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絲文化視域下國風趣緣群體的網絡文化實踐

2023-09-07 19:43簡鳳
新聞研究導刊 2023年13期
關鍵詞:粉絲文化國風青年

摘要:新媒體環境下,國風文化與粉絲文化之間產生耦合關系。在國家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國風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青年群體對新國風文化的消費潮流也引起了學界的關注。文章基于粉絲文化的視角,查閱相關文獻并結合參與式觀察的研究方法,探尋國風文化與粉絲文化之間的關系、作為傳統文化粉絲的國風青年群體在網絡中進行媒介文化實踐有何深層動因、這類國風趣緣群體如何開展網絡文化實踐等問題。

研究發現,國風文化作為一種具有中國傳統和民族特色的亞文化現象,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和追捧。青年群體首先基于個人情感訴求著迷于國風符號,其次在國家及平臺政策利益的驅使下錨定國風圈層,最后受根植于心底對民族文化的認同等三重因素影響,在互聯網平臺上開展多元的網絡文化實踐。從主動對國風影視進行討論評價到將國風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的展演,再到進行媒介內容的生產與創作,都體現出國風青年對國風文化的熱愛。但值得注意的是,消費社會價值觀念的消極導向及粉絲社群頻發的圈層對抗,都可能消解國風文化的真正內涵。文章旨在從該亞文化群體的網絡文化實踐中,窺探中華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新可能和新注腳。

關鍵詞:粉絲文化;國風;趣緣群體;青年;網絡文化實踐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3-0016-03

一、粉絲文化與國風文化的耦合

“國風”二字源于《詩經》,是指周王朝統治時期分封十五國的土風歌謠。如今提及國風,從字面意義上解釋即中國風,是指一種民族的、原創的文化風潮。盡管目前學界尚未給出具體定義,但是可以發現其蘊含著無所不包的魅力,能夠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地納入新鮮內容和元素,不斷完成自我重塑。

從十多年前的《百家講壇》到現在的漢服、國風仿妝,國風擁有了更加豐富的意象與元素,其散發的魅力也不斷吸引著更多的人。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傳統地緣、血緣關系紐帶的弱化,網絡空間中逐漸興起一類因興趣愛好而集結的趣緣群體[1]。在粉絲文化盛行的今天,只要某類人群表現出對某一文化、風格等的迷戀與認可,就極易成為粉絲。

當前,國風文化以其獨特的內涵和魅力強勢進入青年群體視野,網絡空間中也自發聚集了部分國風文化的粉絲。而囿于網絡使用習慣以及對新興事物接受程度的不同,國風文化愛好者以青年群體尤其以Z世代群體為主,2021年B站國風愛好者人數超1.77億,18~30歲人群占比約七成[2]。

與此同時,國風文化的形成、發展打破了以往研究對主流文化和亞文化的清晰界定[3],國風文化正從亞文化領域不斷靠近主流文化,與主流文化進行雙向的融合與互動。

二、國風趣緣群體文化實踐的多元動因

(一)共同興趣:以愛為名的情感訴求

共同興趣構成了趣緣群體的核心與紐帶,也決定了這一群體的邊界,即粉絲文化中的“圈子”。形成或融入“圈子”是成員互動及文化實踐的過程[4],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是否與群體成員有相同的興趣、能否建立情感共鳴。源于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國風趣緣群體愿意自發傳播國風文化、發掘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內涵。

青年群體對國風文化感興趣,首先是因為其符合青年的審美心理與精神需求。對國風文化的認識不應該囿于傳統文化,需要客觀認識到其是融入了現代元素或借助視聽技術進行創新性傳播的文化產物,具有新舊融合的特點[5]。而且國風文化彰顯的東方意蘊與網絡中各類低俗、同質化程度很高的內容形成了鮮明對比,清新脫俗的國風符號極符合現代年輕群體的審美趣味和興趣旨意。

在各類網絡平臺上,國風已經成為熱門興趣圈層,青年人通過話題討論、展示國風舞蹈、創作國風音樂、制作國風手工藝品等方式表達對國風文化的喜愛,展現自身的審美意識和價值追求。

(二)現實驅動:政策支持下的利益導向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背景下,互聯網平臺成為個人、群體和機構獲取利益的中介之物,資本想方設法將流量變現為資產,國風青年的媒介實踐也并非基于純粹的興趣愛好,也被貼上了商業利益的標簽。從中央多次下發文件強調要挖掘傳統文化基因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到《大魚海棠》《夢華錄》等國風大IP影視作品爆火,再到B站《二零一九最美的夜》跨年晚會強勢“破圈”,都有意無意地向資本市場發出了國風文化或將成為未來幾年流量風口的信號,因此各大平臺紛紛出臺相應政策扶持國風內容創作者。

