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地區《老子八十一化圖》中雷神形象的考察與研究

2023-08-02 02:04王志軍
藝術探索 2023年3期
關鍵詞:雷神老子

王志軍

(蘭州理工大學 設計藝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老子化胡的說法起源于東漢,成型于東晉,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寂后,至宋代又得以流行。元代道教徒以《老子化胡經》為藍本,構建起老子西出直至天竺實行教化、神化的敘事圖像——《老子八十一化圖》?!独献影耸换瘓D》又名《太上老君歷世應化圖說》,描繪了老子起乎無始直至宋哲宗紹圣五年(1098年)之間的顯化事跡。

《老子八十一化圖》圖繪老子西出化胡的故事,為道教全真派所尊崇,一時廣為刊播。后由于佛道兩教的斗爭,圖被禁毀,而轉為隱秘傳播。明代復出的《老子八十一化圖》又帶有歷史和地域文化的特色。其中歷來為研究者所忽視的《老子八十一化圖》雷神形象,具有獨特的藝術人類學價值,值得關注和研究。

一、《老子八十一化圖》中的雷神圖像考察

(一)對《老子八十一化圖》的考察

最早的《老子八十一化圖》是由元代丘處機弟子史志經、清安居士令狐璋編修繪制的,共八十一幅圖畫。由于涉及佛道斗爭,后屢被元廷禁焚,原版不可見,僅見留存的變異了的明清《老子八十一化圖》。

傳世的《老子八十一化圖》形式多樣,流傳廣泛,有壁畫、石刻及版刻三類,壁畫和石刻主要分布在山西、陜西、甘肅、河北等地,版刻本除國內館藏外,海外的日本、歐洲等地也有收藏。

1.關于《老子八十一化圖》

老子化胡之說,早在東漢就有。在費縣潘家疃漢墓畫像磚中可見老子與浮屠合在一起的造像,這是老子八十一化的雛形。三國魏高貴鄉公正元二年(255年)的《正一法文天師教誡科經》稱:“(老子)西入胡,授以道法,其禁至重,無陰陽之施,不殺生飲食。胡人不能信道,遂乃變為真仙,仙人交與天人,浮游青云之間,故翔弱水之濱。胡人叩頭數萬,真鏡照天,髡頭剔須,愿信真人,于是真道興焉?!盵1]236

其后,依據后來形成的《化胡經》而衍生出比較完整的《老子八十一化圖》。之前的“化胡圖”呈零星而碎片化特征,不成體系,至元代,由全真道士繪制而成《老子八十一化圖》。

2.《老子八十一化圖》的地理分布及狀況

北方的《老子八十一化圖》,主要分布在陜西、甘肅和山西,在河南也有分布。

(1)陜西寶雞龍門洞

龍門洞,在陜西省隴縣的景福山,古名靈仙巖,是元代丘處機創立道教龍門派的“龍門祖庭”。舊有《老子八十一化圖》。劉合心、雒長安主編的《古代建筑壁畫藝術》一書中,收錄3幅龍門洞壁畫,有一幅為《老子八十一化圖》中的第十九化《為柱史》。[2]176

(2)陜西佳縣白云觀

白云山白云觀三清殿,始建于宋代,擴建于明崇禎末年。三清殿壁繪有《老子八十一化圖》,北壁東、西兩側各繪有10幅,每幅縱約56厘米,橫約63厘米;東、西兩壁各繪有31幅圖,每幅縱約70厘米,橫約58厘米。留有題記文字,但被涂掉而不清。

(3)陜西合陽玄武廟

玄武廟,在合陽縣王村鎮的南王村,據《乾隆合陽縣志》記載:“南王村西北有真武廟,明萬歷時建”[3]126。玄武廟青石殿四壁有《老子八十一化圖》浮雕,其中大殿南壁卷門兩側第四層外檐下有部分浮雕,大殿東、西、北壁也有少量浮雕,內容不全,且分布不均勻。

(4)河北蔚縣暖泉老君觀三清殿壁畫

老君觀位于河北蔚縣暖泉鎮內砂子坡村?!独献影耸换瘓D》分布于三清殿東、西兩壁,繪制時間為乾隆年間或嘉慶初年。[4]127

(5)甘肅蘭州白云觀

白云觀,又叫呂祖廟,位于蘭州市濱河中路南側,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由陜甘總督瑚松額捐俸修建。舊有《老子八十一化圖》,今僅存照片。

