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賦能: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女性力量
——以青海馬蓮花工坊為個案的田野分析

2023-08-16 02:33陳利娟
關鍵詞:工坊刺繡青海

陳利娟

(青海民族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7)

引 言

在社會發展進程中, 人類歷史上出現了大量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們是早期人類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充分體現,是辛勤勞動智慧的結晶,同時,更是一筆豐厚的文化資源與精神寶庫。但隨著歷史的不斷向前發展, 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發展危機,其中,傳統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是以人的活態傳承為載體,人在傳統技藝的保護與發展中占有關鍵地位。但當下傳統技藝面臨“人亡藝絕”的風險與困境。為改善此現狀,我國出臺了四級傳承人保護名錄,旨在為傳承人與傳統技藝提供全方位與系統性的保護制度,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態傳承。與此同時,2022 年3 月,我國六大部門共同印發了《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文旅產業發〔2022〕33 號),該文件強調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以此實現其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1]傳統技藝作為中華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結晶, 應調動村民大力挖掘傳統技藝潛在的社會與經濟效益的積極性,使其發揮為鄉村空間賦能的作用。 在此,空間賦能, 一方面是指傳統技藝為傳統村落空間賦予生產動能;另一方面是指為村民與傳承人賦能,以此有效調動鄉村民眾建設家鄉積極性。 進一步而言, 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戰略起到推動作用。 傳承人與傳統技藝在空間賦能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應進一步加大對其研究力度。青海地域廣袤,多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是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聚集帶。 其中“青繡”作為傳統工藝的重要門類之一,是青藏高原人民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不斷加大打造“青繡”品牌力度,同時,對其傳承人的保護更是關注?!扒嗬C”作為青海地區民俗文化中特有的一類,在女性就業層面上有其特殊性。 為了更好探析女性群體與鄉村振興的關系,助推“青繡”實現可持續發展。 鑒于此,該方面的研究亟待關注,而筆者就此展開討論。

一、空間形成:青海民間刺繡的價值形成

(一)青海民間刺繡的傳承與發展

刺繡,又稱“女工”或“女紅”。它與我國古代歷史上的陶器、織物等一同出現。 早期章服制度中,便有“衣畫而裳繡”的記錄。 戰國、兩漢時期,我國刺繡水平已臻于成熟, 唐宋時期的刺繡, 色彩豐富,針法細膩,主要被應用于書畫與配飾等方面。及至明清時期,在宮廷刺繡的發展與影響下,民間繡坊也相繼得到長足發展,其中以蘇、蜀、湘、粵地區為代表的“四大名繡”最為出眾。 而青海民間刺繡作為眾多繡種之一,因其歷史悠久,因濃郁的高原氣息與地方特色而成了青藏高原地區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史料記載,在漢代,霍去病與趙充國屯田戍邊時刺繡技藝便隨之來到河湟地區。[2]隨著“絲綢之路”的打通與和親政策的推行,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其間中原絲綢與刺繡技藝等不斷傳入青海地區。自刺繡傳入后,在青海地區婚嫁儀式中形成了“擺針線”的習俗。在青海,刺繡是女性必備的一項技能,她們從小在長輩的熏陶與教育之下學習刺繡技藝, 待到出嫁年紀, 新娘需要將自己親手繡制好的嫁妝展示出來, 刺繡的數量與質量成為評判新娘心靈手巧與勤勞能干的重要標準之一。

在傳承上, 青海民間刺繡主要是以血緣、親緣、業緣傳承為主,兼以趣緣傳承為輔。在應用上,青海民間刺繡與青藏高原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連,深深根植于青海地域文化之中,因此,地域性和活態性是其主要特征。[3]在類別上,青海民間刺繡主要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實用類,柳宗悅先生在其著作《工藝之道》中曾說:“為實用服務才是工藝之根本。 ”[4]青海民間刺繡技藝的實用性在民眾日常生活中無不體現,諸如鞋墊、杯墊、辮套等。二是禮儀類,主要是一些壽幛與挽聯類。 三是觀賞類,有荷包、錢褡、門簾、筆袋等。 四是宗教用品類,主要有佛門繡像、僧衣、布幔等。 為促進青繡更好的傳承與發展,使其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政府相繼組織了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建立了“青繡”扶貧基地,同時,青海省每年舉辦“青繡”大賽。 由此可知,青海省對“青繡”發展的重視,實施的諸多舉措有利于壯大“青繡”傳承隊伍,擴大“青繡”知名度與影響力,促進“青繡”活態傳承。 當下,“青繡”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青海刺繡行業發展概況

