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器樂藝術的發展研究

2023-07-21 10:22李志聰王洪麗
經濟師 2023年7期
關鍵詞:民族器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李志聰 王洪麗

摘 要:在國家經濟體制的不同階段,其藝術發展也表現出不同的樣態。計劃經濟時期是中國步入社會主義的探索期,由于政府計劃經濟資源配置,導致各行各業都以量化為目的進行生產生活,同時也導致了民族器樂藝術發展的受限。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民族器樂也開始朝著專業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資源配置得到最優化處理,經濟發展活躍,推動了上層建筑的發展,民族器樂也從專業發展轉向多元發展。文章在分析不同經濟體制下民族器樂藝術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在經濟動因下民族器樂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經濟體制 計劃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民族器樂 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0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7-224-03

一、計劃經濟時期民族器樂藝術的發展

(一)價值觀念的引導

1949年至1956年,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在這一時期從萌生到基本形成。國家著重恢復國民經濟,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民族器樂也承擔起了新中國文化建設事業的重擔,這一時期的音樂藝術發展都有著明顯的思想價值觀念指引:要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以來的革命音樂傳統,堅持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音樂上要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其次要盡快適應新時代的變化,繁榮音樂創作,推動中國音樂建設事業協調發展。在這種價值觀念的指引下,中國民族器樂迅速發展,開始組建民樂管弦樂團,如1952年組建上海民族樂團,1953年組建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等。民族管弦樂方面,原創還較少,而是以移植改編居多。雖然合奏藝術還處于起步階段,但獨奏曲的創作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像二胡的《賽馬》、古箏的《慶豐年》、竹笛的《喜相逢》《鷓鴣飛》、嗩吶的《一枝花》《百鳥朝鳳》等。在這種音樂的主題內容上,的確反映了新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與人民生活水平之間的關聯性。

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著名的“雙百方針”,這是繁榮文學藝術的根本方針。從1956年開始,中國音樂的政治性功能不再那么突出和鮮明,只要符合“六條標準”,那么音樂是有一定的自由爭鳴空間的。同年8月,毛澤東同志在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中,要求音樂工作者在“中西關系”上要有機結合,批判地吸收,在“古今關系”上要尊重傳統,繼承性地發展。這一套文藝發展的價值觀念引導,直到現在還影響著現代的音樂發展。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巨大活力,推動了音樂藝術全面復蘇,高等教育也步入新的臺階,民族器樂創作煥發出蓬勃的活力?!靶旅駱贰眲撟魉汲庇楷F,許多作曲家對民族器樂創作長期存在的種種痼疾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在這個基礎上重新認識我國民族器樂對于表現民族風格和華夏神韻的特殊優勢,適度地借鑒西方現代作曲技法以擴大音樂語言和表現技巧的范圍。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劉文金的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彭修文的交響套曲《四季》、劉錫津的合奏音詩《北方生活素描》。

(二)業余化向專業化的跨越

1.樂器改革。1953年,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建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支新型民族管弦樂隊,樂隊的建立確立了民族樂隊的新建制,即分為拉弦組、彈撥組、吹管組、打擊樂組。1954年,在音協主席呂冀的指導下,廣播樂團成立樂改小組,對各種民族樂器進行性能、音色上的研發以及擴大樂器音域來適應合奏藝術的發展。這次樂器改革是在國家經濟恢復和對外經濟交流的雙重原因下產生的,對外經濟交流日益頻繁,隨之帶來了文化上的劇烈碰撞。樂器改革的最重要特征是律制的轉變,要想適應合奏藝術發展,就要以十二平均律為統一標準,在盡量保持樂器音色的條件下,擴大樂器音域,改善音質。比如吹管組的笙由傳統形制轉變為坐吹的36簧加鍵笙,還研制了一系列的低音笙、中音抱笙等;拉弦組也以二胡為核心,改良和研制高胡、中胡和低音革胡;彈撥組則是以中阮為基礎研制出大阮、小阮和低阮,揚琴也成功研制出變音揚琴。樂器改革得以順利進行,也是在國家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完成的,沒有相對平穩的社會經濟環境,上層建筑的發展也難以為繼。

