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教化與課程思政貫通對大學生精英意識的多維建構

2023-07-10 09:18廉水杰李劍欣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 2023年2期
關鍵詞:雅言課程思政

廉水杰 李劍欣

摘要:當下高等教育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需要建構大學生群體“情系天下”“獨善其身”具有古典“君子品格”的“精英意識”。課程思政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本土化教育理念的反映,結合我們的古典教化傳統,更容易喚起主體的雅正觀念、文化使命乃至家國情懷。在古典教化與課程思政貫通對大學生精英意識的多維建構中,經典教化是“精英意識”建構的基礎;才性教化是“精英意識”建構的內在訴求;雅言教化是“精英意識”建構的外在呈現。對大學生的“精英意識”建構,能促使其形成高階思維與雅正價值觀,真正成為新國民精神的表率。

關鍵詞:古典教化;課程思政;精英意識;才性;雅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1573(2023)02-0066-06

在當下創新人才培養場域中,讓大學生擁有充盈的精神世界,成為時代文明體系建構的主體,是高等教育教化的責任。然而,由于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飛速發展,既“沒有經歷歐美、日本那樣精英人文教育的成熟階段”[1],又遠離了中華文化培育“君子品格”的經典教化傳統,使得大學生普遍缺乏作為現代文明主體的認知,不易建構主體的家國情懷與博雅才性?!按髮W應該具有精英氣質,具有精英意識的教育代表了一種大學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保?]培養大學生群體有家國情懷并有立身之才的“精英意識”應是高等教育文明形態的呈現。本文的“精英意識”主要指大學生群體在當代社會主流觀念及古典教化思想的熏陶下,建構出的家國情懷與個體才性,有著“情系天下”擔當和“自我完善”的理想追求,這種品格與情操既是時代的產物,也與古代的“圣賢人格”“君子品性”一脈相承。在古典教化傳統中,教化的主體是被稱為“英才”的讀書人,如《孟子·盡心上》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3];東晉葛洪的《抱樸子·辭義》言“非英才不能收膏腴”[4]??梢哉f,中華古典文化的“英才”就相當于當下富有“精英意識”的大學生。古典教化是古典文化的文教傳統,能喚起心性主體的雅正觀念、文化使命乃至家國之感;課程思政教育作為當下高等教育的一種本土化教育理念的反映,結合我們的古典教化傳統,更容易塑造出大學生群體的“精英意識”。

本文從三個層面論及古典教化與課程思政貫通對當下大學生群體“精英意識”的多維建構,以期在高等教育形態多元化的場域中對高質量人才的培養模式有所反思。

一、“經典”教化是大學生“精英意識”建構的基礎

受信息技術沖擊的全球教育形態正在日新月異地變化,面對西方文教意識的沖擊,繼承并更新中華經典教化傳統意義深遠。李景林在《教化——儒學的精神特質》一文中指出,以“教化”觀念為透視點,在道德、人性、心物等觀念上,“教化儒學”將呈現出獨特的精神特質,具有輻射源的作用。[5]自孔子始,儒家精神代代相傳,得益于歷代儒者對儒家經典的不斷闡發弘揚。以儒家經典為大學生“精英意識”建構的基石,提升其生命本體意識,通過經典學習身體力行地去實現人生價值,從而知行合一。古典文教旨在挖掘出詩文作品傳承的經典性,從而達到教化天下的目的。六朝著名文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宗經》篇中說:“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保?]21《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是經典教化的典范文本,大學生的“精英意識”建構離不開經典作品的熏陶。在創新人才培養場域中,可以把大學生的精神人格、人文素養建構與課程思政貫通融合。

