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范專業認證視域下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研究與應用

2023-07-24 23:10肖軍李運祥馬繼波
高教學刊 2023年20期
關鍵詞:學習成效植物學形成性評價

肖軍 李運祥 馬繼波

摘? 要:以植物學課程為例,探索如何將雨課堂教學與形成性評價機制進行有效銜接和融合。通過師生共同參與的互動反饋,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和差異化教學,提高師范生的學習成效,為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師范專業認證中建立與認證標準相適應的評價體系提供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師范專業認證標準;形成性評價;雨課堂;植物學;學習成效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0-0070-04

Abstract: Taking the Botany cours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 rain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the interactive feedback of teacher-student participation, it promotes personalized learning and differentiated teaching of the "student-centered", and improves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students, providing som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o establish an evaluation system in conformity with the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of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Keywords: the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of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system; rain classroom; Botany; learning effectiveness

基金項目:泰山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應用型大學基于‘雨課堂問題導向的創新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以《植物學》課程為例”(JG202154);泰山學院教師教育研究專項“大數據時代頂崗實習中師范生反思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JY-01-202106)

第一作者簡介:肖軍(1967-),女,漢族,江蘇豐縣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植物學教學。

教育部在2017年10月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中強調“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認證理念[1],這一理念要求教師圍繞師范生的學習成效和個性化發展來實施教學實踐活動,積極推進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對學生學業評價是其中一項重要教學活動,師范專業認證標準對學生學業評價要求是“建立形成性評價機制,監測師范生的學習進展情況,保證師范生在畢業時達到畢業要求”[2]。形成性評價是1967年由美國哈佛大學斯克里芬(M.Scriven)教授提出,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B.Bloom)后來將其理論引入教學領域[3]。通過師生雙方及時獲取教學進程中反饋信息的形成性評價,不僅可以對學生學習成效和課程目標達成度進行檢驗,同時還可以實時發現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持續改進。

“互聯網+”時代,教和學的選擇方式更加多樣化,特別是后疫情時代,基于慕課、SPOC、虛擬仿真實驗等在線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發展的新目標和新常態。在混合式教學中,如何通過采集和分析學生學習成效的反饋數據,真實精確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使課程目標的達成既可測量和證實、又可持續改進,是實現高質量教學的核心。在師范專業認證的具體實踐過程中,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方面存在某些共性的問題和痛點,比如:缺乏針對學生個體進行的監控與反饋、預警機制不精準;平時成績量化細則不夠規范詳細,或者教師主觀打分太隨意,或者采用模糊方式對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進行統計,難免有失公允,往往不能真實有效地反映學生的平時表現。從目前評價情況來看,對師范生日常學習狀態、學習成效、能力素質發展等方面的評價還是欠缺的,與師范專業認證標準還存在一定差距。

本研究以植物學課程為研究對象,借力智慧教學平臺雨課堂的數據監控、采集與分析功能,探索建立與師范專業認證標準相適應的形成性評價體系,將雨課堂量化成績納入學生平時成績,與紙筆測試成績互為補充,綜合評價學生全程學習效果。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學習實況,并基于評價反饋更好地進行自我規劃和調整[4];同時,為教師分析教學成效、調整教學進度和優化教學設計提供可視化數據支持。

一? 構建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指標

構建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指標,首先需要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分解和細化,厘清生物科學(師范)本科專業畢業要求和植物學課程目標之間、課程目標和考核內容之間的支撐關系。其中,植物學課程目標見表1。

其次根據課程目標設計相應的形成性評價指標點和觀測點,以觀測點為基礎設計評價依據,可用來衡量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和課程目標的達成度,進而提出教學改進的措施,形成“評價—分析—反饋—改進—再評價”的閉環,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效教與學。具體的形成性評價指標點和觀測點見表2。

整個評價指標體系包括3個一級指標Xi,(i=1,2,3)和3個二級指標Yj,(j=1,2,3)及n個觀測點Zk,(k=1,2,…,n)。其中3個一級指標分別為平時表現(占40%)和期中測試(占10%)、期末測試(占50%)。