(6)甘肅蘭州金天觀

金天觀,在蘭州市西1.5千米阿干河西岸。據清代蔡廷衡《重建金天觀雷壇碑記》,其址為唐代云澤寺,宋代為九陽觀。[5]153另據明代李賢等撰《明一統志》卷三十六載:“金天觀在蘭州西三里,永樂四年肅王建并記?!盵6]625

《老子八十一化圖》分布在雷祖殿前的東、西二廊,東廊為第一化至四十一化,西廊為第四十二化至八十一化。據1956年甘肅省文管會的調查,壁畫面積達468平方米,其中高達3米,總長度156米。[7]16

(7)甘肅莊浪紫荊山老君廟

紫荊山,位于莊浪縣縣城。紫荊山在《靜寧州志》卷一《山川》中有記錄:“紫荊山,在水洛城內,以紫荊樹遍山故名,上有玉虛諸宮,樓臺掩映,青翠奪目,四時游人玩賞?!盵8]39舊有《老子八十一化圖 》13幅,分別是第二十一化、第二十五化、第二十八化、第三十三化、第三十六化、第三十七化第、第四十六化、第四十七化、第五十八化、第六十化、第六十三化、第六十五化、第六十六化,今移至平涼市博物館保存。

(8)甘肅平涼崆峒山老君樓

老君樓,位于平涼市崆峒山山頂皇城的西南角。老君樓殿內神龕兩側的山墻和西墻上分布著《老子八十一化圖》,其中山墻的南北壁各有壁畫32幅,西壁的南北有壁畫18幅,八十一化內容完整,為明代繪制。

(9)甘肅天水玉泉觀

玉泉觀,在天水市北天靖山,始建于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但現存建筑為明清時重建。神仙洞傳為元代陸、馬二真人羽化處。玉泉觀舊藏有《老子八十一化圖》的刻印本。

(10)山西高平清夢觀三清殿壁畫

清夢觀位于山西高平市陳區鎮鐵爐村東。三清殿創建于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東西壁和北壁東西為《老子八十一化圖》,每幅縱66厘米,橫90厘米。壁畫保存狀況不良,有題榜,但殘缺不全。

(11)山西浮山老君洞線刻

老君洞,原名混元石梁殿,位于浮山縣城南5千米的張莊鎮梁村。甬道的東、西兩側鑲嵌著線刻《老子八十一化圖》。圖像刻在39方石板上,石板有四種規格:44厘米×32厘米、89厘米×32厘米、88厘米×32厘米、85 厘米×32厘米。據碑文上落款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太上顯化序》可知,畫工為崔澄(具體不詳),刻匠為衛廷枝(具體不詳)??傮w來說,老君洞《老子八十一化圖》保存還算完好。

《老子八十一化圖》的版刻本,國內從明代至近代,在東北、江浙、四川、湖南等地有刻印并傳播開來,在中國、日本和歐洲等地都有流傳。但從版本的類屬來看,這些圖式變化不太大,胡春濤在其著作中歸納出幾種比較典型的版本,有太清宮本、康乾本和二仙庵本等。但這些清代的圖版,都源自于明代的母版。[4]70

(二)《老子八十一化圖》中的雷神圖像考察

雷神,中國古代司雷之神,又稱雷公。雷公一詞,最早出現于《楚辭·遠游》:“左雨師使徑侍兮,右雷公以為衛”。在西北地區留存的《老子八十一化圖》中都有雷神圖像,目前有壁畫、版畫等形式。

壁畫類型有:莊浪紫荊山老君廟明代《老子八十一化圖》第三十六化《藏日月》[9]2,陜西佳縣白云觀明代《老子八十一化圖》第三十六化《藏日月》、第七十九化《殄龐勛》[10]84,127,平涼崆峒山《老子八十一化圖》第七十八化《殄龐勛》、第三十三化《摧劍戟》、第三十六化《藏日月》[11]66,78,山西高平清夢觀三清殿清代《老子八十一化圖》,等等。

版畫類型有:沈陽太清宮清代版藏的《老子八十一化圖》第三十三化《摧劍戟》、第三十六化《藏日月》,甘肅天水玉泉觀存清代版畫。

二、《老子八十一化圖》中的雷神形象研究

關于雷神,在古代典籍和藝術作品中多有記載和表現。唐代馮贄在《云仙雜記》卷九中記載極為簡明:“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盵12]1324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注“雷公”曰:“進近猛將,任威武也?!痹诶咨裥叛鲋?,文學、道教典籍和藝術作品中有著不同的雷神形象。

