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課程改革的校長領導力

2023-09-12 10:27呂蕾
新教師 2023年6期
關鍵詞:改革路徑課程改革

呂蕾

【摘 要】校長是學校課程改革的第一責任人。明確課程改革的價值導向,做好頂層設計;啟動教師意愿系統,推動課程標準導向的改革策略的制定;優化學校治理體系是校長推進學校改革走向深入的三條路徑。

【關鍵詞】校長領導 課程改革 改革路徑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雙新”)?!半p減”一手抓減負,一手抓提質,是結果和目標變量?!半p新”要求強化課程理念和課程實施,大力推進教學改革,轉變育人方式,是過程和方法變量?!半p新”“雙減”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推動學校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走向深入。校長全面負責學校的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等工作,要多層次、多維度、全流程落實落細“雙減”“雙新”精神,推動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提高學校整體效能,方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自主發展。

一、課程改革頂層設計:轉變教育觀,明確改革路徑,做好課程統籌

國家有關政策明確了學校在課程改革中的主體地位,授權學校實施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創新?!半p新”“雙減”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強調立德樹人,強調素養指向,強調讓學習真正地發生。校長是落實“雙減”“雙新”政策、推動學校深化改革的第一責任人。校長對改革的引領作用體現在方向性指引、資源統籌、服務一線師生、激發創新動力上,從而讓課程建設與課堂改革實踐落地生根。

(一)校長教育觀影響學校發展方式

“核心素養”“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是國家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要素。落實到每所學校,校長要把握好與學校發展相關的教育發展趨勢、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總體戰略、學校所在區域的發展情況,提出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對發展方式的設想。

校長教育觀是校長對教育現象和問題的基本觀念體系的總和。在實踐中,校長對國家教育改革新思想、新任務的理解,對學校教育事務的價值立場,對多元利益群體復雜關系的協調方式,都構成了校長不斷進步更新的教育觀。

校長教育觀是校長與教師、學生建立強關聯的第一路徑。校長把鏡頭對準哪里,學校工作就在哪里聚焦。這句話體現了校長的價值關注對學??傮w工作的影響。校長作為領導者,要“做正確的事”,需要將“行政執行”轉化為促進學校一線教學人員工作的積極要素,而非“擠占”和“削弱”一線教學人員的生產效能。校長關注“行政執行”而忽視為師生發展提供支持性的發展環境和機制,就會導致教育本末倒置的現象。

在學校實踐中,國家提出的“轉變教學方式”“減負增效”等理念需要校長不斷內化、解讀其價值,并傳導到一線。如果校長只傳達“執行性命令”而沒有形成自己積極的教育理念,就會出現政策執行過程中的思想“真空”。具體而言,只有當校長對教師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式及學生主體性發揮等理念有正確且深刻的理解,做出明確的立場表達,并有相關的機制設計與支持時,教師因材施教和學生主動學習的現象才有可能更多地出現在課堂。只有當校長的行為舉止流露出有關“主體性”“研究性”和“實踐性”的價值導向時,才會有教師對學生學習“內容進階”和“認知發展”的匹配機制的關注。

(二)校長的改革立場通過組織設計得以體現

學校組織設計是校長將學校發展愿景和改革理念付諸實踐的體現。組織設計是學校變革中最關鍵的變量,它決定組織中人員責任、權力和利益的流向、流速、效率。合理的組織設計能夠提高組織效能,錯位的組織設計則會壓制組織成員的積極性,降低組織發展的活力。

如果組織機構合理設置,則校長就能順利將“學生主體”“服務教育教學一線”等改革理念落實到學校管理行為和教師教育教學中。如果學校教師處于所有任務和命令的無差別、無過濾的接收端,那么他們的時間就會被各種非教學事務所占滿,“服務教育教學一線”的理念就沒法真正落實到位。如果學校課程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體系化、系統化設計,還停留在簡單地“用教材教”,甚至還沒有達到“開齊開全”的狀態,那么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就無異馳于空想。

從學校組織設計的角度看,教學一線處在學校組織中的核心位置,因此,校長要重視職能部門與一線年級組、教研組的關系。在傳統的組織框架下,由于握有大量由外部賦予和組織內部流轉來的資源,職能部門與年級組、教研組形成了命令上傳下達的科層關系和資源分配的上下級關系。新時代,在“服務創造價值”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學校要將職能部門改為支持部門,職能部門的主要職責是為年級組和教研組提供資源及信息支持服務,年級組和教研組應成為職能部門的服務對象。同時,學校要以客戶評價機制和評價標準的制衡路徑來調節和優化職能部門的崗位職責與服務質量,以讓其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的發展。

