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臨高海岸帶典型生態環境問題與對策研究

2023-08-21 03:32崔振昂侯月明趙若思王陸一王先慶付玉通嚴鑌王嘹亮
海洋開發與管理 2023年7期
關鍵詞:海岸帶生態修復生態保護

崔振昂 侯月明 趙若思 王陸一 王先慶 付玉通 嚴鑌 王嘹亮

摘要:為改善臨高縣海岸帶生態環境、提升海岸帶生態價值及保障海岸帶生態安全,文章在實地考察、文獻查閱和資料梳理的基礎上,概述了當前臨高縣海岸帶面臨的典型生態環境問題,分析生態環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海岸帶保護修復的對策建議。研究結果表明:臨高海岸帶地區砂質海岸、紅樹林、珊瑚礁和白蝶貝等面臨較嚴重的海岸侵蝕、生態環境退化和生物資源枯竭等問題;砂質海岸侵蝕主要受海平面上升、風暴潮等自然因素影響,紅樹林生態系統主要受圍海養殖、環境污染影響,珊瑚礁、白蝶貝等海洋生態系統則主要受漁業捕撈、水體污染等人為活動影響;基于海岸生態退化現狀及原因分析,提出文瀾河口、抱吳港等岸段開展沙灘喂養及生態堤建設,新盈灣、黃龍灣、金牌灣等重點區實施紅樹林修復,珊瑚礁、白蝶貝保育區加強自然封育、嚴防人工干擾等建議措施。

關鍵詞:海岸帶;生態系統;生態保護;生態修復

中圖分類號:X5;P7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9857(2023)07-0070-07

0 引言

海岸帶是陸地與海洋的過渡地帶,是重要的生態過渡帶、資源富集區和人類海洋利用活動的集聚區[1-2],受到陸地與海洋交互作用的影響,海岸對環境變化更為敏感,其生態系統也更為脆弱[3-4]。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在自然活動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下海岸帶生態系統不斷遭受破壞,對受損或退化的海岸帶生態系統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維護和改善海岸帶生態環境、提升海岸帶生態價值、保障海岸帶生態安全,是當前海岸帶工作刻不容緩的任務。

臨高縣位于海南島西北部,西鄰儋洋經濟圈、東接??诮洕?,區內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態資源結構完整,有123.13km 的優質岸線和金牌、新盈等天然良港,是海南近岸海洋生態格局的典型代表。近年來受全球變化及人為活動的影響,臨高海岸帶的生態安全問題及海岸帶生態功能下降、紅樹林等生態系統衰退、海岸線侵蝕等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實施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修復受損的海洋生態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復和提升海岸帶生態功能,是當前臨高海岸帶工作刻不容緩的任務。本研究結合臨高縣海岸帶海岸侵蝕、紅樹林退化、海域生態系統典型生態環境問題,剖析其生態退化的原因機理,提出了海岸帶生態修復實施措施和對策建議,為今后臨高縣海岸帶生態綜合整治和保護修復提供參考。

1 臨高海岸帶典型生態環境問題

1.1 砂質岸線侵蝕嚴重,海岸生態功能降低

海岸侵蝕是海岸帶生態系統退化的主要原因,海南約有78.9%的海岸遭受侵蝕,其中砂質海岸約有82%的岸段遭受侵蝕[5]。臨高縣砂質岸線長度為38.74km,占總岸線長度的31.51%,弧形砂質海岸與基巖岬角相間交錯,海岸侵蝕受岬灣海岸控制的特點顯著。目前臨高絕大部分砂質海岸存在海岸侵蝕,通過實地調研可判明的侵蝕岸段超過砂質海岸的80%,其中發生嚴重侵蝕的岸段約為7.5km,年均侵蝕1~3m。除砂質岸線外,臨高其他類型岸線(如,基巖岸線)也被不同程度地侵蝕。因持續海岸侵蝕,致使臨高岸線后退、沙壩陡峭、海防林傾倒,岸線資源價值和生態功能不斷降低。以臨瀾灣為例,據2017—2021年遙感影像對比分析,因海岸侵蝕致使區內岸線后退10~15m,后退速率為2~3m/a。岸線侵蝕形成高3~5 m 砂質陡坎,海防林損失約10hm2,直接破壞了沙灘生態系統(圖1)。