(一)文學及道教典籍中雷神的形象

1.雷神信仰及歷史淵源

《山海經》載:“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薄皷|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盵13]361東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二記載:“(雷神)唇如丹, 目如鏡……頭似獼猴?!碧拼壳Ю?《投荒雜錄》記載:“嘗有雷民,因大雷電 ,空中有物,豕首鱗身,狀甚異?!?另,唐代李肇《唐國史補》稱:“(雷公)狀類彘”。

從這些神話文獻中可以看出人們的雷神信仰。由于不能解釋自然中的雷電現象,人們逐漸神化了雷電力量,雷神成為天的代言,因而在早期信仰中極為重要。

綜合各種文獻及傳說可知,雷神的形象有猴狀、牛狀、龍形、熊形、豕首等,以及半人半獸。(表1)

表1 傳說、神話中的雷神

2.文學中的雷神記載

漢代王充《論衡》卷六《雷虛篇》中有雷神形象的記載:“又圖一人,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其意以為:雷聲隆隆者,連鼓相扣擊之意也;其魄然若敝裂者,椎所擊之聲也;其殺人也,引連鼓、相椎,并擊之矣?!盵14]410

在包含群神譜系的《封神演義》中,有寫雷神的:雷震子在雷雨后出生,服食兩枚仙杏后,生出風雷二翅,“面如藍靛,發似朱砂,眼睛暴湛,牙齒橫生,出于唇外;身軀長有二丈”[15]6?!斗馍裱萘x》將雷將鄧伯溫的形象分給了雷震子和辛環兩人。(表2)

表2 文學中的雷神

3.道教典籍中對雷神的記載

《道藏》中有三個常見的雷神形象:鄧伯溫、辛環和張元伯。鄧伯溫:“肉角,紅發,青面,三目,鷹喙,青身,兩翅,龍爪手足,左執雷砧,右執雷槌,作揮打之勢,紅裙仙帶?!毙镰h:“戴牛耳幞頭,青面銀牙,綠袍束帶,白褲,皂靴,左手執雷簿,右手執火筆?!睆堅骸叭饨?,紅發,青面,雙目,鷹喙,青身,雙肉翅,龍爪手足,紅裙飛仙帶。如遣召雷神,執敕召雷神皂旗,腰懸巨斧,搖撼旗幟?!盵16]423

關于鄧伯溫,《道法會元》卷九八:“雷霆歘火律令大神鄧燮伯溫,肉角,紅發,青面,三目,鷹喙,青身,兩翅,龍爪手足,左執雷砧,右執雷槌,作揮打之勢,紅裙仙帶?!盵16]423明清小說中稱其為雷公,多謂之姓鄧。

辛環,又稱辛天君,《法海遺珠》卷三八稱“雷霆三十三天大都督青帝天君”[17]36081,《清微元降大法》卷一四稱“雷霆都督元帥玉府真君”[18]4829。此外《道法會元》卷八一有“負風猛吏銀牙耀目辛漢臣”[19]39237之稱?!兜婪〞愤€載:“鳳嘴銀牙,朱發藍身,左手持雷鉆,右手執雷椎,身長百丈,兩腋生翅,展開則數百里皆暗?!盵19]38974

張元伯,為排名第三的雷神,又有“雷霆六一直符飛捷報應使者”“太乙捷疾直符使者”等稱謂。他的形象因時而變,頗為神奇。如:“朱發,獬豸冠,青面,三目,出火,緋袍,綠飛天帶,金甲,手仗火戟,鬼形,旁出獠牙。赤足,駕火龍?!盵16]406還有另外的法相:“肉角,紅發,青面,雙目,鷹喙,青身,雙肉翅,龍爪手足,紅裙飛仙帶。如遣召雷神,執敕召雷神皂旗,腰懸巨斧,搖撼旗幟。如少刻召雷回壇之時,卻插旗于腰間,雙手用力揮執長柄巨斧,開通雷路,猛作奮劈之勢,引領萬萬雷神,喧轟如云而至。如召遣赍章奏,則交腳幞頭,紅抹額,赤面圓目,紅袍綠靴,左執章奏,右執斧,如直符狀,有破罡風、流金火鈴、開天門諸神,皆從之?!盵16]423(表3)

