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中國民居建筑文化保護與發展的思考(下)

2023-07-17 06:45撰文李先逵供圖李先逵向明部分
中華民居 2023年2期
關鍵詞:民居特色建筑

撰文李先逵 供圖李先逵 向明(部分)

當前,隨著全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推進,城鄉歷史文化保護進入非常時期。就在二〇二一年下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要求完善制度機制,要保護單體建筑,也要保護街巷街區、城鎮格局,還要保護好歷史地段、自然景觀、人文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確保各時期重要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系統性保護。本文就以此為出發點,談談筆者對中國民居建筑文化保護與發展的思考。

切實做好保護規劃

應注意在規劃之前對保護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前做好科學的研究和預判,再制定出保護規劃導則,如此才能避免規劃工作的盲目性。

四川閬中古街

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按照相應的法律法規落實,加以逐項實施推進。在這方面,不少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工作取得了不小的進步。特別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都做了相應的保護專題規劃,再按部就班、循序漸進,落實到保護實踐工作中。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四川閬中古城。閬中于1986年被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古城面積1.78平方公里。2004年,四川省人大通過《四川省閬中古城保護條例》,決定對閬中古城實行整體性保護,并規定了古城重點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區范圍,制定了一系列關于古城修繕、建設、合理開發利用等方面的詳細規定與措施。此舉很好地推動了閬中古城的保護與發展,同時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促進了四川小城鎮及優秀傳統民居保護工作的健康發展。

今日閬中城

還有一個重要代表就是重慶市酉陽龔灘古鎮。在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工作中,政府部門對淹沒線以下有重要價值的歷史文化名鎮采取了“異地保護,整體移置”的方式進行保護。酉陽龔灘古鎮就是在選擇相似地形的新址后,全部按原格局、原風貌、原樣式進行整體搬遷重建的。這是全國首例全鎮全域傳統民居風貌建筑整體搬遷與復建工程。

這些工作都是堅持按照“科學規劃,嚴格保護,合理利用,有效管理”的指導思想進行的,既保護傳承了地方鄉土文化特色,又維護了當地居民的合法權益,改善了人居環境和生活條件,具有開創性和創新性,其成功的經驗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因此,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規劃顯得十分重要。而且尤為重要的一點是,應注意在規劃之前對保護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前做好科學的研究和預判,再制定出保護規劃導則,如此才能避免規劃工作的盲目性,真正作出合乎實際的、高質量的、有特色的、保護規劃方案。

閬中古城樓

創新保護理念 實施動態保護

什么是“動態保護”?不言而喻,它是相對于所謂博物館式的“靜態保護”提出來的一個新概念,指在保持城鎮、街區、村落等正常運轉的情況下,對文化遺產進行相應地保護,同時也可適度加以維修改造以與新的生活需求相適應。換句話說,合理進行適度整改,而又不違背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整體性等基本原則。

動態保護的主要目標是,在合理發揮古城歷史文化功能作用的同時,還要進行適當的改造,以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在某種意義上,這更具難度。所以,針對動態保護需要把握幾個重要基本原則:

(1)在延續原有建筑文脈風格特征的基礎上,改善和提升人居環境。

(2)突出原有建筑文化內涵,不過度添加現代元素,尤其是不過度進行商業化開發。

(3)保持外部空間環境和風貌特色不變,對內部空間進行適度改造,使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

(4)合理增加基礎設施以適應現代生活,且不破壞實體形態與景觀空間。

“動態保護”理念對于保護大量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及歷史街區等具有現實意義。我們需與時俱進,根據動態保護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制定動態保護相關工作導則并應用到保護實踐中去。要正確處理新、老建筑之間的關系以及建筑保護與開發利用、產業發展的關系,制定合理的保護規劃,并建立實時監測系統,對其進行全過程動態監測和保護。

這方面好的案例有四川省閬中古城、重慶市磁器口古鎮、浙江省蘭溪市諸葛村等,不僅保護得很好,地方產業也發展得很好。當然,保護是第一位的,只有先保護好了,才能借助基礎資源去發展產業,從而實現良性循環。

