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魂映黨旗

2023-07-17 06:11劉曉霞劉宇寧楊穎娜
文教資料 2023年6期
關鍵詞:五心師范生黨史

劉曉霞 劉宇寧 楊穎娜

摘 要:在全國廣泛開展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教育的大背景下,積極探索地方高師院校運用紅色文化資源追尋黨的歷史印記,強化青年群體,特別是師范生“五心向黨”黨史教育成效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師范院校從“五心向黨”教育的理論語境、實踐品格、精神力量、立場選擇入手,并依據調查了解師范生黨史學習教育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以“紅心鑄魂”“真心鍛情”“恒心立品”“匠心強能”“E心淬風”來培育師范生核心政治素養,為深入推進師范生知史愛黨、紅色基因代代傳的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機制建設提供了學理支撐與實踐范式。

師者,人之模范也?!芭囵B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1]今日之師范生為明日的育人園丁。師范生“以史為鏡、以史明志”,堅守從教初心,擔當“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是構建高質量現代教師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之一。新時代要“大力開展‘四史特別是黨史學習教育”,“發揮好黨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要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強化師范畢業生思想政治考察”,“切實推動師范院校把辦好師范教育作為第一職責”。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的殷切叮囑和《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的一些規范性表述,為師范院校開展“五心向黨”教育,堅持以“紅心鑄魂”“真心鍛情”“恒心立品”“匠心強能”“E心淬風”提供了根本遵循與行動指南,也為深入推進師范生知史愛黨、紅色基因代代傳的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機制建設提供了學理支撐與實踐范式。

一、師范生“五心向黨”教育的學理論述

師范生通過黨史學習要做到“五心向黨”,即“紅心向黨”“真心向黨”“恒心向黨”“匠心向黨”“E心向黨”。具體而言,紅心向黨就是要對黨忠誠,報效祖國,不負人民,永遠跟黨走;真心向黨就是要求真務本,啟智潤心凝魂,筑牢意識形態陣地;恒心向黨就是要持之以恒,勇于實干擔當,矢志不渝弘毅奮斗;匠心向黨就是要教澤綿長,做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永葆從教初心;E心向黨就是要數說黨史、網聚紅色力量,共享美好的云E時空。紅心是根本,真心是素養,恒心是基礎,匠心是追求,E心是要旨。心心相印、環環相扣,具有深刻的內在契合性。

(一) “五心向黨”教育蘊含了引導師范生堅定理想信念的理論語境

“五心向黨”教育蘊含了引導師范生堅定愛黨愛國情懷與以德立身施教的理想信念。中共黨史是一部肩負中國共產黨黨員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為革命勝利浴血奮戰的偉大歷史,其與生俱來的光榮感、使命感為師范生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養料。對于當代青年而言,中共黨史是必修課,而對于將來承擔青少年成長引路人的師范生而言,中共黨史是樹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理想信念的“專業課”。[2]通過學習中共黨史讓愛國情懷厚植于心,有利于師范生在時代激流中保持正確方向,抵御錯誤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成為社會主義堅定的信仰者和追隨者。此外,通過學習中共黨史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師范生對社會主義的價值認同,向內凝聚價值共識,向外投身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厚植獻身教育事業情懷,以正確價值觀引領,完成立德樹人教育使命,向新一代傳遞信仰力量,保持共進步伐,貢獻青春力量?!拔逍南螯h”教育蘊含了引導師范生樹立求真務本、堅持不懈的偉大信仰。崇高理想信念是引導人向上向前的精神基石,決定著一個人的思想與行為能夠達到的高度。當前少部分師范生存在不思進取、對于自己的未來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與目標向導的問題。加強師范生“五心向黨”教育,讓師范生領悟革命戰士在不斷探尋真理、尋求偉大變革的過程中所蘊含的精神信仰,幫助師范生樹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偉大信仰,激發自我奮勇拼搏、積極進取的內在動力,爭做學生的好向導、好標桿。