表3 道教典籍中的雷神

(二)藝術作品中的雷神圖像

在藝術作品中,有著數量龐大的雷神形象,時間跨度從漢代到清代,形象非常豐富。漢代畫像中猴子形象的雷神可能是表現較為具體的、最早的雷神形象。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神祇圖》帛畫中也繪有雨師、雷公的形象。在周世榮《馬王堆漢墓的“神祇圖”帛畫》一文中,雷公被描述為“面似猴,頭戴幞頭,巨眼圓睜,口似鳥喙,著短裙。上空飄著彩云狀線條,仿佛閃電雷鳴,震蕩著天空”[20]927。這與后世描述的雷神形象極為接近。(表4)

表4 藝術作品中的雷神

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雷神形象也逐漸豐富起來:由早期雙目暴眼的雷霆之勢的刻畫,到各種形態的雷神(猴頭、牛狀、豬頭等);從獸狀到半獸半人狀,到鬼怪狀;面部特征由鳥喙、暴眼,到耳毛、獠牙、藍面、三目鬼的形象;從早期的無翼到飛奔,再到出現雙翼;由漢代的雷、電、光,到魏晉的連鼓、雷槌、雷鉆,基本形成后來的持物格局,清代進一步完善發展,出現皂旗、護板、輪鞭、長柄巨斧等。雷神形象也由早期的簡約粗糙走向精致繁復,從陪襯走向獨立主角,畫面尺幅也不斷變大。

(三)《老子八十一化圖》中的雷神形象

1.《老子八十一化圖》中的雷神圖像比較

從已知研究來看,《老子八十一化圖》中有價值的雷神形象有五處,制作年代為明清時期??梢钥闯?,它們具有一定的傳承關系。(表5)

表5 《老子八十一化圖》中的雷神圖像比較

從功能上說,這些雷神主要起到敵對狀態下的威懾作用,為《老子八十一化圖》中的武裝力量,主要出現在第三十三化《摧劍戟》、第三十五化《降外道》、第三十六化《藏日月》、第七十八/九化《殄龐勛》中。這些需要對外道進行武力威懾之處,雷神形象極為接近,而細節則有所區別。服飾有了一定的差異,而持物和分布位置,則因地制宜,出現了巨大差異,如連鼓數量變化不一,有二鼓、三鼓、四鼓等。形象呈現集團化,不再單純是雷神一個形象,出現了與雷神相配套的風婆、雨公、龍王等一系列的組合,甚至出現了武士、道士(武裝道士)等,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雷神格局。有意思的是,還出現了龍王形象,風神、電神形象也呈現年齡和性別的差別。

2.雷神形象

雷神在元代之前比較多變,尚未定型,多以力士或大頭鬼形象出現?!都f詮真》中說:“(雷神)狀若力士,裸腸袒腹,背插兩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頦長而銳,足如鷹顫,而爪更厲,左手執楔,右手執槌,作欲擊狀?!盵21]358明清時期,其形象逐漸標準化。雷神形象的構成,既包括雷神自身的相貌、服飾、持物和姿態等,還包括諸如風婆、電母、龍王和道士等陪襯人物,其共同構成雷神的整體形象。

(1)雷神相貌

雷神相貌在可考的《老子八十一化圖》中出現兩種形象:猴狀形象和常見形象,其中尖嘴(鳥喙)、有耳毛、暴眼、爪足、力士狀是其標準配置。猴狀形象出現在龍門洞第三十三化《摧劍戟》中。此外,該地第七十八化《殄龐勛》中還出現了青面的雷神形象,這個與道教典籍中的記載相符合。耳毛的畫法表現出與其他地域的不同,略顯粗糙。

《老子八十一化圖》中的雷神都沒有翼,有別于同時代其他畫作。無翼雷神是《老子八十一化圖》重要的特征之一。明代雷神為三目(崆峒山第三十三化《摧劍戟》),到清代變成普通的二目。耳毛有多種顏色,如紅色耳毛(莊浪紫荊山第三十五化《降外道》)、白色耳毛(佳縣白云觀第七十九化《殄龐勛》)、綠色耳毛(龍門洞第七十八化《殄龐勛》)、藍色耳毛(崆峒山第三十三化《摧劍戟》)。赤發基本延續,龍門洞中出現青面、紅色肉角、道士貌的雷神是新的變化。

(2)雷神服飾

雷神服飾以陜西佳縣白云觀的《老子八十一化圖》最為講究,刻畫精致。雷神戴冠,披云肩,著裙,其他地域的雷神則大多上半身裸露,下半身著裙。甘肅莊浪紫荊山雷神的服飾介于上述二者之間。龍門洞第三十三化《摧劍戟》中雷神上身全裸,比較特殊。