(三)統籌課程建設,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校長是學校課程體系的總設計師。學校課程體系的結構、規模決定著學校育人目標的達成度,是學生素養形成的關鍵要素。校長對課程建設關心程度越高,學校改革的力度就越深,持久度就越長。如果學校缺乏校長正確的課程觀指導,缺乏頂層設計,盲目開發課程,就會偏離服務學生發展的宗旨。這樣開發的課程只會顧熱鬧,喪失了活動和課程的教育意義,喪失了對學生素養維度的觀照,浪費了時間和精力。也有一些校長僅關注學科課程,甚至只重視學科課程中重要的幾門學術型課程,忽略、擠占了藝術類、活動類課程,導致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全面發展的觀點被異化為“為教而教”和“為考而教”。以上情況,讓學校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和國家提倡的“全面發展”“育人為本”的理念“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在學校實踐中,豐富、多元、可選擇是學校課程建設的理想狀態,體現學校在知識生產和知識管理方面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和發展結果,是校長對課程體系建設高瞻遠矚、不斷探索的結果。從本質上看,校長統籌課程資源的領導力就是對課程重構的能力,是校長領導教師重構課程的組織能力和行動力。首先,校長要具備形成“辦學理念—育人目標—課程體系結構”內在一致性的邏輯建構能力,指導教師圍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進行學科建設。其次,要具備指導教師將學校價值觀融入多元課程設計的能力,要具備指導教師將學生生活世界、社會生產實踐中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課程內容和學習體驗的能力。再次,校長課程領導力還表現為要關注在地課程資源的開發,積極拓展社區和社會資源,發揮校本課程在宣傳傳統文化方面的功能,培養鄉賢,發揮課程的文化引領能力。

二、課程改革方法論:啟動教師研究意愿系統,關注標準導向的改革策略

學校課程改革的效能源于朝向正確的育人目標,找到正確的實施路徑。課程是學校的核心產品,課堂是學校產生效益的核心陣地。校長要在學校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方面發揮方法論指導的作用,優化學校教育教學運轉方式,為學校課程教學改革找到正確的路徑。這是校長與教學核心工作建立強關聯的第二條路徑。

(一)啟動教師研究意愿系統,形成教師主動研究場域

目標確定后,服務學生成長的教育價值觀也明晰了,那么,到底從哪里開始改革?邏輯起點在哪里?啟動教師研究意愿是校長推進課程改革的關鍵。校長要啟動教師的個人研究意愿系統,讓教師主動進入研究場域,讓教師的課程和教學研究與學校的改革實踐產生鏈接,從而推動學校課程與教學生態的改變。下面分享一個案例。

北京市十一學校李希貴校長在2007年啟動學校改革的第一個行動是讓教師“找到學校優勢”,第二個行動是“為了讓優勢繼續,我們還需要做什么”。以什么方式讓教師真正參與到學校改革中呢?李希貴校長設計了啟動教師研究意愿系統的活動,帶領教師運用診斷工具(畫魚骨圖)對學校的環境建設、人員配備、課程開設、運行機制和方法等作出評估,而不是讓教師僅憑經驗在腦子里推演。李希貴和教師一起畫“魚”,他們邊畫邊討論,互相問“你們組畫了幾條魚”。最后,他們總結出十一學校的七大成功因素,進一步明確了“課程”是實現學生“全面而個性化成長”的弱項。于是,十一學校在校長的領導下,通過一次次基于實踐的研究,啟動了教師自我學習和實踐反思的研究意愿系統。從2007年到2014年長達7年的課程開發系統改革,十一學校開發了豐富、多樣、可選擇的課程體系,長達7年的行動獲得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認可,并獲得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的成就。2016年,十一學校又開啟了“從教學走向學習”的變革。這一次,校長推動教師展開的研究是如何為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設計具體的學習任務,激發教師對學生學習任務和成長認知的新理解。正如十一學?,F任校長田俊所言:育人方式改革的底層邏輯之一是學校辦學資源觀的升級。如果眼里只有學生的分數,視野就窄了,如果看到的整個世界都能成為學生成長的資源,視野馬上就開闊起來了。

校長幫助教師在自我感知和思維層面打開了超越當下的視野,將研究作為前行的方法論潤進教師的行動原則,教師就能真正觸摸到學校發展的脈搏,找到研究的路徑和方法,形成課程改革主動研究場域。