與此同時,宣揚傳統文化也逐漸成為平臺獲取合法性的一種手段。青年群體中風靡的動漫、游戲等亞文化不斷靠近主流文化,甚至以主流文化進行自我表達時,通常意味著“越界”[6]。

各大文娛平臺紛紛將亞文化和主流文化進行黏合,推出眾多融合傳統文化元素,尤其以國風符號為主的亞文化產品,同時給予國風文化更多的支持。如抖音平臺“原創國風計劃”、今日頭條“國風計劃”、西瓜視頻“國風發現計劃”、QQ音樂和王者榮耀發起的國風內容創作活動。青年群體在洞察形勢的基礎上錨定國風文化這一文化圈層進行內容創作,以獲得平臺的流量傾斜,提高內容視頻曝光度,從而吸引資本的注意,獲得經濟收益。

(三)價值歸屬:附著潮流中的文化認同

國風文化從興起到被接受,再到引領時尚潮流,折射出國民日漸增強的文化自信。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振興傳統文化力度的不斷加大,年輕一代有了更多接觸、了解國風文化的場合和機會,青年群體的文化自覺逐漸增強,對國風文化也展現出更加濃厚的興趣和更強的文化認同。

群體依靠共同的情感紐帶來實現群體的情感穩定和個體的能量聚集[7]。Z世代成長在國家強盛的年代,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也遠遠高于其他代際群體。近年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影響力不斷增強,這引發了西方社會的恐慌,西方媒體不僅在國際社會通過輿論宣傳抹黑中國,還在經濟上打壓中國。西方引發的熱點事件不斷撩撥青年群體的底線,如中美貿易摩擦等。這些事件的反向刺激激發了青年群體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認同感,其在網絡空間中不斷聚集,最終形成強大的聲勢力量及情感共同體,支持傳統文化、國潮國風的呼聲空前高漲,國風青年順勢而動,在網絡空間中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實踐。

三、國風趣緣群體的多元文化實踐

(一)言說:參與言語互動傳播

互動儀式能不斷產生情感力量,并進一步形成組織信仰、組織思想、組織道德及組織文化基礎[8]。在技術賦權的互聯網時代,網絡彈幕可以營造“缺席的在場”,無數彈幕在方寸大小的手機界面中瞬時噴涌,彈幕不僅包含對節目的看法,同時凝聚著青年人對國風文化由內而外的喜愛,國風青年們通過彈幕一次次助推傳統文化“破圈”。

河南衛視2021年春晚《唐宮夜宴》在B站一經播出就引發網友集體討論,國風愛好者更是從歷史文化、服化道具等角度給出專業評價,與之相關的各類詞條數十次登上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熱搜榜,擴大了國風文化的傳播影響力。

當前,從妝容服飾到音樂舞蹈,以國風文化為內核的眾多國風粉絲群體形成。粉絲圈內部、粉絲圈之間相互連接,并就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不同觀點相互碰撞,形成了獨立于主流文化之外一種小眾的、另類的文化[9]。

微博平臺上,在人民日報發起的大型話題#這就是中國風#的討論區,國風青年積極發布國風作品,并進行點贊互評,話題閱讀量破70億,討論次數超250萬,其中不乏一線明星和其他“意見領袖”。

種種跡象表明,國風早已不是圈地自萌的文化,而是以越來越主動的姿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青年群體對國風文化的評價實際上在無形中擴大了國風文化的影響力,每一次的點贊、轉發、評論都會吸引更多朋輩群體的關注,為國風文化傳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二)行為:表象上的行為認同

行為認同指的是青年通過自身的實際行動表現出來的對國風文化的認可、接受和踐行[10]。拉斯韋爾在5W傳播模式的傳播效果中提到傳播活動能夠導致傳播對象認知、態度和行為的變化[11]。

國風青年群體不只在認知和態度層面對國風文化表現出明顯的興趣,而且熱衷將國風融入日常生活展演和行為舉止中。

從服飾來看,對國風青年來說,漢服是不可或缺的,其以日常身著傳統民族服飾的方式讓不同年齡段的人直觀感受到中國傳統服飾的魅力。此外,以李寧為代表的企業,將傳統文化與時下潮流結合推出的“國潮”服飾也成了青年群體關注的對象。

從收視熱度看,無論是國風短視頻、國風紀錄片還是電影,近年來的熱度都居高不下,吸引了不少資本的關注。

從消費偏好看,在文創產品不斷占據青年消費市場的背景下,青年群體購買國風文創產品的熱情高漲,并通過文創產品表達自身個性,從辦公用品到家居再到食品等,不同形式的國風文創深受青年喜愛。