其中,冠帽是值得關注的。明代《老子八十一化圖》中,崆峒山第三十六化《藏日月》中的雷神戴冠,莊浪紫荊山第三十五化《降外道》中的雷神戴蓮花冠。明代佳縣白云觀第七十九化《殄龐勛》中的雷神戴冠;龍門洞第三十三化《摧劍戟》中的雷神戴蓮花冠,第三十六化《藏日月》中的雷神戴道士冠,第七十八化《殄龐勛》中的雷神戴軟帽;太清宮本第三十三化《摧劍戟》中的雷神戴蓮花冠。冠帽的變化,反映了思想意識一定程度的波動和變化。

(3)雷神持物

雷鼓,也叫連鼓。在《老子八十一化圖》中都有出現,不過有些微差異。雷鼓的形狀有所不同,龍門洞第七十八化《殄龐勛》中的雷鼓造型與其他幾處不同:多了兩線的連鼓線,其他地方則為火焰紋。雷鼓數量也呈現多變性,連鼓數多為二鼓和三鼓。值得注意的是,龍門洞《老子八十一化圖》比較獨特,第七十八化《殄龐勛》中有三連鼓,而第三十六化《藏日月》中有一大金鼓,畫在胸前,第三十三化《摧劍戟》中沒有連鼓。連鼓的數量決定了連鼓的分布位置:多環繞在雷神周身,數量多則為全環繞,少則為半環繞,單個則為手持狀。

雷鉆,為雷神首要持物,在《老子八十一化圖》中都有,形狀基本相同。又叫雷釘,與楔子類似,“惡逆至重者,嗔之以此鉆釘入腦頂,變化穿透于踵”[16]251。莊浪紫荊山第三十五化《降外道》中的雷鉆描繪出鉆光,比較獨特。

(4)雷神姿態

《老子八十一化圖》五處十幅雷神形象,其基本姿態多為右手高舉雷槌,左手反手持雷鉆,作右跨步狀。但有兩處例外:龍門洞第三十六化《藏日月》中道士貌雷神雙手執大金鼓作拍擊狀,第七十八化《殄龐勛》中雷神右手執鼓槌作擊狀,身體均直立站立。崆峒山第七十八化《殄龐勛》中雷神與其他雷神站位面向相反,而面向左方。

(5)雷神陪襯

雷神周圍都有一定的陪襯形象。所謂陪襯,即由具有一定扈從關系的人員構成對主體的從屬關系。從雷神的陪襯中可以看出,明代主要有風婆、雷童、電童等,在莊浪紫荊山第三十五化《降外道》中陪襯人物為兩道士和風婆(風婆位置較遠);清代陪襯有風婆、雨公、風童、雨童、電童、電母、云母、道士、武士和施雨龍王等。

《老子八十一化圖》中雷神陪襯有一定的多樣性和變化,而且職屬劃分由早期的單純、固定配搭(風、云、雨)衍生出性別、年齡呈多元化的固定配搭,其集團空間進一步擴大,出現武力系(持劍道士和武士)和法力系(做法道士)。雨公、雨童也為施雨龍王所代替。施雨龍王取代雨公進入雷神扈從序列,標志著民間龍王祈雨信仰的深化。

雷神的形象發生一系列變化:一是耳毛色彩的變化;二是青面雷神的出現;三是對細節的逐漸重視,如由三連鼓到多連鼓;四是陪襯由風童、電童、風婆、電婆到武士、道士、龍王的變化;五是由鳥獸形雷神到人形雷神、由三目雷神到二目雷神的變化。這些標志了雷神信仰進一步深入民間,無須借助奇異的形象(三目、雙翼等)就能達到教化的功能。

3.《老子八十一化圖》中的雷神圖式及空間

以上《老子八十一化圖》的圖式可以分為雷神主體圖式和雷神陪襯圖式。在雷神主體圖式中,相貌的差異、冠帽的有無、服飾的差異、持物的不同、姿態的變化等一起構成了不同類型的雷神圖式。而作為雷神陪襯的其他形象,則構成了雷神陪襯圖式。其又分為四種:傳統風云雨電的陪襯圖式、武士陪襯圖式、道士(武裝道士)陪襯圖式和龍王陪襯圖式等。

《老子八十一化圖》中,從雷神與老子及其他的關系來說,作為一種扈從關系,雷神成為老子化胡威力的宣示。伴隨著雷神地位的確立,其陪襯群體逐漸建立,有風云婆婆、風云童子、武裝道士、武士、龍王等,與雷神相配套,構成雷神的集團空間。

