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宜興紫砂壺的沉浸式數字文創互動系統設計

2023-07-25 07:28馬中文陳思聰林嘉恒
包裝工程 2023年14期
關鍵詞:紫砂壺數字用戶

馬中文,陳思聰,林嘉恒

基于宜興紫砂壺的沉浸式數字文創互動系統設計

馬中文,陳思聰,林嘉恒

(廣東工業大學,廣州 510000)

從吸引用戶參與游戲式互動設計的角度出發,通過構建一個融合展示、娛樂、定制等功能的多模態沉浸式交互體驗系統“壺圖”,推廣與傳承宜興紫砂壺文化。篩選提煉出有代表性的宜興紫砂壺基礎造型、工藝及合適與紫砂壺融合設計的傳統文化圖樣元素,作為引導用戶參與組合式再設計的基礎素材。構建一個游戲式、所見即所得的數字紫砂壺實時交互設計系統,并將其融合進沉浸式體驗館的整體氛圍中,用戶完成的作品可選擇數字文創或實體產品定制服務。著眼于搭建傳統工藝文化與大眾用戶的連接,通過大眾喜歡的、習慣的娛樂和社交方式保育傳統工藝,運用先進的數字化交互技術,營造體驗感強的沉浸式氛圍,讓更多類似的傳統工藝更好地走進數字時代。

傳統工藝;多模態交互;數字化;再設計;古物新顏;文化傳承

1 紫砂壺文化與保育現狀

1.1 紫砂壺文化

宜興紫砂壺,是中國兩大傳統文化名片“茶”和“陶瓷”的結合,也是首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1]之著名代表。紫砂壺文化始興于明代,最初因使用江蘇宜興一帶特有的紫砂泥而取名,但其制系和美學文化是在數千年中華文化傳承中孕育的,與我國地理環境、物料資源、生產工藝和人文因素深度融合[2]。紫砂壺因其材質優勢和對茶品的提升而廣受歡迎[3-4],由于明清兩代文人墨客的競相加入,使紫砂壺逐漸從一種普通的實用茶具,升華成一種中華“雅文化”的象征[5]。

紫砂壺文化把中華傳統哲學、茶道、美學、文學、書畫、紋樣、泥塑、雕鐫、描金、釉彩、貼花等精神文化和物質文明融匯其中,而本文主要著眼于紫砂壺美學設計文化的“多元化”理念,對中華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的傳承和延展功能,以及與現代潮流設計文化進行有機結合。

1.2 紫砂壺的美學特征和沿革

紫砂壺的美學特征主要通過其形態、顏色、材質、裝飾元素和工藝體現,繼而構成一個整體的意象,既展示制壺人對當代美學的認知與表現,也受到目標客戶審美價值觀轉變的影響[6-7],其變化始終體現著明顯的時代特征[8](見表1—2)。

至20世紀80年代,眾多外來文化、現代生產技術和工業產品沖擊了傳統紫砂壺市場。一方面是生產行業大面積的自動化、機械化、批量化轉型,“機車壺”“灌漿壺”“化工壺”等所謂現代紫砂壺產品涌現,消耗了大眾消費者的信心;另一方面是更便捷的現代茶壺搶奪市場,紫砂壺文化逐漸淡出大眾消費視野。雖有小眾高端收藏市場始終為宜興紫砂壺提供著有限土壤,但這并不利于紫砂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1.3 紫砂壺文化的推廣現狀與瓶頸

雖然宜興紫砂壺文化作為特色非遺一直受到官方保育,但現代大眾對紫砂壺的認知普遍傾向于“雅文化象征”或“高價藏品”,對其作為日常茶具之功能日漸忘卻[11]。成因是復雜的,首先,是現代生活習慣的改變,被“快消娛樂”驅使的年輕用戶更容易被簡易、有趣的新潮茶文化吸引,但傳統紫砂壺的文化卻更傾向于“慢體驗”;其次,是精品紫砂壺文化與大眾消費市場的割裂,部分紫砂壺大師主動為其品牌打造“孤傲”文化,“本山泥料緊缺”“千元以下無真壺”等信息被經常強調;最后,是普通市場上流通的紫砂壺產品質量良莠不齊且難以甄別,桎梏了紫砂壺文化走進大眾生活的腳步。筆者曾就如何把紫砂壺文化推向現代大眾用戶與數位專業紫砂壺藝人交流,發現其對引入新造型或新設計元素態度開放,但對引入新技術以降低成本或售價比較抗拒,并重復解釋其對紫砂泥料特性的破壞;而筆者與普通用戶群體討論紫砂壺,他們卻更關注其外觀和實用性。

表1 用戶群體對紫砂壺美學特征的影響

Tab.1 Influence of user groups on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Zisha teapot