(一)發掘經典教化傳統的文人精神,熏染大學生的精神人格

近年來,關于大學生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提升大學生的生命本體意識,引導其進行人格修養,追求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勢在必行。新儒家代表徐復觀先生言“人格修養是有意識地通過思想轉化提升主體的精神人格”[7],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是一種具有綜合性創造性的塑造靈魂活動,投射到經典學習中,就是讓大學生通過經典學習建構出主體的精神人格。在古典文化中,踐行經典教化精神的文化名人如屈原、陳子昂、杜甫、顏真卿、王安石、蘇軾等,特別是北宋大文豪蘇軾,從政40年大部分時間都在貶謫流放中,卻能一貫保持磊落豁達的精神氣韻,這與古典文化積極向上、關注世情并“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心性書寫密切相關。正如其在給柳宗元的詩歌題跋中主張的“有為而作”[8]一樣,詩文創作要反映世情世風,能彰顯心性主體的人格意識,具感發教化功能。在教育實踐中,可以以古代深受儒家經典教化影響的文士為例證,讓這些文士的心性品格、詩文風貌潛移默化地熏陶學子們的精神人格,發揚經典文化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教化功用,從而助于他們的德性養成。

(二)發掘經典教化傳統的文教精神,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經典教化傳統中,儒家一直有“游于藝”的人文情懷,注重對門人弟子的人文素養建構。六朝的風雅大家顏延之在《赭白馬賦(并序)》中明確提到“文教”[9]概念,他強調經典教化的文教傳統對個體素養培育的重要。這種文教觀建立在以儒家經典為宗的基礎上,能極大地促成個體人文風采的形成。當下文化名人張宏杰,因良好的儒家經典文化素養,相繼出版了一系列具有教化色彩的圖書,如《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等,從而得到了青年學子追捧??梢哉f,培養個體的人文素養具有潛在的社會價值。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時期,“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四所醫學院的大學生志愿者深入疫情地區,表現出了新時代青年應有的社會擔當并受到了社會高度關注。試想,這些頂級醫學院的大學生若能把在疫情前線的個體與家國之思以非虛構作品的形式撰寫出來,那他們對年輕人的人格感召將會更加持久,更有助于被時代與歷史銘記。值得深思的是,在媒體信息迅捷的當下,直至今日我們也很少看到這些頂級醫學院的大學生書寫抗擊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作品問世。因此,可以讓大學生群體通過閱讀具有吸引力并富有經典教化理念的圖書,循序漸進地培養與主體寫作能力相關的人文素養

(三)開設相關的通識教育課程,培養大學生的“精英意識”

在創新人才培養場域中,經典教化與課程思政貫通的理念亦是通識教育具有中國特色的具體呈現,有助于在“立德樹人”的教育場域中塑造大學生群體的“精英意識”。有西方教育家認為:“通識教育可能無助于謀生,但有助于創造生命;有助于成為優秀的工作者;有助于成為好的伙伴、朋友、父母和公民?!保?0]融合課程思政的通識教育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特征是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文教手段,也更有助于培養大學生他者共情的高貴品格。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有以人為本的“共情”理念?!抖Y記·禮運》載“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11],倡導天下休戚與共的共情觀。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開設經典教化相關的通識教育課程,培養大學生由共情觀升華出的公益精神,促使其人生價值觀能夠建構出惠及他者的“情系天下”的“精英意識”。當下,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狀況不容樂觀,許多高校只是根據本校的主要專業設置通識課,涉及到課程思政與經典教化貫通的相關課程不夠多樣化甚至沒有設置。經典教化傳統是我國高等教育有別于國外的特色,其精髓主要凝聚在經史子集經典中,堅持中國特色就要把經典教化傳統納入通識教育中,并設置相應的傳統文化與課程思政貫通的通識課程,如開設“儒家經典的現代闡釋”“古代文士精神的當下啟示”等課程來發掘經典教化資源,培養大學生的經典素養,推動其形成“精英意識”??梢哉f,經典教化是大學生群體“精英意識”建構的基礎,是高等教育文明形態的體現,受經典教化熏陶的大學生是文明意識的踐行者。

