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盱眙大云山景區連接線南區漢代墓葬發掘簡報

2023-09-08 00:50淮安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盱眙縣大云山漢王陵文物保護管理所
東南文化 2023年4期
關鍵詞:釉陶腹徑圓唇

淮安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 盱眙縣大云山漢王陵文物保護管理所

內容提要:2018 年3—7 月,淮安市博物館等單位在江蘇盱眙大云山景區連接線南區進行發掘,清理漢代墓葬31 座。墓葬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單棺墓,少量雙棺、一槨一棺、一槨雙棺墓葬。出土器物兩百余件,以釉陶器、陶器為主,少量的銅器、鐵器、玉器、木器、漆器。墓葬形制多樣,隨葬器物較為豐富,為研究漢代東陽城居民的喪葬習俗和物質文化增添了新的資料。

大云山景區連接線位于江蘇省盱眙縣馬壩鎮云山村,東陽城遺址外東北部,由東陽立交西側跨金馬高速橋梁最北端連接至大云山漢王陵遺址區南陵墻,長600 余米、寬100 米(圖一)。2017 年7 月—2018 年1 月,淮安市博物館和盱眙縣大云山漢王陵文物保護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連接線用地進行了全面勘探,發現墓葬近百座,按照墓葬分布范圍將連接線墓葬分為南、北兩區,并對北區墓葬進行了發掘[1]。2018 年3—7 月,聯合考古隊繼續對南區墓葬進行考古發掘,清理漢代墓葬37 座(圖二),其中M277、M279、M288、M290、M294、M295 已另發表[2],不復贅述?,F將其余31座墓葬發掘情況報告如下。

圖二// 大云山景區連接線南區墓葬分布圖

一、墓葬形制

31 座。其中土坑墓30 座,磚室墓1 座,均開口于表土層下。土坑墓依葬具不同分單棺墓、雙棺墓、一槨一棺墓、一槨雙棺墓四種。單棺墓19 座,雙棺墓2 座,一槨一棺墓4 座,一槨雙棺墓5 座。墓葬散落分布,東西向墓葬21 座,南北向墓葬10座,相互之間打破關系較少。

(一)土坑墓

1.單棺墓

19 座。木棺置于墓底中部,隨葬器物放置于棺外一端,3座墓葬底部兩側有生土二層臺。

M273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150°。墓口距地表0.2 米,墓底距地表2.1 米。墓口長2.65~2.68、寬0.9~0.98 米,墓底長2.55~2.6、寬0.67~0.78 米。內填五花土。單棺,置于墓室中部,棺木已朽成灰痕?;液坶L1.9、寬0.6 米。人骨無存,葬式不詳。隨葬品8 件,棺外西側放置釉陶鼎、盒、壺、瓿各1 件,棺內置銅鏡、鐵劍、銅帶鉤、漆盒各1 件。漆盒殘朽,僅剩漆皮且無法提?。▓D三)。

圖三// M273平、剖面圖

M286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20°。墓口距地表0.2米,墓底距地表0.95 米。墓口長2、寬0.71~0.8 米,墓底長1.95、寬0.64~0.73 米。內填五花土。墓底東西兩側為生土二層臺,均高0.12 米。東側二層臺長1.95、寬0.13~0.18 米;西側二層臺長1.95、寬0.18~0.24 米。人骨無存,葬式不詳。墓底部僅存少量板灰。隨葬品為陶罐1 件,置于二層臺中部北端(圖四)。

圖四// M286平、剖面圖

2.雙棺墓

2座。

M287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107°。墓口距地表0.2 米,墓底距地表2.68 米。墓口長3、寬1.81~2.09 米,墓底長2.77~2.61、寬1.65~1.77米。內填五花土。雙棺合葬,置于墓室中部偏東。北棺棺木已朽成灰痕,灰痕長1.9、寬0.63 米。南棺為一個整木掏制而成,側板、底板均保存較好,殘長1.95、寬0.6、高0.48 米,側板厚0.06 米,底板厚0.1 米。人骨無存,葬式不詳。隨葬品5 件,南棺外西側放置釉陶壺、瓿各1 件,南棺內放置銅鏡1件;北棺內放置鐵劍、銅鏡各1件(圖五)。

圖五// M287平、剖面圖

3.一槨一棺墓

4 座。木棺置于槨室內一側,另一側形成放置器物的邊箱。

M296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20°。墓口距地表0.2 米,墓底距地表2.2 米。墓口長2.87~2.98、寬1.84~1.86 米,墓底長2.57~2.66、寬1.44~1.49 米。內填五花土。一棺一槨,棺置于槨室內東側,棺外西側形成放置隨葬品的邊箱。棺槨均朽為灰痕,槨痕長2.2、寬1.1 米,棺痕長2、寬0.54米。人骨無存,葬式不詳。隨葬品17 件,邊箱內放置陶缽3、鼎2、盒1、勺2、豆2、壺2、杯2 件,棺內南端放置銅鏡1、木梳2件(圖六)。