(二)推動新標準導向的教學研究,建立育人價值與教學實踐的內在關聯

課程改革的本質是跳出常規,建立新常態。在“雙新”和“雙減”的指導下,學校應重新審視育人價值與教學實踐的內在關聯,突破固有思維的局限、優化教學流程和資源投放的方向,形成新的課程與教學的工作標準。在樹立新標準的過程中,校長的關注點和價值導向引領新標準在實踐中的執行效果,校長所關注的、所傾斜的領域和環節是教師研究的方向。

在“雙新”和“雙減”的要求下,如何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學校應進行學生各環節學習的新標準的設計。教學研究要從關注教師在教學環節的內容設計轉變為關注學生學習的需求設計,這體現了教學目標的轉向,其本質是從大家所熟知的“關注什么”轉變為“如何關注”。作為校長,教學新標準的要義之一是引導教師在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考試要求及學習評價中將教學目標作為研究重點,扭轉只關注教學環節而忽略學生經驗的弊端,做到以生為本的教學。

教育學是關系學,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呢?要用標準來引導,即要打破課堂中常規的教與學關系,拓展師生非正式交流的空間。其本質是在教師教學研究中滲透學生社會性情感的培育?!半p新”提出要關注師生關系,引導教師研究師生在課堂教學之外的交流時間和方式,以提高師生交往的頻率和效果。因此,作為學校課程改革的負責人,校長要引導教師在學生新入學的起始年級,以教學常規的方式增加授課教師接觸學生的時間,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想狀況,確保學生能夠盡早適應學校生活。通過導師制,在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給予足夠的關注,培養學生積極的社會情感能力,增強學生對學校、教師和同伴的信任感,從而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

(三)校長“在場”的課程改革,以具身實踐聯動學校整體改革動能

校長通過什么方式和課程、課堂產生鏈接?重點是校長要“在場”。校長“在場”是指校長親自做研究、親自進課堂聽課。校長做研究和教師做研究有什么不同?校長做研究的使命是為教師在改進教育教學的道路上提供方法論和行動范式的指導。校長聽課與普通教師聽課有什么不同?校長關注的是課堂生態,關注作為學校第一陣地——課堂的實際效能和課堂要產生效果的生態支撐與制度支撐。

校長和教師同處相同的學校情境,但看問題的視角不同。校長研究課程改革問題的立場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為教師開展學科方向的研究提供結構性和制度性的框架基礎。研究表明:校長對教育教學的直接影響是微弱的,通過“教師群體的效能激發”這個中間變量,校長的影響力才能傳導到學生的學習成效上,校長做研究的方向和結果才能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能。在課題類型上,校長研究的應是全局統籌型的內容。在以教學為中心的理念指導下,校長研究的關注點應是如何以合理的組織設計實現學校教育資源向教育教學集中。扁平化、賦能教學一線的組織設計能重塑組織中各部門的職能,形成低重心運行的資源流轉模式。從校長研究的結果看,校長通過組織設計研究,旨在驅動職能部門和研發部門支持教師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轉向和行動改進。校長全局、統籌性的研究作為教師教學研究的上游產品,形成了全局型的研究生態,撬動了整體變革的動能,優化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和諧生態才得以生成。

三、學校制度創新:優化教學管理,助力教師發展

學校制度的本質是調節學校組織內部人員的關系,調節因各種因素所造成的人員不和諧、職位與人員不匹配等現象,以促進教學一線的發展。因此,校長將學校工作的重心放到課程與教學,為教學環境清除干擾,鞏固教學防線,是校長與師生成長建立聯結的第三條路徑。

(一)創新培訓機制,提供平臺資源,開發教師知識生產富礦

專業資本理論認為,教師的專業資本由三類資本構成: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決策資本。學校通過提供專業學習的平臺和機會提升教師人力資本,通過優化校內外合作與溝通機制提升教師的社會資本,通過賦能教師組織決策能力提升教師的決策資本。三類資本加權后,能激發教師團體進行學校知識生產的最大效能。

在當下的學校改革實踐中,教師可獲得來自線上、線下不同渠道的學習資源,學習資源可謂豐富且多元。對于學校管理者而言,設計驅動教師主動學習的人力資本投資機制是轉變教師專業成長格局的關鍵點。在學校中,無差別地提供全員通識性培訓的效能不如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學科的教師培訓的效能高。這個觀點的底層邏輯是針對性、個性化培訓的效果更好。如果將分析培訓效能的角度稍稍調整,以提升專業資本的角度看待教師培訓,為教師提供能夠展示自身專業發展成果和交流觀點的平臺,是教師提升專業資本的最好方式。

