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水稻集中育秧技術現狀與發展策略分析

2023-08-30 12:03孔令娟楊森汪永武潘廣元
安徽農學通報 2023年14期
關鍵詞:發展策略水稻

孔令娟 楊森 汪永武 潘廣元

摘要 本文從安徽省水稻集中育秧的發展現狀、主要方式、發展優勢、存在的問題、發展對策等方面進行論述分析,以期為全面推進水稻集中育秧技術提供借鑒和指導。

關鍵詞 水稻;集中育秧;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14-0017-05

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提高糧食產量、穩定糧食生產已成為重點關注的問題。安徽作為中部糧食生產大省、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水稻種植面積和稻谷產量居全國前列,水稻產能穩定,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2019年以來,盡管受洪澇、高溫、干旱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安徽省稻谷單產和總產仍呈現平穩態勢,但持續增產的難度逐漸加大。依靠科技主攻單產仍是當前和今后的主要增產途徑,而抓住育秧培育壯秧是提高水稻單產的首要環節,也是新時期安徽省落實增糧穩糧的一項基礎性、保障性工程。為此,筆者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安徽省水稻集中育秧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對技術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以期為政府決策和生產指導提供參考。

1 發展現狀與成效

1.1 集中育秧穩步推進,糧食安全供給得到保障

安徽省自2013年開始扶持水稻標準化集中育秧建設,集中育秧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并將該模式作為水稻關鍵生產技術進行大力推廣[1],克服了極端氣象災害頻發對育秧的影響,有效促進了安徽省早、中、晚稻穩定發展,單產持續增產,尤其是2017年以來在種植面積下滑的情況,連續6年總產穩定在1 560萬~1 680萬t(圖1)。據對合肥等10個地市的初步調查,建成有先進設施的育秧基地累計3 735家,主要依托種糧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實施,集中培育秧苗的秧盤數量達1.7億盤左右,占全省水稻機插秧面積的48%,有效推進了全省水稻機插秧技術高質量發展。

1.2 降低育秧成本,水稻種植效益逐漸提高

水稻集中育秧是利用現代化農業生產裝備、規范操作流程,進行育秧的一種規模集約化育秧方式[1]。經濟效益方面,集中育秧方式具有省秧田、省勞力、省投入,增產量、增效益等優點。通過對懷寧、霍邱、廬江等地水稻育秧方式成本的調查,集中育秧成本為2 373.25元/hm2,較分散育秧、直播田塊成本2 962.00、4 275.00 元/hm2,分別減少588.75、1 901.75元/hm2,平均增產750 kg/hm2左右,節本增收1 800.00元以上(表1)。社會效益方面,規?;杏碓谘砻缫圃院?,可種植蔬菜、食用菌、花卉等經濟效益較高的作物,不僅實現了“一棚多用、農棚農用”,綜合效益提升,而且為周邊小農戶提供了就業機會,增加了農戶收入。生態效益方面,水稻集中育秧不受降雨、溫度等天氣影響,可提前育苗、縮短周期、精準培育壯秧,尤其是早稻和再生稻頭季,避免3—4月低溫陰雨等不利天氣的影響,促進秧苗生長、促進培育壯秧,穩定種植面積。秧田集中管理,可降低因分散育秧使用的農藥和化肥對周邊環境的污染,還可減少水稻直播面積,顯著降低水稻直播田除草劑用量,有利于減輕農業面源污染[2]。

1.3 促進育插秧技術應用,機械化種植快速發展

因育秧移栽環節繁瑣,且育秧技術要求高、用工多,在很長一段時期部分農戶拋棄育秧移栽,導致粗放撒直播方式蔓延,而培育高質量秧苗、機械插秧是制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的薄弱環節。近年來,隨著土地經營主體和耕作方式不斷變革,土地快速流轉及規?;a不斷擴大,集中育秧攻克了傳統水稻生產育秧難的技術瓶頸,推動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快速發展,為安徽省現代農業建設和水稻生產提供了可持續發展模式。2022年,安徽省水稻機械播栽面積113.34 萬hm2以上,機械播栽率為46%,較2013年提升了10%以上。灣沚、天長等地機插秧率均在70%以上,其中灣沚區建有73座水稻標準化育秧工廠、31座育秧中心,配套建設18 萬m2溫室連棟大棚和12 萬m2普通二代棚,一次性育秧可保障約0.54 萬hm2大田機插。