1.2 紅樹林生態系統衰減,生態服務價值受損

在20 世紀50 年代海南的紅樹林面積達到9992hm2,由于受圍海養殖、填海造地等人類活動干擾,至21世紀初減少至3930.3hm2,2002年起海南省實施了紅樹林恢復造林工作,紅樹林的面積雖有所增加,但距20 世紀50 年代依然有較大差距[6]。臨高縣是海南省紅樹林分布的重要地區,現有紅樹林面積為391.13hm2,目前全縣紅樹林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人為干擾,有78.6%的紅樹林受到明顯人為干擾。一方面受圍塘養殖等人為活動影響,紅樹林生態區出現不同程度的破碎化,群落之間的聯系逐步弱化,降低了紅樹林群落結構及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圍塘養殖導致區域水系連通性降低,海水自然循環能力減弱,同時養殖污水的任意排放使水質受到污染,懸浮物、重金屬等指標超標,嚴重危害了紅樹生長所需的水體環境,導致紅樹林生態系統嚴重退化(圖2)。紅樹林濕地的大面積減少,造成鳥類棲息和覓食地逐漸消失,生物棲息繁育的生存空間遭到擠壓,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下降。另外,21世紀初,臨高縣引種的無瓣海桑和拉關木等外來物種,對本土紅樹物種的生存產生了嚴重威脅,因拉關木等外來物種天然繁殖能力強,在其長勢較好的區域,欖李、白骨壤、桐花樹等本土物種長勢較差,欖李則出現了枯死的現象。

1.3 珊瑚礁資源退化嚴重,覆蓋率和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

臨高臨近海域造礁石珊瑚種類共計12科20屬50種,主要以二異角孔珊瑚、澄黃濱珊瑚等團塊狀造礁石珊瑚為主[7]。近年來,受自然(如,高溫或臺風等)或人為活動的影響,臨高海域的珊瑚礁覆蓋率整體仍呈持續下降趨勢。黃暉等[7]在2005年通過走訪當地漁民,獲悉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該海域造礁石珊瑚相當繁盛,覆蓋率在70%以上。至2005年調查時,臨高角和新盈的珊瑚礁覆蓋率分別為23.67%和9.00%,造礁石珊瑚死亡嚴重,死亡率分別高達43.83%和54.00%。根據臨高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供的近年調查數據(圖3),臨高海域造礁石珊瑚平均覆蓋率在2.66%~6.15%,鄰昌礁北側的珊瑚礁生態系統相對完好,覆蓋率達10%以上,在后水灣也有部分區域珊瑚礁覆蓋率能達10%以上。雖近年歷次調查的范圍和站位布設有所不同,但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臨高海域的珊瑚礁覆蓋率整體呈持續下降趨勢。另外,臨高海域的珊瑚幼體補充量也極低,除鄰昌礁珊瑚幼體補充量稍高外,歷次調查珊瑚幼體補充量僅在0.03~0.21ind/m2,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系統退化嚴重。2020年7月以來的持續高溫,臨高海域的珊瑚礁出現大面積白化現象。

1.4 白蝶貝等珍稀瀕危生物資源面臨枯竭,棲息地保護亟須深化

白蝶貝又稱大珠母貝,是國家II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并被列入我國現階段不對國外交換的水產種質資源名錄。白蝶貝在我國主要分布在臺灣西南沿海、北部灣東北沿海至雷州半島沿海、海南島沿海至西沙群島等地區。為保護海域白蝶貝資源,1984年海南省成立“海南白蝶貝省級自然保護區”,但由于種種原因,白蝶貝資源并未得到有效保護,臨高海域的生物資源衰退嚴重。20世紀80年代,許志堅等[8]對臨高海域的調查表明該海域大珠母貝資源非常豐富,單船可采撈100~200只/d,多時可采500~600只/d。2011年,王新星等[9]再次對臨高海域白蝶貝調查,結果顯示臨高近岸海域白蝶貝棲息密度為0~0.25ind/m2,生物量為0~70.31g/m2,白蝶貝的資源密度僅相當于20世紀80年代的l/10。另據當地漁民介紹,20世紀七八十年代臨高海域水深5m 左右就能采集到白蝶貝,而目前水深15m 以淺水域都難以發現貝類資源,白蝶貝資源更是稀少近乎絕跡,采撈到的個體多數是未成年的個體,白蝶貝群體已經呈現小型化特征,保護區海域的白蝶貝資源已明顯衰退,資源量接近枯竭。