圖六// M296平、剖面圖

M275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290°。墓口距地表0.15 米,墓底距地表2.55 米。墓口長2.7、寬1.57~1.59 米,墓底長2.6、寬1.59~1.62 米。內填夯筑的五花土。一槨一棺,木棺置于槨室內北側,棺外南側形成放置隨葬品的邊箱。槨底板保存較好,東、西、南側板局部殘存。槨底板長2.18、寬1.03~1.06、厚0.06 米,由三塊寬約0.35 米的木板拼合而成;南側板殘長2.14、寬0.02~0.03、高0.46米;東側板長1.05、寬0.02、高0.12 米;西側板長0.72、寬0.02~0.03、高0.12 米。木棺保存較好,長2.1、寬0.68、高0.48 米,為一整楠木掏制而成。南北側板均厚0.1 米,側板兩端各有對稱的榫槽,槽長0.12、寬0.05、進深0.05~0.06 米;西擋板長0.43、寬0.06、高0.4 米;東擋板長0.42、寬0.06、高0.4 米。棺蓋板已朽,原為一塊木板制成。棺內髹紅漆,棺外髹黑漆。人骨無存,葬式不詳。隨葬品共14 件,邊箱內放置釉陶鼎、釉陶盒、釉陶壺、釉陶瓿、漆盤、漆盒各1 件,棺內放置銅鏡、漆奩、鐵劍、鐵銷刀、漆盤、紡織品、漆盒、木梳各1 件,漆器及絲織品均已殘朽(圖七;封二∶1)。

圖七// M275平、剖面圖

1.M275俯視(上北下南)

4.一槨雙棺墓

5 座。雙棺置于槨室內一端,另一端留空放置器物,形成頭箱。

M278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295°。墓口距地表0.2 米,墓底距地表1.2 米。墓長3.42~3.45、寬1.82~1.77 米。內填五花土。一槨雙棺,墓室內四周用柏木拼接成槨室。槨室長3.3、寬1.72、殘高0.43 米。其中東擋板長1.68、寬0.06、高0.07米;西擋板殘長1、寬0.04、高0.07 米;南側板東部殘長1、寬0.07、高0.17 米,西部殘朽,殘長0.4 米;北側板長3.24、寬0.03~0.06、高0.22 米,由兩個木頭上下拼合而成。雙棺位于槨室內西側,棺外東側形成放置隨葬品的頭箱。棺木已朽成灰痕,北棺痕長2.2、寬0.55 米,南棺痕長2.2、寬0.57 米。人骨無存,葬式不詳。隨葬品11 件,其中頭箱內放置釉陶壺1、銅盆1、木耳杯1、漆耳杯3 件;北棺內放置銅鏡1、琉璃珠1 件(組);南棺內放置銅鏡、鐵劍各1 件,南棺外放置鐵矛1 件。漆耳杯均已殘朽,僅剩漆皮且無法提?。▓D八;封二∶2)。

圖八// M278平、剖面圖

2.M278俯視(上北下南)

M307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18°。墓口距地表0.2 米,墓底距地表2 米。墓口長3.38、寬1.84~1.88 米,墓底長2.97、寬1.5 米。內填五花土。一槨雙棺,棺外北側形成放置隨葬品的頭箱。棺槨均朽為灰痕,槨痕長2.78、寬1.28 米,東棺痕長2、寬0.6 米,西棺痕長2、寬0.6 米。人骨無存,葬式不詳。隨葬品20 件,頭箱內放置釉陶瓿3、釉陶盒2、釉陶壺3、釉陶鼎2、銅鐎斗1、銅器殘片1 件;西棺內放置口琀、竅塞、銅錢、鐵劍、銅帶鉤、銅鏡各1件;東棺內放置銅鏡1 件,東棺外東側放置鐵矛1件(圖九)。

圖九// M307平、剖面圖

(二)磚室墓

M284 凸字形豎穴土坑磚室墓,方向101°。長方形墓室,東側為斜坡墓道,未完全發掘。墓口距地表0.15 米,墓底距地表0.8 米。墓室長4.4、寬2.34 米。墓葬被嚴重破壞,四壁均殘,頂部無存。西壁受擠壓向內弧收,殘存16 層平磚對砌,最高處0.65 米;東壁最多殘存9 層平磚對砌,最高處0.36米;南壁最多殘存7 層磚錯縫平砌,最高處0.31米;北壁最多殘存4 層磚錯縫平砌,最高處0.16米。磚多殘碎,整磚尺寸為0.24×0.11×0.04 米。木棺已殘,墓室內散落5 根棺木。人骨無存,葬式不詳。隨葬品3 件,釉陶罍、鐵矛、銅錢各1 件,均放置在墓室內東部(圖一〇)。

