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與差異化傳承探究

2023-07-13 13:41羅江珍
百花 2023年4期
關鍵詞:差異化系統性非物質文化遺產

羅江珍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頂層設計為系統性保護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實施路徑,在實踐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果。非物質文化遺產仍分散無序地傳承,存在差異化。相關部門應該在系統性保護的基礎上關注差異化表現,并對差異化傳承給予必要的研究和關注,從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差異化;探究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勤勞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形成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長期以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常重視,制定了一系列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分散、不間斷地延續傳承著,差異化傳播,形成了民間文化的一朵奇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有必要在系統性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差異化表現,并在差異化傳承方面給予必要的關注。本文擬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與差異化傳承進行分析,試圖找到系統性保護與差異化傳承的切合點,從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與傳承。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系統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發展的生動見證。我國歷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世紀80年代,國家組織各級文化單位對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普查,從國家、省、市、縣層面整理出版了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器樂等十大集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持續保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出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撐。

十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績斐然。截至2021年6月,國務院公布了五批155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文化和旅游部認定了五批3062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設立了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支持對1805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進行記錄。截至2022年12月,我國有4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總數位居世界第一。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坊2500余家,培訓傳承人群超10萬人次。就云南省昭通市而言,至今進入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594項,其中有3個國家級項目、31個省級項目、160個市級項目、400個縣級項目。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17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48人、市級63人、縣級405人。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系統性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方面。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笆奈濉币巹澨岢?,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系統性保護,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強化總體規劃意識,樹立全國一盤棋戰略,在脫貧攻堅戰中,把農村危房拆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機結合,把標準化和非標準化有機結合,全局性謀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統籌協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經濟發展、城鄉建設、社會治理、民生改善的關系,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可持續作用,成為規劃的基本理念。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系統性保護是從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2000年,全國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地方性條例——《云南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在素有民族文化大省之稱的云南省率先出臺。這是從地方層面統籌協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開端。云南少數民族眾多,全省有26個民族,民族的多樣性、民族生活的地域性、民族的散雜居性特點十分突出,一些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日漸式微,瀕臨消失,比如昭通市的傳統戲劇“川劇”“滇劇”,傳統音樂“洞經音樂”“金江號子”等,隨著文化體制改革與地方投入限制,這些傳統文化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加上一些老藝人相繼離世,民族民間文化消失的速度逐漸加快。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逐漸認識到采取措施對地方文化加以保護刻不容緩。于是,統籌政策、加強系統保護,成為各地保護共識,推動了首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地方性法規《云南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的出臺。

后來,國家正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立法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作了明確界定,內容更加具體,分類更加明晰,比如完善調查記錄體系、代表性項目制度、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區域性整體保護制度、體驗設施體系、理論研究體系等,體現了聯系性、系統性、全局性、整體性。這也是十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和全國全省一樣,昭通市也將瀕危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和傳承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對昭通洞經音樂、端公戲、甲馬等進行搶救性記錄,實施昭通苗劇復蘇行動,每年開展傳承培訓,切實加強傳統文化的再現和傳承。利用演出形式延續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年來,舉辦了三屆全市民族賽裝文化節和兩屆昭通市傳統蠟染刺繡大賽,增強了保護和傳承意識,營造了傳承弘揚優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此外,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展分級培訓,實施立體化保護,盡管仍有傳承人離世,但傳統文化基本上得以活態傳承、不斷延續,民族民間文化之花不斷綻放。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差異性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又是發展變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同樣具有普遍性與特殊性,有系統性和差異性,這也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是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強大生命力的所在。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的不平衡大致可以看出差異性。云南在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大背景下,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特別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地方政府加強調查研究、整理申報工作,當國家組織各級申報非遺項目和傳承人之時,這些民族自治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雨后春筍。比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面積不大,人口不多,卻有12個項目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在一些地方,因為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落實不力,被列入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數量與質量就遠遠落在了后面,比如昭通市,擁有630多萬人口,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少之又少。2006年只有大關縣“苗族蘆笙制作技藝”,2007年王杰鋒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之后一直是空白,直到2021年,昭通四筒鼓和昭通端公戲才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是15年以來昭通市唯一的突破。這與全省其他州市的申報數量與申報結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2012年,昭通市率先成立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但是未予以重視,就處于落后狀態。這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的差異性。