地理環境與文化因素是不同地區文化形成的先決條件。 而青海民間刺繡作為青藏高原上的一顆明珠,針法多樣,色彩艷麗,文化底蘊豐厚,是各民族進行文化交流的符號載體, 更是青海地區獨特的文化象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傳統文化也愈發重視,由此,青海民間刺繡技藝逐漸從日常生活中脫穎而出, 成為青海省政府關注的重點。 為保護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青海省政府啟動了將青海民間傳統刺繡打造成青繡品牌的計劃, 青海民間刺繡逐漸從人民自給自足的生活需求中轉而成為政府聚力打造的刺繡品牌。

近年來, 青海省不斷加大青繡保護與傳承力度,當前,青海省各級傳承人隊伍正在逐步形成。在青繡發展進程中, 青海省政府對于刺繡工坊尤為關注,據相關統計,青海省省級“青繡”扶貧就業工坊31 家,“青繡”培育企業60 家,同時,成立了青海省刺繡行業協會。 自“青繡”就業工坊設立以來,累計實現銷售收入近2 億元,直接與間接帶動從業人員約15 萬人。[5]由此資料可見,“青繡”呈現出一種遍地開花的良好發展態勢。 青海省政府將“青繡”作為致富路徑,通過合力打造“青繡”品牌,促進青海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擴大青海省傳統刺繡技藝的影響力,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推動“青繡”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二、空間塑形:青海馬蓮花工坊的價值演化

(一)“青繡”扶貧基地概況

青海馬蓮花工坊位于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李家山鎮上坪村,共占地面積12 畝,距離西寧市區70 多公里。 該公司成立于2015 年8 月10 日,由于公司地址的遷移,其間經歷了三次更名,公司主要經營手工藝品開發、加工以及銷售。像青海地區獨具特色的唐卡、刺繡、插花、剪紙、配飾與牛羊毛編織包等均在其經營范圍之內。 2015 年,刺繡工坊與青海省殘疾人聯合會合作, 創立了刺繡培訓基地。 截至目前, 累計培訓了5000 多名學員,讓1000 余名婦女實現了居家作業。 2019 年,青海馬蓮花工坊被評為“中國青繡傳承保護基地”,10月,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青海省扶貧開發局授予公司“非遺扶貧就業刺繡工坊”的稱號。 2020 年4月,公司又被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授予“青海省民間手工藝品加工生產扶貧基地”,同年12 月,其公司在“大美青海放心消費”創建活動中被評選為示范單位。 由此可見國家政策對其公司的大力支持以及該工坊在“青繡”發展進程中所做出的貢獻。

在工坊中,員工的工作彈性較大。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基于繡娘本身需要從事農業生產,而刺繡作業須讓位于農業生產,因此,工坊一般在農閑或活動期間,員工較多,遇上農忙或天氣惡劣的情況,來的人則較少;另一方面由于女性在社會上扮演多重角色,需要承擔多種責任,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此種彈性。 在筆者調研期間,固定來工坊上班的有七位。 手繡與機繡是工坊中的兩種生產工藝, 機繡產品是大批量生產, 耗費人力少,生產成本較低,主要適用于大的訂單生產。 手繡是繡娘傾注心血,一針一線繡制而成,耗費的時間與精力相較于機繡更多, 因此生產成本相對偏高,主要用于一些定制性的產品。在青海馬蓮花工坊,因機繡與手繡面向群體不同,因此,二者沖突并不明顯。 在繡品的銷售上,據CYX 老師所說:

直到現在都沒有網上銷售, 一直都是線下銷售,以傳統銷售模式為主,現在是看貨可以快遞,一般大的訂單是服裝廠和皮包廠的單子。①

但在筆者后期調研中, 工坊也有用現代直播帶貨的方式進行銷售的打算。

(二)“青繡”扶貧基地的“領頭羊”

