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肢位擺放管理對腦卒中偏癱側肩關節僵硬、疼痛改善及肌力恢復的影響

2023-09-08 08:12顧志鈺薛梅何建芳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23年16期
關鍵詞:良肢偏癱肩關節

顧志鈺 薛梅 何建芳

常熟市第二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 215500

腦卒中作為神經科常見的急性腦病,其發病率與病死率較高,且75%左右治愈者存在不同程度肢體功能障礙〔1〕。偏癱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并發癥,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影響其日常生活與工作能力〔2〕。因此,盡早開展康復護理有利于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提高康復質量。良肢位擺放管理為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中極重要的內容之一,主要是指導患者休息時采用科學合理的體位,以減少肌痙攣出現頻次,減輕患者疼痛,提升療效,促進肢體康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3〕。近幾年,有學者發現良肢位擺放管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應用效果較好,可增強患者大腦可塑性,預防肢體痙攣,減少致殘率〔4-5〕。為進一步提供該護理方法的臨床應用數據,本研究探究良肢位擺放管理對腦卒中偏癱側肩關節僵硬、疼痛改善及肌力恢復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常熟市第二人民醫院就診的84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納選標準:①符合腦卒中偏癱診斷標準〔6〕;②年齡>18歲;③首次發??;④神志清楚,病情基本穩定;⑤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病情不穩或急危重癥者;②既往存在腦卒中病史且有肢體偏癱后遺癥者;③惡性腫瘤者;④存在嚴重心、肝等臟器疾病者;⑤有明確精神疾病者;⑥意識障礙者。按照隨機數字表設為常規組與研究組,各42例。常規組男27例,女15例;年齡36~84歲,平均(63.01±5.47)歲;疾病類型:腦梗死30例,腦出血12例;偏癱部位:左側18例,右側24例。研究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36~86歲,平均(61.95±5.83)歲;疾病類型:腦梗死28例,腦出血14例;偏癱部位:左側20例,右側22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常規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為病情監護、飲食護理、健康宣教、用藥指導、心理干預等,并以患者實際情況為依據指導其進行相應康復運動鍛煉。研究組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良肢位擺放管理,具體如下:①成立管理小組:組長為總護士長,組員為醫師1名、護士長4名、護士8名。②制定良肢位擺放管理計劃:組員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臥床體位現狀進行詳細調查,并分析擺放過程中常見問題及發生原因,同時通過數據庫查找相關文獻,以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計劃方案。③實施良肢位擺放管理方案:以文獻及臨床實際情況為依據科學繪制健側臥位、患側臥位、仰臥位時良肢位擺放標準姿勢圖,將體位擺放示圖及健康宣教手冊發放給患者及其照顧者,并向其詳細介紹良肢位擺放相關知識,及時解答其疑問,并指導其進行正確良肢位擺放。其中(1)健側臥位:保持偏癱側上肢肩關節前伸,伸直肘關節,將腕關節向前伸展,五指分開,保持偏癱側下肢髖、膝關節略屈曲,使踝關節稍背屈,健側下肢自然擺放;(2)患側臥位:將偏癱側上肢肩部向前伸展,后旋前臂,并將手掌掌心向上,伸展肘、腕關節,手指伸開,將軟枕放于患者背部與膝部,保持健側下肢在前、患側下肢在后的姿勢,稍微屈曲膝關節,背屈踝關節90°;(3)仰臥位:將軟枕放于患者肩胛骨下,并使肩胛骨盡量向前上方伸展,肩關節外展至45°,手掌心向上,肘關節和腕關節伸展,手指自然略分開,將軟枕墊于髖關節和膝關節下方,并稍微彎曲膝關節,稍向內旋髖關節。(4)注意事項:①受仰臥位異常反射活動頻繁的影響,該體位盡量減少使用頻次。而患側臥位作為最重要的臥位,受壓力刺激可促進恢復偏癱側感覺功能,可增加使用頻次。②良肢位擺放期間護理人員需加強巡視,并保持每2 h進行一次體位變更。③護理人員需選擇大小、硬度合適的軟枕進行體位輔助,同時在良肢位擺放期間患者手指宜自然分開,手中及足部不宜置物。