圖一〇// M284平、剖面圖

二、出土器物

出土器物239 件(組),其中可修復器物170余件(組)。以陶器和釉陶器為主,少量的銅器、鐵器、石器、玉器、琉璃器、木器、漆器,漆器均殘朽,僅剩漆皮,未能修復。

1.陶器

共26 件?;姨諡橹?,少量紅陶。器表以素面為主。器形有鼎、盒、壺、瓿、罐、缽、豆、勺、杯。

鼎 5 件。依足部不同分兩型。

A 型 2 件。高蹄足。器身子口微斂,圓唇,口外對置長方形外撇附耳。深弧腹,平底略弧,底附三外撇高蹄足。泥質灰陶。M296∶4,弧形蓋,敞口,圓唇。蓋口徑19.1、器身口徑14.8、底徑20、通高20.8 厘米(圖一一∶1)。M296∶8,扁弧形蓋,蓋面近口沿處有折痕,頂部中間有一穿孔。蓋口徑22.3、孔徑0.7、器身口徑16、底徑19、通高18.1 厘米(圖一一∶2;封三∶1)

圖一一// 出土陶器(一)

1.A型陶鼎(M296∶8)

B 型 1 件。矮柱足。M274∶1,弧形蓋,敞口,圓唇。器身斂口,方唇內斜,口外對置外撇扁方形耳。斜弧腹,底微內凹,底附三外撇矮柱足。器內壁有制作輪旋紋。器蓋泥質灰陶,器身泥質紅褐陶。蓋口徑18.2、器身口徑16.6、底徑11、通高14.1厘米(圖一一∶3)。

C 型 2 件。無足。M292∶4,弧形蓋,敞口,圓唇。器身子口內斂,方唇內斜,口外對置外撇扁方耳,斜直腹,底內凹。上腹部一道凹痕,器內壁有制作輪旋紋。泥質灰陶。蓋口徑17.4、器 身 口 徑13.2、底 徑11.8、通 高 14.2 厘 米( 圖一一∶4)。

盒 1 件。M292∶1,弧形蓋,敞口,方唇。器身子口內斂,方唇內斜,弧腹,底殘。蓋口徑17.4、器身口徑14、殘高13.2厘米(圖一一∶5)

壺 6 件。依底足不同分兩型。

A 型 4 件。無圈足。大喇叭口,圓唇,束頸,溜肩,鼓腹,底微內凹。泥質紅陶。M299∶1,肩部對置橋形耳??趶?3.5、最大腹徑20.6、底徑11.2、高23.4 厘米(圖一一∶6)。M312∶5,口徑13.7、最大腹徑21.1、底徑11、高24厘米(圖一一∶7)。

B 型 2 件。假圈足?;⌒紊w,敞口,圓唇。器身小喇叭口,方唇,長束頸,溜肩,鼓腹,平底,外撇假圈足。肩頸接合部一道折痕。泥質灰陶。M296∶11,肩部對置穿孔耳。蓋口徑11.5、器身口徑9、最大腹徑21.1、底徑14.6、通高29.7 厘米(圖一一∶8)。M296∶12,蓋口徑11、器身口徑9.7、最大腹徑19.5、底徑12、通高30.9厘米(圖一一∶9;封三∶2)。

2.B型陶壺(M296∶12)

瓿 3 件。泥質紅陶。斂口,溜肩,鼓腹,底微內凹。依耳部有無分兩型。

A 型 1 件。無耳。M299∶3,尖圓唇,平沿外斜??趶?.3、最大腹徑19.6、底徑11.2、高15.9 厘米(圖一二∶1)。

圖一二// 出土陶器(二)

B 型 2 件。有耳。M312∶6,尖圓唇,平沿內斜。肩部對置寬扁耳,耳面模印豎線紋??趶?.8、最大腹徑24.5、底徑12、高22.3 厘米(圖一二∶2)。M321∶5,平沿。肩部對置寬扁耳,耳面紋飾不清晰。肩飾一道凹弦紋,內壁有制作輪旋紋??趶?.5、最大腹 徑22、底 徑10.9、高18.5 厘 米(圖一二∶3)。

罐 3件。泥質灰陶。依耳部有無分兩型。

A 型 2 件。有耳。M300∶2,盤口,尖唇,短束頸,溜肩,鼓腹,底內凹。肩部對置牛鼻耳。近底部拍印橫向細繩紋??趶?3.7、最大腹徑26.1、底徑11.2、高25.4 厘米(圖一二∶4)。M274∶2,敞口微侈,尖圓唇,束頸,折肩,折腹,底微內凹。肩頸接合部對置穿孔小耳??趶?2.6、最大腹徑22.9、底徑10.8、高22.5厘米(圖一二∶5)。

B 型 1 件。無耳。M286∶1,直口,方唇,直頸,鼓肩,鼓腹,底微內凹。頸部對置兩個穿孔。腹部一道折痕??趶?.3、最大腹徑16.9、底徑8.9、高16.6、孔徑0.5厘米(圖一二∶6)。