(二) “五心向黨”教育蘊含了引導師范生聽黨話跟黨走的實踐品格

“五心向黨”教育蘊含了引導師范生聽黨話跟黨走、樹立正確黨史觀的實踐品格?!奥狘h話跟黨走”一直是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原則。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這一重要原則,我們黨才得以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切實成為中國人民的領路人;中華民族才能在拼搏奮斗中把握方向、乘風破浪,沐浴在黨的光輝下。無論是在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黨最大的成功在于培養了一大批“聽黨話跟黨走”的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他們生在群眾、心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要像培養黨員一樣,建立一支“聽黨話跟黨走”的卓越師范生隊伍。時代迅速發展,對師范生提出了新的實踐要求——師范生要為成為“四有好老師”而自勉;要為“立德樹人”的任務傾注心血……這僅是黨的方針政策的一部分,還有許多任務需要翻越。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寫道:“離開實踐談‘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對象的真理性的問題,是經院哲學?!睅煼渡谧晕姨嵘倪^程中一定不能犯本本主義的錯誤,做“經院哲學”的衛道士,而是要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檢驗、更新、發展知識,成為“實踐著的馬克思主義者”。緊緊跟隨黨的方向標,確保實踐工作朝著所需要的方向發展,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當下部分西方國家對我國懷有強烈的偏見和敵意,進行思想滲透,企圖從思想、文化上瓦解國家和民族。師范生要想在這場斗爭中贏得勝利,就要堅守教育初心,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用教育實踐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人才,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向前發展。

(三) “五心向黨”教育蘊含了引導師范生傳承紅色基因的精神力量

“五心向黨”蘊含了引導師范生銘記黨的光輝歷史、傳承紅色血脈基因的精神力量。中共黨史是一部蘊含紅色基因、傳承革命薪火的教科書,黨的歷史見證了革命先烈同仇敵愾的勇氣,記錄著人民英雄氣壯山河的凱歌,蘊含了引導師范生“知史愛黨、紅色基因代代傳”的精神力量。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是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之大者”。紅色基因不僅是時代新人內蘊的獨特文化底色,也是推動時代新人成長的精神力量,還是指引時代新人成才的價值指針。 [3]師范生作為黨史教育中的特殊群體,肩負著接受黨史教育的任務和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高校師范生可以依托黨史這本活教材,系統接受中共黨史的教育,在學思踐悟中延續信念火炬,轉化為拼搏奮斗的力量。結合教育教學實踐,不忘初心使命、筑牢紅色教育主陣地,讓紅色基因成為照亮師范生自身前行道路的璀璨星河,化作培養師范生自立自信自強、甘當基礎教育辛勤園丁的源頭活水。同時在深入研學探索中,將中共黨史生動化、形象化,用好用活歷史資源,學習革命先烈和模范干部的光輝事跡,展現昂揚精神面貌,激發師范生豪情壯志和理論自覺,覺醒自身內在的紅色基因血脈,激昂奮進接受時代挑戰。高舉黨史旗幟,號召廣大師范生結合自身所學專業,把握時代脈搏,不負國家期望,為紅色基因的傳承送去新的不竭動力,奏響精神力量的青春之歌,成為新時代紅色基因的傳承者。

(四) “五心向黨”教育蘊含了引導師范生堅守從教初心的立場選擇

師魂映黨旗,奮斗正青春。師范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繼承共產黨人崇高的精神密碼,涵育從教初心使命、服務鄉村振興的價值導向和立場選擇?!拔逍南螯h”教育蘊含了引導師范生堅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從教初心。黨史教育是中國共產黨傳遞信仰之火,培育紅色接班人的重要方式。師范生作為教師隊伍的后備軍,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有生力量,承載著延續紅色血脈的重要使命。并且,師范生正處于人生“拔節育穗期”,是增長技能才干、培養理想信念的重要時期,開展黨史教育、強化使命擔當恰逢其時。師范生通過深入學習黨史,了解各時期紅色黨史教育經歷,吸收先進教育經驗,領悟教育工作與培養人民紅色信仰的密切聯系,在日后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入“紅心”,引導學生樹立內在認同,傳播紅色思想,激發紅色基因,為祖國未來輸送信仰堅定、可堪大用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拔逍南螯h”教育蘊含了引導師范生堅定實現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統一的從教初心。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一直十分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作為一項基礎性、全局性的國家工程,承載事關民族和國家奮發搏擊、砥礪前行的偉大使命,而教育過程不免煩瑣艱辛,師范生在教育工作過程中難免遇到各種艱難險阻,在處理工作、解決困難時應當以真心待事、憑恒心向前,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出色完成教育任務,回應從教初心。并且,教書育人是教師實現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體,師范生在教學工作中要以“大國工匠”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磨煉師范技能,提升課堂教學能力,展現更好的課堂效果,在促進社會價值實現的同時要完成自我提升,實現個人價值,進一步堅定從教初心。

