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國縣稻縱卷葉螟發生加重原因及防治對策淺析

2023-08-24 06:24李樹平
南方農業 2023年5期
關鍵詞:蟲源興國縣卷葉螟

李樹平

(興國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西興國 342400)

興國縣地處贛南的北部,水稻是當地最主要的農作物,主要栽種模式為早晚雙稻季,常年種植面積達4.9 萬余hm2。稻縱卷葉螟(Chaphalocrocis medinalisCuenee)屬鱗翅目螟蛾科,為興國縣水稻上的主要害蟲之一,也是重要的“兩遷”害蟲之一,因其具有遷飛的特性,故極易暴發為害,在興國縣全年一般發生5代,主害代為第2代和第5代,第2代主要為害早稻,第5代主要為害晚稻。2015年以來,第2代和第5代稻縱卷葉螟偏重以上發生頻次增加,功能葉受害嚴重,造成了水稻減產。對此,筆者根據近幾年的調查資料,總結分析近幾年稻縱葉螟發生加重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防治對策。

1 發生與為害特點

1.1 蟲源

興國縣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贛州市的東北部,東經115°01′~115°51′,北緯26°03′~26°41′,海拔130 m,冬季1—2 月的平均氣溫在7.8~9.2 ℃,稻縱卷葉螟不能在興國縣境內越冬。每年早稻田發生第1代稻縱卷葉螟的蟲源主要在4—5月受西南暖式氣流影響遷入為害,并在興國縣繁殖形成本地第1 代、第2代、第3 代、第4 代、第5 代,在1~5 代繁殖為害期間,受5—6月南方暖式氣流、7—8月臺風及臺風的外圍、臺風過后的雷陣雨天氣及8月下旬—9月冷空氣南下影響不斷有外地蟲源遷入,與本地蟲源交織一起共同為害早晚稻,也形成了復雜的蟲源,增加了病蟲監測預警的難度。

1.2 田間消長

興國縣稻縱卷葉螟每年成蟲遷入始見最早的為4月3日,一般年份出現在4月中下旬,4月中下旬遷入早稻大田的蟲源在5 月上中旬出現本地第1 代幼蟲為害盛期,本地第1 代殘留蟲源與5 月中下旬外地遷入蟲源在6 月上、中旬共同形成第2 代為害早稻早、中熟品種,第2 代殘留蟲源與6 月中、下旬遷入的蟲源共同形成第3代在6月下旬—7月上旬為害早稻遲熟品種和早栽的中稻田,第3 代殘留蟲源與7 月中下旬外地蟲源遷入的蟲源共同形成第4 代在7 月下旬—8 月上、中旬為中稻和早栽的二季晚稻田,第4 代殘留蟲源與8 月中下旬外地遷入蟲源共同形成第5 代在9 月上、中旬為害二季晚稻的早中熟品種。個別年份早稻田遷入早,晚稻中后期氣溫偏高,出現不完整的第6代,在9月下旬—10月上旬為害晚稻遲熟品種。

1.3 發生特點

1.3.1 遷入早

燈下見蟲始日及蟲量:2015年4月3日1頭,2016年4 月18 日1 頭,2017 年4 月15 日1 頭,2018 年5 月8日1 頭,2019 年5 月4 日3 頭,2020 年5 月2 日1 頭,2021年6月13日52頭(注:6月12日前因測報燈故障沒有數據);2022年4月29日1頭。

1.3.2 各代峰次多,盛蛾期長

21世紀以前,外地蟲源遷入高峰一般1~2個,進入21 世紀后,每年有2~3 個,多的年份達4~5 個,遷入蟲源與遷入蟲源繁殖后形成的本地蟲源交織在一起共同為害早晚稻,二者的蛾高峰不一致,故導致每個世代的盛蛾期長,長達10~15 d,甚至20 d 以上,形成多個蛾峰,田間世代重疊嚴重,大大增加了防治難度。