1.4 助推生產方式變革,社會化服務能力有效提升

集中育秧技術要求高、操作系統性強,要求育秧主體具有豐富的生產經驗及較高的專業化能力。標準化集中育秧技術示范,助推了新型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快速發展和先進要素技術的應用,不僅有效破解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的現實難題,還前瞻性地回應了“誰來建設農業強國”“怎么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問題。通過實地走訪,開展集中育秧的鄉鎮均有新型主體將社會化服務覆蓋到水稻生產全過程,除開展育秧、插秧服務外,還延伸開展機整機收、病蟲害統防統治、烘干儲存、訂單收購等服務,推動新型主體產業化綜合能力的培育,進一步提升社會化服務能力。2022年,全省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主體總數為3.72萬個,位居全國第5位,共有458萬戶小農戶接受生產托管服務,服務小農戶面積1 206.67 萬hm2次。

2 集中育秧主要方式

水稻集中育秧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由具有豐富經驗且專業化程度較高的企業、水稻種植戶采用統一播種與管理的方法,進行集中培育秧苗,且育秧服務水稻大田面積不小于20 hm2。主要方式有以下幾種。

2.1 輕鋼結構廠房+連棟薄膜溫室育秧

利用現代智能化生產裝備,按照標準化、規范化的操作流程進行智能機械化播種和育秧管理的一種規?;?,但成本投入高。連棟薄膜溫室集中育秧減輕了早春倒春寒、低溫陰雨等惡劣天氣的影響,為秧苗提供適宜生長環境,達到培育壯秧、縮短育秧周期、提早移栽的目的,智能化生產管理、單次育秧服務規模大、經營能力強。適合早稻和再生稻頭季增溫提早培育壯秧,延長栽插期,顯著提高連棟薄膜溫室大棚的使用頻率和機械作業效率。據2022年初對全省集中育秧中心建設需求的調查,建設形式為智能化集中育秧中心需求的達72.5%。

2.2 輕鋼結構廠房/簡易播種車間+塑料大棚育秧

按照規范化的操作流程,半智能化作業進行流水線機械化播種,集中暗化后,集中轉運擺放到一定規模的塑料大棚集中育秧,安裝大棚噴淋水裝置,半自動化肥水管理。多采用單棟大棚,輕型鋼管作骨架組裝搭建、覆蓋塑料薄膜而成的長圓拱形的塑料大棚。該方式具有結構簡單、造價成本低的優勢,可以在正常播栽期集中育秧,有效避免低溫陰雨,降低病蟲害等不利影響,利于培育壯秧;相對溫室育秧,保溫抗強倒春寒效果差,作業效率、育秧服務規模有限及經營能力不強。據2022年初對全省集中育秧中心建設需求的調查,建設形式為大棚育秧需求的占22.7%。

2.3 輕鋼結構廠房/簡易播種車間+露地秧田育秧

按照規范化的操作流程,半智能化作業進行流水線機械化播種,集中暗化后,集中轉運到規劃的秧田露天育秧,以接油菜、小麥茬口的中稻為主。該方式成本低、方便快捷,但易受不利天氣影響,難以規范精準管理。據2022年初對全省集中育秧中心建設需求的調查,建設形式為露地育秧需求的僅占4.8%。

3 集中育秧發展背景與優勢

3.1 集中育秧是水稻種植模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集中育秧省秧田、省投入,秧苗素質好,適合高質量機插,十分有利于早稻、再生稻生產,是穩定雙季稻面積和提升水稻機械化生產的關鍵措施。從分散育秧到集中育秧,變供種為供苗,是現行農村土地經營體制下水稻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2013—2017年在全省開展了標準化育插秧試點建設,專項資金支持水稻育秧工廠建設;2022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實施“兩強一增”行動任務分解到各地,2023年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聯合開展全省水稻集中育秧設施建設項目實施,在落實中央政策30%的最高補貼標準基礎上,省財政對新建育秧中心給予適當補貼。引導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新建或改擴建育插秧中心,規范集中育秧建設標準,補齊水稻種植環節機械化短板,提高水稻機械育插秧水平。

