的介紹。節目中與中運博相關的拍攝場景約占15分鐘,拍攝鏡頭中,節目嘉賓和專家在中運博的“大運河和紫禁城”展廳及“運河街肆印象”展廳中交流大運河的歷史文化,中運博碎片式的鏡頭畫面和場內嘉賓在中運博的行為活動可以增強觀眾的在場感。當然,此節目的主題在于介紹中國大運河,中運博在節目中只是作為拍攝場景和傳播大運河文化的輔助工具,不過節目中真人互動的表現形式對后續中運博優化線上媒介場景化傳播效果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2.3 虛實互動場景:助力體驗式傳播效果增值

2.3.1 虛擬技術介入現實空間

當前互聯網技術趨于成熟,“萬物皆媒”的大傳播時代也隨之到來。近年來,以數字化技術構建場景的傳播方式日漸興起。在《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一書中,羅伯特·斯考伯和謝爾·伊斯雷爾首次將“場景”的概念引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他們對場景的討論主要針對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在移動設備上制造一系列線上情境氛圍,并以此引導受眾心理情緒[7]。在5D、VR、交互設計等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虛擬場景與現實空間的融合已不再是難事,中運博展廳內有許多運用虛擬技術的場景,這些虛擬技術場景在給予觀眾數字化沉浸式體驗的同時,也較好地銜接了展覽過程中的時間和空間,維持了觀眾在參觀的過程中全感官主動接收展覽信息的良好效果。例如,“運河上的舟楫”展廳向觀眾傳遞了運河上的船舟文化。展廳中的“沙飛船”體驗展區運用19臺有效分辨率高達30K的4K投影儀,自然而嚴謹地拼接投影儀畫面,同時配上我國古代江南游船內的常見設施景觀,讓觀眾獲得在運河舟楫上漫游的沉浸式體驗。中運博在現實空間中打造仿古的超真實虛擬場景,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觀眾身臨其境般感受到運河船舟內外部環境特征,實現了運河船舟文化的傳播。

2.3.2 現實空間引導虛擬世界

中運博通過生動展現運河沿岸城市人民生活景象的方式,重點展示大運河為人民群眾帶來的美好生活,全面闡釋大運河文化。千年運河,奔流不絕。大運河開鑿已有2500多年,沿岸城市不斷發展,其歷史文化的積淀是中運博建設的基礎。運河沿岸各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匯集成了中國大運河的文化內涵,也引導著中運博體驗式傳播場景的排列構建。第一展廳“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中的裸眼5D體驗項目向來是中運博最受觀眾追捧的項目之一,在體驗項目中播放的影像是多個沿岸城市的標志性景象的集合。在體驗項目時,觀眾無須佩戴任何設備,只是身處廳內用雙眼觀看、雙耳傾聽,便可擁有頃刻間沿運河而下穿越所有沿岸城市,切身領略運河城市文化魅力的感覺。這種極具真實感的沉浸式體驗,將觀眾置入基于現實空間場景創造的虛擬世界中,大大增強了中運博運河文化展示的趣味性,增強了運河城市文化傳播效果。除此之外,整個中運博的場景構建也是基于大運河多年來的歷史文化打造的,是現實空間中大運河文化價值的延展?,F實世界中人民群眾對千年大運河的保護和對運河文化精神的塑造傳承,造就了今日大運河文化繁榮昌盛的景象,也引導著中運博運用虛擬技術對運河文化體驗式場景的建造。

3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體驗式傳播場景構建的優化策略

3.1 加強媒介形象的“再場景化”設計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數字化設備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動設備已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主要選擇之一。抖音、B站等短視頻平臺的爆火也使得各行各業、各社團、各企業的媒介形象的場景化構建得到重視。如何使自身的媒介形象在傳播時形成更好的場景化二次建構,是中運博體驗式傳播場景構建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博物館的長期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參觀者的支持,建立優質的媒介形象,有利于增強博物館的宣傳效果,吸引全國各地的觀眾前來參觀。自正式開放并逐漸走上正軌以來,中運博的官方社交媒體賬號也革新了自身的媒介形象建立方式。例如,在2022年三八婦女節前夕,中運博官方微信公眾號以“橫跨古今,遇見中運博的‘女神節”為題發布文章,圍繞當下流行的“女神節”展示館內展品,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吸引讀者瀏覽,較好地適配了“此刻”的時間場景。目前,中運博媒介形象構建的不足之處相對較多,應借鑒成功的媒介形象宣傳案例的相關經驗,注重用場景化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媒介形象宣傳。