缽 3 件。M296∶1,侈口,尖圓唇,溜肩,鼓腹,底微內凹。泥質灰陶??趶?.6、最大腹徑10、底徑4.8、高5.1厘米(圖一二∶7)。

豆 2 件。M296∶10,微斂口,圓唇,淺盤,矮柄,喇叭狀圈足底座。泥質灰陶??趶?5.1、底徑8.9、高11厘米(圖一二∶8;封三∶3)。

3.陶豆(M296∶10)

勺 1 件。M296∶7,僅存勺身。水盂狀,勺面圓形,斂口,尖圓唇,淺腹,圜底。器壁一側向內凹,斜向戳孔直達器底。泥質灰陶。長徑8、短徑7.6、高3.6厘米(圖一二∶9)。

杯 2 件。M296∶13,敞口,圓唇,斜直腹,餅狀底座。泥質灰陶??趶?.6、底徑6.5、高8.9 厘米(圖一二∶10)。

2.釉陶器

53 件。器表原施青黃色釉,局部脫落。胎色多為紅褐色或灰褐色。器形有鼎、盒、壺、瓿、罐、罍。

鼎 9件。依足部變化分兩式。

Ⅰ式 3 件。高足。M275∶4,覆缽形蓋,敞口,方唇內斜,頂內凹。器身子口內斂,方唇內斜,口外對置微外撇方形耳,長方形耳孔?;「?,平底,底附三蹄足。腹部凸起一道折棱。耳面模印短線紋、卷云紋,足面模印豎線紋。蓋外壁有制作輪旋紋。蓋口徑15.8、器身口徑15.1、底徑11.2、通高16.4厘米(圖一三∶1;封二∶3)。

圖一三// 出土釉陶器(一)

3.Ⅰ式釉陶鼎(M275∶4)

Ⅱ式 6 件。矮足。M307∶14,覆缽形蓋,敞口微斂,方唇,平頂。器身子口微斂,圓唇,口外對置方形短耳,長方形耳孔?;「?,平底,底附三矮足,足底與器身底部近平。耳面模印獸面紋,足面模印卷云紋、豎線紋。器身及蓋內外壁均有制作輪旋紋。蓋口徑16.2、器身口徑14.2、底徑10.3、通高17.3厘米(圖一三∶2)。

盒 9件。依器身變化分三式。

Ⅰ式 2 件。矮扁。M275∶3,覆缽形蓋,敞口,方唇內斜,頂微內凹,蓋面置三矮乳釘狀鈕。器身子口內斂,尖圓唇,斜弧腹,平底內凹。蓋外壁一道凹弦紋,器身及蓋內壁有制作輪旋紋。蓋口徑16.2、器身口徑14.5、底徑11.6、通高14.4 厘米(圖一三∶3;封二∶4)。

4.Ⅰ式釉陶盒(M275∶3)

Ⅱ式 1 件。較Ⅰ式高瘦。M273∶1,覆缽形蓋,敞口,方唇內斜,頂內凹。器身子口內斂,尖圓唇,弧腹,平底內凹。器身內外壁及蓋內壁有制作輪旋紋。蓋口徑18、器身口徑16.8、底徑11.2、通高17.6厘米(圖一三∶4)。

Ⅲ式 6 件。較Ⅱ式高瘦。M307∶9,覆缽形蓋,敞口,方唇。器身子口內斂,圓唇,斜直腹,平底內凹。器身及蓋內外壁有制作輪旋紋,蓋面有修刮痕。蓋口徑16.8、器身口徑15、底徑10、通高18.5厘米(圖一三∶5)。

壺 17件。依口部不同分三型。

A 型 11 件。侈口。依據頸部不同分兩個亞型。

Aa型 短束頸。4件。依據底足變化分兩式。

Ⅰ式 1 件。矮圈足。M275∶5,平沿,溜肩,圓鼓腹。肩部對置模印葉脈紋、羊角紋組合橋形耳。器身內壁有制作輪旋紋??趶?.3、最大腹徑22.5、底徑12、高25.3厘米(圖一四∶1;封二∶5)。

圖一四// 出土釉陶器(二)

Ⅱ式 3 件。平底。M273∶2,平沿,溜肩,鼓腹,平底微內凹。肩部對置模印葉脈紋、羊角紋組合橋形耳。器身內外壁有制作輪旋紋,上腹部有燒制過程中形成的少量鼓包??趶?、最大腹徑22.7、底徑12、高26.5厘米(圖一四∶2)。

Ab 型 長直頸。7 件。M276∶1,平沿,溜肩,鼓腹,平底微內凹。肩部對置模印葉脈紋橋形耳,耳上堆塑羊角紋??谕饧吧细共匡椝y、凸弦紋帶。器身內外壁有制作輪旋紋??趶?0.6、最大腹徑25.6、底徑12.9、高34.9厘米(圖一四∶3)。

B 型 4 件。侈口微斂。M307∶10,圓唇,束頸,溜肩,鼓腹,矮圈足。肩部對置稱模印葉脈紋橋形耳??谕饧凹珙i部飾水波紋、凹弦紋帶。器身內壁有制作輪旋紋,外壁下腹部有修刮痕??趶?3.5、最大腹徑25.6、底徑14、高30厘米(圖一四∶4)。