學校為教師提供培訓,是對教師進行人力資本的提升。從知識積累的角度看,培訓無非是讓教師的精神世界和思維方式發生變化,讓教師從自我的世界中“走出去”,將新世界和新思維“請進來”。教師拓展了視野,對他們的成長是有益的。從知識生產的角度看,學校為教師提供學習與展示的平臺,能促進其不斷發展。平臺型培訓是指學校以展示作為主要形式來對教師進行培訓。一方面,教師通過平臺型培訓能夠接收來自不同教師的專業觀點;另一方面,平臺型培訓能為教師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對話通道,實現校內教師與校外教育專家學者的對話與合作,促成教師社會資本的積累。進一步地,教師可在信息輸入、加工和社會交往中進行觀點輸出、做出專業決策。此時,教師進行自主決策的決策資本也得到提升和累積。這種打破傳統講授式培訓,以平臺搭建和成果展示驅動教師專業發展,實現教師在課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斷追求實踐創新,能讓教師從傳統的知識接收方轉型為知識生產的“富礦廠”。

(二)持續釋放“速勝”項目,滿足教師需求

在教育教學的變革過程中,對教師的改革難免遇到阻力,這股阻力可能轉化為壓力,可能會對變革產生負面影響。校長應成為在關鍵時刻釋放教師壓力的安全閥。

對于教師而言,壓力來自對未來變化的恐懼,來自對當下新辦法能否成功的擔憂,來自舊思想與新觀念的沖突,而克服思維模式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和方法更新。校長作為學校改革的領路人,一方面要為教師描述新愿景,幫助教師明晰目標預期;另一方面要及時為教師提供走出當下常規思維模式的制度支持。需求層次理論認為,只有當低層次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才會向更高的需求邁進。當校長觀察到教師在改革中停滯不前時,制造“速勝”項目就是為教師“減壓”。如針對教師生存需求的“改善午餐”項目,針對教師尊重需求的“月度榮譽教師”項目,針對教師歸屬感的“社團活動”項目,針對教師自我實現需求的“知識分享”項目等,有了這樣的階梯式保護機制和提升教師安全感、自信心、榮譽感、歸屬感的項目安排,學校對教師而言就是安全且溫暖的家,他們面對改變的恐懼心理就會降低,校長通過這些速勝項目的設計就為課程改革打造了保駕護航的安全閥。

(三)建立防火墻,為教學改進鋪就高速路

“防火墻”最早是信息科學的專用名詞。在學校環境下,“防火墻”指通過制度設計將教學之外的干擾因素降至最低,提高學校教學效能。用系統理論來解釋,學校運行過程中產生的非教學事務是“熵增”的過程,通過防火墻的建立,能將“熵增”降至最低。它是指通過組織設計和制度設計,減少和轉化內外部環境對教學過程的干擾,使教育教學生態最優化。

建立學校改革內外部環境的防火墻。學校傳統的“三處一室”的職能要從管理教師轉變為為教師提供防護,要為處于教學工作核心的年級組和教研組服務。以往,學校的“三處一室”會對任課教師和班主任下達一些非教學的任務?,F在,“三處一室”要將任課教師和班主任變為他們的“服務對象”。學??勺尅叭幰皇摇背袚虻謸跻恍┙虒W人員要面對的開會、填表、內部檢查、評比等事務,這樣,教師受非教學業務干擾的現象就會得到扼制。作為學校改革外部“防火墻”——校長可將教育行政部門的通知、檢查和提交材料的工作事項進行“過濾”,讓對教學有益的內容到達教學一線,一些行政事務和非教學任務則可由職能部門完成。

以項目組的方式鋪就學校課程改革的高速路。此處的“高速路”指學校為進行教學教研攻關而設置的或虛擬或實體的研究平臺。結合前文所述的“平臺型培訓”,高速路是與之相輔相成的研究平臺。學校應鼓勵同學科及跨學科的教師相互結盟,組成學校研究平臺的主體人員,而校長作為學??蒲械牡谝晃蟹?,可授權研究平臺進行課程的開發和教學標準、教學流程等“產品”的生產,讓各班級負責人(產品實際使用人員)作為評估方對產品質量實施評估,從而形成學校課程改革管理的閉環。這樣既能激發教師自主成長的熱忱,提升學校知識生產的原創性,又能讓學校作為改革主體的功能得以發揮。

(責任編輯:王振輝)

猜你喜歡
改革路徑課程改革
“雙創”形勢下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改革探索
重慶物流的發展背景及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