二、師范生黨史學習教育的現狀分析

為了探究新時代下如何培育師范生的“五心向黨”教育探索與實踐,引導師范生堅定理想信念的核心理論、聽黨話跟黨走的實踐品格、傳承紅色基因的精神力量、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立場選擇,本項目組于2022年6月通過問卷星小程序進行了師魂映黨旗——師范生“五心向黨”教育探索與實踐調查問卷的發放。問卷內容包括人口學基本信息、師范生對中共黨史的了解情況、師范生進行“五心向黨”教育的途徑方法、高校黨史教育資源以及師資方面存在的問題和高校愛黨教育課程優化設計五個部分。調查對象以衡陽師范學院在校師范生為主體,涵蓋吉首大學、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等高校的師范生,樣本覆蓋高校的各個年級,共收集到調查問卷1136份,其中有效問卷1136份。

(一)黨史教育總體呈現積極態勢,但教學方法有待改進

黨史作為師范生的必修課程,是“五心向黨”教育理論探索的基本依據,具有強化黨性、堅定信念的重要作用。據調查顯示,“對于師范生是否應該對黨史有一定的了解”這個問題,選擇應該有深入了解的人群占比為76.6%,認為“應該有較為全面的了解”“了解一點就夠了”“完全沒有必要了解”的比例分別為19.2%、2.1%和2.1%。此外,沒有人選擇“無所謂”選項。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師范生群體普遍具有一定的政治覺悟,對黨史教育持有積極態度,以實際行動充分響應國家對于黨史教育的號召。然而,在針對黨史育人存在哪些問題的調查中,有79%和70%的人選擇了“教育方式傳統、學習形式單一,實踐少”和“內容相對單調枯燥,同類型學習較多”,剩余人群以趨近30%到50%的比例選擇了其余存在的問題。從圖1可以看出,當下師范生群體對于黨史教育創新形式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黨史育人存在的問題主要顯現為內容單調,教學方式單一。

綜合以上調查,我們發現在師范生群體擁有明確目標的前提下,桎梏的老舊形式和枯燥的教育方式成為黨史教育有效深入的重要阻礙。如何將目標內升為有效動力,怎樣開展合理有效又能為學生所喜愛的黨史教育成為首要難題。

(二)黨史教育活動形式比較豐富,但學生體驗感有待加強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黨史教育的方式方法正朝著多元化、新穎化、科學化的趨勢發展,但學生體驗感仍有待加強。據調查顯示,對“您認為學習黨史的主要方式是什么”這一問題,學生認為是思政課、網絡媒體、黨課的比例分別是91.49%、65.96%、48.94%;而愛國主義實踐教育基地、社團活動僅占38.30%、23.04%(見圖2)。在問及“您認為您所參與過的黨史教育活動有哪些不足”時,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黨史教育活動存在“參與度低,交流不足”“被動式學習”“內容單調枯燥”“缺乏實踐體驗”“學習方法單一”等問題。究其原因,一是教育方式陳舊、傳統。思政課、黨課等仍是黨史教育的主陣地,不可避免地存在內容上單向灌輸、偏理論化、單調枯燥等缺陷;學生體驗上存在參與度低、交流不足、被動式學習等問題。二是教育活動創新性不足。有的高校僅僅將黨史教育當作一種任務,只注重黨史教育完成的次數,缺乏活動形式的創新,忽視了學生真正需要的體驗感。

圖2 您認為學習黨史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三)教育資源基礎良好,但教學使用機制亟待創新

