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廬縣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

2023-08-24 06:24葉生月石一珺趙燕昊姚旸翾
南方農業 2023年5期
關鍵詞:糧化桐廬縣種糧

葉生月,石一珺,趙燕昊,姚旸翾

(1.桐廬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服務中心,浙江桐廬 311500;2.桐廬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桐廬 311500;3.桐廬縣無疫區管理中心,浙江桐廬 311500)

糧食不僅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還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國家戰略物資[1]。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強調,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開展基礎設施完善、旱澇保收能力強的規?;Z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對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是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需要,是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的重要舉措,也是提升糧食生產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2-3]。為持續更好地滿足糧食高產穩產的需要,客觀掌握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現狀和存在的突出問題,為精準實施糧食生產功能區“提標改造”提供科學依據,對開展的糧食生產功能區普查調研情況總結如下。

1 建設現狀

2010 年,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啟動第一批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截至2017 年底,桐廬縣14 個鄉鎮(街道)共建成164 個糧食生產功能區,總面積5475.87 hm2(見表1),其中省級糧食功能區6 個,面積573.27 hm2,占比10.5%;市級糧食功能區22 個,面積1144.07 hm2,占比20.9%。

2 建設成效

2.1 基礎設施顯著改善

按照“田成方、路成網、灌得進、排得出、便通行、易操作”的農田作業要求,合理布局基礎設施,重點新建并完善一批田間機耕路和排灌溝渠、設施,以適應糧食生產運輸和機械下田作業需要,同時滿足灌溉、防洪與排澇需求,做到既便于農業生產,又節約土地,并附帶生態景觀效果,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生產功能區綜合生產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4]。2018—2021 年,桐廬縣開展糧食功能區“提標改造”,新建和完善一批排灌系統、排灌設施并合理設置機埠以滿足糧食生產和防汛抗旱需求,灌溉保證率在80%以上,地下水位控制在60 cm 以下,防澇防洪標準均達到十年一遇。同時,新建排灌水渠44393 m、硬化道路91426 m2、下田坡609 處、機埠4 座、烘干房14個,糧食功能區“提標改造”面積2970.67 hm2。

2.2 “非糧化”得到有效整治

根據2021 年4 月摸底調查結果,桐廬縣糧食生產功能區“非糧化”面積1886.67 hm2,“非糧化”率34%。根據上級文件政策精神,桐廬縣從2021 年5 月開始啟動糧食功能區“非糧化”整治優化工作,縣財政給予4000元/667 m2的補助,至2022年11月30日完成浙江省規定的整治優化任務2020.00 hm2,優化后糧食生產功能區在永久基本農田內面積4466.67 hm2,占比81.6%,提高16.3%。

2.3 培育規模種糧主體,實施縣域病蟲害統防統治

積極培育新種糧大戶,加快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季節性拋荒。加快糧油類、農機類、植保類等糧食生產服務的組織建設,推行統一機械化、育供秧、植保、烘干及代耕、代育、代種、代管、代收等社會化服務。桐廬縣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現有規模主體165 家,規模種植面積4663.47 hm2,在浙江省實施首個“財政出資、聯合社實施、部門監督、保險兜底”的統防統治機制,為桐廬縣4466.67 hm2水稻提供專業化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挽回水稻損失7426.57 t,減少農藥用量4.3 t。

2.4 農機具配置效果明顯

根據浙江省“雙強”(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行動部署,全面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建設省級農事服務中心3 個,桐廬縣現有拖拉機461 臺,聯合收割機115臺,插秧機112臺,糧食烘干機126臺,植保無人機33架,施肥機、旋耕機、開溝機等拖拉機配套機具705臺(套)。農作物(稻麥油)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74.3%,水稻耕種收機械化率87.7%。

3 存在的問題

3.1 農田基礎設施依然薄弱

桐廬縣糧食生產功能區農田基礎設施使用年限已久,更新改造和修繕提升率偏低,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宜機化程度有待提升。尤其是“非糧化”整治優化面積中有1580 hm2新改田基礎設施陳舊,土壤肥力低,糧食生產保障能力相對較弱。此外,耕地主體流轉意愿不強,流轉面積不足667 hm2。特別是山區鄉鎮多為山塢梯田,交通不便,田塊狹小,基礎設施不配套,恢復種稻難度大、成本高、效益低,極易產生新的拋荒或“非糧化”現象。