表2 時代特征對紫砂壺美學特征的影響

Tab.2 Influence of times characteristics on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Zisha teapot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民眾在民族自信心和對傳統文化的保育意愿顯著提升,宜興紫砂壺文化迎來了新的機遇。保育傳統工藝文化并不等于守舊如舊,歷史早已印證,那些一直被傳承的傳統文化,都具有可與人類文明共同進步之活性。在數字時代的大背景下,傳統文化如何有效地與數字技術結合成為學者們關注的話題[12-14]。由此,本設計“壺圖”旨在把現代人喜歡的、有趣的多模態交互體驗與紫砂壺文化融合,讓大眾用戶在沉浸式交互環境中感受傳統美學的現代化展示,在簡單直觀的點擊式設計游戲中獲取自己喜歡的數字紫砂壺,鼓勵用戶在社交平臺分享,提供多元化的文創定制可能,以符合當今大眾娛樂習慣的方式構建大眾與宜興紫砂壺文化的情感連接,為傳統文化保育提供更多潛在養分。

2 紫砂壺文化的數字化機遇

2.1 數字化時代下的用戶群體分析

我國已徹底進入數字化時代,大眾對各種基于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數字娛樂方式均不陌生,網絡社交、購物平臺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當隨身娛樂已習以為常后,人們又開始對難以攜帶的,需要專門設備和場所的大型交互娛樂產生興趣。與此同時,隨經濟水平提升,大眾用戶的消費目的、消費方式都在改變:購買產品的目的從傳統的生活必需品、實用工具,延伸至裝飾品、禮品、收藏品、展示品、身份象征等;對產品的認知從具體的實物產品延伸至象征意義的衍生產品,甚至虛擬數字產品;購買方式從傳統的現場、現貨購物,轉向網絡購物和快遞配送;對產品的選擇從價低優先轉向質量優先,購物體驗、品牌文化和個性化定制等以往僅屬于小眾的消費文化被越來越多人接受。因此,本設計把現今流行的沉浸式交互空間、3D個性化定制系統和傳統紫砂壺文化結合,并根據目標用戶制訂具體方案。

“壺圖”的目標用戶分為核心用戶和延展用戶(見圖1),需要說明的是,本設計未將現有的紫砂壺核心用戶群體劃入目標用戶,因為他們對紫砂壺文化早已有自己的認知和標準,而本設計旨在向更多的大眾推廣紫砂壺文化。核心用戶主要鎖定有能力消費紫砂壺,且對自主設計感興趣的青年用戶群體,有較高文化水平和消費能力,對非遺手工藝、國潮文化、茶文化甚至紫砂壺本身有興趣,有余力停下腳步體驗生活,注重細節和儀式感,愿意為產品的文化附加值付費,有購買高價值文創產品或定制工藝品經驗的人群。該用戶群體普遍對當今基于觸屏的數字娛樂設備十分熟悉,容易快速掌握系統操作,對新鮮事物接受度高,對民族文化有自豪感,能感知和認可無形價值,容易在有效激勵下為愉悅體驗付費,甚至成為真實紫砂壺的新客戶。而延展用戶群體則比較寬泛,對新潮文化、游戲、個性化設計或再設計感興趣的,有好奇心、喜歡新鮮體驗并與人分享,對購買紫砂壺感興趣但很少接觸數字游戲等群體。年齡實際上沒有太大限制,只需身體健康程度允許其進入相對封閉且有大型環幕圍繞的沉浸式空間即可,但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身高和平板設備使用經驗。該用戶群體雖然未必會成為紫砂壺的直接消費者,但他們普遍會對新穎的娛樂體驗感興趣,容易在簡單激勵下獲得成就感,繼而使用網絡社交應用分享自己“設計”的紫砂壺,購買一些相對便宜的個性化實體或數字產品。延展用戶的參與可為“壺圖”和紫砂壺文化的宣傳助力。

圖1 用戶畫像

針對核心用戶群體,“壺圖”系統致力于提供更高質的紫砂壺設計預覽,并通過智能助手協助用戶獲得更接近真實工藝的數字紫砂壺。而針對延展用戶群體,則更注重美學自由、愉悅體驗和分享激勵。此外,本設計也重點關注延展用戶中的青年用戶群體,他們是未來社會的核心力量,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基石,盡管該群體顯然更喜歡新奇有趣的事物,但古老的紫砂壺文化事實上可與現代數字娛樂技術結合而擁有年輕的外貌,通過鼓勵更多的個性化和創新可能,加入年輕人喜歡的網絡文化和熱點話題,吸引其好奇之心,繼而在沉浸式娛樂和具身體驗中感知紫砂壺的美學文化魅力。