2 形成海洋生態問題的原因分析

2.1 風暴潮、海平面上升等自然因素是砂質海岸侵蝕的主要誘因

臨高地處海南島西北部,海岸以自然岸線為主,因區內未見大的海岸工程、人為采砂等較強人類擾動干預,岸線侵蝕以自然因素為主。開敞型砂質海岸的自然侵蝕是砂質海岸普遍性的侵蝕規律,岸線物質結構、海平面上升、臺風風暴潮等均對海岸演變帶來重要影響[10-11]。臨高砂質海岸物質構成為砂(礫)和淤泥質混合第四紀松軟堆積物,物質結構松散,黏結性差,抗侵蝕能力較低,在波浪和沿岸流持續沖刷的作用下,海岸極易受侵蝕。其次,海平面上升也是導致區域海岸普遍性侵蝕后退的重要因素,《2021年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1980—2021 年中國南海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5mm/a,按照Bruun[12]提出海灘對海平面上升響應模式推算,每年因海平面上升岸線侵蝕后退速率最大可達35cm/a。另外,海南島是太平洋和南海臺風多經過岸段,臨高地處海南島西北部,相對于海南島南部、東部和北部而言,臺風及風暴潮出現的次數較少、強度也較弱,但部分臺風依然會對區內岸線造成影響,特別是風浪較大時,風暴潮結合風浪、海水沖塌堤岸,造成岸線侵蝕。

2.2 無序圍塘養殖和環境污染導致紅樹林生態系統退化

圍墾造田是臨高縣紅樹林退化的歷史原因,20世紀60年代臨高近岸區的圍海造田不僅直接導致紅樹林面積減少,而且破壞了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使紅樹林生態系統景觀格局破碎化,抗風險能力降低[4,13]。另外,近年來的圍塘養殖和防潮堤建設是當前影響臨高紅樹林生態系統的最主要原因,以黃龍灣為例,受大僚防潮堤建設影響,黃龍內灣納潮量嚴重縮減,2004—2020年又新增養殖池塘約21hm2,進一步侵占了紅樹林生長區內水域面積,適宜紅樹林生長的灘涂區域不斷被擠壓和破壞,致使區域紅樹林面積進一步縮減,整體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下降。同時,因黃龍內灣圍塘養殖和防潮堤建設,改變了區域水動力環境,海灣納潮量減弱,灣內水體交換效率降低,退潮時凹陷的地表形成積水,致使灣內紅樹林水淹時間變長,超出了紅樹植物的忍耐程度,造成紅樹林長期被海水浸淹而死。

2.3 全球氣候變暖及人為活動干擾致使珊瑚礁資源嚴重退化

目前造成造礁石珊瑚群落退化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全球氣候變化,如海水升溫導致的珊瑚白化、海水酸化、風暴現象;二是人類活動干擾,如陸源沉積物的輸入、過多營養物質和化學物質帶來的水污染、破壞性的海岸帶開發[14-16]。臨高海域珊瑚礁生態系統退化受到自然和人為的雙重因素影響,總體上人為活動影響對海域珊瑚礁的破壞更加劇烈[4]。臨高是海南省漁業產業的重要縣市,近年來漁業的捕撈強度和頻率增大,漁業生產的流刺網、底拖網、潛捕、延繩釣和籠捕等直接破壞珊瑚礁生態系統,同時在捕撈過程中,漁具在作業時會破壞到珊瑚礁及其活體造礁石珊瑚,造成很大程度的損傷,直接造成了珊瑚礁生物量迅速減少。另外,隨著臨高經濟的不斷發展,海洋工程項目逐漸增多,臨海工業建設、港口碼頭建設、海灘景點建設等,都不同程度地導致海灣淤積、沉積物和懸浮物增加、水質下降,對海洋環境造成了顯著的破壞,進而對珊瑚的生長發育產生巨大影響,導致造礁石珊瑚死亡率上升和群落退化[17]。此外,臨高珊瑚礁系統也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2020年發生厄爾尼諾氣候現象造成了北部灣海域暖水堆積,致使臨高海域水溫接近或超過30℃(往年一般26℃~27℃),致使86%的珊瑚發生白化瀕臨死亡。

