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路徑

2023-09-01 13:51高燕
當代家庭教育 2023年14期
關鍵詞:融入路徑高中地理傳統文化

高燕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的精神財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中小學生是我們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將傳統文化進行滲透不僅可以讓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更好培養,還可以豐富學科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地理學科是一個地域性非常突出的學科,在教學中能夠很好地滲透地域傳統文化。本文將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角度出發,探討地理課堂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路徑。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中地理;傳統文化;融入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4-0098-03

新課標指出地理教師應當在課堂中主動滲透傳統文化,尋找融入路徑在教學中切實避免唯分數論以及照本宣科等現象的產生。高中地理教師不僅要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實際運用效果,還要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從傳統文化中尋找教學靈感,將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課堂,使學生建立和諧的人地觀念,形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正確意識,是地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區域認識素養和綜合思維水平,讓廣大師生認識到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在此基礎上探究運用策略,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和價值

(1)豐富課程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不同的傳統文化的內容、特點、表現形式以及分布規律都和當地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有關,文化產物如交通、飲食、建筑等,是人們長期開發和利用自認環境現實映射。在高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可以最大限度地擴充課堂的知識容量,讓學生開闊自己的視野,更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跟隨著教師的腳步開展認識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比如,在講橫斷山區地形時,如果能從藏族、獨龍族等的民族風情出發講地形特點,就能讓學生對“三江并流”這個世界自然遺產了解得更加深刻。從傳統文化出發探討高中地理知識可以讓傳統文化熠熠生輝,也可以讓地理課堂更加豐富多彩,二者相互融合,聯系緊密。傳統文化更為地理課程知識的學習提供了有效的載體,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傳統文化,認識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

(2)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

高中地理學科和傳統文化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高中生承載了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的任務,只有了解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并探究其文化淵源,才能更加有效地承擔起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在高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對地理課程價值的認知,提高學生的歸屬感、自豪感、榮譽感,才能承擔起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

(3)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提高學校教書育人水平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可以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可以讓學生在感悟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認識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民族精神、民族認同感。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便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地理課程教學活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地理學突出的地域性特點,承載著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學生在學習中可以感受不同地域、時代、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在地理教學中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在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要求。

2.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施策略

(1)開展傳統文化探索之旅,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地理環境和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地理環境會為文化的產生提供環境影響。傳統文化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的關系十分密切,在平時的學習中讓學生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傳統文化素材,并對素材進行加工,同學之間相互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在針對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搜集資料,可以是網上查找,也可以是自己的一些旅游照片,以小組為單元,對陜北的窯洞、北京的四合院、云南竹樓、蒙古包、客家土樓等特色民居等建筑進行分析,了解其建筑形成的原因,并聯系當地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狀況,掌握地理環境對城鄉景觀差異的影響。在課堂教學的最后環節,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元開展展示活動,對所收集的圖文資料以及其中蘊含的地理學原理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對各小組的體驗情況進行綜合性的評估,劃分A、B、C、D等多個等級。通過這樣的探究會讓學生對傳統民居文化體驗之旅印象深刻,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2)借助傳統文化的地域性特點,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類型繁多,除了民居、服飾、漢字書法、雕塑、中國畫,還有一些非物質形式的如風俗習慣、民歌戲劇、傳統節日等,每一種傳統文化的起源、內涵和形式都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都是當地地理環境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導入更多的傳統文化,引領學生描述其中的文化特點,結合該地區的地理環境特征,體會到地理環境對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這樣更能深刻地體會傳統文化直觀化、形象化、立體化的特征。例如,在針對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進行實踐探究時,就可以用陜北民歌中的部分經典民歌作為導入,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有這樣的描述“咱們見個面面容易,哎呦拉個話話難”,其歌詞的寓意源于黃土高原獨特的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在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進行探討,書本內容相對比較枯燥,如果從陜北民歌中尋找地理學習的靈感,并通過陜北人民的一些風俗習慣以及樂觀、豪邁、淳樸、善良的性格的產生原因進行深入探討,會更加容易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培養對該區域的認知能力。當然,教師還可以展示關于黃土高原地區地理環境特點的視頻資料來展現陜北人民創造出來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陜北民歌??傊?,要不斷地開展傳統文化藝術特征鑒賞活動,不斷地讓學生探究傳統文化與地區地理環境的本質聯系,才能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3)領略天人合一的中華文化精神,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

