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活態保護視角下村鎮民俗文化廣場景觀空間設計研究

2023-07-30 13:00侯天瑜葉潔楠
藝術科技 2023年15期
關鍵詞: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振興

侯天瑜 葉潔楠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其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一種高質量的不可再生文化資源。我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然而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快速崛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形勢變得十分嚴峻。因此,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對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新時期的文化自信至關重要。我國是一個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農業國家,擁有5000年的發展歷史,而鄉村作為農業生產和發展的載體,擁有復雜多樣的民俗文化和物質遺產。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讓美麗鄉村建設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何權衡村鎮發展與“非遺”保護,成為如今一個比較重要的課題。目前,大多數鄉村景觀未能真正起到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作用,因此,在文化旅游景觀設計中解決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旅游發展的平衡問題,必將成為研究的起點。文章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視角,以村落廣場景觀為切入點,以常州市鐘樓區泰村為研究對象,設計廣場景觀,建設美麗泰村,為泰村的未來發展提供新的方向。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保護;鄉村振興;廣場景觀空間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5-0-03

0 引言

隨著人們對文化和旅游業的日益重視,人們的娛樂和消費習慣已經從簡單的實用消費轉變為對全身心體驗的渴望?!笆奈濉币巹澓?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了新的發展模式,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為文化旅游的發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景觀設計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將促進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振興傳統文化的重要戰略目標。文化自信和文化復興離不開這些傳統文化遺產的歷史傳承及其文化內涵,反之,文化遺產的創造和保護也有助于增強整個社會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因此,必須鼓勵更多的傳承人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吸引力,以增強其表達和發展的潛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生產實踐的產物,長期以來被公眾認可,其必須融入當代生活中,以實現符合時代潮流的文化供需平衡。

1 場地現狀及設計理念

2016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1]。殷杏泰產教融合試驗區位于美麗的新孟河畔,涵蓋殷村、杏塘、泰村這3個行政村,總面積約6平方千米。發展職業教育、現代農業、田園康養和農旅文化產業。項目已列入常州市重點農業項目、省級文旅項目和2022年省級重大項目,下一步將申報鄉村振興示范項目。其中泰村、杏塘兩村以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為切入口,按照村域規劃調整鄉村建設用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布局。

在本項目設計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與村落景觀塑造融合在一起,使村落景觀成為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具,為特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城市設計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鋪平道路。特色村鎮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發展、傳播和轉化提供了物質空間,而特色村鎮通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能夠持續、健康地發展。在許多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地域特色的鄉村景觀建設中,景觀規劃不僅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還能增強居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增強文化自信,吸引年輕人回鄉創業,對村鎮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1 泰村發展現狀及問題

在改革創新的新形勢下,泰村始終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拓展致富之路,構建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支柱、以三產為依托、各類企業共同發展的致富之路。泰村的“非遺”資源十分豐富,擁有底蘊深厚的民俗文化,有漢畫磚刻屏、景泰藍掐絲工藝畫等。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滅絕甚至已經消失,“非遺”傳承人出現短缺與斷層的嚴重問題。雖然政府已經制定“非遺”傳承政策,但由于當代年輕人追求時尚潮流,因此絕大多數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民俗文化沒有興趣,迎合度不高,導致效果甚微。

在泰村的發展過程中,設計可以為泰村發展賦能,景觀也可以更好地滿足“非遺”傳承和創新的具體需求,而“非遺”文化符號在景觀中的表達也有助于激發民眾興趣,從而提高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1.2 基于“非遺”活態保護與傳承的泰村景觀活化設計理念

設計主題圍繞設計賦能和“非遺”傳承,旨在解決泰村民俗文化和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益衰退的問題。以“非遺”活態傳承為設計理念,為鄉村景觀改造提供新方向,打造“非遺”特色鄉村。同時基于鄉村振興戰略,在挖掘與保護“非遺”項目的前提下,發展職業教育、現代農業、田園康養和農旅文化產業?;谔┐遑S富的文化遺產,考慮為其打造一個集親子活動、農創體驗、“非遺”展示、產品售賣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休閑性、娛業性、研學性的廣場,周邊配備農業博物館。本設計旨在為泰村的發展賦能,為其提供研學基地、親子體驗科普、魚塘垂釣、科技農業體驗等多種活動。