二、“才性”教化是大學生“精英意識”建構的內在訴求

古典教化傳統一向重視培養主體下學而上達、由技而道的心性修養,對當下主體文明意識建構所需的社會責任感與公共參與精神有明確導向。在創新人才培養場域中,培養大學生的“才性”同時兼顧心性修養與社會價值觀養成,對“精英意識”建構至關重要。中華古典文化從漢末三國時期劉劭《人物志》開始形成了系統的“才性”品鑒傳統。在古典教化中,不同類型的人物具有不同的才能,要根據不同主體的性情才華進行“才性”分類。魏晉以后受儒家經典教化熏陶影響的文人,一般都注重后天的社會實踐和藝術素養對于“才性”形成的作用。劉勰的《文心雕龍·體性》言:“夫才由天資,學慎始習,斫梓染絲,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難可翻移?!保?]506大學課堂作為人生價值觀培育的重要場域,必須秉承一以貫之的嚴謹性,因為大學生錯誤的價值觀一旦形成,就會如劉勰所說的“難可翻移”。我國高等教育的使命“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全球大流行導致經濟產業調整和國際格局變化的背景下由市場、自由轉向公共與責任”[12]。在課程思政培養場域中,可以把課程設置與培養大學生“才性”、生命價值觀及公共價值觀相融合,構建其“精英意識”,這也是高等教育文明形態的教化職能。

(一)古典文化的“才性”教化傳統有助于大學生才華性情養成

大學生才華性情養成是創新人才培養場域下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任務。在古典教化傳統中,儒家傳統把具有完美人格的讀書人稱之為“君子”,《論語》正是體現了孔子依據“君子”標準對人文理想的構建。顧隨先生說:“君子不僅是向內的,同時要有向外的事業之發展?!保?3]此解深得儒家的“君子”觀本意,后來隋唐之際的大儒王通正是運用并發展了儒家的這種培養君子品格的傳統,直接促進了初唐的文化繁盛?!杜f唐書》載:“唐德勃興,英儒間出,佐命協力,實有其人?!保?4]王通的弟子如魏征、房玄齡、杜如晦、李靖、杜淹、溫大雅、和凝等,都是初唐有“君子品格”的“英才”,直接推動了大唐走向繁盛。在經典教化中,“君子品格”不僅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形而上的“才性”標準,還指形而下能夠安身立命、彰顯個體社會價值的才華。古典“才性”教化傳統注重對主體才華性情的彰顯及生命本體價值的體認,如南朝著名評論家劉勰從《禮記》《尚書》中得到啟示,在《文心雕龍·原道》篇言:“人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保?]1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發掘古典教化對人作為主體的“才性”識見與“君子”認知,對大學生進行“才性”教化,能啟示學子們更為準確地發現自己的先天優勢,更加明確自我定位,更好地充實其精神人格,從而形成主體的才華性情。

(二)古典文化的“才性”教化傳統有助于大學生建構主體價值觀與知識體系

大學生主體價值觀與知識體系的建構,是高等教育文明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對大學生進行“才性”品鑒教育,能使不同專業的大學生發現自我的優勢特點,為將來專業發展與職業方向定位做更充分的準備。劉勰的《文心雕龍·體性》篇言:“然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并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是以筆區云譎,文苑波詭者矣?!保?]505認為不同才性有不同的文學表現。盛唐著名的詩歌評論家殷璠在《河岳英靈集》評李白時認為,正是其先天的自由才性成就了詩文的“縱逸”風格。不同人有不同的“才性”,如在網絡上火爆的脫口秀演員李雪琴,她的成功固然是在社會中重新定位了主體的才性價值,最終依靠非凡的實力贏得了大家認可。然而,從主體“才性”養成的教化而論,李雪琴的成功仍然離不開她本科階段在北京大學所受的博雅才性訓練。在北京大學的本科教學方案中,課程設置包括“30%的全校公共必修課,20%的核心課程,30%的限選課程,20%的通識與自主選修課程”[15]。北京大學的課程設置無疑契合了古典培養“君子品格”的“才性”教化傳統,在已經開設校級公共必修課的基礎上,學生相對自由的選課比重還占據了一半,這是培育學子博雅“才性”的必要路徑?,F代社會的高速發展,越來越需要博而專的人才。博雅才性教育是大學的靈魂,對大學生進行“才性”訓練,適性練才,遵循古典文化的“才性”教化傳統建構主體價值觀與知識體系。

(三)在課程思政教學中融入“才性品鑒”的相關知識,培養大學生的多樣化“才性”來建構“精英意識”