2.專業教育。新中國成立前,比較系統和完善的專業音樂院校僅有一座——上海國立音專。新中國成立后,國民經濟快速恢復,推動音樂文化建設迅速發展,為了適應高速發展的音樂文化建設對人才迫切需要的局面,經中央宣傳部審批,通過重組、升格、新建等多種途徑,原上海國立音專改名為“中央音樂學院上海分院”,在東北地區組建沈陽音樂學院,在華中地區建立湖北藝術學院,在華南地區組建廣州音樂??茖W校,在華東地區組建南京藝術學院,在華北地區組建天津音樂學院,在西南地區組建四川音樂學院,在西北地區組建西安音樂學院;1964年,又在北京組建了中國音樂學院。專業音樂院校建立后,大量民間藝人被引入高校,通過正規化的管理,將器樂演奏藝術推向專業化。同時,音樂院校的建立,也為我國文藝事業建設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音樂人才。

專業音樂學校建立后,需要建立一套正規、系統的教育體系,而教材出版則屬于其任務之一,過去口傳心授的方法已不適用于專業音樂的發展,所以,在20世紀60年代,文化部先后召開了全國性的琵琶、二胡、笛子、古箏等會議,首次制定了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其不僅涉及器樂獨奏曲的曲譜,還包括一些專門性的技巧練習曲以及多聲部合奏曲譜。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為民族器樂教材體系專業化、全面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表演場地。表演場地的變遷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經濟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前,社會環境不穩定、人民生活疾苦,鮮有專業性演奏團體,大多都是在街頭小巷以樂器作為一種謀生的工具,其音樂只能充當一種簡單的商品。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推動專業劇場的建設,將以往文工團綜合性宣傳隊的性質轉變為專業化劇團,民族器樂在形式上得到了專業化發展,在內容上也提升了其思想性與文化內涵。同時,全國性活動也給民族器樂提供了新的舞臺。1956年8月,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屆全國音樂周,它給民族器樂提供了更專業的舞臺,推動了民族器樂改良、作品創作、表演和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民族器樂藝術的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主導地位被確立,我國傳統民族器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后,嚴肅音樂與傳統音樂并行發展。嚴肅音樂開始探尋生存和發展之道,國家對嚴肅音樂采取激勵和扶持的政策,并積極推進音樂表演團體的體制改革以增強院團對文化市場的適應能力。國家在由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傳統音樂面臨著相當復雜的環境,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改變了以往傳統音樂的文化環境。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國家經濟在全球化的潮流下飛速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民族器樂藝術受現代化的影響高速發展,并且各種形式器樂文化的市場非?;钴S。雖然受全球化潮流的影響,各種文化思潮相互碰撞,民族器樂的發展好像略顯低迷,但還不乏有一批人在苦苦耕耘,探尋出了一條多元發展的新道路。民族器樂發展表現出了以下特點:

(一)藝術需求的轉變

步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人們對于藝術需求的轉變體現在兩個方面,分別是物理需求和精神需求。首先,物理需求體現在人們對樂器音色的追求上,在計劃經濟時期,大多數樂器的改革都是擴大音域和音量,忽視了人們對音色審美的精神需要。20世紀的器樂音樂大多數都是表現歡快熱烈氣氛的,如笙曲《掛紅燈》等,這些曲風自然需要強烈剛勁的音色效果。還出現了一些樂器組合的特色樂種,如魯西南吹打樂、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這些樂種中的樂器組合形式也是依靠音色的互融性才得以組合在一起。所以,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后,藝術事業的繁榮也推動了這一局面的轉變。各類樂器積極探索更具藝術性的音色,像笙文曲的出現,運用“唐和音”所表現出的音色頗有一定的文人雅韻,找尋到一種“絲竹相和”的文人雅致。21世紀以來,樂器改革不斷發展,音色的融合也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室內樂、協奏曲、民族交響樂等形式的民族器樂作品層出不窮,滿足了人們對于音色追求的需要。

其次,精神需求則指對于藝術作品深度和思想性的需要,20世紀的器樂作品,貼和時代的發展,反映了人民日常的生產生活,如《瑤族舞曲》《歡樂的潑水節》等作品。這一階段的器樂作品還處于最樸素、最貼和時代的一個階段。21世紀以來,人們對于器樂藝術的精神追求更高,嚴肅音樂已經成為了作曲家的主要追求,這些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如上海民族樂團打造的《海上生民樂》系列以及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創作的各種新作品,還有各種新音樂和聲音裝置的實驗,都已經完全超越了以往傳統作品的藝術性和思想性,雖然現代人對藝術的精神追求變了,但是這些新作品的產生都是基于傳統的土壤而生長起來的。

