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驅動下現代農業科技信息服務轉型升級模式研究

2023-09-04 19:12崔淑賢白凌燕張國棟
農業經濟 2023年5期
關鍵詞:科技農業服務

◎崔淑賢 白凌燕 張國棟

一、引言

現代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如何在創新驅動環境下進一步轉型升級、優化服務模式,面向全體受眾群體開展針對性、個性化、學科化的數智服務是當前科技信息服務隊伍的重要課題。筆者根據多年科技信息服務工作經歷,對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進展、存在問題做以闡述,探討在創新驅動環境下如何進一步轉型升級、優化服務模式、扎實推進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以為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部門和同行們提供參考。

二、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進展

隨著科技進步、信息化發展和社會化需求增長,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不斷完善和發展,在信息資源、系統平臺、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一)信息資源建設趨于成熟,信息服務平臺已經建立。以萬方數據、重慶維普、清華同方為引領的數字資源及服務平臺建設不斷完善、豐富和規范,打造了數字化、網絡化、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各領域的知識管理與知識服務產品體系。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引領建成了各級、各類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農業數字化圖書館,建成了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國家農業科學數據共享中心、農業專業知識服務系統和農知搜索平臺等,已為全國農業科技人員提供了專業化、系統化、集成化的知識服務,實現了資源整合、共建共享,推進了交流合作和共同創新。

(二)信息服務體系逐步完善,信息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圍繞農業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農業信息科技聯合攻關和協同創新,形成了三個代表性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即:以大學為主線的信息服務體系——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以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為主線的信息服務體系(NSTL);以農業科研院所為主線的信息服務體系——“全球農業大數據與信息服務聯盟”。同時已有江蘇等省建成了以省級農科院為核心、各市級農科院為聯盟的創新服務體系。隨著服務范圍的拓展延伸、服務模式的優化升級,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已經由個性化、學科化服務向基于大數據、云服務為核心的數智服務轉變。

三、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存在的問題

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歷經幾代人的努力,由簡單到復雜,由封閉到開放,由開放到共享,由被動變主動,由人工到智能,不斷創新發展,但依然存在供需不對稱、斷層服務等問題。

(一)供需不對稱服務。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是基于信息不對稱的服務,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決定了信息服務需求內容、手段、服務程度和服務范圍不同,當前我們的服務多數還不能完全依據個體需求提供飽滿的服務。由于產需對接機制不緊密、供需關系不平衡、利益機制不穩定等問題,造成了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及其服務產品價值不穩定、不確定,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人員的積極性及其服務行為。能否滿足需求和滿足需求的程度決定了服務及其服務產品的價值。

1.冗余服務?;诟偁?、生存和業務發展需要,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機構、服務人員推出了課題跟蹤服務、學科服務、文獻推送服務、知識服務等,在信息開放、共享環境下,大部分科技人員完全能夠通過研究基礎、開放數據、行業交流、個人學習等各種渠道掌握本學科發展趨勢和課題研究方向,不再需要諸如此類服務,造成冗余服務。

2.饑渴服務。對于基層農業科技人員,多數不具備海量的數字資源、便捷的服務系統和專業的數據分析隊伍,他們對于數據的需求更加強烈,對于服務的需要更多一些。而我們目前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往往忽略了這部分群體,他們渴望我們的數據分析服務、決策咨詢服務,而我們對他們的服務卻有限。對于一些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需要的發展趨勢分析、學科態勢分析、研究熱點分析等等深層次數據挖掘服務還沒有全面展開,一些機構和服務人員尚不具備服務條件和服務能力。

(二)斷層式服務。按照以往的學術發展、信息服務慣性,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部門和農業科技信息從業人員主要為兩個群體提供了服務,一個是農業科研機構、農業大專院校群體,一個是政府群體。相比之下,面向中等城市和市縣級科研院所、基層科技人員服務較少較弱,需要加大對其創新扶持力度,從而推動科技創新。

(三)服務支撐不夠。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依賴于海量的數據資源、完善的平臺服務系統和完備的信息基礎設施,這些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網絡維護、數據加工、系統設計等專業技術人才,是一項高成本的服務。目前多數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機構受限于財政支持和人才支持,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停留在基礎的表層的信息服務,同時農業信息服務對于數據挖掘和深層次服務遠不能適應當前科技創新驅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遠不能提供科學、專業、精準、智能化的信息服務。