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便是人地協調觀,這是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所秉持的正確的價值觀念,二者有互通之處。天人合一的核心是人和自然應當是和諧共處的,人類應當尊重自然規律,順應天時才能做到天地人三合一,這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教師在帶領學生對區域可持續發展以及區域聯系、區域發展等內容進行學習時,可以讓學生領略天人合一的思想,甚至可以開展跨學科聯動,從歷史長河中選取相應的片段介紹傳統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人地協調的重要性。例如,在針對“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以都江堰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為例,帶領學生分析當時都江堰建設的背景以及該工程的設計原理。在深入分析以后,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到當地人遵循自然規律,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流域開發以及自然災害治理中,是如何遵循自然規律,實現人地協調的觀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教師在帶領學生領悟天人合一的中華文明精神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提高了傳統文化的融合效率。

(4)積極開設校本課程,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

地理學科所包含的內容繁多,且課程教學體系相對較為復雜,包括的課程內容較多,其中有一些便和地方傳統文化有密切的關系,但是篇幅相對較短。為了進一步弘揚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師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開發活動,開設具有當地特色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和教師都成為課程開發和實施的主體。校本課程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體現了多學科融合的特點,可以側重培養學生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素養。對當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進行深入考查,開發出符合學生發展的地方特色課程,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還可以弘揚和傳承地方傳統文化。例如,南京市某教師結合南京的特色設計了金陵文化體驗校本課程,引導學生實地考察金陵文化所蘊含的地理原理和地理問題,綜合探究金陵文化。推動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培養了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地域自豪感與榮譽感,還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

(5)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

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可以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意識,在進行傳統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可以采用這一手段將更多的傳統文化資料以視頻、音頻、圖片的形式進行介紹,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素養,讓學生主動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授課之前,師生可以進行更多的交流,了解學生的個人喜好以及地理學習的現狀,根據地理課堂教學的主題設計短視頻的主題,從影視作品中剪輯相應的橋段制作成短視頻,讓學生在課上和課下進行觀看。讓學生知道信息技術手段在學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鍛煉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水平,以此更深刻地理解課堂教學內容。為了進一步豐富地理課堂教學活動,可以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鼓勵學生動手搜集和傳統文化相關的視頻素材和圖片素材,到課堂上進行分享,以自己所擅長的形式進行呈現。比如,講到錢塘江大潮,教師可以組織當地的學生拍攝照片、視頻并配合音頻簡介的形式制作短視頻,在課堂上呈現。這樣更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各項基本能力,同時可以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6)巧借多樣傳統文化形式,豐富地理課堂教學內容

中華傳統文化類型多樣,有詩詞歌賦、書畫、民居、服飾、飲食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多樣的傳統文化,體現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依據教學內容,巧借不同的文化形式來豐富地理課堂。比如,詩詞是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還蘊含了大量的地理學原理和知識。地理教師在運用詩詞和成語開展輔助性的教學活動時,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地理課堂更有詩情畫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增加更多美的感受。例如,在學習“大氣圈與天氣氣候”等內容時,可以以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的“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為導入,還可以以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為導入提出相應的問題,為何山上的花開得晚?高山離太陽更近,溫度不應該更高才對嗎?讓學生在問題中激發求知的欲望,教師最后再說出最終的答案,既鑒賞了詩詞之美,使地理課堂更有詩情畫意,還能更好地解決地理問題,達到跨學科的知識融合。除了古詩詞,繪畫作品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其中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在進行地理課堂教學時,要借助書畫作品進行,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在講解喀斯特地貌時,可以以《桂林山水》為例,展示歷史上文人墨客對桂林山水的描述以及相應的書畫作品,讓學生領略到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此時二者已經融為一體,不僅豐富了課堂,而且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3.結語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已經融入地理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為高效課堂的構建以及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的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教學方法,比如,教師在引用古詩詞和成語時,要注重針對性、知識性和準確性,不要穿鑿附會,不要刻意引用,必須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進行運用,同時要體現出地理課堂的特點。從學生地理學科學習的需求出發來靈活地選擇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開發校本課程,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會極大地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亟待挖掘,相信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中,地理課程和傳統文化的融合將會大放光彩,學生將會承擔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地理教師將會竭盡所能地服務于課堂建設,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服務于傳統文化的弘揚工作。

參考文獻

[1]馮麗晶.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2(30).

[2]黃惇烽.地理核心素養下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課堂的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1(17).

[3]周健.高中地理課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J].吉林教育,2020(04).

猜你喜歡
融入路徑高中地理傳統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究
關于五大發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高職電氣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模式全過程路徑的探索
回歸生活實際的高中地理教學研究
關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提升的具體分析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實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課制作的相關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