3.2 集中育秧是促進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的有效紐帶

當前,水稻主產區不同規模種植大戶和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戶并存,種植規模少的散戶,因育秧田生產條件跟不上、技術服務指導顧不著,造成秧苗素質下降、達不到高產要求,限制了產量水平的提高。要培育出符合高產穩產要求的“葉蘗同伸”壯秧,需要有豐富生產經驗、科技水平和社會化服務能力強的新型主體去實施。專業、高效、規?;募杏砑夹g則可推進社會化服務組織去實現各種要素直接、緊密、有效結合的技術服務,是促進社會化服務技術提升最有效的紐帶和基礎,帶動農業生產適度規模經營。

3.3 集中育秧是控減直播稻等粗放種植的有力抓手

同一地區同條件下,育秧栽培產量比直播高100 kg以上;同時還可提高當地的農作物復種指數,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完全符合中國人多地少、耕地逐年減少的基本國情。因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老齡化加劇,農業生產精細化水平逐年下降,尤其在水稻生產上直播稻和麥套稻等粗放種植方式不斷蔓延。粗放撒直播的種子在大田處于無序狀態,導致水稻生育后期群體通風透光能力減弱,產量下降。為了控減水稻直播,各級農業主管部門采取了多種辦法,但仍然沒有很好地控制蔓延。集中育秧,除能滿足大戶自身的秧苗需求外,通過社會化經營服務,可為小農戶提供健壯秧苗,促使小農戶由直播改為機械化移栽,減少除草劑、農藥使用,避開不利天氣影響,增產顯著,實現增糧和增收雙贏目的。

4 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育秧建設成本高,部分依賴政策推動

集中育秧設備投入大、成本高,運行耗材費用高,需要持續性增加生產成本投入。據調查,高標準的聯棟大棚育秧工廠平均造價是普通育秧大棚的2倍,育秧秧盤、插秧機一般3年后需要更換,且農業機械維修難。對于部分建設主體來說壓力較大、風險較高。

4.2 集中育秧規模偏小,服務經營帶動力弱

目前,安徽省集中育秧主體主要是家庭農場和一般種植戶,其生產經營能力直接影響集中育秧能否順利開展,以及政策延續、秧苗供應、社會化服務等功能。經實地走訪調研,部分育秧主體因自身實力有限,導致其開展社會化服務的能力也十分有限,難以滿足小農戶的需求,經營難。公益性育秧主體主要是村民組織承建的,受育秧成本、農戶種糧積極性等因素影響,其所占比例小且持續生存能力弱。

4.3 育秧生產技術水平參差不齊

在水稻標準化育秧中,種子處理、播種作業、暗化催芽、秧田精細管理等都是影響秧苗的重要因素[3]。若播種流水工作效率與實際有差距,滿足不了播種量的需求,會影響播種和秧苗素質。移栽前煉苗大棚內溫濕度調節不當、保溫或通風不夠,遇到氣溫驟降驟升,水稻秧苗容易感染立枯病或秧苗徒長過高。育秧基質養分不足、營養不均勻,基質土用量不足,會導致培育出的秧苗參差不齊[4],甚至有成片死苗的現象。

5 集中育秧發展策略

5.1 強化政策引導,加大育秧建設扶持

各地政府相關部門可因地制宜引導專業化服務組織、種糧大戶等主體開展集中育秧大棚建設,發揮政策支持引導性作用,實施好集中育秧設施建設項目,明確建設內容、支持對象、補助標準等內容,積極為育秧主體落實項目申報,統籌各級財政資金及惠農補貼項目。建立集中育秧、機插等生產考核獎勵機制,列入各級農業主管部門年度工作考核,實行目標管理,嚴格風險防控。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力度,增設集中育秧保險類型,確保主體服務經營良好運行。