其中,平時表現的評定結合雨課堂的功能模塊,設定3個二級指標:一是線上課前表現(占10%)。主要是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評價。具體包括插入PPT中的慕課學習情況、預習習題的答題情況、資料閱讀和參與討論的情況等觀測點。二是線下課堂表現(占15%)。主要是對學生課堂表現情況評價,具體包括出勤率、課堂習題答題情況、課堂學習互動情況和課堂討論綜合表現情況等觀測點。三是線上課后表現(占15%)。主要是對學生各個章節或整體課程學習效果評價,具體包括學生復習習題的答題情況、資料閱讀和參與討論情況、微課完成度等觀測點。這樣每個評價指標可分解成多個觀測點,每個觀測點都對應一個或多個課程目標,豐富的觀測點使得評價內容更加多元化,有效避免僅通過紙筆考試衡量學生學習效果好壞的缺陷,又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積累。課程結束,把學生經過努力取得的各個觀測點的值Zjk(j=1,2,3;k=1,2,…,n)下載下來,并對所有觀測點的值Zjk分別匯總平均,得到各個觀測點的平均值Zjk。最后,根據觀測點所占的比重Rk(k=1,2,…,n),進行加權計算匯總,從而得到學生課程平時成績總分值∑RkZk(k=1,2,…,n)及各課程目標的得分。

二? 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方案與實踐

基于雨課堂開展的形成性評價,相比于傳統教學評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精心設計課程考核方案和實施步驟,是發揮其有效功能的保障。植物學課程是以描述性為主的課程,課程內容豐富、概念多而抽象,不僅需要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而且要幫助學生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批判性科學思維。結合植物學課程特點,遵循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全過程,通過對課程教學設計的再創作,構建了課程的形成性評價方案。

(一)? 課前預習的形成性評價設計

首先教師應明確每節課的知識點、重點和難點,在課前對相關內容的課程資源(如MOOC視頻、微課、拓展資料和試題庫等)做充分準備,通過雨課堂平臺發布預習課件,包含學習任務單、MOOC視頻、測試題等,學生根據要求在線自主完成課前預習和測試習題;亦可在討論區推送不同難度梯度的討論題及分組討論的內容,提前通過雨課堂的分組功能模塊完成分組,采用自由選擇成員且男女搭配的結組形式,每組4~6名成員,推選1名小組長,鼓勵學生有選擇地在討論區自由提問或發言,并可以通過小組課下討論,為課堂發言做好準備;教師還可以發布典型思政案例的公告,將植物學課程中蘊含的豐富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專業知識的學習中,如在學習“植物的種子”這一節內容的預習公告中,發布復旦大學著名植物學家鐘揚建立“種子方舟”的故事,在學習“植物莖的次生生長與次生結構”的預習公告中發布“每一件紅木制品的背后,都是消失的森林和消失的生命”新聞案例等。根據雨課堂獲得的數據反饋(測試成績、討論區提問和發言、閱讀公告等表現),預先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從而對課堂教學進行精細化設計。

(二)? 課堂教學的形成性評價設計

課前5分鐘,教師開啟授課模式,督促學生通過微信掃碼功能簽到進課堂,教師只需要通過手機端查看,即可對學生的出勤狀況一目了然。

以問題為導向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價值,在啟發式授課過程中,教師針對課堂內容每節段的重難點、學生預習測試中易錯點設置問題,通過判斷、選擇等客觀題型插入PPT,實時推送給學生,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完成規定習題并提交答案,系統自動評分并生成柱狀圖,老師把答題情況投屏,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個人學習情況,同時通過柱狀圖的分析了解全班同學的參與率和正確率。在教學形式上,教師還可以從每章或每節提煉幾個核心問題和一系列進階性問題,以主觀題的形式適時推送給學生,靈活采用兩種形式組織課堂探究式討論。一是教師引導下的自由討論,先讓學生在限定時間內提交問題答案,挑選具有代表性的同學答案投屏展示或者通過隨機點名提問,師生共同討論完善,最后根據答案的關鍵詞給出具體的評價標準,組織學生互評得分。二是分組討論,推送的題目是提前在雨課堂預習中發布的討論問題,每個小組輪流派一名同學發言,通過雨課堂的“投票”功能由老師設定一定范圍內的分值選項,然后由其他小組選擇其認為該組學生應得分數的范圍,最后計算師生加權平均值作為該組同學實際得分。如在“植物體的營養器官——葉”這一節的教學中設計了以下一系列問題:為什么植物的葉通常進行有限生長?為什么葉片上面綠色更深?秋天樹葉飄落時,為什么常常背面向上?在雙子葉植物葉片的橫切面上,怎樣判斷葉的背腹面?干旱季節,小麥、玉米的葉片向上卷曲的原因?為什么不向下卷曲?為什么玉米的光合效率高于小麥(從解剖學上解釋)?請解釋“秋風掃落葉”這一現象。為什么秋天早霜提前會對次年果樹的高產帶來潛在的危險?等等。