進入21世紀以來,部分優秀學子會在大學擇校時會把歐美名校作為優先選擇并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面對教育全球化的潮流,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更應該考慮學子不同的“才性”以滿足其多樣化的專業需求。尊重大學生主體性的“才性”教化是高等教育文明邏輯的重要呈現,也是塑造其“精英意識”的關鍵所在。讓大學生汲取古典教化的才性品鑒知識,意識到自身不同的“才性”,在增強主體公共性價值體認的同時,可使他們對人生的價值意義有著更為客觀全面的認知。把儒家“君子”觀與當下“人才”觀結合,在課程思政教學中融入“才性品鑒”知識,開設“才性品鑒與現代人才觀”等相關課程,讓學生意識到主體“才性”與未來職業相契的重要性,在建構職業發展觀的同時增強其富有責任擔當、生命體認的“精英意識”,從而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人才培養模式的健康有序發展??梢哉f,“才性”教化是“精英意識”建構的內在訴求。

三、“雅言”教化是大學生“精英意識”建構的外在呈現

語言是文化的表征,“雅言”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外延顯現,“雅言”教化負載著傳承古典文化的責任。在全球化教育變革的場域中,語言作為文明的載體,高等教育的現代化必須是文明用語的現代化,繼承傳統文化的“雅言”是大勢所趨。在古典教化中,“雅言”主要指主體雅正的審美趣味建構的語言。我們的傳統文化歷來重視“雅言”,比如孔門四科之一就有“言語”的要求;六朝著名的反映當時名士風采的筆記體小說《世說新語》,也專門列有“言語”篇?!把拧痹诮浀浣袒幸话阒秆耪??!墩撜Z駢枝》注解《論語·述而》篇“雅言”時云:“雅言,正言也。鄭謂正言其音,得之?!保?6]隨著文學的發展,“雅言”逐漸形成一種與“俗語”相對的雅正審美趣味。如2020年上映的關于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受到了全球華人的贊譽,不僅在于葉先生的傳奇經歷,更在于她在中華古典詩詞中對當下“雅言”傳承的貢獻。葉先生是古典雅言與當下語言溝通的“信使”。優質語言的發展需要如葉嘉瑩先生這樣的杰出教育者推動,在課程思政的培養場域中對大學生進行“雅言”教化是高等教育良性發展的文明實踐。

(一)古典文化的“雅言”教化傳統有助于大學生思維雅化,提升主體的精神風貌

習得“雅言”是大學生思維雅化的關鍵,能夠對抗互聯網低俗化帶來的文化沖擊,是高等教育文明邏輯的外在投射。在古典文化史上,經典作為詩文創作的源泉乃是文人士大夫的共識,凡重“雅言”的文人,其文學觀念中幾乎都有對“俗”學的抨擊。如宋代文人黃庭堅論詩以“不俗”為高標,其著名的詩歌主張“點鐵成金”就是這種經典教化思想的寫照。他在《答洪駒父書》中說:“更須治經,深其淵源,乃可到古人耳?!薄肮胖転槲恼抡?,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保?7]只有本于經典教化,才能筆下無“俗”氣,強調個體的思維雅化與經典修養。古典教化中的“雅言”傳承,不僅能應對“俗”化傾向的大眾文化狂歡,更能提升主體的語言藝術修養。揚之水先生在《〈風〉〈雅〉寢聲,奇文郁起》一文中,談到《楚辭》“繁麗”的風格對后世文學的影響時說:“何況文學的語言原賴鋪張繁麗的一派而得以空前豐富,文學創造的天地也由此一番騰挪而拓寬得更寬?!保?8]重視文采“繁麗”的藝術書寫,不僅符合文學形式發展的普遍規律,也是對個體“才性”的外在彰顯,是大學生思維雅化與“雅言”養成的一個重要實踐過程。若能在大學教育中融入這種文學思維與語言雅化的課程,將有助于大學生風貌的整體提升。比如成立于2005年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其設有國學基礎教研室、經學研究中心、中國古代歷史研究所,以課程教學為實踐方向,把文史哲精粹文化相融合,貫通性地對學子進行思維雅化訓練,系統性地培育學子們的“雅言”,從而提升了學子們的精神風采,其歷屆畢業生也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