2.4 過度漁業捕撈和水體污染破壞白蝶貝生長環境

過度捕撈是白蝶貝資源數量不斷下降的直接原因[9]。臨高縣是海南省海洋漁業大縣,近年來隨著近海捕撈能力的加強,大量中小型漁船使用拖網等捕撈工具在近岸海域頻繁作業,過度、非法及不合理的捕撈現象越來越突出,導致該海域的海洋生物資源量逐年下降。臨高及鄰近海域生物資源調查顯示,海南白蝶貝省級自然保護區內大型游泳動物(漁業資源)資源量較歷史時期明顯減少,白蝶貝作為該海域主要的大型底棲動物,資源量損失尤為嚴重[12]。另外,臨近海域頻繁人為活動也一定程度上惡化了白蝶貝生長環境,周圍漁民傳統趕海、漁船捕撈作業、漁港交通運輸和海水養殖等人類活動,對保護區水動力環境、泥沙運動規律和生態功能產生了較大影響;同時保護區沿海陸地也零散分布著若干養殖區域,養殖區通過進水管、污水管、河流或渠道等進行養殖海水交換,也會影響保護區的水質及生物活動,對白蝶貝生長造成間接、潛在的影響。

3 加強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對策建議

根據臨高縣海岸帶砂質海岸侵蝕、紅樹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態系統退化等生態問題現狀及其形成原因分析,提出今后生態修復的模式與對策。

3.1 以補砂養灘、生態海堤建設提升岸線安全防護和生態功能

深入開展臨高海岸侵蝕調查監測研究,通過高精度遙感解譯、海灘剖面測量、無人機航測等多種手段綜合調查,全面掌握臨高海岸侵蝕現狀及動態變化過程,進一步量化受損程度、研判受損原因、厘清受損機理。推進文瀾河口、抱吳港等重點岸段自然岸線和沿海防護林海岸綜合防護體系建設,結合文瀾河航道疏浚工程,實施文瀾河口海灘資源綜合整治,充分利用河道疏浚的砂體資源,在旅游資源豐富且臨近人口聚居地的砂質海灘區,實施補砂養灘工程,改善海灘品質,營造休憩旅游的海灘環境;在植物條件適宜區域實施生態堤建設,打造集安全防護和生態功能為一體的生態化海堤,增強海堤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樣性,提高海堤生態功能,改善海岸生態景觀。在文瀾河口兩側、后水灣沿岸防護林退化嚴重的地段構建多樹種混交、喬灌立體搭配的復層異齡林,并加強防護林樹種更新,推動縱深防護的林木養護,優化防護林帶整體布局,擴大防護林覆蓋范圍。

3.2 以紅樹林植被修復為節點構建海陸生態廊道

根據臨高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供的資料,目前臨高縣紅樹林適宜恢復地總面積為277.63hm2,其中44.18hm2為宜林灘涂地,233.45hm2為宜林養殖塘。按照“適地適樹”原則,可在新盈灣、黃龍內灣、金牌內灣等適宜區優先開展紅樹林生態系統修復工作,針對養殖魚塘侵占壓縮紅樹林生長空間、水產養殖排水污染濱海岸帶水環境、紅樹林資源保護修復力度不足等問題,實施養殖塘生境改造及紅樹林生態恢復工程;針對中高潮位灘涂,開展適宜在中高潮位生長的紅樹林補植工作,通過開挖起壟營造紅樹林修復場地,同時開挖水系,保證紅林生長生態環境;針對外來物種入侵、水產養殖污水影響等問題,實施清除改造外來物種紅樹林(拉關木)、養殖塘生境改造等工作,消除外來物種入侵和水產養殖污染對紅樹林濕地的威脅,提升整體生態環境。通過紅樹林植被的保育與種植,逐步恢復原有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形成臨高濱海生態廊道與節點,與海域白蝶貝、珊瑚礁生態保護區和陸域森林保護區相銜接,構建區域良性生態網絡。