紅色文化是黨史學習的基本內容,教師教育是黨史教育的重要手段,開展高質量黨史教育,就要充分利用現有良好的教育資源基礎,避免造成優勢教育資源流失的錯誤措施,要創新教學使用機制。通過調查數據可知,對于“您認為高校黨史教育資源存在哪些問題”,選擇“分布不均”“優質資源短缺”“分配不均”“未能妥善利用”的學生比例分別為59.57%、68.09%、38.30%、40.43%。對于“您對教師在黨史方面授課水平/方式是否滿意”的設問,72.34%的學生認為滿意,認為不滿意以及無所謂的學生比例分別占10.64%、17.02%(見圖3)。對于“您認為當前高校黨史教育在師資方面存在哪些問題”,選擇“專業性不足”“教學能力不強”“態度消極”“思想政治方向存在偏差”的學生比例分別為61.70%、55.32%、27.66%、27.66%。由此可知,黨史學習教育存在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地區差異顯著,區域間與區域內部缺乏協調聯動的問題,導致實際效果不佳。此外,部分教師的自身素質欠佳,專業能力不足,也導致課堂效果較差,課堂表現水平有待提高。

(四)師范生對黨史教育課程認識深化,但課程優化存在不足

隨著黨史學習的不斷深入,師范生對于課程優化有著越來越科學的認知,認為黨史教育課程應該緊跟時代以及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特點;同時師范生對于“具體實踐活動”有著高度的認同感。如圖4所示,80.85%的師范生認為課程設計需要“把握學生的認知特點,使之符合學生心理和認知”,這體現了當下的黨史教育課程有待優化——能夠表達自己對課程的意愿,表明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著很強的主體意識,而不是完全被動地學習。許多學生對古板、老套的表現形式都已經產生了“抗體”,單單是“你講我聽”的傳統表現形式已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70.21%的師范生愿意“以紅色研學等實踐方式,親自感悟和體驗黨的歷史”,這表明廣大師范生對黨史內容本身是接受的,也就意味著學生存在進一步學習乃至擴大學習范圍的可能性。超50%的師范生認為課程需要“享受科技紅利,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教育”“堅持以學生為本,優化黨史教育供給內容和供給方式”等等,這些回答印證了黨史教育課程存在教學模式老套、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師范生的思想是當代現實的映射,他們對時代科技的把握是非常敏銳的,伴隨著師范生對于黨史課程內容的認識愈加深化,蘊含其中的問題亟待解決。

圖4 您認為怎樣才能夠使黨史教育課程設計更加科學化

三、師范生“五心向黨”教育的對策探索

地方高師院校在明確培育師范生發展目標的前提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統籌好頂層設計,創新教育思路與方法,努力做好師范生“五心向黨”教育工作,通過“紅心鑄魂”“真心鍛情”“恒心立品”“匠心強能”“E心淬風”來培育教師基本素養,即“師魂”“師情”“師品”“師能”“師風”,從而構建以培育師魂為目標導向的一心育一德、五心相涵育——“以魂生情”“情品相依”“立品賦能”“聚能成風”“化風鑄魂”的教師基本素養內循環機制(見圖5),助力師范生“五心向黨”教育的系統化、制度化運行。

