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探究

2023-07-30 14:19李方
藝術科技 2023年15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改革高職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性與活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娛樂、休閑、健身、節日、風俗等領域。文章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出發,系統探討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對策,目的是增強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意識。首先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關內容,引出大學生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二是強化傳統文化語境的構建。其次,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探討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對策,包括創新和優化教學方法、構建完善的教學模式、建設項目化教學體系、構建研究性學習模式、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實踐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高職院校對藝術設計類課程進行有效的教學改革,能夠持續提升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意識。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J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5-0-03

隨著國家對“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重視度不斷提高,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有必要緊密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新常態讓高職院校面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局面,人才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高職院校只有從實際出發,實現具有民族性和典型性的藝術設計,才能在藝術人才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由此可知,高職院校需要加大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力度,通過合理的課程設計提高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非遺”保護與傳承觀念。

1 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概述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助力,但是在現代社會的大力變革之下,也導致其面臨一些發展困境[1]?;诖?,國家出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政策與措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各個民族都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并對此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是受網絡環境的影響,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逐漸淡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不到有效傳承必將陷入逐漸沒落的困境,無法被后人所知曉和傳承。

革新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模式,有利于繼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大部分高職院校沒有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未真正將其納入高等職業教育教學體系。并且,我國較少分析與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結合的問題。因此,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切實融入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中,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2 大學生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重要性

2.1 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主要體現在認識與認同民族文化上,對外來文化秉持借鑒和批判的態度,加強文化建設。當前,一些高職院校的學生面臨外來文化的沖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作出了不同的文化抉擇[2]。

近年來,隨著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的逐步實施,我國“非遺”受到高校教師和學生的廣泛關注。深入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后,教師和學生在實踐中能夠把工匠精神融入學習和生活中,從而有效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2.2 強化傳統文化語境的構建

中華民族擁有的豐富文化資源對后世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引領作用。對于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學生有責任將其傳承下去。身為一名文化傳播者,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應該深入探索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并在專業課程學習中,依據中華民族的美學特點,創造出既能體現民族美學特點,又能體現民族精神的優秀設計作品。

對高職院校而言,應當強化傳統文化語境的構建,讓學生意識到繼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幫助。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教師和學生應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提升美學素養,承擔起繼承與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

3 “非遺”視角下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對策

3.1 創新和優化教學方法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推進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改革,首先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深入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其融入日常教學中[3]。同時,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師還要不斷優化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而更好地學習藝術設計類課程。

另外,教師要注重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在藝術設計作品中加入“非遺”元素。例如,將“非遺”的傳統圖案融入產品包裝設計,將牡丹、鳳凰以及其他傳統圖案結合在一起,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藝術設計的完美融合。

3.2 構建完善的教學模式

3.2.1 通過考核選拔人才

開展“非遺”教育有利于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應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基礎,建立健全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教學模式。在建立之初,采用考試招生的方式,篩選出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學生,讓學生通過學習熟練掌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知識與技藝,增強學生的“非遺”保護與傳承意識。

3.2.2 引入現代教學資源

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引入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及網絡資源,讓學生獲得更加直觀的教學體驗,讓學生能夠在生動的教學圖片、視頻的影響下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印象,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3.2.3 突出“非遺”優勢

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推進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應重點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實現“非遺”的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4]。因此,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應構建完善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藝術設計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3.3 建設項目化教學體系

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需要在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前提下,彰顯自身優勢,利用新的思維、新的方法,形成新的藝術設計成果。構建項目化教學體系的終極目標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一種新的方式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為“非遺”保護和傳承注入新的活力,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與時俱進,通過不斷創新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高職院??梢酝ㄟ^校企合作發展項目平臺,激發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有機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藝術設計,在保留“非遺”的藝術和文化特質的前提下,對其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開發藝術設計項目,引導學生用理論知識指導藝術設計實踐,進而有效繼承和弘揚“非遺”。

3.4 構建研究性學習模式

3.4.1 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傳統的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中,教師一般采用案例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課程教學結束之后,給學生布置一些學習任務,以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然而,單一的授課方式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所以,在進行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教學時,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專業教師應構建研究性學習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4.2 邀請專家授課

通常情況下,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人都會深耕某個藝術領域,或是在某個“非遺”項目中有一定成就的藝術工作者。高職院??梢源罅ρ堖@些專家學者到學校為學生授課,以親身經歷來打動學生,讓學生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確保授課的順利進行。通過與前輩們交流,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中,還要采用研究性學習模式,使教師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平等交流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向教師提出問題,不斷增加知識儲備。教師也可以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依據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和研究。這樣的授課和學習方法,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動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3.4.3 提升學生“非遺”技藝水平

在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中,當教師向學生傳授傳統插花“非遺”知識時,學生可能會對傳統與現代的插花形式產生疑問。由于我國歷史悠久,時間跨度很大,所以形成了宮廷插花、文人插花、寺觀插花等多種風格的插花形式。師生一起學習各種插花技巧,在共同研究討論的過程中,不僅能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而且能促使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和“非遺”技藝水平。

3.5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實踐

在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中,專業教師應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通過觀察和體驗來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教師或者藝術家的示范,在理解知識的同時進行模仿[5]。因此,高職院校要組織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開展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實踐活動,只有經過親身體驗,學生才能真正形成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例如,在“非遺”磁州窯黑彩的教育實踐活動中,首先由教師向學生介紹黑彩工藝大師,讓學生在與工藝大師的溝通中說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工藝大師向學生展示各種黑彩作品以及黑彩的有關內容。再次,專業工匠進行現場創作,并在創作的同時詳細地介紹各種黑彩顏料的使用手法及注意事項,使學生對黑彩形成更加直觀的認識。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應注重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認真分析作品中運用的是釉上彩,還是釉下彩,以及在作品中運用的是剔花,還是描繪。最后,當工藝大師的現場創作完成后,學生帶著問題細致觀察作品,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這也有利于學生鞏固與復習所學知識。在此期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創作實踐,在工藝大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進行藝術創作,從拉料到塑形再到雕刻,最終創作出獨具特色的黑彩作品。

在整個教育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實踐進一步掌握有關的藝術設計知識,并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對培養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4 結語

在現代藝術教育中,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相結合符合時代發展趨勢。在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中,專業教師需要根據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來進行教學,使其具有民族美學特點和文化內涵。在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堅持“追本溯源”,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滋潤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在教師的指導下,切實增強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應持續推進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采取更具專業性的教學形式,構建完善的“非遺”知識體系,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繼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欣,馬文哲.“崗課賽證融通”下環境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以景觀工程課程為例[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3,3(6):61-63.

[2] 趙婭雯.非遺視角下高校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1):36-39.

[3] 李秀紅,湯曉穎.高校藝術設計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研究:以“綜合設計基礎”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3(6):143-147.

[4] 楊清.非遺視角下高校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探索:以包裝設計課程為例[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2,51(7):246-249.

[5] 高蘭英.意識能動性視域下的高校藝術設計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與反思:以“廣告美學”課程為例[J].美與時代,2020(11):131-133.

作者簡介:李方(1985—),女,河南太康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美術教育。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改革高職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新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
關于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