C 型 2 件。盤口。M285∶2,深盤口,圓唇,束頸,溜肩,鼓腹,矮圈足。肩部對置模印葉脈紋橋形耳,耳上堆塑∽形紋??谕饧吧细共匡椝y、弦紋帶。器身內外壁有制作輪旋紋,底部有燒制過程中形成的鼓包??趶?1.5、最大腹徑23.3、底徑12.8、高33.3 厘米(圖一四∶5)。M278∶6,淺盤口,圓唇,長直頸,溜肩,弧腹,底內凹。肩部對置橋形耳。上腹部飾兩道凹弦紋,拍印橫向和斜向繩紋,下腹部拍印交錯繩紋。器表可見細小砂礫??趶?1.9、最大腹徑19.8、底徑12.6、高28 厘米(圖一四∶6;封三∶4)。

4.C型釉陶壺(M278∶6)

瓿 14件。依口部不同分兩型。

A 型 11 件。短直口,平沿。依器型變化分兩式。

Ⅰ式 2 件。器型矮扁。M275∶6,溜肩,鼓腹,底微內凹。肩部對置模印獸面紋寬扁耳。器身外壁有制作輪旋紋??趶?.3、最大腹徑25.4、底徑14.3、高17.5厘米(圖一五∶1;封二∶6)。

圖一五// 漢代墓葬出土釉陶器(三)

6.A型Ⅰ式釉陶瓿(M275∶6)

Ⅱ式 9 件。器型較Ⅰ式高瘦。M307∶8,溜肩,鼓腹,底內凹。肩部對置模印獸面紋寬扁耳。器身內外壁有制作輪旋紋??趶?、最大腹徑28.8、底徑14.8、高23.4厘米(圖一五∶2)。

B 型 3 件。斂口,斜沿。M252∶2,溜肩,鼓腹,底微內凹。肩部對置模印獸面紋寬扁耳,耳上堆塑羊角紋。肩飾三組凸弦紋帶。器身內外壁有制作輪旋紋??趶?、最大腹徑24.2、底徑12.2、高22.7厘米(圖一五∶3)。

罐 3件。

侈口罐 2 件。M287∶2,圓唇,溜肩,鼓腹,底內凹。肩部對置葉脈紋橋形耳。肩飾兩道凹弦紋。器身內外壁有制作輪旋紋,內壁有燒制過程中形成的鼓包??趶?2.5、最大腹徑21.7、底徑11.4、高19.4厘米(圖一五∶4)。

雙唇罐 1 件。M276∶2,覆缽形蓋,敞口,方唇,橋形捉手,飾葉脈紋。罐身微侈口,方唇微內斜,溜肩,鼓腹,平底。肩部對置葉脈紋橋形耳,耳上堆塑∽形紋。器身內外壁有制作輪旋紋。蓋口徑12.6、器身外口徑23.6、內口徑16.6、最大腹徑27.7、底徑15.2、通高31.4厘米(圖一五∶5)。

罍 1 件。M284∶1,子口外斜,尖圓唇,束頸,溜肩,鼓腹,底內凹。器身外壁拍印方格紋??趶?9.5、最大腹徑34.3、底徑15.2、高29.7 厘米(圖一五∶6)。

3.銅器

共55件(組)。器形有鏡、銅錢、帶鉤、刷、洗。

鏡 25 件。主要有蟠魑紋鏡、星云紋鏡、日光鏡、昭明鏡、四乳四虺鏡、博局鏡六種。

蟠魑紋鏡 2 件。M308∶1,圓形,三弦紋鈕,圓鈕座,座內紋飾不清晰。座外四道凸弦紋分內外兩區,內區一圈鏡銘,銘文銹蝕不可辨認。外區主體紋飾為纏繞的蟠魑紋,用四個葉形花紋間隔。窄緣。直徑10.8厘米(圖一六∶1)。

星云紋鏡 1 件。M307∶20,殘,僅剩半塊。圓鈕,八連珠紋鈕座,座外兩圈凸弦紋,內圈用三條弧線紋和七條短線紋組成的四個向內連弧紋連接至鈕座,外圈飾十一個向內連弧紋。其外雙圈細凸弦紋,間飾兩顆大乳釘,乳釘有圓座,兩顆大乳釘之間有七顆小乳釘,小乳釘之間用短弧線紋連接。向內九連弧紋緣。直徑10.4 厘米(圖一六∶2)。

日光鏡 5 件。M291∶1,圓形,圓鈕,圓鈕座。座外一圈寬凸弦紋,鈕座和寬凸弦紋之間用三組三道短線紋連接。外區飾鏡銘“見日の之光の長毋の相忘”,其外一圈細凸弦紋和櫛節紋。窄素緣,背略弧。直徑5.6 厘米(圖一六∶3)。M307∶6,圓形,圓鈕,圓鈕座,座外一圈向內八連弧紋,用四組三道短線和四道短弧線連接到鈕座。座外兩圈細凸弦紋和櫛節紋。間飾鏡銘“見の日◇之の光◇長の不◇不の忘”。窄素緣。器型較小,直徑7.2厘米(圖一六∶4)。