總之,國風青年通過一系列行為表達對國風文化的支持與傳承,他們不僅是小眾文化的支持者,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三)生產:深化內容創意表達

詹金斯在《文本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中提到了“參與式文化理論”[12]。早在電視媒介時代,粉絲就已不滿足于被動地消費電視文本,而是主動地、以參與的姿態融入傳播過程[13]。

年輕人對國風的喜愛不僅停留在視覺觀賞和精神愉悅的層面,他們還熱衷生產國風內容。尤其是當下短視頻成為流行的表達方式,被國風文化吸引的年輕人希望通過短視頻主動表達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部分國風愛好者則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文化追尋,以專研之精神還原歷史文物、朝代妝容,將抽象的文化精髓轉化為更加具象逼真的傳統手藝。數據顯示,2020年B站國風新青年達9603萬,5年來覆蓋人數增長20倍以上,國風視頻創作同比增長331%[14]。

作為亞文化和二次元聚集地的B站,成為國風文化面向大眾的重要平臺[15],B站的年輕用戶對國風文化類視頻表現出巨大的創作熱情,由此吸引了眾多國風視頻創作者駐足。B站深度國風愛好者“老八捌”致力于在網絡平臺中傳播國風文化,其發布的多條視頻多次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香云紗、纏花等手工制作服裝飾品,并配合古風妝容,向青年群體展示了傳統文化的燦爛多姿。

在傳統文化不斷走向海外的進程中,國風青年用雙手將傳統文化推上了更大的舞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郎佳子彧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制作面人郎,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憑借手藝將小面人捏進了大會堂,其與摩洛哥親王的互動也成功“出圈”,讓面塑以別樣的方式走進了年輕人的視野。

四、結語

不可否認的是,國風文化對青年群體的審美及價值觀起到了正向作用,但是在消費文化占據主導、飯圈文化盛行的今天,也應當警惕可能面臨的現實問題。一些對國風文化知之甚少的青年在利益驅使下強行入圈,披著傳統文化的外衣大肆傳播庸俗、諂媚的低質內容,致使偽國風內容泛濫,進而影響青年對國風文化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認同。另外,國風文化本身具有的包容性使其涵蓋了廣泛的粉絲圈層,各圈層之間有正向交流,但在畸形價值觀的引導下,各類飯圈運動也可能導致圈層對抗,消解國風文化的真正內涵。

總之,國風趣緣群體開展的文化實踐雖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但也要正視和反思面臨的問題,真正在海內外弘揚國風文化,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參考文獻:

[1] 蔡騏.網絡虛擬社區中的趣緣文化傳播[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21(9):5-23.

[2] bilibili年度國風數據報告[R].嗶哩嗶哩,2022-02-14.

[3] 高丙中.主文化、亞文化、反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變遷[J].社會學研究,1997(1):115-119.

[4] 李鈞鵬,茹文俊.虛擬空間中的共同體:對“JK制服圈”的虛擬民族志研究[J].青年研究,2023(1):69-80.

[5] 李江靜,黎曉琳.國風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與運用[J].思想教育研究,2022(2):92-96.

[6] 季芳芳,孫萍.游走于邊界之間:青少年國風文化的多元建構[J].中國青年研究,2020(6):96-101,113.

[7] 谷學強.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網絡表情包的情感動員:以“帝吧出征FB”為例[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8,71(5):27-39.

[8] 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6.

[9] 毛湛文,李泓江.“融合文化”如何影響和改造新聞業?:基于“新聞游戲”的分析及反思[J].國際新聞界,2017,39(12):53-73.

[10] 佐斌,溫芳芳.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認同[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2):175-187.

[1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 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50-51.

[12] 亨利·詹金斯.文本盜獵者 :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25-47.

[13] 胡安冉.移動傳播背景下文化類視聽節目的空間表達研究[D].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22:36.

[14] 溫夢華,畢媛媛,董興生. Z世代演出消費進入2.0時代國風成年輕人生活方式[N].每日經濟新聞,2022-03-15(10).

[15] 夏天一,姜琳琳.深度參與·融合敘事·記憶復現:嗶哩嗶哩2023年拜年紀評析[J].當代電視,2023(3):44-48.

作者簡介 簡鳳,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

猜你喜歡
粉絲文化國風青年
國風·陳風·月出
煥活青花瓷國風之美
尋找“國風少年”
打破現實與幻想的壁壘
蜘蛛與海星
讓熒光棒為自己揮舞
國風
傳播儀式下粉絲文化認同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弘揚雷鋒精神與轉型期高校校園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