3.2 基于受眾體驗視角進行場景設計

近年來,博物館內的展品受數字信息化建設的影響,其內涵越來越深刻,也越來越重視分眾體驗。在運營過程中,博物館需要注意體現自身特色和多樣性,不能單純依靠展示文物來維持運營,而應該積極投身時代浪潮,讓觀眾看到一個多元化、多樣性的博物館,盡力滿足不同觀眾多元化、差異化的參觀要求。在觀眾的體驗視角方面,中運博與傳統博物館有根本性區別,每個展廳主題風格迥異、各具特色,具有較強的趣味性,觀眾可以從中獲得更好的體驗感。未來,中運博應保留更多或增加體驗性展廳,適應不同年齡段觀眾的需求,向不同的人群有效傳遞運河城市文化。

3.3 注重運河城市文化的全方位、多維度展現

城市文化是指在特定城市內由城市人經過長時間的物質、精神、社會生產實踐活動而形成的城市財富。地域特色是城市文化的突出優點,而某一特定區域中的人文環境、思維方式等都會在城市文化中有所體現。中國大運河橫跨南北,流經的每一個城市都被賦予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這些運河城市群中的文化多種多樣,涉及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們共同組成了大運河文化,是當前需要重點保護的遺產文化。中運博在未來的建設和打造過程中,應該全方位發掘大運河沿岸不同城市不同類型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為觀眾展示更加完整的運河城市文化。除此之外,中運博在場景構建方面還應注重實體場景與虛擬場景等多重維度的融合,不斷強化大運河的文化傳播效果。

4 結語

隨著文旅融合的推進和發展,博物館成為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時代變遷中需要不斷改革創新,為參觀者營造更加濃厚的文化氛圍,體驗式傳播場景的融入是現代化博物館提升自身傳播效力的必要之舉。中國大運河文化公園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我國重要的戰略布局,中運博作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項目,在展示大運河文化、增強我國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運河沿岸各城市的文化匯聚形成了大運河文化的主體部分,在中運博的場景構建中,將實體場景與虛擬場景有效結合,能形成良好的體驗式、沉浸式傳播態勢,有利于在新時代廣泛傳播大運河文化和大運河精神,也是博物館場景構建的良好典范。同時,研究發現,中運博體驗式傳播場景構建目前還存在媒介形象再場景化設計不足、運河城市文化挖掘展示不充分等問題,希望研究可為今后中運博場景的進一步改造建設提供研究經驗,幫助中運博進一步發掘與展現大運河歷史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 姜師立.京杭大運河歷史文化及發展[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1-2.

[2] 龔良.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建設定位和發展要求[J].東南文化,2021(3):119-124,190,192.

[3] B.約瑟夫·派恩二世,詹姆斯·H.吉爾摩.體驗經濟[M].夏業良,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6.

[4] 周凱,楊婧言.數字文化消費中的沉浸式傳播研究:以數字化博物館為例[J].江蘇社會科學,2021(5):213-220.

[5] 李絢麗,李晨.博物館體驗式展覽初探[J].中國博物館,2017(1):89-100.

[6] 吳軍,夏建中,特里·克拉克.場景理論與城市發展: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新理論范式[J].中國名城,2013(12):8-14.

[7] 羅伯特·斯考伯,謝爾·伊斯雷爾.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M].趙乾坤,周寶曜,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11.

作者簡介:王丹園(1998—),女,江蘇揚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大運河文化傳播、城市品牌傳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