懷寧縣黃梅閣

重慶磁器口老街入口

湖南省通道縣橫嶺侗寨

遷建于新址的龔灘古鎮新貌

重慶磁器口老街繁榮依舊

對古村鎮內長期閑置的房屋也應該保護并充分利用起來,使其恢復生機與活力。

有機更新與合理利用

古城、古鎮、古村及歷史街區內都有大量的居民在這里居住生活。生活和環境總是動態變化的。因此,它們需要的是動態保護,不僅要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同時還要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不斷進行有機更新改造,增添新的生活設施,讓居民們過上現代化的新生活。另外,對古村鎮內長期閑置的房屋也應該保護并充分利用起來,使其恢復生機與活力。

浙江省淳安縣芹川古村

重慶市湖廣會館大殿

重慶市湖廣會館全景

動態保護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保護策略,在實際操作中,往往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策,進行有機更新與合理利用。目前對多數古城、古鎮、古村最直接的動態保護策略就是通過發展手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及土特產業,刺激經濟發展。比如,湖南省通道縣橫嶺侗寨村大力推動侗族蠟染紡織手工業發展,產業興旺、影響甚廣,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國人前去當地住學習。還有一種重要方式就是發展旅游業。利用當地地域建筑特色和傳統民俗風情吸引游客,發展旅游產業,帶動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比如,重慶市磁器口古鎮的保護與開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古鎮在保持原有房屋街巷布局風貌不變的情況下,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修,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吸引了出走的住戶陸續返回,并引入了不少商家入駐,使昔日冷落的古鎮恢復了往日的繁華,每日游客絡繹不絕。

針對保護區里的一些較大型的建筑院落也可采取同樣的動態保護策略。在保持原有建筑特色的前提下,對內部空間加以適當改造,賦予其新的使用功能,讓它為今天的生活服務。比如,重慶市政府將已被淪為倉庫的湖廣會館全部收回,按原來清代建筑風格進行嚴格修復,改造成規模宏大的移民文化博物館,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參觀、學習和交流場所,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如四川省合川關帝廟市場、閬中市博物館、自貢鹽業博物館、江安縣夕佳山民俗博物館、彭州市老人活動中心、巴縣紅星茶館等都是老建筑更新利用的成功范例。

在歷史街區的更新利用中,在加入現代元素時要有度的把握和質的控制,絕不能破壞原有的風貌特色和空間肌理。

走出古民居保護的認識誤區

當前,有許多歷史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保護利用。然而,也有許多歷史文化遺產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遭到嚴重的破壞。究其原因,就是在處理保護傳承與更新發展關系的問題上陷入了誤區。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過度商業化。許多地方仍然將經濟利益擺在第一位,常以更新改造為名,將古村鎮或歷史街區都改造成商業一條街,將古樸的民居完全改造成了旅游服務店鋪和商店。場鎮內外增加過多的現代設施,現代櫥窗、廣告招牌、各種商品充斥著街道,本地原有的特色景觀遭到無端破壞,大煞風景。

二是改頭換面,以“假古董”換“真古董”。有的地方以保護民居風貌為名,不惜重金拆舊建新,大搞“仿古一條街”。他們不是將寶貴的資金用于對老房子的加固修繕上,而是將原有的古建民居當作危房亂加拆毀,再改建成所謂的仿古民居。甚至任意改變原有的院落街巷肌理,擴大街巷寬度、拔高房屋高度,完全改變了原有空間和環境、風貌。這種“以假換真”的泛濫行為對文化遺產造成了不可逆的嚴重破壞。

三是隨意添加現代元素。有的歷史街區在修復更新時,為了強調與現代生活相融合,便過分添加一些現代化風格的門面或裝飾,如大玻璃窗、幾何格片、空架子、花漏窗、彩玻幕墻、新式雕塑等。這些生搬硬套的現代設施或裝飾,完全改變了本地區古建民居空間環境的真實風韻。更有甚者,還隨意擴建房屋、加高樓層以彰顯所謂的現代氣派,對原生文脈肌理造成了極大的損害。

以上這些做法違背了歷史街區古建民居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和整體性原則。這類現象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并予以制止。