5.2 突出重點區域,適度發展規?;?/p>

按照“因地制宜集中發展、科技賦能提高效率、省工省時節本增效”的原則和“相對集中布局”的要求,以沿江、江淮、沿淮三大水稻生產區為主,選擇早稻、再生稻生產規模大或工作基礎較好的縣(市、區),重點推廣早稻(再生稻)集中育秧,穩定早稻生產,因地制宜有序擴大再生稻種植;在中稻主產縣(市、區),示范中稻集中育秧機插技術,以培育適齡壯秧為核心,以加快機插秧為重點,提高栽插質量,打好高產群體架子。加大宣傳,強化指導,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為規?;碇黧w提供技術支持,提高育秧水平和育秧效率,從而提高秧苗供應能力。

5.3 全盤統籌謀劃,提高設施綜合利用效率

對新型主體進行技術培訓和市場信息支持,進一步深入研究綜合利用技術,采取異質化利用推進模式,綜合利用好蔬菜大棚春季超過20 d的空閑時間開展集中育秧,達到“一棚多用”[5],以增加基地設施使用頻率。引導育秧主體在秋冬閑季節開展反季節蔬菜、經濟作物等種植,提高設施大棚綜合利用率和生產效益;選擇有實力、有意愿的企業合作,開展訂單生產,延伸產業鏈條,降低水稻集中育秧成本;確保育秧基地發揮可持續綜合效益。

5.4 培育新型主體,發展專業化農事托管服務

面對農村務農成本高、用工難等問題,培育和扶持育秧主體是推廣集中育秧技術的重中之重,引導種糧大戶等主體開展專業化集中育秧、機插等農事托管服務,鼓勵小農戶與有一定技術力量的新型主體聯合開展集中育供秧服務,建立健全“企業+合作社/大戶+基地”經營模式,鼓勵新型主體增強社會服務、生產運營能力[6],推行統防統治、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服務模式,提高集中育秧積極性和育秧水平,解決種糧成本高、機械化利用率低、用工難等矛盾,樹立集中育秧典型代表,形成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向其他種糧大戶等普及集中育秧技術,不斷壯大和提升集中育秧主體的數量和質量,提高集中育秧主體的專業化和社會化服務能力,進而帶動水稻集中育秧、機械插秧的健康有序發展。

6 結語

水稻育秧技術的改革已成為水稻栽培技術進步的先導和核心,安徽省水稻生產區域生產條件差異較大,實施集中育秧,可實現精準管理、培育壯秧,是高產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同時,集中育秧是解決雙季稻生產區“雙改單”、水稻直播等粗放種植擴大的有效手段[7],提高稻田復種指數,拓展早稻的早春溫光資源、提早播種育秧,為雙季晚稻爭取更多農時,是穩定雙季稻面積,促進水稻持續穩產高產的有力舉措和保障。

參考文獻

[1] 羅昆,曹鵬,鄢競哲. 湖北省水稻集中育秧技術的應用與展望[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20):3819-3821.

[2] 梁玉剛,周政,張利峰,等. 湖南省早稻集中育秧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稻米,2022,28(1):72-77.

[3] 張春喜. 水稻規?;杏砑皺C插秧配套栽培技術[J]. 江西農業,2018(14):10.

[4] 李杰,鄧建平,楊洪建,等. 江蘇省水稻機插集中育秧技術的發展與應用[J].中國稻米,2016,22(3):56-59.

[5] 劉依依,鄧龍飛,陳俊汶,等.漢壽縣“工廠化”早稻集中育秧發展現狀及對策[J]. 作物研究,2022,36(6):590-593.

[6] 仲兆萬,仲敏,何紅霞. 水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現狀與發展對策[J]. 大麥與谷類科學,2019,36(5):46-49.

[7] 張國良,楊洪建,鄧建平,等. 江蘇省機插水稻工廠化育秧的現狀、存在問題與展望[J]. 北方水稻,2014,44(3):74-76.

(責編:何 艷)

猜你喜歡
發展策略水稻
有了這種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鹽了
水稻種植60天就能收獲啦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樣實現機插
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建構中的作用與發展策略分析
在線視頻用戶付費的商業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識,促進學生體育競技能力發展
淺談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