學生在聽課中可以隨時發送“彈幕”“投稿”發表自己的觀點或提問,或者點擊對應幻燈片下的“不懂”進行反饋,教師利用雨課堂將同學們彈幕或投稿的熱點詞語,通過手機一鍵生成詞云并投屏,將學生的個體學習融入到集體學習的氛圍中,加強生生間、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充分發揮同伴互助學習的作用,讓每個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進課堂,提高學習成效。

(三)? 課后任務的形成性評價設計

課后,教師通過雨課堂布置學習任務,監控和督促學生的課后學習情況。一是發布關于學科前沿研究的公告,補充或更新課程內容,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領略到學科的魅力和生命力。二是推送復習課件,插入習題檢測學生的復習狀態,借助雨課堂功能統計出習題完成情況和掌握程度,教師進行針對性分析并做好教學反思,制訂更加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同時,在每一單元結束后的復習課件中,增加制作本單元“思維導圖”的任務,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三是結合學科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在討論區發布計分討論題,如為什么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植物體的胼胝質有什么生物學意義?花器官發育的秘密等,引導學生查閱專業文獻,深入思考和主動探究。四是在學期中間布置微課作業,教師根據植物學科特點給出相關知識點的選擇列表,如“植物體的皮膚——保護組織”“植物體的血管——輸導組織”“植物體的骨骼——機械組織”“植物體的肌肉——基本組織”“侵略土地的武器——植物的根尖”“時光的烙印——年輪”“忙碌的光合工廠——葉片的結構”“花的心藏在蕊中——雄蕊與雌蕊”“千姿百態,本源同在——變態器官”“帶你吃得明明白白——果實的類型”“從遠古走來——木蘭科”“卡路里之王——禾本科”等,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制作微課并提交。在微課PPT的設計、擬定講稿和錄制過程中,不僅可以使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思考更加深入,而且鍛煉和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及信息技術能力。

三? 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實施效果分析

形成性評價方案的設計已在本校生物科學專業植物學課程中進行了兩個學期的教學,依據形成性評價指標點及相應觀測點,動態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反饋評價結果,讓學生感受到持續不斷的激勵和監督,主動改進自己的學習過程;教師實時診斷分析課程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有針對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過程。

首先,學生通過參與自評、互評,對自己真實的學習狀態和出現的問題能有比較客觀的認識,自覺進行學習反思和調整學習策略,找到適合自己的本課程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采用這種評價方式后,學生學習狀態得到了明顯改善。在調查“你希望任課教師用什么方式來決定您的期末成績”時,只有14.5%的同學選擇僅以“期末考試”決定期末成績,選擇以“期末考試+課前課后作業+課堂表現+期中考試”這種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方式的同學達到70%以上,說明大部分學生重視學習過程的積累。

其次,教師通過形成性評價實施,不僅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更為豐富、多樣化,更使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更加清晰、可測,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任務”3個環節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進行實時評估,及時反映學生在每個環節的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課堂教學結束后,雨課堂會自動生成學生出勤信息、互動信息及課堂得分情況,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統計,讓數據說話,從而提升教學評價的公正性、科學性、準確性。

與此同時,教師根據實時評估反映出的問題及時調整各環節的教學,并通過分析課程目標的達成度改進教學效果,持續保障學生對后續課程的學習意愿和達成畢業要求。如針對學生課中點“不懂”的幻燈片,課后教師進行個別化輔導,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并發現問題改進教學。每次線下課結束后收到雨課堂報告,對預警學生在私信中進行溝通,提出下節課的要求,給予適當的警示作用。

形成性評價體系是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考核,能引導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自我學習潛力和創造潛力,也與我國教育部提出的應給大學生合理“增負”的倡議相符合。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興起和發展,形成性評價考核體系的構建變得相對簡單、可操作,而不斷迭代和更新的雨課堂等智慧教學平臺,為科學全面的形成性評價體系構建提供了保障,將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 11/t20171106_318535.html.

[2] 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試行)[EB/OL].http://jxpg.sxdtdx.edu.cn/ne ws-show-505.html.

[3] 張賽斌,左桂梅.形成性評價的考試改革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1):81-82.

[4] 于歆杰.一流課程的兩個邊界[J].中國大學教學,2019(3):45-47.

猜你喜歡
學習成效植物學形成性評價
再論《山海經·五藏山經》的植物學
數據庫在植物學教學中的應用
高校英語教學中情感因素與學習成效關系分析
基于學生課堂體驗的高中數學教學
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有效實施
中藥分析綜合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革思路與實踐
論形成性評價與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分析心理效應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有效應用
移動網絡學習環境下如何提高高職學生學習成效方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