重視程度的不同,保護措施的差異,也會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與傳承的差異。仍以昭通市為例,昭通市位于云南省東北部,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文化傳入云南乃至南亞、東南亞的國際大通道,中原的宮廷樂是經巴山蜀水沿著南方絲綢之路(又名五尺道)一路傳播過來的,但令人意外的是,麗江地處云南西北部,相較昭通而言,與中原的聯系也晚了數百年,但在麗江市,洞經音樂卻傳承得很好,被演繹為納西古樂。在旅游業帶動下,納西古樂一下子名聲大噪,使其保護與傳承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而地處傳播重要節點上的昭通,雖然也有洞經音樂的曲譜和傳承人,但由于文化差異和重視不夠,文化傳承人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當納西古樂已經在滇西北熱鬧起來時,昭通市才開始搜集整理,而且洞經音樂多是老年樂團的人在學,沒有梯次,不接地氣,傳承出現了斷裂,二十多年過去,仍沒有多少起色。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差異化還有多種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類別很多,凡是作為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口口相傳、手手相授的音樂、文學、舞蹈、戲曲、手工制作技藝、飲食等,只要與物質遺產相對的,都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范疇。這或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差異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比如儺戲,在沅湘、貴州、安徽等地都有流傳;比如端公戲,同一個地域,在不同的縣區都有存在,以至于各縣區申報后,上到省級、國家級層面,又不得不合并為一個項目;又比如苗族蘆笙制作技藝、漢族剪紙等,所覆蓋的區域更廣,手法各有千秋,差異化程度更加突出。

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記錄傳承上,各個地方的做法不同,差異性更為明顯。比如醋醬制作技藝,在市場經濟推波助瀾下,為了打造品牌找市場,很多地方把制醬釀醋的項目申報落實在作坊上,不知不覺形成了一種半官方的包裝方式,而民間的制醬釀醋傳承則處于一種無序狀態。據調查,民間的醬醋工藝以個體形式和分散傳承的方式在很多地方存活下來,它不因為沒有被官方認可或者沒有被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就停下傳承的腳步,這種差異性或特殊性在現實生產生活中成為一種普遍的存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是強大的,永遠也不會停息,而且在傳承中進一步豐富其差異化傳播與傳承的方式。比如,昭通市有豌豆涼粉、包谷涼粉、蕎面涼粉,市場上見到的以大豌豆涼粉為主。昭通的金豌豆涼粉十分出名,它用豌豆浸泡,泡軟后用石磨磨成漿,倒入木架拴的紗布口袋過濾,過濾后的漿放在鍋里加熱,再用比較濃的漿汁勾芡成糊狀,最后裝入不同形狀的器皿中,制作出不同的涼粉來,涼拌時加上必不可少的泡酸菜、香菜、醬、醋、生姜末等佐料拌勻,群眾十分喜愛。涼粉制作工藝相同,材質不同,各個師傅做出來的味道又有不同,這其中,炎山涼粉以軟聞名,存放時間不長,酸漿涼粉則比較硬,存放時間較長。目前,昭通涼粉成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耙簧接兴募?,十里不同天”,同一個行政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都存在巨大的差異,由此推近及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差異化特征可見一斑。

三、找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系統化和非物質文化

遺產傳承差異化的切合點,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向縱深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差異化,是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容易忽略的問題,還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

如何進一步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系統化,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差異化,在系統化和差異化之間找到一個切合點,是文化工作者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從記憶形式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傳承的主要方面來看,必然是那些底蘊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劇、曲藝、民間文學、飲食文化、醫藥、傳統體育與雜技、傳統美術等優先傳承下去。越是地方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越是世界性的,個性化是每一種事物存在并傳承下去的最大稟賦。與此相對應的是,很多共性化的普遍意義上的內容,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庫。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民間的差異化傳承來看,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項目申報與記錄上,正好把這一部分內容忽略了。

從這個意義上看,對非遺項目、傳承人在調查記錄、項目建立、傳承人培訓、區域性保護、作坊式傳播方面,更應該做一些系統化工作。在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從文化的角度,我們犯了一些錯誤,一些獨特的村莊、個性化設計的民居,因為邊遠,不適合人類居住,就被一刀切地拆除,拆除掉的不只是一種技藝一種文化,更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漠視。當然,由于人們認知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仍有太多的干部以及群眾無法認識到這種文化的差異性,從而給文化帶來了許多無法彌補的缺憾,文化生態受到嚴重破壞甚至消亡。當認識到這種只關注整體脫貧的普遍性而放棄了保留個性化風貌的特殊技藝價值時,在新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要從差異化里找到一種更系統的保護途徑。這意味著對現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化保護的頂層設計、保護措施、傳承路徑還要進行優化和豐富,避免申報、保護走向特殊化或畸形化,進而讓不同區域不同層級不同人群的更具有生命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

黨的十八大召開后的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深厚的情結,要求加大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文化遺產。如何做到文化自信,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推動傳統文化走得更高、更寬、更遠,是本文給專家學者提供的非遺系統性保護與傳承差異化如何結合與創新的思考。

(云南省昭通市文化館)

猜你喜歡
差異化系統性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于單身的偏見系統性地入侵了我們的生活?
大型企業集團差異化管控模式探索與研究
縣域農村配電網規劃建設現狀典型性分析
超聲引導經直腸“10+X”點系統性穿刺前列腺的診療體會
計算機基礎課程差異化教學研究
中外電視廣告差異化表達方式
論《文心雕龍·體性》篇的系統性特征
時態的系統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