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2023-09-07 19:43孫淑萍
中國軍轉民 2023年8期
關鍵詞:當代價值馬克思

摘?要: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內容包括: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生產資料私有制是社會貧富分化的主要根源;共同富裕的實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馬克思揭示資本主義本質及其運動規律,使其共同富裕思想表現出人民性、制度性和漸進性特點。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為深入理解當代中國的共同富裕本質內涵提供理論依據,為解決我國社會主義矛盾提供行動指南。

關鍵詞: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當代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更加重視“共同富?!眴栴},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把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落到實處,使其思想在偉大實踐中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所以,研究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能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推進共同富裕的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一、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雖然沒有明確闡述“共同富?!?,但是他們在剖析資本主義舊世界時,卻始終堅守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探討著對未來社會的設想。

(一)發達的生產力: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從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看,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提出:在未來的新社會制度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1]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推動人的發展的最主要因素,為共同富裕的發展創造堅實的物質條件。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兩個決不會”思想,進一步強調生產力對社會形態更替起著決定性作用。當前人類社會劃分為五種社會形態,無論何種社會形態,其生存和發展都建立在生產力發展之上。因此,只有社會生產力足夠發達,社會的物質財富才能得到積累,人們的消費資料也將“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不僅滿足社會成員物質資料的生活需求,也為社會成員的精神生活提供經濟支持,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并最終實現生產力發達的共同富裕。

(二)生產資料公有制: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

在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上,馬克思揭露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差距的根源在于生產資料私有制,這也是產生一切罪惡的源頭。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通過剝削工人和占有剩余勞動不斷增加財產,而無產階級卻是相對貧困。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沖突產生于資本主義制度自身所固有的矛盾,而以生產相對過剩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危機層出不窮,對社會生產力造成嚴重破壞,從而導致社會貧富分化。資本家為了彌補經濟危機帶來的損失,通過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增加對雇傭勞動者的剝削,從而滿足資本家最大限度地追逐剩余價值。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盵2]把資本主義私有制轉變為生產資料公有制,這將會給所有人提供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促進社會全體成員真正共享。

(三)循序漸進的過程:共同富裕的實踐

從共同富裕的實現進程看,馬克思認為,達到共同富裕要經歷社會主義階段的過渡,并且這個過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按照歷史發展規律,人類社會經歷五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原始社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初級社會形態,在這個階段,生產力極低,社會發展極其緩慢,并沒有達到共同繁榮的先決條件。在奴隸社會,隨著社會分工的產生,人類出現被剝削行為,同時也存在階級斗爭和等級制度,貧富差距變大,在這個階段共同富裕絕不可能出現。到了封建社會,以私有制為主,社會勞動生產率有了較大提高,但是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和階級剝削的社會性質并沒有發生變化,在當時人們所追求的“大同社會”不過是一個理想社會,并不能真正實現。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主義生產要素得到自由,工業革命崛起,極大推動了生產力發展,但伴隨著資本主義的日益發展,剝削本質逐步顯露,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共同富裕無從談起。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生產力與物質都得到巨大的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大大提高,社會成員關系平等而自由,全人類的共同富裕也將真正實現。

二、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特征

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對未來社會的憧憬是建立在無產階級基礎之上,它汲取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并呈現出人民性、制度性、階段性特點。

(一)人民性

人民性是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首要特征。馬克思切實關注人的發展,從費爾巴哈關于人的論述著手,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首先提出人的全面發展,并把其作為社會發展的目標,這也是共同富裕理論的價值取向。馬克思認為,人類自由全面發展一開始就表現為人類勞動能力發展,也就是人類體力與智力全面統一的發展。在社會生產力日益發展的條件下,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類的體力與智力才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人類自身才能不斷完善與發展,進而達到自由發展與全面發展良性互動的狀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既表現為個人,也體現在社會全體成員上。社會發展已不再是以部分人的成長為代價,人類和社會是通過互相促進而達到共同成長的。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以“以人為本”為起點和歸宿,高度契合了人的全面發展思想。

(二)制度性

制度性是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特征。資本主義因生產資料私有制而導致貧富分化,使無產階級認識到要建立新的社會制度,就必須奪取國家政權。在新的社會制度中,有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和富足的物質產品,所有勞動者都可以享受到社會物質財富。除此之外,實現共同富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分配制度。馬克思認為,所有制決定分配結構,進而決定收入的公平性,而社會主義公有制又保證社會分配的公正性。資本主義制度中,資本主義分配起源于資本原始積累。資本家利潤由勞動者創造,但是資本家卻以工資形式掩蓋剝削勞動者的經濟現實,并通過工資、利潤和地租方式把它分配到生產社會產品過程中的參與者,這就是資本主義的分配方式。但這種分配實際上非常不平等,它導致貧富之間的不公平,未能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按勞分配方式是對資本主義分配方式的超越,對未來社會的分配方式也更加強調公平正義,分配制度也將由按勞分配轉向按需分配,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和精神的需求,進而達到共同富裕。