2.2 數字化在紫砂壺設計中的運用

“數字化”和“再設計”均是21世紀設計界十分熟悉的名詞,前者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產品的既有概念,后者的優勢已由原研哉等設計大師清晰論證[15]?!皦貓D”旨在利用數字建模和所見即所得的實時交互動畫技術,讓普通用戶通過簡單的娛樂方式對傳統紫砂壺進行再設計,為古老的紫砂壺文化注入新鮮的時代感和藝術感。

具體路徑為:首先對傳統紫砂壺的基礎壺型進行搜集和歸類,選出有代表性的壺型,結合3D構建技術,把基礎壺型劃分為壺身、壺蓋,壺紐、壺嘴和把手5個部分進行數字化建模;其次根據傳統紫砂壺的裝飾特征挑選有代表性的裝飾素材進行數字化處理;對所有素材的外觀、材質、寓意和工藝進行關鍵詞標簽;最后再整合到一個可以被理解為“3D捏壺游戲”的系統中,用戶通過素材選取、個性化輸入或AI生成的方式,組裝出一個自己喜歡的、獨一無二的數字紫砂壺。由于本系統旨在為紫砂壺文化吸引新的用戶群體,且數字模型本質上不受物理限制,因此將允許用戶進行多種形式的拼裝組合,盡管其結果可能無法實際制作或并不實用,但其過程能為用戶帶來足夠的滿足感和新鮮感,其分享也能引起更多的好奇和關注。

用戶所設計的數字紫砂壺可以進行多種形式轉化,包括直接的數字圖像,個性化衍生文創定制和高端定制等。數字圖像方面,用戶可在任何時候使用自己的手機拍攝設計過程,下載基于預制模板再設計的個性化數字海報,以及基于HTML5的3D模型展示連接,該類形式著眼于基于用戶網絡社交圈的宣傳和推廣作用,設計時將注重刺激用戶對分享故事和成就的動力,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到這些美麗或有趣的數字紫砂壺。在個性化衍生文創方面,著眼于快消型產品,用戶可在預制模板的基礎上創作如明信片、書簽、文化衫、環保購物袋等產品,且無論定制與否,均可免費獲取數字效果圖以便分享。在高端定制方面,首先是真實紫砂壺定制,由于數字設計和真實工藝之間有差異,其可行性需由專業人士確定,用戶可通過系統或自行聯系制壺師;目前受限于技術問題,實時建模系統未能提供高精模型,鑒于部分用戶對高端數字收藏有興趣,可進行高精3D模型定制,用于在線展示或直接獲取通用模型文件,亦可利用3D打印加工成實體模型。此外,數字化的優勢還凸顯于其可復制和可修改性,為“壺圖”所生產的數字材料可重復利用于制作一個線上的虛擬博物館,以便更多人了解和感受紫砂壺文化,助力傳統文化的推廣。

2.3 紫砂壺與數字化沉浸式空間

“壺圖”希望提供一個高仿真度的數字紫砂壺設計系統,而目前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數據承載能力、屏幕大小和交互習慣均有所限制。人們需要使用一組高算力電腦設備搭載大型觸屏實現相關功能,如此便需要構建一個既能容納相關設備,又能增強用戶體驗的空間,而時興的沉浸式體驗館正合此意。

盡管“沉浸式”的概念自古有之[16],但數字沉浸式空間確實年輕,該技術和成品直至最近幾年才發展成一種適用于大眾娛樂的新潮玩意。其虛實相交的環境為用戶提供了更容易感知和共情的“在場”體驗,不僅可提升用戶接受意愿[17],也拓展了傳統文化產品的展示維度和范式;利用多媒體融合的環境架構,在內容展示方面具有極高的包容性,可容納不同的文化和創意,在技術上結合了運動控制、運動傳感、多屏投影、交互動畫等多種先進數字技術,為觀眾帶來新奇感,在操作方式上與目前的VR或AR設備相比,更容易適配不同年齡段和文化背景的大眾用戶。因此,數字紫砂壺設計系統和沉浸式空間的組合,是一個值得開拓的命題。

現代消費者對用戶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但在傳統紫砂壺的定制或選購過程中,用戶的參與度非常有限,難以產生良好的體驗感?!皦貓D”通過構建一個虛實相融的空間,把基于實時交互技術的數字紫砂壺設計系統,和基于新中式美學的多感官刺激沉浸式空間融于一體,讓用戶在一個既懷古,又有現代科技感,既文雅,又有趣可玩的情景中體驗自己設計一款紫砂壺的樂趣,增強用戶對紫砂壺的情感共鳴。數字化沉浸式空間不僅可以容納多元美學,更有助于數字藝術在深度情感共鳴方面的探索,傳統中的美學展現形式與用戶的交互是十分有限的,數字技術的發展雖使實時視聽交互成為可能,但基于單一屏幕互動的方式仍容易讓用戶情緒游離,而數字化沉浸式交互空間通過多感官運動環境的立體包圍,極大地增強了用戶的專注力與感知力,從而更容易刺激共情。