青海馬蓮花工坊主要負責人為CYX 老師,她是省級“河湟刺繡”代表性傳承人、“西寧刺繡”市級傳承人、“門源補花繡”縣級傳承人。出于自身對刺繡的喜愛,多年來她深入鄉間田野,收集與保護了50000 余件民間刺繡作品。 在刺繡上,她的《釋迦牟尼》 在2013 年獲得中國民間工藝最高榮譽“山花獎”②,繡品被中華藝術珍品館收藏。 在2018年與2019 年青海省舉辦的“民族團結進步”大賽暨大展中,她曾兩次獲得一等獎,同時,其公司榮獲創業獎。 據CYX 老師回憶:

當時第一年參加的時候, 我主要是技藝方面的展示。是在軟面料上進行“挑繡”,它是青海的一個很傳統的針法, 但青海傳統的都是要用到繡繃的。 我是不用繡繃的,徒手把它挑出來。③

在2021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雖然工坊的訂單與銷量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但仍積極響應防疫要求。為了防控疫情,刺繡工坊與青海省中醫院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在她的帶領下,廣大刺繡女工連夜加班縫制,共捐贈5000 個防疫荷包(價值20萬元)。 關于防疫荷包的捐贈,CYX 老師說:

疫情這兩年, 這個防疫荷包的捐贈是人家找到我,說,哎呀你在做這個,你看我們的學生需要,您可不可以給我們的學生捐贈一些,我說好。一些地方需要我的幫助,那肯定是義無反顧的。④

CYX 與她所帶領的繡娘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防控疫情貢獻了刺繡手工業者的力量。

在公益與慈善事業上,她做到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她通過創辦工坊,一方面帶動了周邊村莊的留守與殘障婦女, 讓她們實現再就業, 另一方面,對于貧困地區的學生也進行力所能及的資助。據CYX 老師所說:

這個我在學校畢業剛上班的時候就(開始)資助貧困地區的小學生, 那個時候也沒有想說去做公益呀,就覺得上不起學,我們當時上班有工資,就幫幫人家。 公益這個事情, 我不像人家那些很大,很有實力的,把公益當成事來做,我是屬于那種緣分吧,今天碰到了或者人家求助到我這,讓我知道了,我就會去做。⑤

作為刺繡傳承人與小微企業家, 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擔當。

(三)“青繡”工坊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1.傳承人才出現衰微

青海民間傳統刺繡根植于高原人民的血液之中,深受廣大人民喜愛。 但如今,青海民間傳統刺繡在傳承人才上出現式微的態勢。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技術型人才缺乏。刺繡作為一門傳統手藝活,如果要達到爐火純青的水平,就需要學習者從小進行日積月累的練習。如今,年輕人沒有學習刺繡的時間與機會, 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許多人放棄傳統工藝,走出村子,走向工廠。 由此,使得真正精通刺繡技法的人逐漸流失。二是管理人才匱乏。鄉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導致村落老齡化與空心化問題加劇。與此同時,在管理層面, 特殊的時代背景使得較大一部分刺繡人群文化程度較低, 在對工坊發展方面缺乏相應的管理知識。 而社會中具備相應知識的人群因對刺繡行業存在刻板印象和污名化而不愿加入, 由此,在“青繡” 發展進程中管理層面的人才亟需得到解決。 三是營銷人才缺乏。 在現代市場中,產品銷售不僅依賴于產品本身的質量,同時,暢通的銷售渠道與靈活的銷售技巧對于地方性特色產品的銷售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 反觀“青繡”在銷售過程中仍以傳統的銷售模式為主, 缺乏新型的銷售人才與銷售平臺,對此,應加大對于銷售型人才的培養與吸納,打破傳統,融入電商銷售模式。 四是研發人才缺失。 由于從事刺繡的大部分群體文化程度不高,知識儲備有限,這大大阻礙了她們將自己的創作技能轉換、濃縮到新的文化產品中去。[6]現代市場更迭速度較快, 若產品無法適應市場所需則面臨著被淘汰的風險。由此,刺繡必須結合市場需求進行大量的產品研發與創新, 以實現其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鑒于此,人才匱乏是制約刺繡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若想得到長足發展,培育與吸引人才是其關鍵。