3.3 保護與修復并施,促進海洋生物資源有效恢復

臨高近岸海域珊瑚礁、白蝶貝資源退化主體上是人類活動所致[7,9],首先應進行區域生態系統嚴格保護,為珊瑚礁、白蝶貝資源恢復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將捕撈業、養殖業、工業等對珊瑚礁、白蝶貝有破壞性的產業,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和強度內。鑒于當前珊瑚礁生態修復“低效高成本”的技術現狀,保護好現存造礁石珊瑚是維護和修復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根本之舉,同時增加與造礁石珊瑚互利共生的生物數量與種類,增強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復雜性與穩定性。因目前臨高白蝶貝保護區資源已幾近枯竭的現狀,在加強管護進行自然封育的同時,在白蝶貝適宜分布區采用人工底播增殖手段加速恢復白蝶貝資源,根據白蝶貝棲息、繁殖和覓食活動的生境需求,實施白蝶貝生境修復,構建適宜生境單元。同時加強重點區生態系統的監測,除對珊瑚礁、白蝶貝等生物群落進行監測外,還須對其所需的溫度、鹽度、光照等生境條件進行全面、長期、系統的監測,及時跟蹤生態系統現狀,制定相應的修復保護對策。

4 結論與建議

臨高海岸帶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人為因素是紅樹林、珊瑚礁等生態系統退化的主要原因,而海岸侵蝕主要受自然因素影響?;谂R高海岸帶生態資源退化現狀及原因分析,針對文瀾河口、抱吳港等侵蝕嚴重岸段,提出開展退養還灘、沙灘喂養及生態堤建設對策;針對紅樹林生態系統退化,提出新盈灣、黃龍內灣、金牌內灣等紅樹林適宜區退塘還林、防波堤改造及外來物種清除方案;針對海岸帶珊瑚礁、白蝶貝等生態資源嚴重退化現狀,提出嚴控過度捕撈、加強自然封育、嚴防人工干擾、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等措施。

建 議今后臨高海岸帶生態修復設計及實踐中,加大海岸帶生態系統現狀調查和評估,充分掌握區域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前提下,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措施為輔,因地制宜地推進臨高海岸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以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的關鍵海域和重要生態系統為重點,對區域生態有較大影響的文瀾河口、珊瑚礁生態區、白蝶貝保護區等重點海域實施生態修復;遵循系統修復原則,從生態系統完整性出發實施系統修復,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通性,避免修復工作碎片化和孤島化,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的割裂和損害。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潘新春,楊亮.實行海岸線分類保護維護海岸帶生態功能:《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解讀[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7,34(6):3-6.

PANXinchun,YANGLiang.Protectthecoastlinebyclassificationandmaintaintheecologicalfunctionofcoast:aninterpretationofregulationsoncoastlineprotectionandutilizationmanagement[J].OceanDevelopmentandManagement,2017,34(6):3-6.

[2] 金羽,歐陽志云,林順坤,等.海南島海岸帶生態系統退化及其保護對策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25(1):103-108.

JINYu,OUYANG Zhiyun,LIN Shunkun,etal.Studyoncoastalecosystem degradationanditsprotectionstrategyinHainanIsland [J].Ocean Developmentand Management,2008,25(1):103-108.

[3] 吳侃侃,陳克亮.福建省連江縣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海洋開發與管理,2021,38(6):46-50.

WU Kankan,CHENKeliang.Ecologicalprotectionandrestorationstatus,problemsandmeasuresofcoastalzoneinLianjiangCounty,FujianProvince[J].Ocean DevelopmentandManagement,2021,38(6):46-50.

[4] 鄢春梅,李文鳳,謝紹茂.美麗海灣建設背景下考洲洋海岸帶整治與生態修復實踐[J].廣東園林.2021(3):61-65.

YANChunmei,LIWenfeng,XIEShaomao.Practiceofcoastalzoneregulation and ecologicalrestorationin Kaozhouyangunderthe background of beautifulbay construction [J].GuangdongLandscapeArchitecture,2021(3):61-65.

[5] 季榮耀,羅憲林,陸永軍,等.海南島海岸侵蝕特征及主因分析[C]//第十三屆中國海洋(岸)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南京:海洋出版社,2007.

JIRongyao,LUOXianlin,LUYongjun,etal.CharacteristicsandmaincausesofcoastalerosioninHainanIsland[C]//Proceedingsofthe13thChinaMarine(Coastal)EngineeringSymposium.NanJing):ChinaOceanPress,2007.

[6] 方發之,黎肇家,桂慧穎.海南紅樹林現狀調查與研究[J].熱帶林業,2022,50(1):42-49.

FANGFazhi,LIZhaojia,GUIHuiying.Investigationandresearchoncurrentsituation of mangrovein Hainan [J].TropicalForestry,2022,50(1):42-49.