(一)育紅心:統籌兼顧,鑄就師魂

紅心是“五心”的核心,是“五心向黨”黨史教育的根本目標。師魂是教師的靈魂,是對師范生中進行黨史教育、培育紅心的核心素養要求。育紅心、鑄師魂,就是要發揮紅心在“五心”中的統領作用,明確師魂在教師素養中的中心地位,提高師范生的綜合素養,推動“五心向黨”教育長效發展?!敖y籌兼顧,鑄就師魂”的關鍵在于做好頂層設計,強化目標導向,發揮制度優勢,使師范生黨史學習教育落細落實。一方面,要明確目標導向,強化組織管理,建立黨史育人全過程測評機制。其中明確目標導向,要把以“四史”教育為重點的黨史教育納入學校育人規劃之中,強化各相關職能部門、各院系對黨史育人重要性的認識,將黨史學習教育貫穿教育教學的始終,自覺擔起培養又紅又專、具有崇高師魂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接班人的職責;強化組織管理,要以思政課教師為主體,整合輔導員、教務、學生工作(部)處、團委等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協作、相互交流、共同發力,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建立全過程測評機制,是指要發揮考核評價的作用,依據黨史學習教育目標,定期對各部門以及院系育人情況進行考核,可通過面對面懇談、學生代表反饋等形式多維度了解黨史教育實際情況,還可通過問卷調查從教學滿意度、教師滿意度等方面進行評估,促使教師反思教學過程,提升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可建立資源共建共享聯動機制,推動校館、校村、校企融合。黨史教育頂層設計在確保校內黨史教育過程順利高效進行的同時發揮統籌兼顧作用,充分利用校外紅色教育資源,豐富教育方式,延伸教育場景,拓展教育成效。其中,校館融合是指學??赏ㄟ^與紅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場館、博物館建立共建共享長期合作關系,以豐富的紅色館藏為基礎,借助信息技術,探索教學創新方式。校村融合是指可通過參觀革命遺址,傾聽紅色故事,組織學生排練紅色舞臺劇并到農村現場演出,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主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校企融合是指學校搭建起與企業協作育人的機制,企業可憑借鮮明的紅色歷史或科技創新成就為黨史教育搭建良好的教育平臺。師范院??山M織師生定期或不定期到企業參觀實踐,通過一件件生動的歷史物件、一個個最新的科技成果,向學生們生動展示企業的光榮傳統和獨特的創新文化,從而為師范生上一節“生動的黨史教育課”,這對傳播紅色思想、培養師范生愛黨愛國情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明真心:知行合一,鍛造師情

師范生通過學黨史悟真心、以真心鍛真情,構筑起師范生教師素養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師情?!叭朔遣菽?,孰能無情?!睅熐樽鳛榻處煹那楦?,直接體現在教師的語言、動作、神情中,對學生具有直接、深刻的影響,在教師素養中發揮基礎作用。明真心、鍛師情的關鍵是知行合一。認知是行為的先導,行為是認知的外在表現。真心鍛師情就是要以充分的理論學習完善認知,在正確的認知基礎上展現合理的行為,真心表師情,達到知行合一。

一是要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師范生要形成正確的認知,就要利用思政課這一主渠道,將黨史教育內容全面融入思政課程中,通過思政課教師這一視角,讓學生們全面了解黨的輝煌歷史、光榮傳統以及為民情懷等,同時,“用好教育部組織編寫的‘四史大學生讀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讀懂新時代叢書——《道路何以自信》《理論何以自信》《制度何以自信》《文化何以自信》等讀本讀物”[4],以此作為思政選修課教材或課后拓展閱讀。

二是要推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師范院?!耙谡n程思政方面有所作為,結合專業課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圍繞堅定師范生理想信念、政治認同、家國情懷等主旨主線,以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課程教學”[5]。同時,要用好中共黨史這個生動形象、極具說服力的活教材,把黨史教育全方位融入各門專業課程以及選修課程中,構建起思政大課堂,通過傳授理論、引用故事、開展活動等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方法促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有機結合,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三是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要做到知行合一,不僅要求頭腦中要有明確的認識,而且要將觀念轉化為現實。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它是實現由知到行的必由之路。而要實現師范生黨史教育的知行合一,就要讓學生走進廣闊的社會大課堂接受教育和洗禮,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在踐履中達到“知行合一”。如可以組織師范生開展紅色文旅研學活動,通過參觀紅色教育基地、“重走革命路,再溫宣誓詞”等活動,引導師范生親歷革命時期生活方式,回顧革命征程,邊學邊行,拓寬學習視野,深化對紅色文化的理解,鍛造赤心報國的師情。還可開展以“黨史教育”為主題的暑期實踐活動,以衡陽師范學院為例,其組織開展了以黨史教育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師范生以宣講、走訪調研、為老黨員“送溫暖”等形式,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實踐,傳承紅色精神,展現對黨敬愛自豪的真摯情感。

(三)立恒心:格物致知,夯實師品

“立恒心”是“夯實師品”的重要途徑,如果缺乏恒心,就無法進一步扎實提升作為未來教師的品格、品德及品行;“夯實師品”是“立恒心”的重要現實目標,缺乏夯實師品這個目標,立恒心這個過程就會像水中浮萍一樣,無所依托;“格物致知”則是促使兩者有機結合的實踐橋梁。列寧有言:“如果把實踐標準作為認識論的基礎,那么我們就必然得出唯物主義?!绷⒑阈淖钪匾氖钦蔑@實踐品格,通過以下方式能夠更好地提升師范生黨史教育成效,為“夯實師品”添磚加瓦。