在此基礎上,根據用戶在猶豫期待期、實際體驗期和延續影響期的不同情感需求,構建更具有針對性的情景設計,空間外觀以強視覺沖擊吸引用戶興趣,內部以儒雅沉穩的環境協助用戶沉浸,體驗完成后以潮流的娛樂和消費方式跟隨用戶離開并延續影響。

3 沉浸式多模態交互空間構建

“壺圖”的設計目的是多重的,以數字交互游戲的方式宣傳紫砂壺文化,以增強體驗為紫砂壺吸引更多潛在用戶,以現代科技和新中式美學為傳統紫砂壺文化注入新活力,并借此聯動更廣泛意義上的新中式美學概念?!皦貓D”的空間也具多重性,體驗館外空間承擔吸引觀眾、人流引導、產品展示等功能;體驗館內空間負責基于紫砂壺文化的情景沉浸空間構建功能,并連接真實和虛擬空間;數字紫砂壺設計系統為虛擬空間,負責具體的用戶交互、實時視覺同步、數據處理等功能;而全數字化的網站空間則負責激勵用戶分享、定制、購物等功能(見圖2)。此外亦高度關注個性化功能,包含多個可調整模塊,以更好地融入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和吸引更多潛在用戶。

圖2 整體系統架構

3.1 沉浸式體驗館外空間構建

“壺圖”致力于探討古玩新造的可能性,這不僅表現在數字紫砂壺設計系統中,也體現在實體空間的構建中。與此同時,沉浸式體驗館在設計審美上需保持既嚴肅又開放的態度,在娛樂為外衣吸引現代用戶的同時,注重紫砂壺自身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內涵傳達,衡量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科技、實物與虛擬物之間的關系,這是所有傳統文化在數字化構建過程中都應遵循的基礎[18-19]。

“壺圖”之名意指紫砂壺之圖,整體設計亦將融入中國傳統書畫和現代產品設計元素。體驗館外立面由12幅豎版中國畫卷環繞包裹,“十二”在中國文化中一直備受青睞,加上圓環式組合結構,喻時間的往復流轉之意,其中8幅畫卷的裱紙一直延續至地面呈放射狀蔓延,兼取八方匯聚、深根固柢之意,其整體外空間設計寓意紫砂壺文化不僅源遠根深,且生生不息(見圖3)。體驗館基于整體可拆解搬運重組設計,主體結構高5 m,占地約100 m2,需放置于有穩定電源和網絡的場地。簡約的幾何造型發光外立面、大面積對比色塊組合和錯落的放射狀地面引導條,均可在視覺上吸引路人,從而跟隨地面引導條走近體驗館。

圖3 體驗館外空間設計

畫卷的裱紙和實際畫面內容均屬于可調整模塊,預設方案的裱紙使用淡綠和淡茶色配色錯落組合,實際畫面部分由當下流行的國潮風視覺海報和經典傳統水墨畫相隔組成,在保留對比色和古今結合的設計基礎上,具體內容可根據具體落地場館希望調整。當觀眾走近體驗館時,引導工作將由畫卷中用于展示精品紫砂壺實物的玻璃展柜接手,無論觀眾從哪個角度走近體驗館,環繞外壁的玻璃展柜都會將其引導至入口。

3.2 沉浸式體驗館內空間構建

與體驗館外空間以吸引用戶為目的不同,內空間致力于體現紫砂壺的文化意境及引導用戶沉浸,故選擇視覺上更穩定的四方空間作為基礎環境結構,內外空間之間的空隙亦正好用于放置設備和設置出入口緩沖區。

內空間設計基于新中式美學理念,使用戶置身于既古樸又現代、既熟悉又恍如幻景的沉浸式空間,結合大型環幕投影、傳感器、大型觸屏操作臺、數控燈光、音響、香薰和實景道具等多種方式,提供多模態的敘事體驗,以增強情緒共鳴。內空間實際可容納4~8位同行人,但為保證操作者與沉浸空間的交互效果,僅提供1個數字紫砂壺設計系統操作臺,以茶桌造型固定于空間中央,桌面搭載65寸(1寸≈3.33 cm)大型觸屏(見圖4)。

圖4 體驗館內空間設計(畫卷出自清代畫家吳宏的《燕子磯莫愁湖二景圖》)