[7] 黃暉,尤豐,練健生,等.海南島西北部海域珊瑚礁造礁石珊瑚種類組成與分布[J].海洋科學,2012,36(9):64-74.

HUANG Hui,YOUFeng,LIANJiansheng,etal.CompositionanddistributionofscleractiniancoralinthenorthwestofHainanIsland[J].MarineSciences,2012,36(9):64-74.

[8] 許志堅,許義江.大珠母貝群體大小、體重組成變化的初步觀察[J].海洋科學,1983(3):36-38.

XUZhijian,XU Yijian.Preliminaryobservationofthestructuralchangeoftheaggregatesizeandweightofpearloyster[J].MarineSciences,1983(3):36-38.

[9] 王新星,陳作志,黃梓榮,等.南海北部沿岸自然保護區內大珠母貝資源現狀初步分析[J].南方水產科學,2016,12(2):110-115.

WANGXinxing,CHENZuozhi,HUANGZirong,etal.PreliminaryanalysisofPinctadamaxima in naturereservesalongcoastalareainthenorthernSouthChinaSea[J].SouthChinaFisheriesScience,2016,12(2):110-115.

[10] 吉學寬,林振良,閆有喜,等.海岸侵蝕、防護與修復研究綜述[J].廣西科學,2019,26(6):604-613.

JIXuekuan,LINZhenliang,YAN Youxi,etal.Reviewonthe research of coastal erosion [J]. Protection andRestoration.GuangxiSciences,2016,12(2):110-115.

[11] 李平,豐愛平,孫惠鳳,等.海岸侵蝕災害調查和評價研究進展與展望[J].自然災害學報,2021,30(4):55-63.

LIPing,FENGAiping,SUN Huifeng,etal.Researchprogressandprospectofcoastalerosioninvestigationandevaluation[J].JournalOfNaturalDisasters,2021,30(4):55-63.

[12] BRUUN P.Sea-levelriseasacauseofshoreerosion [J].JournalofWaterwaysandHarborsDivision,1962:67-82.

[13] 黃小蘭,張婷,譚人綱.海南紅樹林資源現狀與預警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2(3):236-241.

HUANGXiaolan,ZHANGTing,TANRengang.Thestudiesoncurrentstatusand pre-warning mechanism of mangrovesinHainan[J].Journalof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2018,42(3):236-241.

[14] 趙美霞,余克服.冷水珊瑚礁研究進展與評述[J].熱帶地理,2016,36(1):94-100.

ZHAO Meixia,YU Kefu.Areview ofrecentresearchoncold-watercoralreefs[J].TropicalGeography,2016,36(1):94-100.

[15] 齊祥明,周暢.珊瑚礁生態系統中造礁石珊瑚退化原因分析與維護技術進展[J].中國漁業質量與標準,2022,12(1):48-58.

QIXiangming,ZHOUChang.Analysisonthedegradationofhermatypiccoralsincoralreefecosystemandadvancesinmaintenancetechniques[J].ChineseFisheryQualityandStandards,2022,12(1):48-58.

[16] 侯敏馳,王旭濤,殷克東,等.珊瑚礁生長的影響因素及其生態修復[J].環境保護,2021,49(19):21-25.

HOU Minchi,WANGXutao,YINKedong,etal.Affectingfactorsofcoralreefsgrowthanditsecologicalrestoration[J].EnvironmentalProtection,2021,49(19):21-25.

[17] 廖寶林,肖寶華,覃業曼,等.海南儋州海域造礁石珊瑚種類組成及動態變化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20,37(7):55-61.

LIAO Baoling,XIAO Baohua,TAN Yeman,etal.Speciescomposition and dynamic change ofscleractinia coralinDanzhouseaareaofHainanIsland[J].OceanDevelopmentandManagement,2020,37(7):55-61.

猜你喜歡
海岸帶生態修復生態保護
海岸帶彈性初探
惠州市海岸帶優化開發的思路和對策
陸海統籌推進海岸帶地質調查
遼河生態廊道景觀恢復之路
貴陽生態保護法庭的成立與發展
沈陽臥龍湖區域生態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我國生態文明法制建設問題研究
景觀都市主義思想下的“廢棄景觀”修復研究
濱水駁岸景觀生態修復及空間藝術設計策略
河北省農村生態環境調查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