4.流變探究

從上述比較可看出,雷神形象隨著地域而發生了一定的流變,這些變化更多體現在一些細節上,如耳毛、冠、懸鼓數量、陪襯人物等。這些變化又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第一,西南少數民族神話的再塑造,如雞的神話使雷神在豐富的形象中有了雞的形態(鳥喙),特別是明代江西龍虎山成為道教一大中心,其在西南地區的影響力極大,波及西北;第二,明清話本中雷震子形象對雷神形象的再改造,如“雞嘴雷震子”“猴頭雷公”等;第三,《道藏》等道教典籍中對雷神的規定性描寫,如藍面雷神;第四,為突出對雷神某種獨特形象的需求,如雷鼓、雷鉆的配搭等。此外,也有功德主對雷神信仰及形象的訂制需求,如把雷神畫成道士貌;也有民間畫師自己主觀性的表達,如耳毛顏色的變化。

雷神形象由怪異走向正常的人形(道士貌),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們的社會價值訴求。

三、雷神形象的傳播

雷神形象的傳播,伴隨著道教在當時社會政治、信仰及生活等各個層面的傳播而展開,雷神形象的版本顯示了其在傳播中的流變。以佳縣、崆峒山、紫荊山等幾個重要節點考察全真教信仰的傳播、變異,以及《老子八十一化圖》的刊播與本土化,對《老子八十一化圖》中雷神形象的研究是有所補充的。

(一)全真教信仰在西北的傳播

金元時,全真教王重陽弟子馬丹陽、丘處機等在北方不斷傳教,門徒甚眾,道場甚廣。馬丹陽在關中的西安、涇陽、隴縣及隴東的平涼、華亭等地傳教,后由于政治原因,一部分道教徒被迫返回山東傳教。全真教奉行秦隴,在其傳教下,秦隴有名有姓的弟子達140人。[22]392丘處機在西北的傳教也很成功,傳承人有86人之多。[22]404-408其傳播地域以陜西為首位,其次為河南、山西、河北、山東、甘肅等地。[22]416可以看出,其首選的活動地仍然是以陜西龍門洞祖庭為中心的,傳播的路徑是由陜西龍門洞輻射出的。其中,靜寧人賀志真傳道于德順軍(今甘肅靜寧),興建隴州(今陜西隴縣)玉泉觀、平涼朝元觀、德順昊天觀等,其門人、法孫、重孫多達166人,分布在“奉元路、長安、涇陽、富平、三原、靜寧、隆德、寧州”等地,有記載的道觀達37個。[22]421

全真教起源于陜西,最早向東傳播,后逐漸向西傳播,陜西所建道觀占金元兩朝全真觀的19.83%。[22]443明清全真教傳播廣泛,在甘肅蘭州、天水、平涼、慶陽等的道觀有54處。[22]491明代中后期,青海的道觀也有一定的規模。

(二)雷神的版本問題

古代壁畫的傳播一定有粉本。粉本一般會被照搬,但在某些時候又會發生一定的變異,如為適應場地大小、場景需求、雇主特定需求等,進而選擇性地采用各種變化的形式。西北地區雷神形象的粉本,一部分來自禁毀之前存留刻印的圖像。

《老子八十一化圖》是丘處機的弟子史志經、清安居士令狐璋編修繪制的,其時間在1241—1250年。[22]419《老子八十一化圖》編繪后,全真教掌教李志常組織刻版刊印。1255年,由于佛教的反對,始被禁焚。1256年,再被禁焚。1260年,又被禁焚?!独献影耸换瘓D》轉入地下,圖版秘藏于一些道觀。顯而易見,《老子八十一化圖》極有可能秘密轉入政治文化的邊緣地帶,逐漸向邊遠地區傳播。隨著政治、宗教、文化環境的變化,明代普遍尊崇道教,道教又活躍起來。重現在公眾場合中的《老子八十一化圖》,自然而然地帶有了時代的新面孔。雷神形象與之相關聯,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通過這些變化,可以看出雷神形象的變遷。

粉本源自文本,文本記述及口傳對粉本影響極大,但粉本又對文字進行適度改造。留傳下來的相關壁畫、版畫,是粉本中比較程式化的范本,只不過在不同圖像中呈現出細節的變化,這反映了傳播過程中粉本的變異,因為每個時代都多多少少對粉本作了取舍和再創作。

猜你喜歡
雷神老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Thor’s well雷神之井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雷神”雄起
雷神出擊
雷神太子
智者老子
雷神太子III
雷神太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