環幕投影所用影像選自符合紫砂壺意境且畫面內容滿足交互所需的歷代長卷畫,每次進入即隨機刷新,并根據用戶行為進行交互式動畫投影。此外,空間中的照明、音響和風導設備亦包含實時交互功能。為優化體驗館使用效率,當用戶踏入操作臺感應區后,計時系統即同時開啟,時長可按需調整,而后將啟動一個持續10 min的倒計時動畫,畫面被霧、雪、飛花等元素逐漸遮擋至消失,屆時操作系統將停止新素材組合功能,用戶可選擇輸出當前設計,或領取一個由系統隨機合成的數字紫砂壺。

3.3 數字紫砂壺設計系統構建

數字紫砂壺設計系統是“壺圖”的核心功能,總體設計理念圍繞輕量化交互和美學自由。交互策略注重即時、簡明、有趣和智能,讓用戶在一個輕松愉快的過程中獲得自己喜歡的數字紫砂壺,并通過非線性敘事和立體環境互動來提升體驗深度。美學策略關注傳統文化保育和數字化再設計理念的應用,為用戶提供一個支持自由幻想,暫時脫離紫砂壺實際制作物理約束和工藝限制的虛擬設計系統,讓用戶通過自己創造的陌生感增強娛樂體驗,激發對紫砂壺的興趣。

系統構建主要分為3個步驟,首先根據紫砂壺的制作工藝和數字化建模技術,設計系統的總體架構;其次為每一流程規劃具體素材內容,明晰引用元素的規則和意義,列明制作清單;最后為具體的用戶界面設計,以及沉浸式空間中其他設備對用戶操作的實時響應設計。

系統總體架構分為基礎壺型、裝飾素材、裝飾工藝和智慧文創4大模塊(見圖5),用戶可在體驗限時結束前的任何時候返回任意階段。

基礎壺型模塊的素材主要以文旦、掇只等歷代經典光器造型為主,也有少量茄段、南瓜等較為簡單的花器或筋囊器型,而過于復雜的壺型因再設計空間不大并未納入。3D模型通過基于照片測量的3D掃描技術制作,以獲得更逼真的物理效果(見圖6)。用戶在選擇壺身時可調整口、腹、底部比例,壺蓋、壺紐、壺嘴和把手均可自動適配或自由調節大小和位置。在顏色方面,用戶可選擇原始泥色、經典泥色或自由色板,前者使用原始掃描貼圖,后兩者通過對貼圖調色實現。

文字寓意和視覺轉化之間的誤會往往是降低用戶體驗感的重要問題,裝飾素材庫通過直接為視覺材料標注寓意和外形標簽,讓用戶更直觀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素材,也通過引入相關歷史典故介紹,讓現代用戶了解中國傳統圖樣文化。由于紫砂壺的裝飾元素涵蓋面非常廣泛,預設素材主要根據經典吉祥寓意象征、文人文化象征經典裝飾元素和吉祥象征元素進行代表性特征提取,也會加入少量現代流行和當地特色素材,經標簽系統處理后自動匹配顯示(見表3)。用戶可按系統分類瀏覽,也可輸入關鍵詞進行本地或聯網搜索,并通過系統提供的蒙版功能框選用局部圖像。此外,還將為付費用戶提供個性化繪圖、文字內容創建和當下流行的AI繪圖功能。裝飾工藝綜合考慮紫砂壺傳統加工工藝和數字圖形技術,提供陶刻、彩繪、描金、貼花、鑲嵌、包金、絞泥、鋪砂8類,均有次級屬性選項以覆蓋更多裝飾類型。

前三模塊均可啟用“智能助手”功能,推薦實際工藝上更匹配的選擇。智慧文創模塊允許用戶把自己設計的紫砂壺合成到預設模板上,類型包括數字海報和文化衫、明信片等可快速制作的實物周邊。

交互界面基于大眾熟悉的、類似于智能手機的應用程序模式,標識指引以明確簡潔為核心,以便用戶快速理解,美術設計以簡約水墨風為基底,界面背景畫與環幕投影匹配,以更好地與整體沉浸式空間情景相融(見圖7)。

每一個系統內置的可選素材均包含交互指令標簽,如用戶選擇包含“魚”標簽素材時,古畫會出現游魚效果,并配合聲效以提示用戶,選擇“梅花”標簽時畫面將展現梅花盛開。除環幕動畫外,空間內其他設備亦將響應用戶操作,如當用戶選擇包含“風”標簽素材時,風機系統將驅動紙鷂飛舞,選擇包含聲效標簽素材時激活相應聲效,選擇聯網功能時激活“跑馬燈”燈效,選擇付費功能時激活“金光”效果,選擇AI功能時激活“黑金”環境等。

