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規油氣藏新一代體積壓裂技術的幾個關鍵問題探討

2023-08-29 12:25蔣廷學
石油鉆探技術 2023年4期
關鍵詞:縫網加砂支撐劑

蔣廷學

(1.頁巖油氣富集機理與有效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2206;2.中國石化頁巖油氣鉆完井及壓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2206;3.中石化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2206)

非常規油氣藏是一種“人工油氣藏”[1],主要靠水平井及體積壓裂技術實現有效勘探開發[2–3]。目前,在地質–工程一體化設計[4–7]、實施與后評估的基礎上[8–12],體積壓裂技術已由1.0 版向2.0 版轉變[13],主要表現為從早期追求的復雜裂縫、由多個復雜裂縫組成的縫網,向差異化全域溝通非均勻甜點分布區的平面縫網轉變,其技術關鍵為“密切割[14–18]、強加砂[19–21]和暫堵轉向[22–29]”。隨著密切割程度、加砂強度、暫堵級數及工藝參數的不斷強化,雖然油氣井壓裂效果得到提升,但壓裂作業綜合成本居高不下,且壓后效果及單井預計最終采收率(estimated ultimate recovery,EUR)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因此,為滿足非常規油氣藏高效開發的需求,開展了新一代體積壓裂技術(立體縫網壓裂技術)的研究與試驗,壓裂工藝由早期的“密切割、強加砂、單級暫堵、近井筒穿層”模式,逐漸發展到“適度密切割、多尺度裂縫強加砂、多級雙暫堵和全程穿層”模式,配套滑溜水壓裂液的性能也由早期的中等降阻率和中等攜砂能力,發展到一體化、變黏度、高降阻率和強攜砂能力[30–31]。目前,立體縫網壓裂技術現場應用已獲得成功,壓裂后的測試產量及單井EUR 等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對于立體縫網評價、壓裂模式及參數優化等關鍵問題,仍然存在認識不清的問題。為此,對立體縫網的表征、壓裂模式及參數界限確定、一體化變黏度多功能壓裂液的研制及石英砂替代陶粒的經濟性分析等關鍵問題進行了探討,以進一步完善立體縫網壓裂技術體系,更好地滿足非常規油氣藏經濟高效開發的需求。

1 立體縫網指數的概念及計算模型

立體縫網是相對于常規平面縫網而言的,是指由不同尺度且縱橫交互的水力裂縫所構成的三維裂縫網絡。在壓后一定時間內,理想狀況下,立體縫網的滲流波及體積既可以確保單井控制體積內不存在流動死區,又可以避免相鄰裂縫間的滲流干擾(即不存在過度改造問題),但準確表征立體縫網滲流波及體積的難度很大。為此,提出了用立體縫網指數(立體縫網的滲流波及體積與單井控制體積的比值)來表征水力壓裂形成的“人工油氣藏”破碎程度的方法。顯然,立體縫網指數介于0 和1 之間,其值越大,表示儲層改造的效果越好,當其值為1 時,表示儲層改造后形成了理想狀況下的完美縫網;當其值為0 時,表示儲層處于未經壓裂改造的原始狀態。

實際上,立體縫網指數的概念借鑒了常規的裂縫復雜性指數[32]。裂縫復雜性指數是地面微地震監測的裂縫帶寬與帶長的比值,主要用于直井單層壓裂的裂縫表征,只存在主裂縫與轉向支裂縫2 種裂縫尺度的情況。由于水平井分段分簇壓裂后會同時存在主裂縫、轉向支裂縫及三級微裂縫,常規裂縫復雜性指數無法準確表征其裂縫的復雜性,為此,采用“五因子”參數對其進行了修正,計算模型為:

式中:F′CI為主裂縫與轉向支裂縫或轉向支裂縫與三級微裂縫間的裂縫復雜性指數;Il為縫長因子;l,L分別為某種尺度裂縫的縫長和和預期的理想縫長,m;Iw為縫寬因子;w(x)為動態縫寬隨縫長變化的函數,m;W為平均動態縫寬,m;Ih為縫高因子;h(x)為動態縫高隨縫長變化的函數,m;H為平均動態縫高,m;Ifi為誘導應力干擾因子;?σ′為誘導應力作用后最大水平主應力與最小水平主應力的差,MPa;?σHh為原始最大水平主應力與最小水平主應力的差,MPa;T為目標井層的巖石抗拉強度,MPa;Ie為多簇裂縫均衡擴展因子;n為某段射孔簇數;li為某簇裂縫造縫半長,m;D為某段多簇裂縫平均造縫半長,m。