1.3 評價指標

①肩關節僵硬:采用關節活動度(ROM)〔7〕評分法評估干預前、干預4 w后患者肩關節僵硬情況,其中肩關節前屈<90°為重度僵硬,肩關節前屈90°~120°為中度僵硬,肩關節前屈120°~160°為輕度僵硬,肩關節前屈角度愈高關節僵硬程度愈輕。②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8〕評估干預前、干預4 w后患者肩關節疼痛情況,其中7~10分為重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1~3分為輕度疼痛,0分為無痛,評分愈高疼痛程度愈嚴重。③上肢功能: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9〕評估干預前、干預4 w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復情況,該表包括屈伸肌協同運動功能、肢體反射功能等內容,總分100分,評分愈高上肢功能恢復愈好。④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MBI)〔10〕評分評估干預前、干預4 w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該表包括穿衣、洗澡等10項內容,滿分100分,評分愈高日常生活能力愈高。⑤血清指標:患者于干預前、干預4 w后清晨空腹抽5 ml靜脈血,血清白介素6(IL-6)、脂蛋白(Lp)、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⑥并發癥:觀察并記錄兩組干預后偏癱側并發癥發生狀況。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ROM、VAS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ROM、VAS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兩組干預后ROM比干預前高,VAS評分比干預前低,且研究組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ROM、VAS評分比較

2.2 兩組患者FMA評分、MBI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FMA評分、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FMA評分、MBI評分均比干預前高,且研究組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FMA評分、MBI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患者血清IL-6、Lp、hs-CRP水平比較

兩組干預前血清IL-6、Lp、hs-CRP水平比較無差異(P>0.05);兩組干預后血清IL-6、Lp、hs-CRP水平比干預前低,且研究組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IL-6、Lp、hs-CRP水平比較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研究組肩關節脫位、肌痙攣發生率比常規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n(%)〕

3 討論

腦卒中偏癱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大腦調節支配能力喪失,肢體暫時處于無功能狀態,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1-12〕。早期偏癱患者以臥床為主,如果肢體擺放不當、睡眠姿勢不佳等,則患者容易出現肌肉動力紊亂,導致肢體功能異常,不便于后期生活工作,故臨床在治療疾病同時需要結合有效康復護理方法。

腦血管病防治指南指出,腦卒中偏癱患者在生命體征平穩(即神經學癥狀不再發展48 h)后,則需開始實施康復訓練〔13〕。良肢位擺放作為康復護理中的重要一環,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效果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良肢位又名抗痙攣體位,是一種從治療和護理角度出發進行研發設計,旨在保持肢體功能、預防及抗痙攣出現、盡早誘發分離運動的臨時體位。良肢位擺放主要是通過不同規格軟枕,并以患者肢體功能實際情況為依據進行不同體位放置,保持其肢體關節功能處于正常位置,進而抑制肌痙攣,有效刺激偏癱患肢肌肉,改善肢體功能。宋春蘭等〔14〕指出,對腦卒中患者進行科學管理模式可以明顯提高良肢位擺放正確率,進而提升滿意度。樊潔等〔15〕報道,良肢位擺放聯合穴位敷貼能有效降低腦卒中患者肌張力,改善肌痙攣。本研究表明良肢位擺放管理的實施可以有效改善腦卒中偏癱側肩關節僵硬、疼痛癥狀。分析原因可能是研究組詳細探討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管理及姿勢,并制定科學、合理、規范的管理方法,使患者康復環境質量較高,同時科學規范、圖文并茂的健康宣教圖冊及詳細認真的良肢位擺放指導促使患者及其親屬意識到良肢位擺放的重要性,增加配合依從性,從而極大改善患者偏癱側肢體僵硬、疼痛癥狀,促進恢復。本研究提示良肢位擺放管理的實施不僅可以有效改善腦卒中偏癱側肢體功能,加速肌力恢復,還可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與莫雪梅等〔16〕研究結果相符,其原因可能與良肢位擺放管理能明顯改善偏癱側肌力,仰臥位能夠使偏癱側肌張力增強,患側臥位可使偏癱側肢體放松,恢復肢體感覺功能,健側臥位能防止偏癱側肌痙攣發生有關。相關研究顯示,腦卒中偏癱發生發展和機體炎癥存在一定關系〔17-18〕。急性腦卒中患者易出現血栓,致使腦組織缺血缺氧,刺激機體氧化應激,誘發炎癥反應,使患者病情加重,影響預后。IL-6為臨床常見的炎性因子,當機體受到感染、損傷時血IL-6含量升高;hs-CRP作為一種炎癥急性期的重要反映指標,血hs-CRP水平升高與不良預后密切相關;Langsted〔19〕顯示高水平Lp與腦血管疾病發生存在一定關系。本研究說明良肢位擺放管理的實施有助于降低腦卒中偏癱患者血IL-6、Lp、hs-CRP水平,改善肢體功能。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猜你喜歡
良肢偏癱肩關節
肩關節鏡術后進行肩關節置換術感染風險高
品管圈質量控制對腦卒中偏癱良肢位擺放正確率的影響
循經往返灸治療腦卒中痙攣性偏癱的臨床觀察
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早期護理中的應用與療效觀察
哈薩克族患者腦卒中早期良肢位擺放正確率低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
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護理標識工具的設計與應用效果
腦卒中偏癱早期運動康復
重新認識肩關節骨折脫位
神經松動術對腦卒中偏癱肩痛的療效觀察
肩關節生物力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