四、創新驅動下現代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應堅持的原則

(一)創新引領原則。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是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動因素,在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機制體制創新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創新思維驅動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發展和轉型升級,開展科技信息服務供給側改革,堅持創新引領原則,以創新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模式、手段助推農業科技創新,形成良性循環,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二)需求定位原則。隨著網絡的發展、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數字資源的開放共享、大數據的鋪開和物聯網的發展,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需求人群和機構不斷擴大,除了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外,農業企業、農業推廣機構、農事團體和個體農事人員對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要求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必須堅持上下一體服務原則,既保證對高層次科研人員和各政府部門的學科化、專業化、個性化服務,又要保證基層科技人員的全面、基礎、個性化服務。因此,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以解決主體需求為核心,按需確立個性化、專業化的解決方案、服務形式及內容,堅持需求定位原則,不斷創新服務模式。

五、創新驅動下現代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扎實推進的優化模式

在創新驅動環境下,現代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在信息資源豐富可靠、平臺系統健全、人才資源充分的前提下,可進一步轉型升級,對接客戶需求,進一步優化服務模式,面向全體受眾群體開展針對性、個性化、學科化的數智服務。

(一)創新推動模式。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需適應創新形勢,改進傳統服務模式,轉型升級,向更高更深層次躍進,提供開放共享、快捷高效的服務,提供數據挖掘、態勢分析等深層次服務。尤其是對于創新水平較高的科研團隊和企業,采用助推式服務模式,推動團隊、企業多出成果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業科技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二)擇優提拔模式。在咨詢服務過程中,發現一些項目執行過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得到較為翔實的數據,但科研人員不會利用,不能科學表述其所做工作、取得成果、未來發展潛力等。對于這些項目和團隊,酌情采取擇優提拔式,幫助項目組將做得比較扎實的工作和數據整理加工并進行數據分析,提煉創新點,幫助其形成成果,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三)進村入戶模式??萍紕撔虏粌H孕育在農業基礎科學研究中,還孕育在生產、生活和生態中,既貫穿于理論研究、技術研究中,還貫穿于技術應用與推廣過程中。由于氣候條件差異和地域環境不同,基層單位、科技園區、農業企業、種養大戶的科研和科學種養過程中,更容易有創新成果,作為科技信息服務人員,應通過科技信息服務“進村入戶”的方式幫助他們發現隱藏其中的創新跡象,挖掘其創新技術和產品,推動其形成科技創新成果,實現科技創新。

(四)聯產聯農模式。以優質、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集約化發展為主線,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深入生產研發、加工儲藏、物流銷售等整個產業鏈,主動對接產業鏈各環節對科技信息服務的需求,構建科技信息服務供需聯結機制和大數據服務平臺,發現產業特色發展模式、質量提升技術及提升模式、聯農帶農模式,有針對性地提供專業化、社會化、便捷化的信息服務,也可通過信息技術支持、培訓指導、資源共享、品牌共建等多種方式,不斷探索產業創新發展和科技信息服務助力創新的聯結機制。

(五)聯企幫扶式。以推進農業企業科技創新為出發點,將農業科技信息服務貫穿于企業研發、技術推廣、科企共建、三產融合發展中,選擇重點、代表性的企業,建立推進企業創新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加快企業新產品、新技術、發明專利等成果的形成,促進成果轉化。

(六)一攬子服務式。針對科研團隊、科研機構、農事企業的專業特點、產品目標、未來發展需求,提供信息咨詢、決策咨詢、科技查新、信息技術培訓等基本信息服務,同時提供戰略分析、態勢分析、研究熱點分析等深層次數據挖掘服務,以一攬子服務模式保障有信息服務需求的團隊、機構、企業從立項、驗收到成果評價和轉化等各個環節都站在創新發展的前沿,提高成果創新性,保障成果產出率,進而推動農業創新發展。

結語:基于目前創新驅動發展背景和推進鄉村振興大環境,如何基于科技信息服務現狀和信息服務支撐情況,加大科技信息投入和支撐力度,轉變固有服務模式,創新服務機制,拓展服務深度和寬度,基于對象需求扎實推進全方位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是科技管理部門和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人員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猜你喜歡
科技農業服務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科技助我來看云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到“感動服務”
科技在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