當考慮主裂縫、轉向支裂縫及三級微裂縫時,立體縫網指數的計算模型為:

式中:FCI為立體縫網指數;w1,w2分別為主裂縫與轉向支裂縫形成的復雜裂縫及轉向支裂縫與三級微裂縫形成的復雜裂縫的權重,一般采用專家評判法或灰色關聯度法進行求取。

采用2 口井的數據計算了裂縫復雜性指數和立體縫網指數,其數據與結果見表1。由表1 可知,立體縫網指數與壓后無阻流量的正相關性更強,因此,在進行立體縫網壓裂設計時,只要追求立體縫網指數的最大化,即可獲得壓后單井EUR 的最大化。

表1 2 口井的立體縫網指數計算結果及其壓后無阻流量Table 1 Calculated three-dimensional fracture network indexes and post-frac open flow rate of two wells

2 “壓裂–滲吸–增能–驅油”協同提高采收率的機制

非常規油氣井一般需要進行一次性大規模體積壓裂才能投產,且后期采用衰竭式開發模式,這相當于將常規開發模式中壓裂–注水(氣)補充地層能量均勻貫穿于油氣井全生命周期的做法,轉換為集中于壓裂施工周期內一次性作業來完成。換言之,將常規開發模式中后期的大量注入水,提前到壓裂施工作業周期內完成。此時,體積壓裂改造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壓裂施工周期內對儲層巖石的水力造縫改造(改變壓后油氣滲流流動型式和流動阻力),也同時體現在更長周期內對儲層巖石的水化滲吸改造(改善壓裂液滲吸波及范圍內的基質孔滲)。非常規油氣藏的巖石基質喉道半徑極小,使壓裂開發全生命周期內毛管力滲吸作用超強,這為“壓裂–滲吸–增能–驅油”協同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壓裂–滲吸–增能–驅油”協同提高采收率的核心是滲吸帶來的擴孔增滲效應大于因黏土水化膨脹導致的孔滲降低效應。因此,可將裂縫壁面附近大量的壓裂液通過滲吸作用驅替到遠井儲層巖石基質孔喉中,這樣既降低了水鎖傷害的可能性,又進一步增加了遠井儲層的整體孔隙壓力,如果再配合應用具有驅油功能的壓裂液,可達到協同提高采收率的效果。

考慮到目前的滲吸強度(即單位巖石體積內的滲吸液量)存在臨界值,高于該臨界值后,滲吸的速度及壓裂液量等都會快速降低,同時會帶來裂縫壁面的水鎖效應和壓裂液返排周期的大幅度增長。因此,采用目標井的儲層巖心,綜合考慮滲吸全生命周期內的壓力、溫度、天然裂縫發育情況、壓裂液類型及配方等影響因素,進行臨界滲吸強度優化,對確定最佳的壓裂液用液強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進一步來說,如果能通過室內帶壓滲吸試驗結果建立相應的滲吸數學模型,并與考慮水力裂縫的油氣藏數值模型相耦合,可提高單井壓后產量與EUR 的預測精度、壓后返排參數優化的科學性,也可為地質–工程一體化壓裂優化設計,帶來全新的視角和研究領域。

3 立體縫網壓裂模式及參數界限優化

新一代體積壓裂技術以立體縫網指數最大化為目標函數,同時考慮經濟性約束條件,壓裂工藝向“適度密切割、多尺度裂縫強加砂、多級高效雙暫堵、全程裂縫穿層”的模式轉變。

3.1 由一味密切割向適度密切割轉變

理論上講,簇間距越小,壓后產量及EUR 越高。目前,國內油氣井壓裂的簇間距已由早期的15.0~25.0 m 逐漸減短至5.0~10.0 m 甚至更短。但隨著簇間距進一步縮短,相鄰裂縫間的流動干擾效應也進一步增大,則壓后產量的增加幅度也越來越平緩,影響了投入產出比。因此,對特定儲層而言,并非簇間距越短越好,而是存在一個臨界簇間距,使油氣井的壓裂投入產出比最低。此外,從誘導應力干擾角度而言,簇間距越短,相鄰裂縫間誘導應力的干擾效應越大,甚至可能會影響相應射孔簇裂縫的正常起裂與延伸。因此,在優化簇間距時,應綜合考慮流動干擾效應與誘導應力干擾效應,以大于臨界簇間距為基礎,再結合經濟性分析評價,最終確定目標井合理的簇間距,即進行“適度密切割”。