(二)古典文化的“雅言”教化傳統有助于大學生應對當下語言“俗”化的問題,推動社會精粹文化氛圍的構建

美國文化學者喬治·斯坦納在《語言與沉默》一書中認為:“人文素養的根本仍然在古典價值之中,在話語、修辭和詩學之中?!保?9]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文化中,古典文化傳統對本國語言的健康發展都是不可回避的議題。當下漢語語境下,受互聯網即時交流的影響,我們的語言呈多樣化發展,大有俗化傾向,諸如“淚牛滿面”“神馬”“YYDS”“躺平”等流行語的出現。不可否認,這些具有潮流性語詞的出現契合了當下的社會生活,但從文化傳承的視角來看,部分語言卻遠離了古典“雅言”傳統,缺少文化韻味并有泛娛樂化傾向。若大學生長久地被這些低質化語言浸染,語言將會失去高質發展的生命力,后果將不堪設想。中華傳統語言文字的雅言之美能夠呈現中華文明的“神韻”,甚至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文化密碼。在古典文學史上,漢賦、南北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之所以各呈異彩,有不同的語言表現形式,根本原因就在于經典的詩騷傳統積淀。對盛唐詩歌繁榮的原因,宋代詩論家嚴羽《滄浪詩話》言:“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20]。盛唐詩呈現了典型的“雅言”風采,不僅有著詩意玲瓏之美,更能夠讓接受主體滌蕩精神、激發妙思。

例如,展現古典詩詞之美的央視欄目《中國詩詞大會》,很多選手因深厚的古典詩詞修養,在節目中能出口成誦“雅言”從而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引發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在高等教育實踐中,應該著力培養學子們“雅言”的經典素養,繼承并發展古典的“雅言”傳統,構建優質語言的教育場域。

(三)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融入“古典詩詞”相關知識,對大學生進行“雅言”教化來建構“精英意識”只有淵博的知識,才能形成博雅的學識、雅正的語言能力。從孔夫子開始,歷經屈原、揚雄、顏延之、杜甫、劉禹錫、歐陽修、蘇軾直到現代的清華四大國學導師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無不受到古典禮樂文明的影響,才能建構主體的雅言知識體系。在課程思政教化場域中,對大學生進行“雅言”教化,主要目標有二:其一,養成高階思維,有一定的古今文藝作品鑒賞、批評能力。我們處于空前的時代,信息爆炸,影視作品良莠不齊,若沒有高超的鑒別、鑒賞能力,學子們不僅會淹沒在各種文化泡沫中,久而久之也會審美庸?;?,失去與優秀作品的共情對話能力。養成高階思維,培養審美力,能讓學子們領略到語言文字的靈性之美、智性之光。其二,建構博雅知識,有一定地使用雅言的研究、寫作能力。學子們只有勤學磨礪,慎思博學,方能成就“雅言”才性。對大學生群體進行“雅言”熏染教化,可以把“古典詩詞在當下的傳播”“中華經典韻文知識”等融入到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中,讓學子真切領略古典詩文的“雅言”之美,美化其精神氣質,傳播優質的經典語言文字。語言運用是高階思維養成的橋梁,只有讓大學生養成運用“雅言”的能力,形成雅正的思維方式,才有助于形成“精英意識”以及精粹文化氛圍??梢哉f,“雅言”教化是大學生“精英意識”建構的外在呈現。

四、結語:大學生應成為新國民精神的表率

對大學生“精英意識”的建構,能促使其形成高階思維與雅正價值觀,真正成為新國民精神的表率。在具體的教育創新變革上,主要思考有三:其一,“精英意識”建構的教育改革應該以大學生為本位,把古典教化理念融入到課程思政教學實訓中,全面培育大學生的博雅素養,這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實效性的實踐路徑。其二,在課程思政教學創新上,可以把經典思想、才性知識及雅言教化融入到教學實踐中,提升大學生的精神風貌與才華素養。其三,用課堂內外融合、視野古今融通的多維育人模式,把專業知識與才性訓練動態融合,在培養學子家國情懷的同時,注重其公共參與意識及公益精神的培養,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在性與外在性統一。