昭明鏡 8 件。M287∶3,圓形,圓鈕,圓鈕座。座外一周凸弦紋圈及向內十二連弧紋,用四組三道短線和四條單弧線將鈕座與凸弦紋圈相連接,用十二組三道短線將凸弦紋圈與連弧紋帶相連接。其外兩周櫛節紋,間飾銘紋“內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象而夫而日而月而”。寬素緣,較厚重。直徑10.4 厘米(圖一六∶5)。M289∶14,圓形,圓鈕,并蒂十二連珠紋鈕座,座外一圈櫛節紋。鈕座外兩周凸弦紋及三周櫛節紋將鏡背分為內外兩區,兩區內都配置篆體鏡銘,內區銘文是“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心忽揚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毋絕”,外區銘文是“潔精白而事君,怨歡之弇明,彼玄錫之澤,恐遠而日忘,懷糜美而窮而明承觀愿毋絕”。寬素緣。直徑17.9 厘米(圖一六∶6;封三∶5)。

5.昭明鏡(M289∶14)

四乳四虺鏡 4 件。M321∶1,圓鈕,圓鈕座。座外一圈凸弦紋,用四組三道短線紋和四根短線紋連接至鈕座。其外兩圈櫛節紋,間飾四個乳釘與四虺紋相環繞,四乳帶圓座。寬素緣,背稍弧,較厚重。直徑8厘米(圖一六∶7)。

博局鏡 5 件。M278∶10,圓形,圓鈕,柿蒂紋鈕座。鈕座外方框,方框內十二地支和十二乳釘方折環列。方框外四邊各配置一組T、L、V 形組成的博局紋,形成八等分,間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麒麟等五靈獸,其外一圈凸弦紋和櫛節紋,間飾銘紋“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浮浮天□□兮”。寬緣,緣面飾兩圈三角鋸齒紋夾雙線波浪紋。背略弧,鏡厚重。直徑17.6 厘米(圖一六∶9;封三∶6)。M278∶8,圓形,圓鈕,圓鈕座。座外一周凹弦方框,用四組短橫線和弧線連接方框四角到鈕座。方框外有對稱的八個乳釘,四邊各配置一組T、L、V 形組成的博局紋,間飾有青龍、白虎、朱雀及五神獸,其外一圈櫛節紋。寬緣,緣面飾三角鋸齒紋、云氣紋帶。背略弧,鏡厚重。直徑12.8厘米(圖一六∶8)。

6.博局鏡(M278∶10)

銅錢 12 件(組),絕大部分為五銖錢,少量大泉五十。大部分銹蝕嚴重,錢文多不清晰。

五銖 10件(組)。依字形變化,分為兩式。

Ⅰ式 2 件(組)?!拔邈彙甭燥@高瘦,面穿均有郭,“五”字中間交股多較直,“銖”字左部分不清晰,右部分朱字上部分方折,下部分圓折。M289∶18,錢徑2.4、穿徑1.2厘米(圖一七∶1)。

圖一七// 出土錢幣

Ⅱ式 8 件(組)?!拔邈彙甭燥@寬胖,面穿均有郭,“五”字中間交股較彎曲,“銖”字四點較長,朱字上下端均較圓折。M323∶8,錢徑2.5、穿徑1.2厘米(圖一七∶2)。

大泉五十 2 件(組)。M299∶8,面穿均有郭,正面直讀“大泉五十”。錢徑2.5 厘米、穿徑1厘米(圖一七∶3)。

帶鉤 8件。依形態不同分兩型。

A 型 6 件。水禽形。圓鈕,鉤身細長。M272∶10,長10.4、尾寬1.4、鈕徑1.6 厘米(圖一八∶1)。M300∶10,頸部凸起一圈,腹部呈三平面,截面略呈三角形。鉤身側面有刻劃短線紋。長9.4、尾寬1.2、鈕徑1.5厘米(圖一八∶2)。

圖一八// 出土器物(一)

B 型 2 件。耜形。M285∶8,腹部寬扁。正面原為獸面紋,銹蝕不清晰,桃心形鈕。長7.6、尾寬3.9、鈕徑2厘米(圖一八∶3)。

刷 5 件。M291∶3,刷頭圓形空銎,實心細長柄,尾端尖頭彎鉤狀,有一穿孔。長12.4、銎徑0.9厘米(圖一八∶4)。

洗 1 件。M278∶1,敞口,寬折沿,深弧腹,平底。器底中部凸起一道楞。腹部飾三道凸弦紋,對置獸面紋鋪首銜環??趶?3.2、底徑17.8、高14.5厘米(圖一八∶5)。

4.鐵器

共8件。器形有矛、劍,多殘朽嚴重。

矛 2 件。M307∶19,上部鐵矛,下部連接銅墩。矛前鋒殘缺,中部起脊,骹殘,截面呈近菱形。墩為圓柱形,中空。矛長13.7、寬2.6、厚1.7 厘米;墩長12.9、銎徑2.5厘米(圖一八∶6)。