1.3.3 為害范圍廣

稻縱卷葉螟在興國縣稻區普遍發生,為害范圍廣。2020 年興國縣早稻田稻縱卷葉螟重發生,據當年田間趕蛾資料分析,高峰期山區鄉崇賢稻區每667 m2平均蛾量為435 頭,平原鄉瀲江稻區每667 m2平均蛾量為476 頭,山區鄉稻區和平原鄉稻區田間667 m2蛾量相似。

1.3.4 為害重

一般年份稻縱卷葉螟為害造成的葉片被害率在10%以下,造成的水稻損失在5%以下,而近幾年主害代偏重發生甚至重發生出現概率大,如2016 年、2019 年和2020 年,早稻受2 代危害重,早稻百叢幼蟲量一般在40~200頭,高的1000頭以上,失防田塊的卷葉率一般達5%~10%,高的達70%以上,損失率可達2%~10%,個別田塊可達30%以上,損失較大。

2 發生加重原因分析

2.1 地理和氣候因素

興國縣地形、地貌較復雜,山區占32.8%,丘陵占59.8%,平原占7.4%,全縣以丘陵、山區為主。每年的4—6 月受西南暖式氣流影響,易形成強對流天氣,外地稻縱卷葉螟隨下沉氣流遷入,加之5—6月降雨多,濕度大,極有利于稻縱卷葉螟卵的孵化。

2.2 水稻播栽期提前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春季氣溫回升快,加之拋秧技術、機耕、機插技術的大力推廣,早稻播栽期明顯提前,興國縣早稻栽插高峰期20世紀80年代在4月25日—5 月5 日,20 世紀90 年代在4 月20—30 日,21 世紀前10 年在4 月15—25 日,近十年在4 月10—20 日。水稻生育期處于分蘗始盛期至孕穗期之間最吸引稻縱卷葉螟成蟲,早稻播栽期明顯提前,非常有利稻縱卷葉螟成蟲產卵為害。

2.3 盛發期長,世代重疊嚴重

稻縱卷葉螟在興國縣從第2 代開始盛發時間逐漸拉長,可達10 d 以上,有時甚至達20 d 以上。第1 代和第4 代,早晚稻正處于分蘗期至拔節期,農戶往往不習慣防治卷葉螟,病蟲預報也不是重點,碰上第1代和第4 代發生較重的年份,往往增加了下一個世代第2 代和第5 代的蟲源基數,且易導致世代重疊嚴重,增加防控難度。

2.4 害蟲抗藥性增強

20世紀90年代以前防治稻縱卷葉螟以甲胺磷、甲基1605、殺蟲雙等常規農藥為主,由于持續多年使用,產生了極強抗藥性,自2004 年6 月甲胺磷、甲基1605等5種高毒農藥禁用以來,三唑磷、乙酰甲胺磷、毒死蜱、丙溴磷取而代之,但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也陸續產生較強抗藥性。近幾年,防效優良的氯蟲苯甲酰胺、阿維菌素、甲胺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得到逐步推廣,逐漸成為防治稻縱卷葉螟的當家品種。

2.5 害蟲適應能力增強

一般情況下,高濕天氣極有利于稻縱卷葉螟產卵,能顯著提高卵孵化率和幼蟲成活率。筆者近兩年在田間觀察到,稻縱卷葉螟的卵在長期高溫干旱的條件下仍然能大量孵化為害稻葉,例如2022年興國縣自7月下旬—9月上旬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持續性高溫少雨天氣,筆者在8月下旬—9月中旬田間調查時發現部分失防的中晚稻受稻縱卷葉螟為害嚴重,葉片被害率高達42.3%~65.8%,每667 m2活蟲數高的達5000 頭以上。稻縱卷葉螟對環境的主動適應能力已大大提高。