需要強調的是,“適度密切割”還應與天然裂縫的發育程度相匹配,特別是在天然裂縫與人工主裂縫存在一定夾角的情況下。顯然,天然裂縫越發育,簇間距應越長,否則,可能發生儲層過度改造的問題。

3.2 由一味強加砂向多尺度裂縫強加砂轉變

目前,提高加砂強度也是壓裂技術的一個發展趨勢,已由早期的1.0~2.0 t/m 逐漸提至3.0~4.0 t/m甚至更高。國內外大量統計資料也證實,提高加砂強度確實有利于延長壓裂穩產期、提高EUR。但油氣藏模擬研究表明,裂縫導流能力(與加砂強度呈現出很好的對應關系)提高到某個臨界值后,壓后產量的增加幅度就會大幅度減緩。因此,對特定的目標井層而言,應存在臨界加砂強度,在提高壓后產量的同時使投入產出比最低。

為提高加砂強度,目前國內外主要采用了長段塞加砂或連續加砂方式,這對國外構造平緩、水平應力差相對較小的儲層是合適的,因為主裂縫與轉向支裂縫的動態縫寬非常接近,長段塞或連續加砂模式可以同時實現不同尺度裂縫的強加砂效果。但對于國內以構造擠壓為主、兩向水平應力差相對較大的儲層而言,因為主裂縫與轉向支裂縫的動態縫寬的差異性較大,導致絕大部分支撐劑都滯留堆積于人工主裂縫,而進入轉向支裂縫的支撐劑較少。另外,由于絕大部分支撐劑都堆積滯留于人工主裂縫中,加上低黏度滑溜水的應用比例普遍大于70%,甚至大于90%,導致主裂縫中可能出現不同粒徑支撐劑混雜分布的情況,這對裂縫導流能力的負面影響相當大,甚至會低于充填單一小粒徑支撐劑時的裂縫導流能力。

綜上所述,長段塞加砂或連續加砂方式雖然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加砂強度,但并未實現多尺度裂縫的強加砂效果,不但轉向支裂縫沒有獲得足夠的支撐劑支撐,人工主裂縫卻因強加砂而使導流能力有較大幅度的降低。正因為一味強加砂,導致支撐劑的進縫阻力增大,最終使支撐劑的運移距離縮短。目前的各種資料也證實,壓后裂縫支撐縫長很少能超過60 m 的,因此出現了與預期背道而馳的后果。為此,可以采取早期短段塞加砂與中后期長段塞或連續加砂相結合的加砂模式,同時,提高縫內暫堵轉向效果,以確保全部或絕大部分的小粒徑支撐劑能進入轉向支裂縫或三級微裂縫中。

對于臨界加砂強度的確定,可以在建立不同尺度水力裂縫油氣藏模型的基礎上,先假設其他參數不變,只改變加砂強度(對應不同的裂縫導流能力),并以壓后有效周期內的累積油氣當量或經濟凈現值等為目標函數,分別優化主裂縫、轉向支裂縫及三級微裂縫的臨界加砂強度。

3.3 由一般雙暫堵向多級高效雙暫堵轉變

常規雙暫堵包括投入簇間暫堵球以壓開新的射孔簇裂縫及注入縫內暫堵劑以壓開新的轉向支裂縫,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暫堵效率低。由于暫堵材料的密度大(一般1.30~1.70 g/cm3),導致暫堵球的坐封效率低以及暫堵劑的部分暫堵效應普遍(因暫堵劑沉降只封堵了裂縫中底部),導致暫堵后壓力升幅普遍有限(如小于1 MPa),且暫堵后雖有壓力短暫升高現象,但因后續壓裂液持續注入(會沖散暫堵劑),施工壓力很快就恢復到暫堵前的水平。2)缺乏暫堵有效性的判識標準。無論是暫堵球還是暫堵劑,要產生新裂縫,臨界壓力升幅標準是多少,目前仍然缺乏一個明確的判識準則,因此,導致暫堵參數的調整缺乏必要的依據。3)缺乏縫內暫堵作業的定點暫堵設計與控制方法??p內暫堵位置不同,即使暫堵壓力升幅一樣,實際產生的轉向支裂縫的數量及延伸程度等也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目前人們更多關注于縫內暫堵后壓力升幅的高低,對縫內暫堵的位置及定點暫堵的設計與控制方法的關注相對較少。4)缺乏多級雙暫堵的差異化參數設計方法。對于多次投注暫堵球和暫堵劑而言,每次暫堵面臨的活躍射孔數量、活躍裂縫數量以及誘導應力條件都完全不同,特別是投暫堵球時,如何實現不同射孔簇裂縫的分級起裂與延伸至關重要,但這些問題目前基本上沒有解決,尤其是當雙暫堵效果不佳時,而加砂程序設計又是按壓開新裂縫設計的,就會導致后續泵注的前置液及低砂液比小粒徑支撐劑,再次在已壓開的老裂縫中進行二次運移分配,最終導致裂縫導流能力受損嚴重。

