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家庭教育策略

2023-09-07 04:11紀元
黑龍江教育·小學 2023年2期
關鍵詞: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青少年

紀元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競爭壓力的加大,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更關注青少年的學業和技能,忽略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最終導致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呈現出諸多問題?;诖?,本文提出樂于溝通,營造良好家風;以身作則,發揮榜樣作用;著眼需求,培養豐富情感;善于傾聽,走進心靈深處四個家庭教育策略,以期更好地發揮家庭教育作用,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策略

青少年時期正是人一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會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青春期生理發育會對青少年心理產生巨大的沖擊,導致其情緒沖動易變,此時的青少年心理多變復雜,敏感脆弱,極易出現厭學、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有報道顯示:“目前青少年有心理異常表現的占35%,其中,初中生占15%,高中生占20%,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占20.5%?!币虼?,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健康急需被重視,應得到特殊關注。在此過程中,家庭教育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正確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礎條件。

一、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時期是其自我意識快速成長的時期,這一時期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對青少年的心理成長非常重要,這一時期也是其與父母矛盾沖突最多的時期,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使青少年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正確的心理認知,健全的人格,擁有穩定的情緒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使其心理得到健康發展。相反,不當的家庭教育會極大地影響親子關系,導致青少年出現各種心理問題,使其心情壓抑,情感封閉,甚至性格扭曲,進而影響青少年的個人發展。

國內外大量事例和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環境和不當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青少年的心理行為異常,甚至走向犯罪。著名心理專家郝濱曾說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1]。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健康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中國有句俗語“家是心靈的港灣”,很好地詮釋了家在人心理上的重要作用,青少年時期在心理上尤為需要家庭的溫暖和關愛,有家庭的堅實力量做支撐,有助于青少年形成陽光樂觀的性格,擁有堅強豁達的生活態度。因此,家長要重視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學做智慧父母,/確保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

二、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誤區

(一)管控力度過強,親子矛盾頻發

臺灣翰林云端教育學院以《世代教育大調查》為題,針對多個家庭進行了一場教育的問答,揭露了父母與子女之間代際教育傳遞的問題,真實地讓每一個父母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家長的父母對他們童年時代的管制和不信任在他們心中留下的印記,直到其為人父母依然沒有釋懷。但他們卻正在對自己的孩子做出這些讓他們傷痛的做法。在調查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家長的“為你好”的心態:“因為我吃過虧,所以知道他怎樣做會更好”“我覺得自己不夠優秀,希望孩子更優秀”。但這些都是家長的要求和期待,于是家長對孩子的愛變成了我“要你做”“為你好”。比如,家長要孩子按規定時間完成作業、要孩子規定時間讀書、限制孩子看手機和平板、要求孩子考試成績要好,等等。然而,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思想和意志,尤其進入青少年時期,孩子有強烈的“做自己”的意愿,勢必會在學習和生活中與家長產生各種矛盾。

(二)言傳多于身教,教育收效甚微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總是用自己的經驗和經歷去對孩子進行說教,以為這就是教育孩子,并且希望通過一味強調自我的觀點和感受改變孩子,使其能夠滿足自己的期待,這種想法其實是大錯特錯的。盧梭說:“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毙睦韺W上做過調查,說教對一個人的影響只有7%左右,情緒對一個人的影響是38%左右,而身教對一個人的影響是55%左右。孩子是以家長為榜樣的,一個喜歡看書學習的家長,孩子也會跟著學,而很多家長在實際生活中卻剛好相反,要求孩子每天讀書學習,自己卻天天看手機、打游戲,對孩子的要求和建議,自己做不到,一味地跟孩子講道理,要求孩子做到,其結果必然使孩子逆反,難以信服。

(三)心理關懷不足,情緒問題累積

當今時代,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長都很重視孩子智力方面的教育,卻不太重視孩子的心理感受。如果家長過分關注孩子的成績,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就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當孩子內心的不良情緒越積越多時,心理穩定性就會越來越差,不僅容易產生情緒問題,可能還會引發一系列學習上、行為上和心理上的問題。家長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孩子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才能有心情、有精力和高效率地完成學習任務。家長只有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培養和支持孩子自主自律,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獨立走向社會,面對未來。

(四)忽視傾聽訴求,孩子內心孤獨

2018年9月,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牽頭開展的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顯示,有部分青少年報告家長不尊重自己[2](見表1)。

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很多孩子傾聽的訴求沒有被滿足,可見,家長日常的教育行為給孩子造成委屈、被忽視、不被尊重、不被允許等心理感受,這些心理感受日積月累,會讓孩子關閉心門,不愿與父母交流,甚至出現自卑、自閉等心理問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問題,他們迫切希望向自己信賴的人傾訴,排解壞情緒,但遺憾的是,孩子最信任的父母卻往往不能作為傾訴的可靠對象,家長看不到孩子的心理需求,這常常會讓孩子感到很孤獨。