(三)階段性

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呈現出階段性發展特征。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提出要把共同富裕的實現過程劃分為兩個時期,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經過兩個性質完全迥異的發展階段,這兩個階段構成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社會主義社會的萌芽始于資本主義社會。受生產力制約,馬克思把按勞分配原則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分配方式,但是按勞分配未能徹底消除商品經濟與階級,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不平等現象。而在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已高度發展,三大差別也不復存在,同時,原有的社會分工已被徹底消滅,并通過生活資料按需分配實現個人的自由發展,使勞動變為“生活的第一需要”,從而使所有的人真正“共富”起來。

三、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對于促進我國共同富裕發展有著重大的理論指導與實踐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人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來源

1.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源泉

毛澤東在我國建國后,首次提出“共同富?!边@一概念。毛澤東認為,要達到共同富裕就必須具備制度條件,唯有推翻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領導人民進行“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斗爭,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為中國人民追求共同富裕打下堅實的基礎。建國之初,由于生產力水平較低,毛澤東通過“三大改造”,組織領導人民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制度,開創了共同富裕的新局面。同時,毛澤東也積極帶領廣大民眾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糾正人民公社運動的平均主義時,多次倡導在社會主義社會堅持按勞分配原則。按勞分配雖然現階段不可能完全廢除,但是它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毛澤東在中國共同富裕實踐中,繼承了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公有制原則,又為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石。

2.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源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政策開始在我國推行,鄧小平把馬克思、毛澤東共同富裕思想作為理論基礎,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共同富裕的理論。馬克思強調生產力的重要性,鄧小平在這基礎上進行創新,第一次明確提出把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貫徹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結合統一起來,這一主張具有很強的科學性。鄧小平深知共同富裕的實現絕非一日之功,他堅持毛澤東分配思想中的共同富裕目標,開創出一條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富的道路。

十四大后,江澤民進一步推動馬克思的共同富裕思想,將共同富裕的目標理解為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同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又表明我國共同富裕就是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為了縮小貧富之間的鴻溝,江澤民提出的分配制度體現了社會主義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基本理念。

胡錦濤繼承了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人民性特征,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并從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發展角度進一步完善共同富裕理念,使之更加適應我國的發展。在解決效率和公平的問題時,胡錦濤突出效率與公平并重,并將走向共同富裕置于優先地位。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經過多年奮斗,我們歷史性破解了絕對貧困難題,階段性完成了改革開放之初黨作出的共同富裕歷史諾言。十八屆五中全會期間,習近平吸收前人共同富裕思想后,提出“共享”理念,這是對共同富裕的又一次發展與創新。習近平在十九大上充分認識到當前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形勢和主要任務,制定時間表和任務圖,把共同富裕作為在新時代檢查我們經濟發展成果的試金石。習近平也多次提及“中國式的現代化”,深刻揭示出有別于西方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本質及其特征,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實現共同富裕的藍圖,指明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

(二)解決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行動指南

1.共同富裕是物質與精神生活統一的全面富裕

“精神富有”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第一次明確提及的概念。馬克思認為,美好生活包含物質生活的經驗和精神生活的充實,二者同等重要。全面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穩步推進共同富裕,對適應我國當前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共十八大后,習近平提出“中國夢”,開辟了中國人民前進的新路,而中國夢的實現,則是兩個文明的平衡發展、互相促進的產物。一方面,人的物質生活構成人的精神生活之本,又為人的精神生活發展提供有利條件,進而影響著物質生活能否更好的滿足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精神富有在物質富裕中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是當前的緊迫任務和必由之路。人民若想過上美好生活,物質食糧與精神食糧皆富足,而共同富裕則突出了二者的統一性。

2.在協調發展理念下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關于未來社會的構想中沒有專門探討協調發展,但是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蘊含了謀求協調發展的思想。新時代的協調發展理念創造性應用了馬克思主義的協調發展理論。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的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3]而區域與城鄉發展不均衡則是“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主要體現。在內涵上,“共同”需要破解發展失衡,“富?!毙枰平獍l展不足。在新的歷史階段推進協調發展,需要在共同富裕進程中找到一條均衡、和諧的發展道路。一是要注重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對共同富裕的促進作用,增強地區綜合發展的能力;二是通過城鎮化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協調發展,提升城鄉一體化程度,進而減少城鄉居民貧富差距。解決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均衡問題是新時代賦予協調發展的歷史使命。為此,要在新時代解決發展失衡難題,就必須毫不動搖的堅持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以協調發展理念為前提促進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4.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

[3]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9(002).

(作者簡介:孫淑萍,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歡
當代價值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一個半世紀后的卡爾·馬克思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井岡山精神的當代意義
淺析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新形勢下正確認識毛澤東思想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