針對常規雙暫堵存在的上述問題,可以采用以低密度(0.95~1.05 g/cm3)、高強度(暫堵球70 MPa、暫堵劑40 MPa)PGA 暫堵材料為核心的高效雙暫堵技術,在大幅度提高暫堵效率的同時,大大增加暫堵后裂縫的復雜性及改造體積。同時,采取變參數射孔、極限限流與反限流組合、非均勻布酸及誘導應力疊加效應等技術措施,實現暫堵壓裂時的裂縫分級起裂與分級延伸。另外,確定了高效雙暫堵有效性的判識標準:暫堵后有更高的破裂壓力特征顯示,且在其他注入參數不變的前提下,延伸壓力整體性提高1.0~2.0 MPa。形成了定點暫堵優化設計與控制方法:將暫堵劑視作支撐劑,模擬預期暫堵處的暫堵劑覆蓋形態及鋪砂濃度,如果計算出的支撐縫寬與該處的動態縫寬相等或接近,則說明實現了定點暫堵;也可通過觀察模擬井口壓力曲線形態,實現暫堵后會有不同的壓力增長速度,一般而言,壓力增長速度為1 MPa/min 時,表明裂縫端部實現了暫堵,該值越大,說明暫堵的位置越靠近井筒。

對于高效雙暫堵工藝參數界限值的確定,包括暫堵材料的密度、暫堵方式(即暫堵球和暫堵劑的不同組合方式)、每級暫堵的支撐劑濃度和粒徑等,可基于成熟的裂縫擴展模擬軟件或FLUENT 軟件,以暫堵效率100%為目標進行模擬優化。所謂暫堵效率,對暫堵球而言,指的是被封堵孔眼數量與暫堵球數量的比值;對暫堵劑而言,指的是暫堵劑在縫內某個裂縫截面處堆積的面積與該處裂縫截面面積的比值。

3.4 由近井筒裂縫穿層向裂縫擴展過程中的全程裂縫穿層轉變

對多巖性夾層的湖相頁巖油氣藏和垂向應力差(上覆地層應力與最小水平主應力的差值)相對較小的深層頁巖氣藏而言,水力裂縫在縱向上擴展(所謂的“縱向穿層”)的難度較大。以往一般是采用逆壓裂模式,即先采用中高排量注入高黏度壓裂液,以快速形成足夠大的井底壓力,確保近井筒的“縱向穿層”效果。但隨著水力裂縫的繼續擴展,因巖石水平方向的斷裂韌性相對較小,水力裂縫向縫長方向的擴展速度更快,壓裂液能量衰竭也更快,導致水力裂縫的垂向剖面大多呈現楔形,越靠近裂縫端部,縫高越小,即“縱向穿層”效果隨縫長增大逐漸變差,等到達裂縫端部時,縫高可能已不足1.0 m。因此,如何實現沿縫長方向的全程“縱向穿層”效果,是大幅度提高裂縫改造體積及單井EUR 的關鍵。為此,除了采取高黏壓裂液前置的技術措施外,還可以采取高黏壓裂液中頂、縫內多級定點暫堵(暫堵處優先憋壓和提高縫內凈壓力)等措施,以促進裂縫中遠端處的凈壓力提高,進而達到提高全程“縱向穿層”的目的。