2.6 自然控制力下降

稻縱卷葉螟的種類多,有寄生性天敵和捕食性天敵。寄生性天敵有稻螟赤眼蜂、擬澳洲赤眼蜂、稻縱卷葉螟絨繭蜂、赤帶扁股小蜂等,捕食性天敵有農田蜘蛛、隱翅蟲、青蛙等。20世紀70年代以后,由于農藥的大量使用,特別是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導致稻縱卷葉螟的寄生率大幅下降,自然控制力弱。據興國縣植保站病蟲測報歷史資料,稻縱卷葉螟絨繭蜂的寄生率1965 年為32.26%,1977 年為27.63%,1988 年為10.37%,1996 年為3.56%,2008 年為2.15%,2019年為1.34%。

2.7 單季稻面積增大,橋梁田多

興國縣屬于純雙季稻區,2000 年以前,常年中稻面積僅0.2 hm2,占全年水稻種植面積的4%左右,僅楓邊、南坑、茶園、良村、社富等邊遠山區鄉種植,進入本世紀后,由于種糧效益低,加之青壯年勞力外出打工、經商,留守家中的多為老人和兒童,農民逐漸從種雙季稻改為種一季中稻,興國縣中稻面積占比呈上升趨勢,并在2019年達到峰值;雙季稻改一季中稻從山區鄉蔓延到平原鄉,這種趨勢一直到2020年國家加大了糧食安全保障力度才得到遏制,近兩年,雙季稻面積在增加,單季稻面積在下降。單季稻面積大,栽插期長且參差不齊,容易形成橋梁田,有利于代與代蟲源傳遞,導致3、4代上升為主害代,增加了4、5代的防治難度,加重了為害。

2.8 抗蟲性較差的雜優水稻栽種比例高

興國縣自本世紀開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時逐步推廣優質稻,大多數優質稻為雜交稻,雜優水稻分蘗力強,株形高大茂盛,葉色青綠,非常吸引稻縱卷葉螟成蟲產卵為害。目前我縣的雜優品種為榮優系列、五優系列、豐香優系列、陸兩優系列、陵兩優系列等。據近幾年田間趕蛾,雜優稻田的蛾量較普通雜交稻高20%,較常規品種稻田高60%。

2.9 偏施氮肥,禾苗濃綠茂盛

興國縣偏施氮肥的現象比較普遍。偏施氮肥的稻田,葉色濃綠,田間更郁閉,更吸引稻縱卷葉螟成蟲棲息,更有利于成蟲交配產卵為害。據筆者多年田間趕蛾,偏施氮肥的稻田田間平均667 m2的蛾量是正常合理施肥稻田平均667 m2蛾量的2~3倍。

3 防治對策

3.1 加強監測預警

及時準確的預報是開展大面積防治的前提和基礎。由于稻縱卷葉螟蟲源復雜,有本地蟲源和遷飛蟲源,二者發生期往往不一致,所以稻縱卷葉螟的預報難度比其他水稻病蟲更高。筆者從事稻縱卷葉螟的具體預報近30年,總結經驗認為,抓住每日田間趕蛾和本地蟲源幼蟲發育進度,把觀測到的田間趕蛾高峰和幼蟲發育進度預測到的發蛾高峰結合起來,再結合水稻的生育期,綜合考慮確定出具體的防治適期。一般情況下把防治適期定在1、2 齡幼蟲高峰期,防治一次,大發生時把防治適期適當提前,定在孵化高峰期,并間隔8~10 d進行第2次防治。

3.2 推廣雙季稻,減少中稻面積

大力推廣雙季稻,減少中稻栽培面積,有利于稻縱卷葉螟發育進度一致,更好集中開展防治,壓低蟲源基數,減輕下一代防治壓力,也能減少世代重疊現象的發生。

3.3 推廣平衡施肥技術

進一步加大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不偏施氮肥,合理科學增施磷、鉀肥,防止禾苗貪青晚熟招致成蟲大量產卵為害。