一是實現黨史教育儀式化,為黨史教育固本培根?!皟x式化”即將師范生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校園的各種紀念、慶典等莊嚴隆重的儀式活動中,讓師范生在感同身受的環境中不斷受到熏陶和感染,在這種充滿集體記憶的共同空間中自覺地反思、整合、校正自身的思想和行為的過程。儀式具有規范化、程序化的特點,它能夠創造一種特定的時空,在潛移默化中對師范生產生影響,如校園的“升旗”儀式、入黨儀式等,莊嚴隆重,每一個環節都精心設計,嚴謹規范,長此以往,這種學習方式將牢牢印刻在師范生腦海之中,并逐漸外化為師范生的情志素養,內化為自覺行為,做到用“儀式”磨煉恒心,幫助師范生實現固本培根。

二是使黨史教育故事化,為黨史教育凝魂聚力?!肮适禄奔丛邳h史學習教育過程中,將黨史這個客觀的存在以富有活力的故事化形式呈現在師范生眼前,讓黨的歷史變得鮮活起來。平鋪直敘的敘事方式是食之無味的,但轉變成故事之后,黨的歷史便被賦予了新生命。讓黨史故事“潤物細無聲”般滋潤每一位師范生的精神世界,引領師范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升師范生聽黨話、感黨恩的理論與實踐自覺,助力師范生淬煉師品。于此,“立恒心”已不僅是一種“神”,還具備了真真切切的“形”,形神兼備。

三是使黨史教育景觀化,為黨史教育提質增效?!熬坝^化”即建立一個幫助師范生“立恒心”的環境,“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能體現出教育的引導和熏陶,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師范生的思想和行為。如高??山⑿J佛^,將優秀黨員校友的事跡收錄其中,向師范生開放;還可建立優秀校友的雕像,漫步其旁,師范生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優秀校友的熏陶,潛意識便會銘記這些人物的行為事跡,在之后的實踐過程中,就會不自覺地模仿這些優秀人物,從而達到知行統一的目的,為黨史教育提質增效。思想提升非一日之功,師范生“立恒心”不是一朝一夕培養出來的,需要用心去體會、用真心去接受、用行動去證明,最終實現“夯實師品”的目標。

(四)強匠心:不務空名,內化師能

為貫徹黨史教育融入師范生隊伍的培養方針,讓匠心的塑造更有深度,需要汲取黨史教育的智慧力量,強化師能培訓,讓師范生自覺錘煉自身的師范技能,做到才能卓著,育人不倦。

一是汲取黨史智慧結晶,增強政治引導力。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中共黨史見證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積累了彌足珍貴的歷史經驗,蘊藏著珍貴的智慧與經驗。師范生匠心教育要從浩瀚黨史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以強化政治教育為核心,作為教師,首先政治要強,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有愛國情懷的人講愛國”“讓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斷激發師范生隊伍迎難而上、不懼困苦的奮斗精神,面對新時代錯綜復雜的機遇和挑戰,補足精神之鈣,增強開拓自信、勇于創新的思想意識和能力。

二是銘記黨史優良品質,提升榜樣示范力。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6],它承載著無數先烈和同志的革命精神,延續著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優秀品質。作為黨的教育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更應投身于挖掘這座豐沛充盈的精神礦藏的偉大事業中,領悟革命英雄、模范的初心使命、為民情懷、勇于奮斗和革命精神,努力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無限的為教育事業奮斗當中去。要以黨史教育為切入點,持續加強師范生責任感、使命感教育,推進學習黨史榜樣,以情助能、用愛潤能,把榜樣立在心中,讓青春扎根課堂,爭做匠心名師。

三是運用黨史精神資源,增強師范生踐行力。中共黨史蘊含的信仰之力是無數堅守革命理想、舍生忘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員創造的熔鑄于人的靈魂深處的力量,是中國共產黨面對艱難險阻仍向上攀登的生命之力,是中國共產黨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要把這種信仰之力轉化為師范生投身于教書育人的奮斗之力,需要師范生不斷地從各方面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師能水平,在三尺講臺上傾注心血與汗水,認真鉆研教材內容,勇于創新教學方法,在充滿困難和挑戰的實踐中堅定信仰、勇毅前行,走好屬于自己的匠心之路。

