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中劇團記憶

2023-08-23 02:32浪音
文史月刊 2023年7期
關鍵詞:沁縣小石頭劇團

浪音

沁中,即沁縣中學。它的前身是1944年5月24日,由沁縣、屯留、襄垣三縣抗日政府聯合成立的沁屯襄耕讀師范學校,后改名為山西省沁屯中學,1948年改為省立沁縣中學。校址在太岳抗日根據地沁縣西南的山上,距屯留、襄垣較近的圪坨村中。沁縣解放后遷到了縣城內。

抗日戰爭期間,根據地的學校大多有一支負責宣傳抗日主張,傳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隊伍,有的地方稱其為文藝宣傳隊,有的地方稱其為劇團。如太岳中學的太中劇團,不但演出現代話劇,而且演出古代戲曲,劇目有《打漁殺家》《逼上梁山》《紅娘子》等。沁縣中學的前身沁屯襄耕讀師范學校成立于抗日戰爭勝利前夕,當然也不例外。

盡管校史上并沒有沁中劇團這個名字,但它實實在在地存在過。當時,學校稱之為文藝宣傳隊,師生們則習慣稱之為沁中劇團。談論起當年的沁中劇團,不少沁縣中學的師生和沁縣當地的群眾都記憶猶新。

沁中劇團成立 廣受群眾歡迎

學校成立后不久,就開始組建、培養文藝宣傳隊。從彈唱小曲到現代歌劇,沁中劇團的表演形式日益多樣化,表演水平也逐漸提高。平時,劇團不僅在根據地演出,也到敵占區演出,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沁中劇團的指導老師霍材梧不僅擅長編曲、寫戲,還參加過太岳區的群英會。

我是1947年秋季考入沁屯中學補習班的。當時校內外流行著歌詞為“花兒遍地開,紅軍正要來,今天要打黑龍寨,隊伍往上開呀嘿”的歌曲。由于歌曲曲調明快,歌詞瑯瑯上口,深受當地百姓喜愛。因曲子太過流行,我不知曲名也會哼唱,直到看了沁中劇團《赤葉河》的演出,才知此曲為它的主題曲。沁縣東依太行山,西靠太岳山,地處山區信息較為閉塞,其他根據地流行的歌曲、劇目要過很久才能傳到沁縣。這首反映紅軍長征的歌曲直到1947年才在當地廣為流傳。沁縣群眾的文化生活也比較單一,沁中劇團演出的劇目不僅豐富了當地百姓的文化生活,還很好地宣傳了中國共產黨關于土地革命、抗戰、開展大生產運動的主張,當地群眾從中受益頗多。

某次,學校為了開周會,將地點轉移到了學校操場,并搭起了一個簡易講臺。南關的群眾看到舞臺,以為是沁中劇團有演出,便廣而告之。結果,開周會前,臺下已經坐了半操場的觀眾。學校領導再三解釋,老鄉們才慢慢散去。又有一次,劇團同時排了三個小戲,準備在星期天晚上彩排。不知是哪個走讀的學生把彩排的消息告訴了家長,然后一傳十、十傳百,老鄉們趁著學校晚飯時間,就把禮堂坐了個滿滿當當,等學生們去時早已沒了位置。學校領導無奈地站在臺上宣布:“凡是本校的學生一律站在后面觀看”,這才使預演正常進行。

還記得沁中劇團在縣城大十字街東小廟上演出時,正好遇上縣漳河劇團在文廟上唱大戲。雖然兩戲時間沖突,卻阻擋不了當地群眾看戲的熱情。有不少觀眾得知沁中劇團有演出后,馬不停蹄地趕往東小廟看演出。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一時間,看沁中劇團演出的熱潮遍及全縣。

藝術氛圍濃厚 學生熱情參與

在新文藝的感染下,同學們對曲藝彈唱、音樂劇等藝術形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學校藝術氣息濃郁、人才濟濟,在表演藝術方面頗有天賦的同學更是層出不窮,幾乎每班都有一個文藝骨干。雖然這些同學各自完成學業后就會自動退團、離校,但劇團并沒有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其中,較為出名的有以下同學。

李潤發,建校開班時入學,后留校任教。他表演技藝精湛,尤其善于塑造反派人物形象,平時除了演戲,還兼劇團導演一職;郭潤先,多扮演男青年角色,他出演的《紅鞋女妖精》最出名,當時轟動了校內外;高水清,善扮演老太婆,表演活靈活現;張壽鵬,常扮演青年角色,人人喜愛;張三維,善扮老太婆,人稱“天生的男人老婆婆”;張靖國,多演中青年角色,出演過多部劇的男主角;龍耀甫,善演老年男女,扮演的神婆子最逗人;六班吳耀清,扮演的《赤葉河》中的王禾子與《劉胡蘭》中的石頭最傳神;七班武仲梅,善演中青年婦女,在多部劇中演過主演;八班王俊秀,善演反派小人物,演匪兵、特務最拿手;九班衛秀芳,表演技藝好、嗓音佳,扮演過劉胡蘭等形象,令人難忘;十班岳中奇,曾演過《鋼鐵戰士》中的排長和《白毛女》中的黃世仁一角。