劍 6 件。均嚴重殘朽。M307∶4,銅格,莖殘,劍身截面為扁橢圓形。殘長46.3、寬4.8、厚0.7 厘米(圖一八∶7)。

5.石器

共7件(組)。器形有黛板、石刀。

黛板 6 件(組)。M285∶9,研板為長方形薄板,板巖,背面粗糙,正面打磨較為光滑。長8.7、寬4、厚0.8 厘米。硯鈕上圓下方,正面髹黑漆,朱書“宜官”兩字。邊長2.5、高1厘米(圖一九∶1)。

圖一九// 出土器物(二)

刀 1 件。M281∶1,青石質,殘?;”?,單面刃。通 體 扁 薄。殘 長9.3、寬3.9、厚0.8 厘 米(圖一九∶2)。

6.玉器

僅1件。器形為帶鉤。

帶鉤 M272∶1,白玉質,灰色土沁。鉤為獸首形,背部一近長方形鈕,腹部細長。鉤首雕刻類似蛇頭,尾部類似虎頭,通體淺浮雕勾連云紋。長11.6、尾寬1.4、鈕徑1.2~1.7厘米(圖一九∶3)。

7.琉璃器

共16件(組)。器形有耳珰、珠、口琀、竅塞。

耳珰 1 件。M300∶6,柱形,上下喇叭狀,中部束腰,中飾一貫穿孔。藍色,略帶透明狀。上端直徑0.8、下端直徑1.1、孔徑0.2、高2.5 厘米(圖一九∶4)。

珠 2件(組)。M278∶9-1,圓形,中間有穿孔。藍色,略帶透明狀。直徑0.9、孔徑0.2、高0.7 厘米(圖一九∶5)。

口琀 5 件。M323∶12,蟬形,底平,背弧,中間起脊,截面為近三角形。長3.8、寬2.1、厚0.8 厘米(圖一九∶6)。

竅塞 8件(組)。M323∶4-1,殘蝕,柱狀,截面為圓形。殘長1.6、底徑0.6厘米(圖一九∶7)。

8.木器

共6件。器形有耳杯、梳、笄。

耳杯 1 件。M278∶2,橢圓形,兩側斜翹長耳,弧腹,平底微內凹。長14、寬10、高4.1 厘米(圖一九∶8)。

梳 3 件。M296∶17,僅剩背部,齒均殘,弧背。長4.8、寬4.4、厚1厘米(圖一九∶9)。

笄 2 件。M285∶12,長條形,兩端稍圓,一端有穿,通體扁薄。長5.8、寬0.4~0.7、厚0.3 厘米(圖一九∶10)。

三、結語

本次發掘的大云山景區連接線南區漢代墓葬位于大云山南坡近山底部,均為小型墓葬,墓口距離地表均較淺,大部分墓葬直接打破生土,最南部的墓葬打破戰漢時期的文化層,墓葬填土中夾雜有少量的灰陶片、蟻鼻錢等。除磚室墓外,其余墓葬均未被盜擾,為研究整個墓地的墓葬形制、器物組合演變提供了重要材料。

1.墓葬形制

流行土坑豎穴墓,少量墓葬帶有生土二層臺,葬具有單棺、一槨一棺、一槨雙棺及雙棺。單棺墓將隨葬品置于棺外一端;一槨一棺墓將木棺置于槨室內一側,另一側形成放置器物的邊箱;一槨雙棺墓則將木棺置于槨室內一端,另一端留空,形成放置器物的頭(足)箱。整體墓葬形制與淮安地區已發掘的其他西漢時期墓葬保持一致[3]。磚室墓僅1 座,已被盜擾,破壞嚴重,殘存的墓葬形制與金湖西安村墓地發掘的磚室墓M24[4]相似,且出土的釉陶罍與蕭山溪頭黃漢墓群中的硬陶罍器型[5]相似,綜合比較時代應為東漢時期。

2.出土器物

出土器物兩百余件,主要為釉陶器,另有少量的陶器、銅鏡、銅錢、鐵劍、帶鉤等。與大云山北區墓葬罐、壺或鼎、盒、壺、罐的組合[6]相比,南區墓葬陶器組合明顯簡單,多為一兩件灰陶罐,僅M296 隨葬了成組陶鼎、壺、盒、豆、杯、勺,與大云山北區M234 隨葬器物組合相似,時代相當。陶器中A 型鼎(M296∶4)與東陽漢墓陶鼎(M295∶19)[7]相同,腿均較高,有戰國陶鼎遺風,但又不如大云山北區陶鼎(M227∶4)足高、器物厚重,時代應略晚于M227;A 型罐(M274∶2)與大云山西漢墓1∶05[8]相同;B 型罐(M286∶1)與金湖西安村A 型直口罐(M31∶3)[9]相似,判斷M274、M286、M296 時代均為西漢早期。泥質紅陶器在江蘇淮安王莊村漢墓群中從西漢晚期開始出現,到新莽及東漢早期即以其為主[10],主要器形有壺、瓿,對比王莊村漢墓群M92[11]、大云山北區M266,結合墓內所出的A 型紅陶壺、紅陶瓿以及新莽時期流行的博局鏡、四乳四虺鏡,推斷M299、M312、M321 三座墓葬的時代為新莽到東漢早期。