(五)聚E心:云鏈智媒,淬煉師風

“E心”是強化師范生“五心向黨”教育中的要旨所在,通過網絡信息化平臺強化師范生“師風”教育,深入推進黨史教育數字化建設,淬煉師范生知史愛黨、篤行勤業的優良師風,既是時代之需,也是師范生不斷提升自我的內在要求。聚E心,要切實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建設黨史育人數字化傳播“共同體”。紅色文化是對師范生進行黨史教育的核心內容,在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用數字化方式傳播紅色文化是引導師范生樹立知史愛黨、篤行勤業的優良師風的必然要求。各高師院校應構建以團委、學工處、宣統部共同主導、協同推進的黨史教育網絡宣傳平臺,通過在校園各類媒體及校園公眾號中開設“師魂映黨旗”黨史教育專欄系列——以微互動、微直播、微電影、短視頻、故事會、動漫、插畫等形式,發揮“五老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講述百年來一批批的教師黨員是如何踐行愛黨愛國、篤行勤業的紅色歷史,既實現了黨史學習教育的豐富多彩,又有利于提升師范生學習效果,淬煉師范生知史愛黨、篤行勤業的優良師風。

二是建設黨史育人數字化傳播“互動鏈”。黨史是政治教育的根基,強化新時代黨史宣傳教育工作,有助于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大局,能夠從根源上喚起人們的愛國之情,有助于強化人們對黨的認知,堅持追隨黨的指引,為黨的發展夯實群眾基礎。[7]實現黨史育人數字化傳播“互動鏈”,一方面,需要堅持以出版社、廣電傳媒為責任主體,宣傳教育、文化出版、報刊等作為重要依托,積極推進黨史宣傳教育進家、進校、進社區,充分發揮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機制作用。另一方面,各高師院校應對黨史教育資源進行總體統籌和專項規劃銜接,通過構建網絡云社區的方法詮釋黨史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內核,協同社會、家庭等多種主體,積極開拓大學生黨史教育新途徑、新方法。

三是建設黨史育人數字化傳播“資源庫”。在信息技術時代,各地政府、高師院校、企業、媒體應當溝通與協作,通過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等技術收集整理當地的紅色故事、校史,建設紅色文化、黨史校史數據庫,充分發揮數字資源平臺的特有資源優勢,深度挖掘黨史文獻的價值,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8]以衡陽師范學院為例,其通過成立“紅雁”文化傳播研究工作室,組織一批知校史、有情懷、懂傳播的青年師生先后到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湘南起義紀念館、湘南學聯舊址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制作了《黃靜源與紅領巾》《“湘南教育王”蔣嘯青》等多部革命校友微視頻,建設了紅色校史文化資源庫。

參考文獻:

[1] 做“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N].光明日報,2022-04-27.

[2] 黃敬兵.以四史為載體加強師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理論觀察,2021(4):27-29.

[3] 楊威,張會靜.紅色基因:時代新人成長成才的重要動力[J].青年學報,2022(5):19-25.

[4]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1(7):15-17.

[5] 鄭文慶.汲取黨史智慧,提升教育實效[J].新教師,2022(8):94-95.

[6] 皮上玉,劉曉霞.紅色文化賦能師范生黨史學習教育的多維審視[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2(10):71-83.

[7] 曾美蓮.淺析新時代黨史宣傳教育的意義及途徑[J].活力,2022(6):19-21.

[8] 杜學禮.黨史黨建特色數據庫建設規范與標準探究[J].山西青年,2019(16):235-236.

基金項目: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立項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三全育人”文化場中師范生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化研究(XJK21AGD007),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課題“湖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湖湘文化融創研究”(21C0552)。

猜你喜歡
五心師范生黨史
亞洲“天坑”里的“五心”黨支部
第一次學黨史
黨史告訴我們什么?
百年黨史的重要啟示
黨史上的今天
基層黨建如何引領社區治理——鄠邑區推行“五心工作法”
師范生MPCK發展的策略
淺析師范生PCK知識的構建
進一步完善免費師范生政策
開展“五心”教育活動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