3.2 種糧效益低導致農田拋荒壓力大

種糧經濟效益低是導致糧食生產功能區拋荒或“非糧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須從源頭上提高種糧經濟效益。以桐廬縣為例,按1 年種植麥稻兩季算(按667 m2計),種植成本2100元,田租800元,產值2527 元;規模種糧補貼640 元,耕地地力保護補貼101 元,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約20 元;綜合各項補貼,種糧實際所得388 元,與外出務工等工資性收入相比效益微薄。同時,近年來農資及人工價格持續上漲,災害性天氣頻發,若沒有政府補貼易出現虧損,造成農民種糧積極性不足。

3.3 農業從業人員技術和知識水平偏低

目前除規模經營戶外,在家務農的農業從業人員以55 歲以上老年人居多,“誰來種地”問題嚴峻。1)受制于知識水平,農民往往依靠過往的經驗進行種植管理,科學管理水平較低;2)依賴國家糧食收購問題突出,種植品種過分追求高產而忽視優質;3)對市場信息的把控能力較弱,在產品包裝及品牌宣傳方面重視不足,“小打小鬧”“家家戶戶”的種糧模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3.4 缺少核心品牌

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但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如“賣難”和“買難”并存。糧食供給在品種品質結構上的矛盾日益突出,國內糧價下行,對農民種糧積極性影響較大。品牌是糧食的通行證,糧食品牌化建設是實現糧食生產由注重規模擴張向注重質量提高轉變的重要抓手。需要從農田基地到最終產品形成一條綠色生態、可游、可玩的產業鏈,打造區域品牌,形成極具特色的產業基地和“桐廬味道”種糧品牌。

4 對策建議

4.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非糧化”整治后半篇文章

要做好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與保護工作,加強政策扶持和保障資金投入,建立健全協調機制,落實建設與保護責任。特別是要做好“非糧化”整治優化后半篇文章,加大對“非糧化”整治后的農田基礎設施投入及相關配套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制訂“非糧化”整治耕地提升和土壤改良計劃,設立“非糧化”整治后續農田提升專項資金,加大對山區“非糧化”整治地塊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力度,對小而散、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地塊進行整合,興建農田溝渠路,以利于連片種植。

4.2 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發展“美麗經濟”

桐廬縣作為山區縣,要立足山多地少的特點,大力推廣“半山區多元化稻鱉綜合種養模式”,以“百斤鱉、千斤糧、萬元錢”為目標,在稻鱉共生的基礎上開展稻麥、稻油輪作,將多種種養模式有機組合,提高種糧綜合效益。同時,要引導發展“美麗經濟”,依托美麗田園底版,挖掘農耕文化,重點培育田園民宿、生態康養等新業態,打造一批農業休閑觀光旅游景觀線,切實把農業建設成為美麗產業。

4.3 加強政策支持,培養職業種糧隊伍

1)大力支持職業種糧隊伍建設,在政策制度上,調整財政補貼杠桿支點,把補貼資金重點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推進土地流轉,強化農業科技投入和模式創新,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2)落實“兩進兩回”機制,吸引有文化、有抱負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完善高素質農民培訓體系,開展主體規范化建設,加大“糧二代”培育力度,開展十佳農創客、十大新農人等評選表彰?!坝霉I的方式發展現代農業”培訓專業技能人員,以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5]。

4.4 打造區域性品牌,提高附加值

品牌化是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動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要以稻米生產加工企業為切入點,構建從種子、種植、加工、推廣、營銷的大米全產業鏈,以品牌為引領,帶動稻米產業的發展,如依托分水鎮后巖村鄉賢胡培松院士團隊及百江鎮昊琳農業公司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典型,打響桐廬縣“院士米”“稻鱉米”等地方特色品牌。依托“桐廬味道”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通過組建產業聯盟,形成區域品牌效應,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出農業金字招牌,實現企業增效、農民增收[6]。

猜你喜歡
糧化桐廬縣種糧
農業農村部:多措并舉防止耕地非糧化
非糧化整治農田施肥推薦系統開發及應用
河南父子種糧打“擂”科技實力添“金”
稻茬麥翻旋淺覆栽培技術 種糧大戶年增收50萬元
我國糧食主產區耕地“非糧化”的比較分析
我國耕地非糧化問題研究述評
股田制讓種糧效益最大化
操場上真熱鬧
畫畫就如種糧
借力地方特色,打造分水“生態民生品牌”——訪桐廬縣分水鎮黨委書記施建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