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文化傳承中看漢字形體及載體演變

2023-08-15 06:05戴曉棠
文化產業 2023年22期
關鍵詞:金文甲骨文形體

戴曉棠

我國漢字自甲骨文開始,歷經多種字體和簡繁轉化,其載體也從甲骨、竹簡演化為紙張乃至信息化平臺。其形體和載體的演變既是技術進步的反映,也是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F旨在通過分析漢字形體及載體演變與歷史文化傳承的聯系、漢字形體與載體的演變過程以及對歷史文化傳承的影響,總結其對我國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啟示,以期促進我國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助力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展現出屬于自己的獨特光芒。

漢字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符號,自誕生以來,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語言符號的形體與載體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其變遷與當地的文化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關。從甲骨文到現代簡體字,從竹簡到電子屏幕,漢字的形體和載體不斷更新,充分體現了其具有適應時代發展的強大生命力,讓其背后的中華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

漢字形體及載體演變與歷史文化傳承的聯系

作為獨特的象形文字系統,漢字充滿了豐富的文化含義,是漢語的記錄符號,體現著中華文化的獨特性質和深遠影響。其不僅是語言的表達形式,更是具象化的文化記載和傳承,其變遷與文化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具有長達六千年的歷史,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使用空間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其誕生、應用和演進對我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為例,這種形式的漢字多以自然物象為基礎,這種象形文字直觀地反映了古人對世界的理解,承載著源自繪畫記事、結繩記事的記錄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漢字的形體和結構逐漸發生變化,逐漸抽象化和符號化,其內涵也隨著文化背景的變遷而發生改變,并從側面反映出文化的發展和變化,漢字形體及載體的演變與歷史文化的傳承發展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漢字的發展既沒有陷入停滯,局限于象形文字的框架,也沒有演變為韓語等純粹的表音文字,而是始終保持活力、不斷進化,使中華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漢字形體與載體的演變過程

漢字形體的演變

在真正意義上的文字出現之前,我國古代使用結繩、契刻等方式記事?!吨芤住酚涊d“上古結繩而治”,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記事的作用,但難以保存,意思不明確,并且不能承載復雜的含義。由此,繪圖等記事方式登上歷史舞臺,并進一步發展為與語言有特定對應關系的原始文字。

最初形成的文字為甲骨文和金文,因其載體通常為獸骨、龜甲和青銅器皿等而得名,其在歷史上可以追溯至商朝,主要用于占卜、記事等。甲骨文具有較強的象形特征,對日、月等具象化的事物進行勾畫,形成了具象形態。然而,其形態、筆畫均不固定,線條變化多樣,同時存在極多假借表意的情況,導致其形態具有較大的隨意性,降低了書寫效率,同時也不利于學習和傳播。金文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其形成建立在商周大量鑄造和使用青銅器的基礎上。金文作為青銅器上的銘文,是周朝的主要文字。相對于甲骨文,金文更加工整,漢字部首和偏旁也相對固定,異體字數量更少,閱讀更為簡便,意義更加明確。

大篆在金文的基礎上演變而來,西周晚期,大篆成為記錄和傳播信息的主要字體,其線條更為柔和,字體進一步規范,雖然結構依然較為復雜,筆畫繁多,且由于地域不同具有差異性,但仍然對文化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相較于之前的字體,大篆的實用性大大提高。秦始皇統一六國并推行“書同文、車同軌”后,小篆被定為官方文字,其輪廓與結構進一步簡化,同時更趨向于符號化和抽象化。小篆形態規整,線條流暢,具有強烈的藝術美感。在此之后,漢字歷經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多種字體形態演變,有著迥異的風格和觀感,線條和筆畫進一步簡化,文字的可讀性和表達準確性不斷提升,最終形成了我國繁體字的書寫標準。

到了近現代,最大的漢字形體變化即繁體字轉為簡體字。漢字的簡繁轉換以1956年發布的《漢字簡化方案》為標志,最終形成了我國現代使用的漢字。但實際上,漢字的形體演變并未就此停滯,而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發生著新的變化。