表3 裝飾素材與標簽系統案例

Tab.3 Decorative material and label system

圖7 數字紫砂壺設計系統界面

3.4 線上延伸系統構建

大多數沉浸式交互系統僅關注用戶在空間中的體驗活動,而“壺圖”的設計目的不僅為了提供短暫的娛樂體驗。因此,如何從實體體驗館跟隨用戶離開,延續其影響力成為一個重要的命題。延伸系統針對現代大眾用戶的生活、娛樂和社交習慣設計,由小程序、網絡社區和專題網站3個分系統組成,以不同的方式延伸“壺圖”的生命周期。

數字時代的發展已經讓大眾用戶習慣了所謂的“數字收藏”,用戶必然希望以最方便的形式“帶走”自己設計的紫砂壺,因此當用戶完成設計點擊生成后,下載自己設計的作品需通過關注小程序實現,從而把實體的“壺圖”以虛擬形式送進用戶的隨身手機中。小程序還包括另外4個功能:管理自己的即取周邊訂單、申請基于HTML5的3D在線展示連接、瀏覽文創產品定制服務和關聯“壺圖”專題網站。

激勵分享的目的是希望用戶使用自己的社交網絡平臺向更多人分享“壺圖”,為此需要讓用戶獲得一套有趣、有故事、值得分享的數字材料。鼓勵用戶善用自己隨身攜帶的智能手機成為最佳方案,“鼓勵拍攝”被暗藏于整套設計中,與簡約大氣的體驗館外觀,穿著古裝的工作人員熱情合照,難得一見的精品紫砂壺展出,體驗館內因用戶行為而突然出現的場景特效等。而數字紫砂壺設計過程中豐富的素材輸入功能是最能吸引用戶拿起隨身手機拍攝的環節,畢竟最終用戶只能生成導出一個設計方案。暢想三千,只取一壺,這也是“壺圖”的哲學態度。最后,智慧文創將為用戶生成一組專屬于他們的數字海報,作為對整個體驗的總結,當用戶使用小程序下載自己的“作品”后,順理成章地選擇圖片并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平臺上。

由于小程序可承載的數據和服務內容有限,“壺圖”以網站的形式進行補充,包括虛擬展館、作品展示和線上商城等功能。紫砂壺虛擬展館利用壺圖已建數字資產,融合構建一個微型展館,視后續情況逐步增加內容。作品展示案例同步至數字紫砂壺設計系統,作品持續時效視點贊數而定,也包括邀請設計師的作品。線上商城將提供更多高端定制選項,如真實紫砂壺定制、高精3D數字模型,3D打印模型和涂裝定制等。

4 數字紫砂壺設計系統作品案例演示

4.1 數字紫砂壺合成案例

3D紫砂壺基礎型與平面素材的合成是利用貼圖技術實現的(見圖8),而與立體素材的合成則是通過組合模型方式實現的(見圖9)。根據紫砂壺常見裝飾形式,提供基于壺身表面、壺嘴、把手、壺蓋、壺紐和壺身中心(僅立體素材有效)6種定位方式。用戶可在允許的范圍內自行調整素材的位置和比例。

盡管AI技術早已參與到數字娛樂行業的生產中,但AI繪圖近兩年的極速迭代使其成為極具爭議的一項技術,“壺圖”在系統設計時亦反復考量是否應引入該技術。鑒于針對平面圖像的AI繪圖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且人類也無法撤回該項發明,加上大眾用戶對AI繪圖功能也是好奇的,從“壺圖”的設計目的來說,該技術顯然能起到增益作用,它最終被考慮進數字紫砂壺設計系統中。用戶可使用AI生成平面素材與3D基礎壺型合成,或直接生成2D的數字紫砂壺。為保障效果,用戶僅需輸入裝飾元素的關鍵詞,并從界面中挑選是否使用基礎壺型、泥色和裝飾工藝,由系統后臺自動編譯生成語句,AI生成案例(見圖10)。

圖8 3D基礎壺型+平面圖像素材合成

圖9 3D基礎壺型+3D素材合成

圖10 AI生成案例

4.2 個性化文創生成案例

數字海報作為“壺圖”的主要衍生品,其目標是讓用戶獲得可直接用于線上發布的、好看又有趣的數字圖像文件,預制模板在視覺風格上注重多元化,在內容設計上注重趣味性和話題性。用戶基于3D模型生成的數字紫砂壺可于海報中調整大小和角度,而使用AI生成的數字紫砂壺只能調整大小。此外,用戶在設計紫砂壺時所選的素材和工藝亦將激活對應文字標簽,用戶可從中最多選擇6個合成進海報中,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其設計理念或審美喜好(見圖 11)。

在即取文創方面,盈利并非目的,所選產品更關注其信息傳播功能。包括可成為行走廣告的文化衫、帆布袋、帽子等,以及“文化青年”喜歡收集的明信片、書簽、U盤等(見圖12)。