歷史街區的更新利用中,在加入現代元素時要有度的把握和量的控制,絕不能破壞原有的風貌特色和空間肌理,尤其切忌開發過度商業化甚至西洋化。

成都市錦里一條街入口

北京市前門大街

如何借鑒本土建筑風格并融入現代筑創作,是一條艱辛的探索之路,也是一條必由之路。

傳統建筑文化的弘揚與發展

1999年第20屆世界建筑師大會上發表的《北京宣言》指出,21世紀世界建筑創作的發展趨勢是“現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現代化”。這種建筑思潮也被稱之為“現代建筑的新地域主義”。所謂“地域化”也就是本土化,即要創作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要促進中國的現代建筑本土化。因此,借鑒并弘揚中國民居建筑文化精神,從當地的地域建筑文化中汲取營養來推動和豐富本地區現代建筑的創作,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借鑒本土建筑風格并融入現代建筑創作,是一條艱辛的探索之路,也是一條必由之路。在這方面,大概有幾種發展趨向:

一是新歷史主義。早在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先生便提出了“中而新”的建筑思想,這就是最早的新歷史主義理論。新歷史主義主張以傳統建筑為主要藍本,融入時代文化元素,創作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現代建筑。從中華民國時期呂彥直先生設計的廣州中山紀念堂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家德先生設計的重慶人民大禮堂,再到龔德順先生設計的北京建工部大樓,都是新歷史主義建筑的早期范例。后來,還出現了西安“三唐工程”現代建筑群、重慶渝中區洪崖洞仿山城吊腳樓民居建筑群等新歷史主義建筑。其中,吊腳樓建筑群建在了高達數十米的陡崖峭壁上,重屋累居、層層錯落,頗有氣韻。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它在建筑組合上有些過于堆砌,削弱了原山城吊腳樓民居輕靈活潑的風韻,稍顯遺憾。當然,雖有不足之處,但這種創作精神是值得提倡和鼓勵的。

西安市大唐西市

重慶市渝中區洪崖洞仿吊腳樓民居建筑群

重慶人民大禮堂

北京民族文化宮

二是新仿古主義。所謂新仿古主義,就是依據一定的歷史人文基礎復建或新建古典建筑。如原址復建的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南京閱江樓以及梁思成先生設計的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傅熹年先生設計的陜西岐山周代明堂都是高水平的新仿古建筑,再如成都的錦里仿明清民居一條街也是一個成功范例。該街區鄰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侯祠,自然淳樸,曲折蜿蜒,空間尺度親切宜人,尤其是其民居房屋采用木穿斗風格建造,具有明顯的傳統川西民居特色。錦里沿街溪流水系與武侯祠園林水系相通,街巷節點空間活潑多樣,整個風貌格調一如傳統川西水鄉古鎮,步入其間,令人流連忘返。全國各地都建設有類似的仿古一條街,它們幾乎成了一種舊城改造的新時尚。當然,這種方式雖具有一定可取之處,但也不宜過度推廣,須控制在合理限度內,以防止仿古之風過度泛濫。

三是新鄉土主義。在建筑創作中應用建筑符號學方法提煉一些鄉土民居建筑元素并融入現代建筑創作,以此傳承傳統建筑文脈,這種創作手法被稱為“新鄉土主義”。比如,武夷山莊、黃山云谷山莊、九寨溝賓館以及儀隴朱德紀念館、江津聶榮臻紀念館、廣安鄧小平紀念館等,都是典型的新鄉土主義作品。它們在表現民居地域特色方面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以廣安鄧小平紀念館為例,該建筑采用坡屋頂木構架形式建造,整個建筑呈橫向展開,色彩淡雅明快,尺度平和,與環境相宜。但美中不足的是,它誤用了四川民居偏廈作為主體形象建筑符號,缺乏川東鄉村民居輕快飄逸的韻味,風格上與原鄧小平故居的形象協調呼應也不夠,鄉土氣息略顯不足。由此可見,只有真正讀懂當地民居,善于汲取地域建筑的文化和精髓,才能創作出好作品。

南京閱江樓

成都錦里一條街繁華如許

四川省廣安鄧小平紀念館

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的新北川擂鼓中學

所謂新民族主義其實是新鄉土主義的一個分支,它更加強調要賦予建筑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