2.“青繡”產品的小眾性與品牌培育矛盾

“青繡”作為青藏高原地區獨特的文化符號,是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體現。 但隨著全球化和產業化的推進, 青繡在發展上面臨產品的小眾性與品牌培育的矛盾。 縱觀傳統的青海民間刺繡,主要是應用于枕頂、辮筒、荷包、服飾、腰帶、錢包等物件上,一般為青藏高原地區人們所使用,因此,“青繡”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產品,更多的是承載著民族文化和集體記憶。當下,“青繡”產品仍以傳統繡品為主,在創新性產品的研發上較為欠缺,由此導致“青繡”產品與其他地方刺繡產品相比而言,其產品具有一定的小眾化和局限性,這不利于“青繡”品牌的培育和發展。 品牌是各行各業發展的關鍵, 青繡作為青海省當下與未來重點發展的文化產業,必須打造與樹立品牌意識,增強品牌觀念,擴大其知名度。

三、空間賦能:女性群體的價值參與

空間賦能的理論依據來自空間生產, 它最早是以社會—歷史—空間三者為主要分析框架的。國外關于空間賦能的研究主要是由法國著名社會學家亨利·列斐伏爾(Henry Lefebvre)所提出的,他認為空間具有社會性,空間是生產的對象。[7]美國的愛德華·W.蘇賈(Edward W.Soja)在借鑒亨利·列斐伏爾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第三空間”的概念,人依賴空間而存在,空間擁有極大能量,為推動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動力,[8]在此,他強調了在空間生產中人的主體性與能動性。 法國學者米歇爾·??拢∕ichel Foucault)關注空間和權力的生產關系。綜上可知,學界關于空間生產理論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城市社區空間, 而鄉村場域中的空間生產則缺乏關注。我國學者孫家正認為,現代化的快速發展沖擊著各國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它將影響人類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對于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制約。[9]隨著全球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部分傳統文化不斷消逝,由此導致的鄉村空心化、 社會老齡化等問題不利于我國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同時也會影響鄉村振興的實施。 為了更好留住傳統技藝,激活鄉村活力,空間賦能應便運而生。學者劉垚與沈東認為“賦能就是賦權增能,其中“賦權”是手段和前提,“增能”是目的和落腳點。 ”[10]劉志陽等人認為,一部分人通過社會創業可以為讓村民賦能, 使其發現鄉村價值,同時實現一種價值共創和共享。[11]尹浩與胡華杰指出, 賦能是個體通過學習以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改善生活水平。[12]在此,空間是賦能發揮作用的載體, 賦能是通過外部結構與力量的推動促使個體內部技能提升的一個漸進過程。 空間賦能理論引入鄉村振興, 對于鄉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發揮空間賦能是民眾自主參與空間生產能動性的體現。[13]空間賦能可以有效調動鄉村民眾對家鄉進行建設的積極性, 對于在外務工人員的推力減小了,拉力變大,在不同程度上緩解了鄉村空心化、老齡化等問題,滿足鄉村民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筆者所關注的刺繡工坊正是空間生產與空間賦能的典型場所。 工坊的建立,一方面賦予尋??臻g以活力, 將遠離鄉村人口的資本生產空間從遠方拉回到眼前,[14]另一方面為帶活鄉村經濟貢獻了力量, 使留守在家的婦女找到了自身的動力與價值,以此重新獲得了社會的認同感。根據訪談樣本,筆者將主動參與生產的女性劃分為:為年齡所限的老年女性、為母職與養老羈絆的中青年女性、為身體所限的殘障女性。

(一)為年齡所限的老年女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標準, 老年人被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年輕的老年人、老年人、長壽老年人,其中60 至74 歲為年輕的老年人。在筆者的調研中, 六十歲左右的老年人她們是比較多且活躍的一個群體。由于知識水平有限,她們大多數以農業生產為主,在農閑時從事兼業活動,但根據我國相關條例規定, 此年齡段的老年女性已然被劃歸為退休行列。 換言之,在我國,各行各業對于年齡具有剛性要求。但在刺繡行業,年齡是繡娘成長的見證者,是繡娘寶貴的人生積累,由此,刺繡行業對于此年齡段的人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在刺繡工坊,她們一般是八點半上班,六點下班。 但據筆者觀察,這種時間安排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可根據繡娘的時間而進行調整。 當問及她們為何這么大年紀還出來做手工活時,WXL 回答道:

家里農活忙完了,反正在家里坐著也是坐著,也沒事(干),就選擇來這邊做手工活了,我們這邊種洋芋的多, 只有農閑的時候這邊的人才會出來做手工活,有的是可以把荷包帶回家,這樣也比較方便。⑥

刺繡帶來的經濟收入是她們參與生產的主要目的。費老曾將對孩子的撫育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給孩子生理上的需要, 另一部分是給孩子社會上的需要。[15]令筆者困惑的是她們顯然已經從照顧家中孩子的家庭需要與社會需要中脫離出來,那為何還選擇出來做手工活? 當筆者提出此疑問時,一位奶奶說道:

你沒聽抖音上說的,兒子掙錢兒子花,自己掙錢自己花。 兒子掙錢老子花,哭哭啼啼要分家。⑦

誠然,中國有“養兒防老”的思想觀念,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空間上,父母與兒女的距離逐漸拉大,另外,加之年輕人面臨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因此,父母對孩子的依賴性不斷下降。 由此,此年齡段的老年婦女雖已脫離繁瑣的家庭生活卻不甘閑散在家,但又因受限于年齡而無法外出,刺繡工坊的出現緩解了這一矛盾。 刺繡作為一種補償性的生計方式, 調動了這一老年群體主動參與生產實踐中,使得老年人在家門口實現生產。從某種層面上說, 她們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為母職與養老羈絆的中青年女性

由于女性群體在傳統生產生活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在現有生產關系中她們的生產力所呈現的價值尚未得到充分體現, 所從事的輔助性工作收入較低, 為此家中成員必須從多渠道去獲取經濟收入。正如瑪格麗特·米德所言:“角色所具備的性別特征并非與生俱來, 而是在不同文化環境當中通過角色的社會化而習得的。 ”[16]在傳統的社會分工中,男性被建構成為家庭中的頂梁柱,主要承擔了家庭的經濟責任, 確保家庭物質資料的有效供給。而女性則負責照管家中男女老幼的日常,一方面是對于他們生活與學習上的幫助,另一方面,她還需要維系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關系, 女性似乎成了家庭成員情感與精神上的寄托。在當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傳統的生計系統被割裂,女性除了照料家庭外,還需要有一定的經濟收入,但受育兒和養老等因素的影響, 她們又被困囿于家庭之中。 而刺繡工坊通過為女性賦能,一方面有助于她們獲取經濟收益和外界的認可,另一方面便于贍養父母,照料家中事宜。 在筆者調研中有阿姨就說道:

雖然這干一天也是很辛苦, 但能在家門口掙點錢心里也是高興的,像我家里有兩個小孩,一個上高中二年級,一個上初中,早上兩個孩子都需要送,晚上晚自習下課還需要去接。 家中除了兩個孩子需要照顧外,同時還有公婆需要贍養,因此這才選擇留在家里面負責照料,在農忙之余來干些手工活,掙點錢以補貼家用,而我老公是在外面打工的。⑧

在當下社會,雖然傳統的生計系統被割裂,但女性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承擔著一定的家庭責任。 她們因教育子女和贍養老人而選擇留守家庭,刺繡工坊的出現,賦予了鄉村空間生產能力,同時也賦予女性生產的場所, 從而女性在實現自身經濟相對獨立的同時,傳統禮俗也得以延續。另外,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中青年女性通過將傳統技藝轉化為經濟資源而獲取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她們成了鄉村和傳統技藝的守護者和傳承者。