漢字形體的演變規律

漢字形體的演變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基于文字用以記錄和傳播信息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自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至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漢字始終以“更多人能讀、更多人能寫、表意更為精確”為演進脈絡。由此可以總結出漢字形體的演變規律。其一在于筆畫的不斷精簡。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再到隸書、楷書,漢字的筆畫越來越簡潔,方便人們書寫和記憶;而進入近現代,由繁體字轉化而來的簡體字更加明確地體現出了這一特征。其二在于結構的規范性。早期的甲骨文、金文結構復雜,形態各異,到了秦代的小篆,漢字的形態開始規范,基本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方塊字的雛形。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漢字不斷排除異體字,形成并固定了部首、偏旁體系,表意更為精確,形體更為規范,可讀性、實用性得到提高。其三為抽象性特征更加顯著。社會發展和文化進步代表著文字需要更多指向抽象化的概念,這也是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中象形性逐漸減弱,抽象性逐漸加強的原因之一。甲骨文、金文多采取象形、指事等造字方法,而到了小篆、隸書、楷書,大部分字已經失去了原來的象形特性,更多的是抽象化和符號化的表達,其能夠覆蓋的含義更為廣泛??偟膩碚f,漢字形體的演變規律反映了語言的自然發展規律,既滿足了方便書寫、記憶和閱讀的需求,也體現了人們對漢字形體藝術美感的追求,同時顯現出更為抽象化的語言特征。

漢字載體的演變

漢字載體的變遷是中國科技發展歷程的縮影,由于文字記錄和傳播信息功能的發揮必須建立在可靠載體的基礎上,因此漢字載體在文化傳播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跟隨漢字形體演進的脈絡,可以發現其載體同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在漢字發展初期,由于生產力和技術的限制,人們大量使用龜甲、獸骨等加工簡便的材料和青銅等提煉難度較低的材料作為漢字的主要載體。而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些材料具有非常強的象征意義,特別是需要經過采礦、提煉、鑄造等工序才能制作成的青銅器,難以被平民百姓所使用,因此,以龜甲、獸骨、青銅器為主要載體的甲骨文、金文的內容基本都是有關古代統治階級或特權階級的記錄。雖然這些載體不易損壞,但其記錄的信息量有限,篆刻文字的難度和推廣難度都較大。而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竹簡、帛書出現,即用竹片、布匹作為書寫材料,代表著手工業的發展和進步。雖然這些載體的制作成本依然較高,工期依然較長,但相較于青銅器,其制作成本已經大大降低,工期也大大縮短。但是,相對而言,竹簡和帛書所能夠承載的字數和信息量依然極為有限,竹簡的重量和體積大,帛書則易燃易裂,二者都不適宜長期儲存和轉移,其本身的特性可能會造成大量典籍的損壞或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在此之后,由麻質纖維所制成的紙張雛形以及東漢時期蔡倫發明的造紙術為漢字載體的演進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脫胎于樹木、麻布與漁網等價格低廉的材料,經過特定工藝而制成的紙張不僅成本低廉,同時在實用性、重量和體積等方面具有絕對優勢,雖然紙張依然存在脆弱、對環境敏感的問題,但成本的降低使其產出量和保有量得到極大提升,進而推動了紙張生產和保存技術的進步,為漢字書寫和我國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提供了堅實支撐。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唐朝時期的雕版印刷術、北宋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充分地激活了紙張作為漢字載體的潛力,其通過提高漢字“書寫”的效率,極大地提高了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效率,不僅有效刺激了原本游離于文化傳承和知識發展體系之外的平民階級積極參與到文化傳承與傳播中來,也進一步影響了漢字書寫藝術和多元文化作品的興起和發展,從而誕生了無數寶貴的文化作品,并使歷史得到了充分記錄,對整個社會的文化啟蒙和科技進步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到了近現代時期,隨著信息技術、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漢字載體再次發生了深刻變革,電子文本、網絡平臺等數字化載體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擴大了信息傳播的范圍。從“三寸盤”到光盤,再到U盤、互聯網,漢字的載體越來越豐富,使漢字能夠迅速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傳播到全世界。