圖11 部分數字海報效果

圖12 部分實物衍生周邊效果

5 結語

人類對產品的需求,對美學的理解,建立在人類的文明發展的紐帶上,其協同共生關系毋庸置疑,更不應把傳統工藝文化置于現代科學技術的對立面?!皦貓D”致力于探討傳統工藝美學與現代文化的有機融合,以用戶為中心設計,構建一個融合多模態、沉浸式、實時3D圖形等現代交互科技,植入自主設計、再設計、個性化、美學自由、數字娛樂、數字收藏等現代流行文化標簽,為傳統紫砂壺注入潮流文化,使其以數字化身的方式走進現代生活。雖然數字紫砂壺和傳統紫砂壺之間仍存在顯而易見的材質和功能差異,但紫砂壺的美學文化價值遠比其物理屬性更寬廣?!皦貓D”之設想建立在對大量真實紫砂壺進行3D掃描的基礎上,目前已制作的數字素材還不足以覆蓋全部壺型,后續如能得到博物館或收藏家的支持,獲取更多優質紫砂壺的數字案例,“壺圖”之愿景方可真正實現。

直接用古代的方式向現代人講述故事是難以共情的,實現“傳承中華文明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20]之目標需熔古鑄今,以現代大眾熟悉且喜歡的方式敘事,將口頭說教化為情景認知?!皦貓D”通過鼓勵用戶以其熟悉、喜歡的娛樂方式體驗中華文化,允許自由探索傳統與現代元素融合的新鮮感和愉悅感,以個性化的審美經驗去解構傳統美學,創造出新的數字紫砂壺。虛實結合的數字沉浸式體驗更能激發用戶對傳統紫砂壺的好感和興趣,使敘事變得容易,使情感更好共鳴。當現代大眾從傳統工業文化的觀察者,轉化為參與者,其體驗感和自豪感將得到極大提升,從而主動參與到更多傳統文化保育事業中,成為傳承中華民族自信心的中堅力量。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EB/OL]. (2006- 05-20)[2023-01-11].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 2006/content_334718.htm.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China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Promulgating the First List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B/OL]. (2006-05- 20)[2023-01-11].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 2006/content_334718.htm.

[2] 高英姿. “制系”: 傳統手工技藝研究范式的建構——以《陽羨茗壺系》《陽羨名陶錄》為中心[J]. 江蘇社會科學, 2021(6): 206-211. GAO Ying-zi. "Making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Research Paradigm—Centered on Yangxian Minghu System and Yangxian Mingtao Lu[J].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2021(6): 206-211.

[3] 李璇, 金恩惠, 沈映斌, 等. 不同泥料紫砂壺對烏龍茶茶湯品質的影響[J]. 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 2021, 47(5): 577-588. LI Xuan, KIM Eunhye, SHEN Ying-bin, et al. Effect of Different Clay Materials Made Boccaro Teapots on Oolong Tea Infusion Quality[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 2021, 47(5): 577-588.

[4] 張鵬, 李嬌俠. 宜興紫砂陶礦分布與材質特性研究[J]. 中國陶瓷, 2022, 58(1): 65-70. ZHANG Peng, LI Jiao-xia.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f Yixing Zisha Pottery Ore[J]. China Ceramics, 2022, 58(1): 65-70.

[5] 孫琳. 傳統人文思想的縮影——宜興紫砂壺審美意蘊探微[J]. 美術觀察, 2021(10): 73. SUN Lin. The Epitome of Traditional Humanistic Thought—A Probe into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of Yixing Teapot[J]. Art Observation, 2021(10): 73.

[6] 章星. 道器合一: 談紫砂壺之創制[J]. 裝飾, 2017(8): 32-37. ZHANG Xing. Integration of Tao and Utensils: On the Creation of Teapot[J]. Art & Design, 2017(8): 32-37.

[7] 吳彥頤. 宜興紫砂壺藝術美探究[J]. 藝術百家, 2012, 28(S1): 49-54. WU Yan-yi. An Exploration of Artistic Beauty of Yixing Zisha Teapot[J].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2012, 28(S1): 49-54.

[8] 沈遐齡. 論紫砂早期壺的藝術特色[J]. 東南文化, 1995(4): 124-126. SHEN Xia-ling. 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Pots of Purple Sand[J]. Southeast Culture, 1995(4): 124-126.

[9] 姜郭霞, 潘師敏, 余天. 明清外銷紫砂器與歐洲仿制品中的紋飾演變[J]. 中國陶瓷, 2022, 58(4): 98-106. JIANG Guo-xia, PAN Shi-min, YU Tian. Evolution of Patterns between Zisha-Stoneware Export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European Imitations[J]. China Ceramics, 2022, 58(4): 98-106.