3.4 推廣綠色防控技術

3.4.1 性信息素誘殺

性信息素對稻縱卷葉螟誘集效果較好,誘蛾峰期、峰數和人工趕蛾法大體一致,誘蛾量跟測報燈下的數量相比基本一致,但比田間人工趕蛾數量低[1]。應用性信息素誘捕器防控稻縱卷葉螟的方法是:在水稻移栽大田返青后,大面積連片應用,采用棋盤式等距離放置的方法,每667 m2放置4 個性誘捕器,誘捕器間隔23 m 左右,誘芯每15 d 左右更換1 次,水稻開始抽穗時收回誘捕器[1]。當田間稻縱卷葉螟中等以上程度發生,在防治高峰期時,還應及時用阿維菌素、甲維鹽、氯蟲苯甲酰胺等農藥科學施藥精準防治[1]。

3.4.2 殺蟲燈誘殺

有的昆蟲有在夜間趨光的特性。殺蟲燈就是利用這一特性而對害蟲進行引誘再集中殺害,殺蟲燈種類多,也經歷過多次更新換代,當前農業應用較廣的為不依賴電源的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能有效誘殺水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害蟲,在誘殺的害蟲數量比例中,稻縱卷葉螟占比為32.5%[2]。目前正在推廣的最新一代的新型光陷阱殺蟲燈具有殺蟲效果更好,對益蟲保護效果好的特點,利用光陷阱技術的扇吸式誘蟲燈相比頻振式殺蟲燈對稻縱卷葉螟的誘捕量提高168.0%,相比頻振式殺蟲燈對益蟲的致死率高,而扇吸式誘蟲燈對益蟲的保護效果則更好[3]。

3.4.3 釋放寄生蜂

在稻縱卷葉螟蛾峰期釋放松毛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螟黃赤眼蜂處理的寄生率分別為27.9%、24.6%、21.6%[4]。在稻縱卷葉螟羽化始盛期開始,分批采用棋盤式均勻地將蜂卡放在稻株頂端下方10~12 cm 處,每次釋放10000 頭/667 m2,隔5 d 放1 次,連續釋放3 次,總共釋放30000 頭/667 m2,對稻縱卷葉螟有較好的防控效果[4]。由于赤眼蜂的擴散能力和活動容易受風的影響,因此在放蜂時要在上風向的放蜂點適當增加放蜂量[5-6]。

3.4.4 生物農藥防治

主要使用蘇云金桿菌(Bt)、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短穩桿菌、多殺霉素、阿維菌素、阿維·多霉素等生物農藥在防治適期內防治稻縱卷葉螟。

3.5 推廣專業化統防統治技術

專業化統防統治具有技術集成度高、裝備較先進、防效高等優點。積極扶持社會化的專業化防治組織、種糧大戶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并把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進行融合發展。

3.6 大力保護天敵,提升自然控制力

在稻田四周的田埂上種植大豆、芝麻等顯花植物,或田埂適當保留雜草,為天敵提供良好的棲息繁衍場所,提高農田蜘蛛、絨繭蜂、隱翅蟲、黑斑蛙等種群數量,提升自然控制能力。

3.7 大力推廣安全科學用藥技術

因速效和大面積防控優點,化學防治仍是防治“兩遷”害蟲的主要措施。在防控稻縱卷葉螟時應使用安全科學的用藥技術,防治藥劑要避免長期、單一使用同一藥劑,提倡不同作用機理藥劑合理輪用,選用氯蟲苯甲酰胺、高含量的甲維鹽與阿維菌素等高效低毒藥劑[7]。同時,大力加強安全科學技術培訓,提高農戶科學用藥水平。

猜你喜歡
蟲源興國縣卷葉螟
太倉市近年稻縱卷葉螟發生情況及防治進展
棉大卷葉螟識別與為害癥狀
弟弟會爬啦
血吸蟲來源的miRNA通過靶向轉化生長因子β受體Ⅲ促進宿主肝纖維化
貴陽市煙倉煙草粉螟消長動態及蟲源分析
賞花海
縱卷葉螟絨繭蜂對稻縱卷葉螟的控制作用
5%環蟲酰肼防治稻縱卷葉螟田間藥效評價
興國縣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學分析
興國縣著力打造水保生態體驗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