漢字形體與載體演變對歷史文化傳承的影響

漢字形體的演變與中華歷史文化的發展進程緊密相關。不同時期的漢字形體蘊含著不同的文化特點和審美趣味。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隸書,直至楷書、行書和草書,每一種字體都深深地烙印著其所處時代的印記。同時,其本身的藝術美感、可讀性和規范性也直接關系到信息的準確記錄與傳遞。例如,漢字的內涵不斷更新,但并不用像英文等文字需要重新創造新的單詞,這從側面反映出我國文化兼收并蓄、底蘊深厚的特征。而載體是特定歷史時期生產力、社會關系的體現,是社會各個階層關系的縮影。甲骨文的載體獸骨、龜甲是特權階級專屬的用于占卜的工具,作為金文載體的青銅器則非王公貴族不可得。后續載體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泛,是因為其書寫簡便性、生產易得性、傳播和運輸性能不斷提升。最早的甲骨、青銅器等硬質載體需要將文字雕刻上去,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竹簡、帛書等能夠以相對簡便的方式書寫,但其成本依然高昂,不過不再與祭祀、王權等緊密聯系。隨后,紙張的發明讓文字載體的重量、體積大大減小,進一步拓展了載體的受眾面。印刷術發明后,書寫和復制文字不再需要消耗大量人力成本,絕大部分人都能夠使用質量好、成本低的文字載體。數字化時代,數字化載體的出現打破了時空的限制。然而,漢字載體的演變對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提出了新的挑戰,例如,唾手可得的信息、簡便快速的輸入法淡化了漢字形體的要素,提筆忘字、文化解構、歷史虛無等問題逐漸凸顯,“信息繭房”等新問題也層出不窮。載體的演變不僅反映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同時也折射出特定歷史時期的局限性,既是我國歷史文化傳承的動力和支撐,同時也需要社會予以關注。

漢字形體和載體演變與歷史文化傳承的發展路徑

漢字既是中華文化的體現和重要載體,又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共同發展、相互影響。要想更好地實現漢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就必須推動中華文化創新與發展,使其適應時代需求。漢字形體和載體的演變不僅記錄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也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傳承。因此,注重漢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連接過去與未來,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從保護上來說,需要在漢字載體的發掘、修復、研究上下功夫,深入分析漢字形體與載體的歷史演變、藝術特點和意義,以此作為我國文化傳承的基礎。從傳承上來說,要充分增強人民群眾對漢字文化的認同,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接納、發展漢字文化,引導和支持社區、學校、家庭等各級各類主體參與到漢字文化的學習、研究、教育和傳播中來,將兒童和青少年作為了解和學習漢字文化的重要目標群體,以提高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從發展上來說,既要創新發展漢字形體和載體,兼顧現代審美需求與漢字自身的文化特性和語言功能來對漢字形體和載體進行創新,也要充分發揮傳統漢字形體與載體的價值,以此契合現實需求。這就需要針對現代科技與漢字文化的互動,實現二者的融合互促,進一步推動漢字載體的創新和發展,同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漢字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存、在線教育和創新應用,使漢字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傳播和普及,進而傳承和弘揚漢字文化。

漢字形體和載體的演變不僅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文化創新與發展的重要途徑。漢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應當始終保持開放和創新的姿態,持續推動漢字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漢字形體及載體的演變過程與歷史文化的傳承緊密相連。漢字的形態、結構變化反映了時代的審美和文化趣味,而載體的演變則與文化的保存和傳播息息相關。隨著科技的發展,漢字載體從物質形態向非物質形態的轉變,使得漢字的傳播更為廣泛和便捷。因此,既要注重傳統漢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又要積極尋求漢字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促進漢字文化和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

阜陽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度校級質量工程項目,課題名稱:《現代漢語》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編號:2021KCSZSFKC02。

猜你喜歡
金文甲骨文形體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甲骨文“禍”字新證
三千年甲骨文
西夏文形體研究述略
語法填空專練
最“萌”甲骨文——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雞霉形體
早期形體訓練對產婦產后形體恢復的積極效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