參加劇團演出 啟蒙之恩難忘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參與了沁中劇團的歌劇《農公泊》的演出,出演小石頭一角。該劇講述的是封建社會一對夫婦長年租種地主土地,養活久病臥床的母親和兒子小石頭的故事。某日,本不富裕的家庭突然大禍臨頭,由于老地主病故,其子借機向佃戶索要錢財,強行要小石頭為老地主陪葬。祖母奮起反抗,卻被地主的管家毆打致死,小石頭也被地主一家搶走了。我扮演的小石頭雖然沒有露面,只是被管家裝在麻袋里背著上場,但我在舞臺上聲嘶力竭的哭喊聲和哀嚎聲,還是打動了不少在場的觀眾,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出結束后,觀眾們都覺得扮演小石頭的演員演技不錯。其他演員說臺詞時他不鬧,每次哭鬧都在點子上。人們紛紛議論著這是誰家的孩子,有人說是從南關借來的,有人說是大北街一戶人家的,真是眾說紛紜。演出后的第二天中午,我正排著隊準備打飯,不知誰向我喊了一聲“小石頭”,同學們都將目光投向了我。我害羞地把碗給了后邊同寢室的同學,一溜煙地跑回了宿舍。

大家都說我配合得好,其實這全是扮演管家的老大哥姬慶紅的功勞。姬慶紅人高馬大,單手提著被裝在麻袋里的我,不知練了多少次。我們兩人在演出前已經商量好哭鬧起止的暗號,所以配合得極為默契。此后,我在班上的外號從“地蘑菇”變成了“小石頭”。

由于飾演小石頭一角的表現比較出色,我進入了沁中劇團曲藝組學說快板,并扮演了小孩、匪兵等反派角色。首演了《慣匪周子山》,接著扮演了《白毛女》中的穆仁智、《劉胡蘭》中的石頭、《鋼鐵戰士》中的齊得貴、《海濱激戰》中的孫亞美、《人往高處走》中的刁六等角色。

以上這些劇中人物的名字,逐漸成為各個時期同學們叫我的外號。從可親可愛的“小石頭”,到“又臭又硬的壞石頭”,再到“壞蛋”,后來還加了個“刁家老六”。大多數同學只知我在劇中扮演的人物的名字,不知我本名。后來,我在長治專區劇團、晉東南文工團、沁源劇團工作時,還常遇到一些老校友叫我扮演過的戲中人的名字,讓我感到格外親切。

樂隊人才濟濟 樂聲動聽悠揚

音樂是戲曲和戲劇表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能渲染現場氣氛,又能帶領觀眾更好地代入表演情境。劇團成立初期,由音樂老師杜云亭風琴領奏,校長張艾如拉四胡(一種拉弦樂器,又名四股子)坐鎮。四班田俊義拉京胡,總務處張文正拉低胡,四班張樹平吹笛子。后來,杜老師調到省教育學院工作后,由駢耀宇老師接棒,而后又由留校的音樂老師蔣清奎領奏。隨著每一屆學生的入學和畢業,樂隊演奏成員不斷更替,樂隊的演奏水平也逐步提高。

早在杜云亭老師擔任領奏的時期,樂隊就有周六、周日排練的慣例。樂隊會在教導處門前的院子里進行合奏練習,演奏《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古曲。在文武場演練時,常常會有不少師生圍觀。四班掌小鑼的馬煥文同學,在練習西禾調(襄武秧歌)的伴奏時,手持小鑼旋子左右、上下地飛舞,在空中挽花,令人眼花繚亂,號稱“半臺飛”,圍觀的師生掌聲不斷。

表演形式多樣 劇目類型豐富

沁中劇團是綜合性的表演團體,劇目類別較多,表演形式多樣。戲劇表演類型有話劇和歌劇。地方戲曲則有西禾調(襄武秧歌)、陜北秧歌、沁源秧歌、上黨落子等類型。音樂方面有樂器合奏、獨唱、對唱、合唱等形式。曲藝方面有快板、相聲、雙簧等表演形式。比如蔣清奎用沁縣方言自編自演的單口相聲《兩個婆娘》《吵架》,以及蔣清奎和李潤發用雙簧形式創作的《小人國》。這些精心編排的曲藝節目讓觀眾笑聲不斷、百看不厭。

從建校之初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各個歷史階段,劇團師生一直緊緊圍繞黨中央的大政方針創作作品、演出劇目。除音樂、曲藝作品外,還創作了《反維持》《捉舌頭》《光榮抗屬》《南下》《后溝民兵》《二五減租》《賀國慶》《反貪污》《抗旱》《賣余糧》《合作花好》《反迷信》《送公糧》等戲劇作品。

不論稱其為文藝宣傳隊,還是稱其為沁中劇團,這支扎根沁縣的業余文藝輕騎兵,后浪追前浪,一浪比一浪高,成為了“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

猜你喜歡
沁縣小石頭劇團
幸福的小石頭
愛打架的小石頭 外四篇
沁縣方言的元音高化現象
——兼論方言中卷舌元音的來源
心系老區環衛 扮靚水城市容——記沁縣環衛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王建軍
歡迎加入“藍狐貍小劇團”
歡迎加入“藍狐貍小劇團”
歡迎加入“藍狐貍小劇團”
厚重的沁縣文化
歡迎加入“藍狠狠小劇團”
How Happy Is the Little Stone 幸福的小石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