四是新民族主義。所謂新民族主義其實是新鄉土主義的一個分支,更加強調要賦予建筑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北川縣羌族村寨在實施災后重建時,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就要求:“不僅要做好總體規劃、詳細規劃,還要做好單體建筑方案設計,特別是中軸線上的建筑,尤其要突出羌族特色?!庇谑?,在羌族村寨災后重建中,很好地恢復了羌族建筑特色。其中較為典型的是北川吉娜羌寨。該羌寨在寨落規劃上,按原羌寨格局進行自由式布局,以大型火塘鍋莊廣場為中心,重建數座碉樓,建設了一批新羌式民居,并依山就勢拓寬道路,讓道路將廣場、碉樓以及各戶羌居連成整體。新羌居在外觀上仿傳統羌族民居設計,采用平屋頂多體量組合,局部突出羌居建筑符號裝飾,就連建筑材料仍采用當地青灰石片及青磚等地方特色材料。在內部空間設計上,以符合現代羌人生活習慣的空間結構來進行設計建造,基本滿足人們現代生活的要求。因此,新羌居在總體形象和風貌上較好地體現了傳統羌居的民族風格且能滿足現代生活需求,受到了羌族人民的歡迎。又如,在北川擂鼓鎮中學重建中,創作者同樣提煉了羌族民居建筑文化符號并融入現代設計中,使新建筑既有較為濃厚的羌族建筑文化格調,又具有時代感,是較為成功的典范。在新北川縣城規劃和建筑項目設計中,堅持著這樣的探索,針對不同的地段、不同的對象,創作者分別采取不同的適宜方式來表達,產生了不少豐富多彩的建筑設計方案。相信今后各地少數民族地區優秀的建筑作品一定會不斷涌現。

西資源縣兩水鄉新民族風建筑群

五是新地域主義。中國地大物博,地形多樣,平原建筑有平原建筑的特色,山區建筑有山區建筑的特征。新地域主義強調保護和發展地域特色建筑。以南方地區四川山地民居建筑為例,其主要特點就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適應山地復雜的自然環境。尤值一提的是干欄式建筑或半干欄式建筑,也就是俗稱的吊腳樓或半邊樓。這種建筑形式發展歷史悠久,使用范圍廣泛,至今仍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我們應當從山地實際情況出發,在新的條件下創造新的現代干欄式建筑,促進山地新城鎮建設。

概括起來,現在創作的創新現代干欄建筑主要有十大優勢特征:

(1) 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進行創作,不破壞原生地形地貌以及自然生態環境。

(2) 解放地面,向空中爭取更多有效使用面積。

(3) 促進建筑空間環境內外交流,擴大城市公共空間和交通空間。

(4) 打通建筑底層,拓展視覺通廊,優化城市環境。

(5) 適應炎熱多雨的氣候條件,提供更多遮陽避雨和休閑活動的場所。

災后重建的新北川政府大樓

災后重建的新北川縣城

災后重建的北川吉娜羌寨

浙江省淳安縣芹川古村徽居

(6) 改善地區小氣候環境,利于日照、通風、排水,除濕、降溫。

(7) 延伸城市綠化至建筑底層,提高山地城市綠化率,改善人居生態環境。

(8) 充分發揮框架結構的靈活性,節省基礎材料,減少土石方量,降低建設成本。

(9) 增強城市建筑組群街區中過渡空間的聯系,提高城市的整體性和有機性。

(10) 豐富建筑造型,美化城市空間環境,增強城市景觀藝術表現力。

由此看來,對于像重慶這樣的山地城市建設將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當然,這里僅以四川干欄式建筑為例進行了分析。我國地大物博,還有許多地域特色建筑都具有很強的創新借鑒意義。

以上所述可以統稱為“本土主義”,即在汲取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基礎上創作新的中國特色現代建筑。我們提倡,應該將傳統建筑語言融入現代城鄉建設規劃和建筑設計中,積極進行理論與實踐探索,創作適應中國環境特色的現代建筑,延續城鄉文脈,提升文化自 信。

重慶南紀門川道拐街傳統民居建筑群

無疑,走中國特色發展之路是中國城鄉建設規劃和現代建筑創作的必然趨勢和方向。我們需要在“天人合一”和“留住鄉愁”文化理念和精神的引領下,積極延續城鄉文脈,并從全國各地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中汲取營養,創作新時代富有地域特色的現代建筑,使傳統建筑形態恢復再生活力。雖然目前這樣的創作范例還不普遍,但相信未來隨著“現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現代化”的推動和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出現在天南海北的青山綠水間。

猜你喜歡
民居特色建筑
民居攝影
民居書畫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特色種植促增收
民居智庫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建筑的“芯”
中醫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黨建
奇趣民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