釉陶器組合主要為鼎、盒、壺、瓿,根據對典型釉陶器的型式劃分,結合同一墓葬的其他器物,將墓葬分為四組。第一組M275,隨葬釉陶鼎蹄足較高,釉陶瓿器身多較為矮扁、厚重,釉陶盒蓋面置三乳釘狀鈕,與東陽漢墓群M279 所出器物[12]相同,時代為西漢早期。第二組M273,釉陶盒蓋面乳釘消失,器身變高,釉陶壺器身重心上移,圈足變成平底。如Aa 型Ⅱ式壺(M273∶2)與大云山北區B 型Ⅱ式釉陶壺(M229∶4)相同,Ⅱ式盒(M273∶1)比照Ⅰ式盒(M275∶3)有變高瘦的趨勢,對比大云山北區M229,可知M273 時代與之相當,為西 漢 中期。第 三 組M287、M307、M308、M276,釉陶鼎腿足更矮,退化明顯,部分鼎足類似于王莊村漢墓群三期的貼蹄足[13]做法,釉陶盒、釉陶瓿器型更加高瘦,釉陶壺器型較大,頸部較粗,出現侈口罐。如Ab 型壺(M276∶1)與東陽漢墓群M114∶55[14]相同,B 型壺(M307∶10)與王莊村漢墓群三期AbⅡ式壺相似,侈口罐(M287∶2)與浙江漢墓Ⅰ式釉陶侈口罐(M56∶5)[15]相同,共出器物中日光鏡為西漢晚期流行的銅鏡樣式,綜合判斷該組墓葬的時代為西漢晚期。第四組M278、M285,鼎已不見,出現盤口壺,流行博局鏡,部分墓葬中隨葬“大泉五十”,如C 型壺(M285∶2)與浙江漢墓A 型Ⅳ式盤口壺相同,該組墓葬時代應為新莽到東漢初期。

3.余論

大云山景區連接線南區墓葬群位于東陽城外,緊鄰東陽城遺址的東北角,墓葬時代從西漢早期延續到東漢時期,以土坑豎穴墓單棺墓為主,有19 座,占61%,少量的雙棺合葬和一棺雙棺,同穴合葬的比例只占了19.4%。墓向以東西向為主,有21 座,占67.7%,南北向墓葬僅10 座。與坡頂上的大云山北區墓葬較多的陶器組合相比,南區出土器物則更多為西漢中晚期的釉陶器組合,部分墓葬隨葬的銅鏡、銅錢、帶鉤保存較好,品相精美。雙唇陶罐及釉陶罍在浙江地區漢代墓葬中較為多見,如雙唇罐(M276∶2)與蕭山溪頭黃漢墓群M69∶7 較為相似,但在本地區尚屬首次發現。

淮安地區在地理上屬于南北方分界,淮河橫穿腹地,境內漢代城址、墓葬等遺存也較為豐富,尤其是東陽城附近。東陽城起于春秋戰國,秦時置東陽縣,漢代沿襲,經濟文化較為繁榮,周圍有大量的戰漢時期墓葬。東陽城北部大云山、小云山、青墩山一帶埋藏有漢代高等級貴族墓葬及西漢江都王陵,出土大量珍貴的隨葬品。城外南部的廟塘漢代墓葬中出土“木刻星象圖”[16],也十分罕見。該地區考古工作從20 世紀70 年代以來一直不斷,發掘資料不斷豐富淮安乃至整個江淮地區的漢代墓葬及物質文化研究。綜合來看,本次發掘的大云山景區連接線南區墓葬屬于一般的平民墓葬區,為研究東陽漢墓群的時代存續、分布范圍以及漢代東陽城居民的喪葬習俗增添了新的資料。

(附記:本次發掘項目負責人胡兵;發掘薛玲玲、王軍來、樊紅科、金山、王棟;繪圖薛玲玲、丁秋雨;修復趙璋、趙有良;攝影薛玲玲、王偉。)

猜你喜歡
釉陶腹徑圓唇
山西離石后石村再次發現戰國墓
山東日照市馬莊遺址周代墓葬發掘簡報
重慶市萬州區瓦子坪遺址2004年發掘簡報
劉 欣藝術作品欣賞
澄邁福安窯出土瓷器鑒賞
陜西西安月登閣村唐杜華墓發掘簡報
宜興釉陶
甘肅嘉峪關市峪泉鎮漢魏墓發掘簡報
丹陽市十墓山西漢墓發掘現場及出土器物
丹陽市十墓山西漢墓出土器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