(三)為身體所限的殘障女性

就業是民生之本, 是社會穩定與和諧發展的基石。農村殘障女性作為特殊的弱勢群體,她們在就業方面面臨著諸多困難。近年來,得益于國家政策對于殘障人群就業的關注, 刺繡工坊在對殘障女性就業上有一定的幫扶措施, 因此在筆者的田野點上,殘障女性較為常見。她們有的是先天性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后天原因導致的。但刺繡作為一種“炕頭經濟”,它在時間和空間上對殘障人群限制性較小,也更加容易上手,因此,那些走不出家門的殘障女性基本選擇從事刺繡或與刺繡相關的工作。 根據筆者訪談CYX 老師得知: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招工是很難的,當時就是這些貧困戶呀,留守婦女呀,殘疾人呀,走不出家門的這些人,她們只有這個行業能干,所以她們選擇了這個行業,就是說在這個行業舉步維艱的時候,這些人的加入把這個行業延續下來了。⑨

可見, 殘障女性對于傳統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傳統認知上,她們被認為是弱勢群體, 是國家幫扶的對象, 但通過筆者調研發現,刺繡之于她們,她們之于刺繡是相互成就的。工坊不僅緩解了她們的就業難題, 為她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資料,同時,更高一層是精神上的,她們通過刺繡表現內心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在刺繡過程中她們獲得了內心的自信與平靜。 另外, 她們的加入讓刺繡這一古老優秀的傳統手藝得以傳承下來,讓刺繡這一行業存續下來,從最初規模不大的刺繡作坊逐漸發展成熟到現在的公司。 刺繡這一傳統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正朝著規?;募猩a。[17]這一步步挖掘了殘障女性的力量,使得自身價值得以實現的同時,更是盤活了整個鄉村地區的生產動力, 賦予了鄉村與女性更大的潛力,為實現鄉村振興起到了助推作用。

綜上所述, 通過對三類不同女性群體代表進行訪談可知,依托于政府、企業以及鄉村空間的刺繡工坊對于社會和女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從經濟層面來看,工坊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在家女性新的就業機會,緩解了家庭與工作的矛盾,增加了婦女及其家庭收入。 從社會層面來看,刺繡工坊賦予了鄉村空間生產動力,為鄉村注入了新鮮血液,對社會和諧穩定發展起到了間接的促進作用,同時,形成了扶貧就業和文化傳承的復合生產模式。[18]最后,從空間層面看,刺繡工坊整合了農村婦女的家庭與生產空間, 實現了為女性和鄉村發展賦能的作用, 拓展了農村婦女的社會關系。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女性正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結 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鄉村地區的寶貴財富,它理應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 而非遺工坊作為其物質載體, 它的出現賦予了鄉村空間發展的可能性, 也為鄉村中的女性提供了展現自身價值的機會與空間。 受城鄉二元結構與男女生理差異的影響,男女雙方面臨不同的社會分工。在當下,女性扮演著多種角色,一方面要負責照料家庭和農業生產;另一方面還需獲取一定的經濟收入,此外,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女性更是作為鄉村的守護者,為建設美麗鄉村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由此可見,在當下社會,女性的角色定位較廣,但應當避免將女性困囿于傳統村落之中, 應更多挖掘女性的能動作用,以此來彰顯女性的主體地位,更好促進鄉村振興。

注釋:

①⑨訪談對象:CYX,47 歲,漢族,采訪時間:2021 年9 月17日,采訪地點:刺繡工廠。

②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是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共同主辦的國家級民間文藝大獎,與電影“百花獎”、電視“金鷹獎”、書法“蘭亭獎”、戲劇“梅花獎”、舞蹈“荷花獎”等同屬我國文藝界的最高獎項。

③④⑤訪談對象:CYX,47 歲, 漢族, 采訪時間:2022 年3 月28 日,采訪方式:電話訪談。

⑥訪談對象:WXL,60 歲, 漢族, 采訪時間:2021 年9 月30日,采訪地點:刺繡工廠。

⑦訪談對象:GGY,60 歲,漢族,采訪時間:2021 年9 月30 日,采訪地點:刺繡工廠。

⑧訪談對象:WYL,41 歲, 漢族, 采訪時間:2021 年9 月30日,采訪地點:刺繡工廠。

猜你喜歡
工坊刺繡青海
貴州劍河 多彩刺繡添技增收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大美青海
清新唯美的刺繡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李雅華:精美的石頭能“刺繡”
青海行七首(錄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漸入佳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