對于全程“縱向穿層”工藝參數界限的確定,可基于前置高黏壓裂液、中頂高黏壓裂液及縫內多級定點暫堵的壓裂模式,在不同注入體積、排量和工藝參數的條件下,進行裂縫擴展模擬,并計算按裂縫長度加權平均的縫高與目的層頂底厚度比值,以該比值最大化為目標,確定全程“縱向穿層”最優的工藝參數。

4 地質–工程動態一體化的概念及關鍵參數計算

地質–工程一體化作為一種理念,目前已深深植根于壓裂設計、實施及后評估的各個環節,但更多是與靜態的、近井筒的地質參數結合,而非常規油氣藏的非均質性相當強,隨著裂縫動態擴展的持續進行,水力裂縫溝通的儲層參數必然也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且有時變化還相對較大。因此,必須將以往的地質–工程一體化進一步升級為地質–工程動態一體化,以實現壓裂全程對遠井儲層地質參數的實時、動態精細描述,進而實時調整壓裂工藝參數,以實現裂縫參數與儲層參數的實時、動態全程最佳匹配,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儲層增儲上產潛力。

地質–工程動態一體化的核心是基于壓裂施工數據及相關壓力曲線,建立儲層關鍵參數的反演模型及算法,包括基于破裂壓力曲線形態計算儲層有效滲透率及各段的脆性指數、基于井底壓力施工曲線波動幅度及頻率定量描述天然裂縫的位置及發育程度、基于壓后壓力降落曲線定量計算儲層的綜合濾失系數、基于多次瞬時停泵壓力測試反演兩向水平主應力差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應用停泵壓力降落曲線分析儲層的綜合濾失系數時,必須將停泵后裂縫繼續延伸的距離及時間等因素剔除掉,尤其在脆性礦物含量相對較高(例如大于60%)的情況下更是如此,這樣才能真實地反映儲層的綜合濾失情況,否則會導致參數反演結果不準確,進而影響工藝參數的調整。

5 一體化變黏度多功能壓裂液的研制

常規壓裂液體系的黏度單一,只能滿足單一尺度裂縫的造縫需求,現場施工時如果要改變壓裂液黏度,需要調整壓裂液配方,而現場實驗條件有限,無法實現壓裂液配方的快速優化。因此,研制一體化變黏度多功能壓裂液體系勢在必行,以滿足非常規油氣藏多尺度裂縫的造縫需求。

壓裂液承擔著造縫、滲吸擴孔增滲(注入輔助滲吸劑,滲吸效果更佳)、注水增能及驅油(主要針對致密油或頁巖油)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一體化變黏度壓裂液的設計理念既體現了施工簡潔、高效的要求,又滿足了不同尺度裂縫的水力造縫需求,即高黏壓裂液以滿足主裂縫的造縫需求為主,低黏度壓裂液以滿足轉向支裂縫及三級微裂縫的造縫需求為主。顯然,所采用壓裂液的黏度與排量不同,必然會產生不同尺度的裂縫,進而也會影響壓裂液滲吸的范圍與效果、壓裂液增能的范圍及大小。對于致密油或頁巖油而言,如果在某個壓裂液注入階段同時注入一定濃度的驅油劑,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壓后返排和生過程中的生產壓差,并提高采收率。

在研制一體化變黏度壓裂液時,可以對增稠劑進行分子結構改性,添加相應的功能性單體,將降阻–攜砂–助排等功能集于一體。同時,采用不交聯、弱交聯及強交聯等方式或通過在線混配的方式,實時調整增稠劑的濃度(要求30~60 s 內速溶),從而滿足現場壓裂作業時壓裂液變黏度的需求。

6 石英砂替代陶粒作為支撐劑的經濟性評價問題

在體積壓裂作業中,采用石英砂替代陶粒作為支撐劑,國內外已開展了大量的理論研究與現場試驗[33–34],其主要依據是隨著壓裂技術向密切割和少段多簇的方向發展,對裂縫導流能力的需求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加之加砂強度不斷增大,因石英砂壓碎所損失的鋪砂濃度,在很大程度上又被強加砂所彌補。因此,石英砂替代陶粒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已基本成為共識。但需注意的是,目前國外油氣井壓裂的石英砂應用比例已在95% 以上,即使埋深5000 m 左右的深層壓裂,也幾乎全部以石英砂作為支撐劑。由于國外儲層的兩向水平主應力差相對較小,高濃度石英砂的作用除了支撐水力裂縫外,還可以起到類似縫內暫堵劑的作用,且壓碎的石英砂顆粒更有利于提升暫堵效果。國內同等埋深下儲層的兩向水平主應力差更大,因此,石英砂很難起到類似裂縫轉向劑的作用。