廣場設計始終遵循“因地制宜、保護優先、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以及“就地取材、活態傳承、生態安全模式”三大原則,通過互聯網傳播和沉浸式游覽體驗,以活態的形式傳承、保護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

2 “非遺”活態保護視角下泰村民俗文化廣場景觀空間設計

在泰村自然資源和“非遺”資源的基礎上,根據殷杏泰產教融合試驗區的總體發展規劃,結合泰村發展現狀,計劃將廣場分為入口區、特色農創體驗園區、“非遺”展示區、中心表演區、文創集市、“非遺”體驗區、溪水生態體驗區,廣場整體采取對稱形式,采用一軸四點的節點分布方式,整體呈現出一種古樸大方、優雅精致的感覺。

2.1 入口區景觀設計

入口區采用中國傳統大門形式,顏色沉穩大方、特色鮮明,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吸引游客的作用。門邊對稱設計兩個花崗巖花壇,可種植小型喬木以及色葉植物,如紫葉小檗、金葉女貞等,做到四季有景,給游客豐富的感官視覺體驗,集觀賞與休憩于一體。

2.2 特色農創體驗園區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綠色環保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許多家庭親子活動和研學活動開始選擇自然、生態、農業等主題,如采摘草莓、櫻桃等基礎的農創體驗。除了科技館和博物館之外,植物園、農業園區等戶外研學教育設施也開始受到公眾的歡迎[2]。但在實際體驗過程中,如植物育種、遺傳育種等農業技術以及植物相關知識,對從未接觸過農業的游客來說是十分抽象、難以理解的,因此需要解決的問題便十分明了:如何在園區將宣傳內容呈現出來,使之生活化,以激發人們的興趣,并且能夠迅速且輕松地被公眾接受?

如今,農創知識科普面臨著改革和創新,每個鄉村的特色農創產品、農作物等不盡相同,如何挑選出最具村莊特色的農創產品?如何使村莊的農創產業實現經濟最大化?基于泰村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考慮在廣場上建立一個泰村農業科普、體驗農業創新的特色區域,這將使游客有機會以一種新興的方式了解與體驗農業。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農創體驗和科普傳播開始向線上發展,由于其方便快捷的特點,足不出戶就可以進行學習和科普,因此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目前的線上科普活動利用互聯網、多媒體等新媒體技術,但由于使用者并未切身體驗,因此學習到的農耕知識只不過是“紙上談兵”。同樣,線下的活動,尤其是農業科普研學活動,也往往僅是以參觀、簡單的種植和收獲活動為主。因此,本區域采用沉浸式體驗方法,可以使學與玩、體與心的結合更加完美,強調互動和參與,帶領公眾開啟科學之旅,讓學習者充分享受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另外,還可以適當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兩種方式的長處最大限度地結合并發揮出來。

2.3 “非遺”展示區與“非遺”體驗區

隨著近年來國家對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方式也從傳統單一的實物展示,變得更加多元化和數字化。隨著經濟、科技和文化的不斷發展,保護“非遺”必須與時俱進,與新媒體技術結合,使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非遺”。數字化“非遺”展覽和沉浸式體驗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機會,公眾可以通過參與和互動的方式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3]。

“非遺”展示區將采用數字展覽的方式,多媒體技術被用來以媒體形式呈現簡潔而精彩的手工藝流程,并將其變成一種超越屏幕的互動體驗。然而,這種數字圖像展示的體驗性不強,無法讓公眾真實體會到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而親身體驗是加深理解的好方法。因此,在工藝和技術的引進和發展中,互動體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而“非遺”展示區可以滿足這一要求,因為參觀者可以在觀看完“非遺”生產過程的數字演示后,切身制作體驗,讓更多人親身體驗和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其能夠為泰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民俗文化吸引更多的傳承者和學習者。