三、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樂于溝通,營造良好家風

隨著《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實施以及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普遍提高。但隨之而來的也帶來了教育的焦慮和困惑,尤其是孩子進入小學高年級之后,家長時常會因其學習成績、手機游戲、生活習慣、交友及衣著打扮等方面與孩子產生各種矛盾,使得家長和孩子都為此而煩惱,苦不堪言。一部分家長開始學習各種教育理念,翻看各種教育書籍,掌握了很多教育方法,但當家長用這些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的時候,發現并不能夠靈活應用,孩子還是不配合,有很大抵觸情緒。歸根結底,主要原因是這些家長只是做了知識的收集者和搬運工,而不是知識的實踐者。家長把教育的目光只放在了孩子身上,而自己本身沒有改變,沒有自我成長。

以玩手機為例,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玩手機,就會立即憤怒,甚至沒收孩子的手機。而家長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受到了“玩手機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的固有思維模式影響,并因此產生了憤怒的固有情緒模式,進而有了沒收孩子手機的行為模式。正所謂認知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結果,固有模式是每個人在其成長過程中有意識與無意識累積形成的,根深蒂固,改變絕非易事。一方面,家長要有自我成長意識,不斷學習,建立終生成長的思想理念,家長可以通過系統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改變思想認知;另一方面,家長從“知道”到“做到”,需要刻意練習,刻意練習就是有目標,有計劃,有反饋,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通過長時間刻意練習能夠改變家長的固有思維模式,固有行為模式,固有情緒模式,進而達到從“知道”到“做到”,真正實現自我成長,只有父母改變了,才能真正增長教育智慧,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擁有融合的親子關系,使青少年健康成長。

(二)以身作則,發揮榜樣作用

如前文所述,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用自己的經驗和經歷去說教就是教育,并且希望通過一味強調自我的觀點和感受改變青少年的行為,但事實上說教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微小的,而如何做對一個人的影響才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

20世紀初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在《兒童教育講座》中曾說過:“您自己的行為,是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東西。不要認為,只有當您與孩子談話,或教導他,或命令他的時候您才在教育孩子”,“在您生活中的每一時刻,即使您不在家的時候,您都在教育著孩子”,可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以身作則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會對青少年的性格和品行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父母要放下對孩子的焦慮和期待,教育孩子不是把孩子培養成我們想要他成為的人,而是用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的過程,只有父母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三)著眼需求,培養豐富情感

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永遠是優先關注青少年的心理感受,促進其自主動機的發展。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兩位心理學教授愛德華·德西和理查德·瑞恩通過近50年的研究,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有三大基本需求:勝任需求、自主需求和聯結需求,分別對應的是能力感、自主感和關愛感。能力感是我覺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自主感是我發自內心愿意做某件事;關愛感是覺得做某件事時有別人支持。

這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與一個人的內驅力密切相關,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感到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情,并且做這件事情的意愿是發自內心的,也有人支持的時候,就會愿意去行動。因此,家長要在日常的言行中不斷給青少年的三感加分,培養有內驅力的青少年。首先,父母要看見青少年言行背后的感受和情緒,他們最渴望的是被父母看見自己的感受和情緒,看見真實的自己,青少年的關愛感就得到了滿足;其次,家長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用相同的視角去感受,理解并同理青少年的想法和行為,培養他們獨立自主,而不是用固有的標準和道理去評判和矯正、監督和控制青少年;最后,青少年的能力是一點點培養的,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和智慧,在生活中不斷鼓勵和賞識,讓他們的能力感逐漸獲得滿足。只有家長不斷地給青少年的三感加分,青少年才能自驅式成長,從“要你做”變成“我要做”。

(四)善于傾聽,走進心靈深處

俗話說:“一雙善于傾聽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睂W會傾聽是家長的必修課,是建立良性親子關系的必要手段。積極傾聽的內容包括:聽到孩子的正向動機;傾聽孩子的情緒狀況;傾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和需要。在孩子有消極情緒時,真正成熟的父母,會先去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感受,解讀孩子的想法,說出孩子的感受,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意見、判斷和感受充分表達出來,引導孩子訴說,使其釋放情緒,理清思路,繼而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這一過程中,家長注意不需要表達太多意見、判斷和感受,不要把傾聽變成說教。只要家長能夠真正做到積極傾聽,而不是教導,與孩子的情感鏈接就會迅速增強,這樣能夠有效加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愛和信任。

父母與青少年子女其實是相互的滋養,父母應該努力給青少年營造一個友善、和諧的充滿愛的成長氛圍,基于愛和尊重,分享而不教導,邀請而不要求,關懷而不干涉,尊重但不放縱,與青少年之間建立有品質的鏈接,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青少年才能擁有健康的心態,愛自己,愛他人。

參考文獻:

[1]方藝.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指導方式的探究[J].幸福家庭,2021(9).

[2]靳曉燕.你是合格父母嗎超兩成孩子反映家長不教安全知識[J].科學大觀園,2019(15).

課題項目:2022年度吉林省青少年發展研究計劃“吉林省青少年身心健康家校合作策略研究”(2022jqy-096)

見習編輯/張婷婷

猜你喜歡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少年發明家
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初中生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幼兒教育改革進程中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