此外,以往一般傾向于用小粒徑石英砂替代小粒徑陶粒的做法也有待商榷。因為小粒徑石英砂主要在轉向支裂縫或三級微裂縫中運移和鋪置,一般分布在主裂縫的側翼方向,因此裂縫的閉合應力相對更大,加上石英砂的鋪砂濃度也相對更小,充填小粒徑石英砂的轉向支裂縫及三級微裂縫會快速閉合,導致壓后產量遞減加快,單井EUR 較低。

綜上所述,需要對石英砂替代陶粒的經濟性進行分析評價,或者以壓后一定時間內的經濟凈現值或投入產出比等指標為目標,優選不同尺度裂縫內石英砂替代陶粒的比例。

7 “設計–實施–后評估”循環迭代升級的閉環體系構建

“設計–實施–后評估”貫穿于一口井的壓裂全生命周期,核心是利用壓裂施工數據及壓力曲線等資料,建立儲層相關地質參數的反演模型和算法,從而獲取水力裂縫起裂與延伸過程中的儲層關鍵地質參數及其變化,為壓裂工藝參數的實時調整提供依據,以實現壓裂全過程的裂縫形態、幾何尺寸與儲層地質參數的動態優化;接著通過壓后評估,提出壓裂工藝的改進方向和實現途徑。通過一個區塊多口井的循環往復,實現壓裂技術的迭代升級,建立壓裂工藝參數及效果評價的學習型曲線,實現不斷完善壓裂工藝水平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儲層增儲上產潛力的目標。顯然,從該區塊第一口壓裂井算起,每口井壓裂作業的成敗得失都是寶貴的資源,可為后續井壓裂提供借鑒和學習的素材,如果壓裂井的相關數據足夠多,可以通過大數據及深度學習算法等手段,大幅提高壓裂作業的智能化水平,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5]。

需要指出的是,“設計–實施–后評估”循環迭代升級的閉環體系構建,除了流程固化外,還必須建立相應的軟件平臺,將壓裂設計模塊、關鍵儲層地質參數反演模塊及壓后效果評估模塊等有機地耦合起來,包括底層數據庫的建立及深度學習模型的建立等,從而實現壓裂施工全生命周期的流程化、模塊化和智能化。

8 結論及建議

1)新一代體積壓裂技術的目標是真正徹底打碎油氣藏,且既不過度改造儲層又不留下流動死區,尤其是轉向支裂縫及三級微裂縫的縫高擴展程度都要與主裂縫接近,且主裂縫、轉向支裂縫和三級微裂縫間的相互連通性要相對較好,其核心工藝模式為“適度密切割、多尺度裂縫強加砂、多級高效雙暫堵、全程裂縫穿層”。

2)多尺度立體縫網的診斷是目前尚待攻克的技術難題,尤其是各簇裂縫的非均衡延伸情況及轉向支裂縫的擴展動態情況,它關系到支撐劑的加入時機及多尺度裂縫的分級支撐問題,需進行廣域電磁法裂縫監測技術、基于水擊效應對多尺度水力裂縫幾何形態及復雜性的建模分析等研究。

3)建議開展多級逆向暫堵壓裂技術研究,并研制配套的速溶暫堵劑,將以往由遠及近的暫堵模式向由近及遠的暫堵模式轉變,同時將主裂縫的密切割轉變為轉向支裂縫的密切割,并研究提高轉向支裂縫與主裂縫的轉向角優化與控制技術,真正將多段少簇密切割方式向少段少簇密切割方式轉變,進而最大程度地實現降本增效的目標。

猜你喜歡
縫網加砂支撐劑
多級加砂壓裂工藝在致密氣儲層中的應用
水平井多簇支撐劑分布數值模擬
縫網結構與流體對頁巖導流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
粉煤灰陶粒石油壓裂支撐劑的制備與表征
榆樹林油田縫網壓裂工程因素分析
干濕循環下云南加砂紅土物理力學特性研究
FracproPT軟件在二次加砂壓裂模擬與施工參數優化中的應用①
油氣壓裂支撐劑應用進展及發展趨勢
體積壓裂水平井縫網滲流特征與產能分布研究
大慶油田利用縫網壓裂技術開采剩余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