同時,為泰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一款APP。受疫情影響,電商平臺發展迅速,網上購物因方便快捷的優點受到大部分人喜愛,傳統實體店鋪受到極大的沖擊與影響。除旅游旺季之外,泰村的“非遺”文創產品并沒有好的平臺去售賣,因此可以考慮為泰村開發一款手機APP及相應的小程序,商家注冊后可以上架自己的產品,在線上銷售產品和管理店鋪。顧客可以在線上了解“非遺”,并且挑選自己心儀的產品。在開發APP應用程序的過程中,利用數字技術將傳統和數字時代的特點和優勢相結合,注重線上的互動功能,改進搜索功能和用戶界面設計,促進“非遺”資訊的智能推廣和傳播。

2.4 文創集市

文創集市是一種新興的商業社會活動,是指個人制作的手工藝品或收藏品在一個特定的地方進行展覽和銷售。其特點是參與門檻低,作品種類多,受眾多。文創集市如今已經成為西方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最受歡迎和最時尚的街頭文化圣地,也是許多青年人才事業發展的起點。許多知名品牌都是從這些集市中慢慢發展起來的。

近年來,文創集市快速興起。泰村擁有多種民俗文化,但在文創宣傳與售賣方面缺乏統一規劃與管理?;谶@個問題,本廣場計劃在南側打造一個文創集市,村民可在固定時間在此舉辦集市,由政府統一管理,游客可以在此選購多樣的文創產品,同時商家在舉辦集市期間可申請店鋪二維碼,將自己的文創產品放至線上銷售。

2.5 溪水生態體驗區

基于泰村優越的自然條件,本廣場設計在注重“非遺”體驗和傳承的同時,考慮了生態景觀與硬質景觀之間的呼應,讓游客在參觀完“非遺”展覽及進行農創體驗后有一個可以放松身心的區域。計劃在廣場東側設計一塊溪水生態體驗區,以休憩亭為主要節點,為游客及村民提供親子娛樂、休閑休憩、親近自然的場所。設置親水平臺、親水臺階,結合以磨盤為設計靈感的汀步裝置,配合小型灌木和色葉植物,搭配空曠的草地,為游客帶來多種多樣的感官和視覺體驗。游客與村民可以在此區域親水、戲水,以及進行垂釣等活動。

2.6 中心表演廣場

計劃在廣場中心空地設計一個文化表演區,可結合節日需求開展常州高蹺等表演性質的文化活動,并在周邊休息區設置座椅、燈具等中式景觀小品,同時結合特色硬質鋪裝(大理石、花崗巖、頁巖等),為整個廣場提供一個中心開闊區域,民眾可以在此兩側照壁記錄泰村民俗文化,圖文并茂,使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泰村的民俗文化,從而吸引更多游客。

2.7 植物配置設計

植物的選擇遵循合理保留、多樣引入的原則。保留泰村當地的特色植物和古樹,清除雜草,歸序植物,在路邊種植多層灌木,改善環境。根據場地氣候條件,在溪水生態體驗區引入蘆葦、睡蓮等水生植物凈化水源。整個廣場引入一些不同花期的花卉植物,形成遠近可觀、四季可觀的景觀。喬木可以選擇紅楓、香樟、雞爪槭等,結合大、中、小型喬木,形成植物組團,灌木則可以選擇紫葉小檗、金葉女貞、冬青等,給游客多層次的欣賞體驗。

3 結語

本設計以泰村為對象,從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出發,在“非遺”活態保護的前提下設計鄉村廣場景觀,同時促進泰村旅游經濟發展,利用現代數字技術打造數字“非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非遺”的傳播科普及民俗文化產品的售賣,大力促進泰村的經濟、生態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佳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道明特色村鎮李家院子村景觀設計[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20.

[2] 陸祖雙,賓振鈞,余炳寧,等.以互動體驗為主題的農業科普場所建設及研學活動策劃[J].農業研究與應用,2021,34(4):90-94.

[3] 王鎧宏.數字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空間中的應用思考[J].大眾文藝,2022(9):59-62.

作者簡介:侯天瑜(1999—),女,山東青島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藝術設計。

葉潔楠(1986—),女,江蘇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與城市景觀、園林規劃與設計。

猜你喜歡
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振興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