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設計

2023-08-07 15:42沈羅蘭程曉曼高菡
收藏與投資 2023年7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

沈羅蘭 程曉曼 高菡

摘要:數字化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數字博物館逐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擔任重要角色,涉及記錄、保存、展示、傳播等數字化實踐工作以及相關學術研究。文章通過對數字博物館發展現狀的調研,探索非遺主題數字博物館的設計原則,為形成良性保護機制提供借鑒思路。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數據庫

數字化技術作為新生力量,因在存儲、傳播、應用等方面的突出優勢已成為非遺保護和傳播重要手段之一。數字化保護容易局限于非遺的表層數字化,大都停留在簡單的圖文描述或單一的影像記錄階段,對非遺的本真性、原生性及活態性的數字化保護還不夠。本研究基于非遺文化的特點,探索此類數字博物館的設計原則與實踐方法。

一、數字博物館發展現狀

(一)數字博物館概念

數字博物館使用數字手段將實體博物館的收藏品轉化為數據資源,并輔以數字展示方法,通過互聯網實現跨時間、跨地域傳播。它在保存文物數據的同時,也在更大程度上實現了博物館研究、審美、科普等目的[1]。

作為一種新型博物館,美國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起步較早。20世紀90年代,一些美國大型圖書館、博物館機構陸續開展了館內藏品的數字化建設。美國國會圖書館制訂了“美國記憶計劃”,提出在圖書館、博物館等領域融入計算機、互聯網技術,以推進一系列館藏資源的數字化處理,并依據不同類別開展歸檔存儲,構建數字化圖書館或博物館。

(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建設現狀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指出:“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情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庫。[2]”2021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做好新時代非遺保護工作的目標方向和任務:開展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完善檔案制度,加強檔案數字化建設,妥善保存相關實物、資料。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工程,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專業記錄水平,廣泛發動社會記錄,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全面系統記錄。加強對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整合共享[3]。

隨著各項政策法規的出臺,我國的數字博物館已取得一定成果,展館數量日趨增加,社會關注度逐步提升。

2011年數字敦煌博物館拉開了我國數字博物館建設的帷幕;2012年,百度百科博物館大型公益科普項目正式上線,至2020年末,已上線的數字博物館達到313家之多;2016年,國家博物館數字展廳正式啟用,至2020年共計上線49個數字展廳;2018年10月故宮博物院“智慧故宮”正式上線。

數字博物館作為一類獨特的博物館在系統化建設中仍有亟待完善的細節,如參與者的主體范圍廣,知識背景差異較大,數字化手段是否能兼顧非遺的發展規律、滿足大眾不同需求及在技術實施上的可行性等問題還有待觀察。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設計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設計旨在利用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平臺,將傳統博物館所藏的文件、器物、標本等資料,依托高清晰度拍攝、掃描或三維建模等技術開展信息化處理,經互聯網呈現傳統展館所具備的收藏、展示、科教等功能的非實體空間的“虛擬博物館”,體現管理電腦化、傳遞網絡化、存儲數字化、資源共享化等特征。

面對我國豐富的非遺資源,相關數字博物館設計原則主要有五條。一是生態性原則。非遺文化是以人為主線的活遺產,應基于非遺生態性的技藝鏈和生活場景的特點,對整體歷史文化生態開展嚴謹分析,確保非遺與生態環境之間維系健康的穩定發展。二是統一性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依賴于相應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呈現,兩者之間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設計中,應有意識關注與表現相關物質文化遺產的基因關聯。三是系統性原則。不同組成部分功能的簡單疊加很難與全面系統的功能相比擬。應關注提供一站式瀏覽、檢索與展示服務,實現博物館的一體化管理。四是活態性原則?;顟B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特征之一,數字博物館需借助有效技術,既關注它的歷史演變進程及現存狀態,同時也要關注未來發展。五是持續性原則。數字技術無法長期維系非遺的生命力,但可通過對資源的數字開發來拓展非遺價值,尤其針對瀕危非遺,要注重本體保護與元素創新相結合。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設計實踐

2022年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簡稱《意見》)對“十四五”期間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工作提供了指導,根據《意見》提出的主要目標,對新時代非遺主題數字化博物館設計有以下建議。

(一)數字賦能,推進非遺數據庫建設

以數據庫的方式集中遺產數據是文化遺產保護的一貫做法。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也為非遺數據庫建設的規范化、網絡化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保障[4]。數據庫建設中要通過對存儲的非遺資源的有序化整合,探索資源背后的知識訊息,以期獲取各項非遺的文化本質與傳承脈絡,效益最大化地實現保護的目的[5]。

(二)深度開發,重視非遺文化內涵挖掘

簡單的數字存儲較易忽視非遺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數字技術在賦能創新中,應不斷開展對非遺資源的重新審視與評價,發掘其潛在價值。如從觀眾的認知出發,挖掘展品背后與觀眾相關的故事等,構建物與人的認知關聯;或敘事中導入“親歷者”視角,引導觀者開展主體性探索,在交互中體驗“物”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意義和作用,塑造與文物主體同時空的共情觸動與內省體驗[6];或可依據人物、歷史背景等創設情節化瀏覽線,通過設置相應的闖關情節、故事發展情境,讓用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直接參與情節發展。

(三)創新展示,提升非遺文化傳播能效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
數據庫
數據庫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數據庫
數據庫
數據庫
數據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