(二)國際化的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貿易飛速發展,其器樂藝術也以文化交流和產業連接兩種方式進入世界舞臺。中國民族器樂融合交流、拓展創新。民族器樂作為連接國際的產業模式,在傳統的土壤里滋養新的藝術形式去適應國際市場,在經濟得益的同時提升國家軟實力。

(三)多元化的發展

21世紀以來,多元融合已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一大熱詞,各產業均按照多元融合的道路去發展。中國民族器樂的多元發展體現在藝術風格的多元以及產業的多元。首先,藝術風格的多元是基于不同的受眾群體而產生的,比如兒童喜歡兒歌;青少年喜歡流行歌曲;老年人喜歡戲曲。所以,為了滿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要,民族器樂產生了不同的音樂風格,有專業化的民族管弦交響樂和獨奏樂曲,還有改編移植的流行樂曲。

產業多元化也是在新時代的發展中催生出來的,尤其是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更是推動了器樂藝術產業的多元化。傳統產業模式有線下音樂會劇院收益、民族樂器制作、教學、圖書出版等。而新媒體催生下的產業模式更加多元:抖音、嗶哩嗶哩、QQ音樂等媒體平臺的付費下載、各大院團推出的“線上精品”系列以及各種流量付費項目。這種產業多元發展的模式,使民族器樂藝術的受眾對于音樂資源的獲得更加便利、選擇性更強。同時,受互聯網迅猛發展的影響,線上音樂產業的各種模式也在飛速崛起。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文化格局多元化的趨勢加強,音樂文化也必將循著跨文化和多元化的趨勢發展,作為走向國際化的民樂唯有堅持不斷創新、不斷交流、不斷融合的路子,才能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和時間的檢驗。

三、經濟動因下民族器樂的發展策略

經濟的迅猛發展催生了民族器樂產業模式的多元發展,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格局下,民族器樂藝術面臨巨大的挑戰。對于民族器樂的發展,應該把握好以下策略:

(一)器樂藝術的規范化管理

首先,就是要在音樂本體方面加強管理,不能為了經濟的利益而容納一些粗制濫造的東西存在,要嚴格把控思想意識層面的“雅”和“俗”,把握好藝術的思想引領作用。其次,從事音樂行業的工作者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要對藝術發展的前景有敏銳的洞察力,推動作品的創作、專業教學和樂器的改革。最后,不能脫離群眾,如果創造出來的藝術沒有受眾群體,那么這種藝術則是失敗的。綜上幾個方面,國家應該出臺相應管理規范、完善管理機制。

(二)音樂產業的規范化管理

當音樂藝術成為產品,那么它便具有了商品屬性。只要在市場上開始流通,那么就必須遵循市場的管理規范。器樂藝術產業目前正蓬勃發展,所以需要加強其產業的規范化管理。近年來,受疫情影響,線上經濟開始蓬勃發展,那么民樂器樂藝術便有了發展的契機,首先,各大院團可以利用媒體進行線上音樂周、優秀作品展演,打造優秀民樂品牌。其次,強化版權意識,加大對藝術知識產權的保護,打造付費經濟體。最后,完善多元產業模式,強化科技賦能,探索更多產業可能性。通過建設“線上+線下”產業模式,相關部門要建立監管機制,把握市場的正確運營,在推動民族器樂藝術發展的同時帶動經濟的增長。

四、結語

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大格局下,經濟的繁榮帶動藝術發展,而我們要把握好藝術發展的特定模式,使其持續健康發展,更好地反作用于社會經濟,打造二者協同發展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趙志安,王洪歡.我國音樂經濟的內涵特征、歷史演進與發展路徑[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3(04):46-57.

[2] 侯太勇.20世紀中國民族器樂專業化發展及其困境[J].人民音樂,2019(07):70-73.

[3] 孫永富,王清濤.淺析經濟與音樂的相關性及融合發展分析[J]. 經濟師,2019(03):213-214.

[4] 李香波.建國初期民族管弦樂發展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2.

[5] 宛煜.論中國民樂的國際化[J].藝術評論,2010(09):94-98.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作者簡介:李志聰,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通訊作者:王洪麗,副教授。]

(責編:賈偉)

猜你喜歡
民族器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時期的審計工作推動中央治理整頓重大決策落實
計劃經濟時代中國汽車工業的產品研發——以一汽為中心
試論當代中國民族器樂作品的旋律創作
探討如何加強和改進中小學民族器樂教學
作曲技術理論在民族樂器及鋼琴伴奏教學中的應用
計劃經濟思維難解醫院停車難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翻譯市場的性質與特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