[10] 楊建軍. 清中晚期紫砂壺的世俗化裝飾藝術[J]. 中國陶瓷, 2020, 56(12): 89-94. YANG Jian-jun. Secularized Decorative Art of Purple Clay Teapot in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J]. China Ceramics, 2020, 56(12): 89-94.

[11] 季中揚. 民間藝術雅化的歷史邏輯及其當代審美取向[J]. 南京社會科學, 2022(11): 146-153. JI Zhong-yang.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Folk Art Becoming Elegance and Its Contemporary Aesthetic Orientation[J].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22(11): 146-153.

[12] 李鳳亮, 周夢琛. 數字文化產業視野下的傳統文化創新[J]. 文藝理論研究, 2022, 42(6): 12-19. LI Feng-liang, ZHOU Meng-chen. Traditional Cultural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Culture Industry[J].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2022, 42(6): 12-19.

[13] 王玨, 袁立飛. 對話與新生:文化遺產數字交互設計的演進[J]. 藝術傳播研究, 2022(2): 73-78.WANG Jue, YUAN Li-fei. Dialogue and Rebirth: The Evolution of Digital Interactive Design of Cultural Heritage[J]. Journal of Art Communication, 2022(2): 73-78.

[14] 徐迎慶, 圖拉. 沉浸式敘事視角下的中華文化數字化傳承與傳播[J]. 包裝工程, 2023, 44(2): 1-8.XU Ying-qing, TU La. Digital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mersive Narratio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3, 44(2): 1-8.

[15] 原研哉. 設計中的設計[M].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6: 39-42. Kenya Hara. Design of Design[M]. Jinan: Shan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6: 39-42.

[16] 張晶, 解英華. 數字時代沉浸式藝術的美學考察[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22, 44(7): 86-94. ZHANG Jing, XIE Ying-hua. Aesthetic Investigation of Immersive Art in Digital Age[J]. Mod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2022, 44(7): 86-94.

[17] 馬曉悅, 孫銘菲, 陳強. 沉浸式技術體驗如何影響數字文化接受意愿——基于自我分類調節作用的實證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41(5): 144-154.MA Xiao-yue, SUN Ming-fei, CHEN Qiang. How the Immersive Technology Affect the Perception of Affective Value in Digital Culture: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elf-Categorization[J].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21, 41(5): 144-154.

[18] 江凌. 論5G時代數字技術場景中的沉浸式藝術[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6): 47-57. JIANG Ling. On the Immersive Art in the Digital Techn-ology Scene in the 5G Era[J].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9(6): 47-57.

[19] 張琰, 鄭霞. 淺析觀眾沉浸感和博物館沉浸式展示要素[J]. 東南文化, 2022(5): 153-160. ZHANG Yan, ZHENG Xia. Analysis of Audience Immersion and Elements of Museum Immersion Display[J]. Southeast Culture, 2022(5): 153-160.

[20] 姬政鵬. 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N]. 中國電影報, 2019-09-04(3). JI Zheng-peng.Inheriting Chinese Cultural Genes and Showcasing Chinese Aesthetic Style[N] China Film Daily, 2019-09-04(3).

Design of Immersive Interactive System for Digit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Yixing Zisha Teapot

MA Zhong-wen, CHEN Si-cong, LIN Jia-he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0, China)

The work aims to construct a multi-modal immersive interactive experience system "Hu Tu" that integrates display, entertainment, customization and other fun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ttracting users to participate in game- like interactive design, to promote and inherit Yixing Zisha teapot culture. The basic shape and crafts of representative Yixing Zisha teapot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pattern elements suitable for integration with the Zisha teapot were screened and extracted as the basic materials to guide us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bined redesign. A game-like, WYSIWYG real-time interactive design system for digital Zisha teapot was constructed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overall atmosphere of immersive experience space. Users could choose digit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or physical product customization services for their completed works. Focusing on build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raft culture and mass users, traditional crafts are preserved through popular and conventional entertainment and social methods, and advanced digital interactive technology is used to create an immersive space that enhances the experience, so as to promote more traditional crafts into the digital age better.

traditional crafts; multi-modal interaction; digital; redesign; new look of antique; cultural inheritance

TB472

A

1001-3563(2023)14-0471-12

10.19554/j.cnki.1001-3563.2023.14.053

2023–01–0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8YJC760057);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2020GZQN32)

馬中文(1984—),女,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娛樂概念設計、動畫、數字圖像技術。

責任編輯:陳作

猜你喜歡
紫砂壺數字用戶
此時無聲勝有聲——論紫砂壺“謙德提梁”的創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淺談紫砂壺“供春”的傳承與創新
論紫砂壺“洞天福地”的創作
紫砂壺的自然意趣——紫砂壺“怡情”創作漫談
答數字
關注用戶
數字看G20
關注用戶
關注用戶
如何獲取一億海外用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