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高質量科研創新的發展,都離不開大學生“精英意識”的主體性建構。許倬云先生在《尋找中國文化的精神》一文中說:“在宇宙不斷趨于平衡的大格局中,人本身有理性、有良知,可以以自己的‘心映照,呈現宇宙本身的‘正氣,這也是其存在的稟賦?!保?1]把握古典教化的動態性,對大學生進行“精英意識”的主體建構,才能呈現出心性主體的浩然之氣和高尚品格,進而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文明形態的發展。因而,在全球教育形態的大變局中,立足于古典教化傳統,對當下大學生進行“精英意識”建構,既能承繼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中“雅正”的人文精神,又能回應國家對課程思政及高質量“雙創”人才的培養要求,從而建構出適應當下社會發展的具有博雅才性、責任擔當及文明理念的新國民精神。

參考文獻:

[1]陸一,楊曈.高教大眾化視野下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的理論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0(4):36-46+67.

[2]張葉鴻.創造性思維教育與洪堡大學理念[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0(5):65-71.

[3]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2017:749.

[4]葛洪著,金毅校注.抱樸子內外篇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614.

[5]李景林.教化儒學續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45.

[6]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7]徐復觀.中國文學精神[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5.

[8]蘇軾.東坡題跋[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63.

[9]李佳.顏延之詩文選注[M].合肥:黃山書社,2012:7.

[10]FAREEDZAKARIA.InDefenseofaLiberalEducation[M].NewYork:W.W.Norton&CompanyLtd,2015:145-146.

[11]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582.

[12]李立國.大學治理變遷的理論框架:從學術-政府-市場到大學-國家-社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0(4):1-9.

[13]顧隨.中國古典文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8.

[14]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2604.

[15]陳平原.文學如何教育:人文視野下的文學教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21:30.

[16]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4:613.

[17]郭紹虞,王文生.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16.

[18]揚之水.先秦詩文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9:228.

[19]喬治·斯坦納.語言與沉默·論語言、文學與非人道[M].李小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24.

[20]何文煥.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688.

[21]許倬云.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17.

責任編輯:彭青

TheMulti-dimensionalConstructionofEliteConsciousnessofCollegeStudentsbythe

IntegrationofChineseTraditionalEducationandCurriculumofIntegrated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LianShuijie,LiJianxin

(SchoolofCultureandCommunication,HebeiUniversityofEconomicsandBusiness,ShijiazhuangHebei050061,China)

Abstract:

Atpresent,theimprovementoftalenttrainingqualityinhighereducationneedstoconstruct"eliteconsciousness"ofcollegestudentswhoare"concernedaboutworld"and"keepindependent",withclassicalgentlemancharacter.Curriculumofintegrate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salocalizededucationalconcept'sreflectionofcurrenthighereducation,combinedwithourChinesetraditionaleducation,canbetterarousethesubject'sorthodoxideas,culturalmissionandeventheconcernforthefamilyandthecountry.Inthemulti-dimensionalconstructionofeliteconsciousnessofcollegestudentsbytheintegrationofChinesetraditionaleducationandcurriculumofintegrate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classicaleducationisthebasisfortheconstructionof"eliteconsciousness",talenteducationistheinternaldemandoftheconstructionof"eliteconsciousness",elegantwordseducationistheexternalpresentationoftheconstructionof"eliteconsciousness".Theconstructionofcollegestudents'"eliteconsciousness"canpromotethemtoformhigh-orderthinkingandelegantvalues,andmakethemtrulybecomethemodelofthenewnationalspirit.

Keywords:

Chinesetraditionaleducation;curriculumofintegrate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eliteconsciousness;talenteducation;elegantwords

收稿日期:2023-01-07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經典教化與課程思政貫通的多維育人模式教學創新研究”(2021GJJG165)

作者簡介:廉水杰(1980-),女,河南漯河人,河北經貿大學講師;李劍欣(1972-),女,河北行唐人,河北經貿大學副教授。

猜你喜歡
雅言課程思政
諸子百家周游列國得會多少方言
諸子百家周游列國得會多少方言
諸子百家吉游列國得會多少方言
丁若鏞《雅言覺非》考
中國古代的普通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