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的竹文化

2023-09-12 07:42黃小偉楊光能付師春
世界竹藤通訊 2023年4期
關鍵詞:名錄苗族類別

張 喜 黃小偉 馮 衛 楊光能 付師春

(1 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 貴陽 550005; 2 貴州省新時代竹產業研究院 貴州赤水 564700;3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叢生竹工程技術中心 昆明 650224; 4 赤水市竹產業發展中心 貴州赤水 564700)

竹文化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植竹和用竹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 竹已成為中華民族品格、 稟賦和精神的象征, 如竹與梅、 蘭、 菊并稱“四君子”, 與梅、 松并稱“歲寒三友” 等, “竹子定律” “竹子精神” 已成為一種做人的精神風貌。 貴州地處亞洲—太平洋竹類植物起源及分布中心[1], 有竹19 屬154 種(含種以下單位), 種屬數量位居全國前10 位, 其中竹屬數量分別占中國和世界的40.4%和21.6%、 竹種數量的對應值為15.3%和7.7%。 貴州也是我國3 大民族聚居地之一, 有17 個世居少數民族, 占全國世居少數民族的30.9%。 各民族與山林為伴、與翠竹同行, 創造了璀璨的貴州竹文化。

貴州竹文化可追朔至舊石器時代的黔西觀音洞遺址[2], 屬貴州“史前文化” 的帷幕。 那時的人類還處在“晚期直立人” 階段, 主要以采集和狩獵為生, 遺址中留下了包括大熊貓、 竹鼠在內的近30 種哺乳動物化石、 以及3 000 余件石錐和雕刻器等石制品。 “觀音洞文化” 和“北京人文化” 分別是舊石器時代早期中國南方和北方的代表性文化, 說明20 萬年前的貴州高原山地已有“人—竹—大熊貓” 活動及竹文化痕跡。 夜郎國是我國西南地區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第1 個、 面積最大的國家, 鼎盛時期以現今貴州高原為中心、延及周邊省份, 或興于戰國[3]、 或興于夏朝[4],止于西漢平帝年間, 歷時約300 年或2 000 年, 國王即“竹王”[3-4]。 竹崇拜成為夜郎國的標配, 例如西南地區遺留至今的竹王廟和竹王祠、 遍及各地帶“竹” 字的地名, 以及眾多世居少數民族圖騰中的竹元素等, 都是夜郎竹文化留下的遺跡。王陽明先生[5]在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 年) 被謫貶至貴州龍場后, 通過“格竹致知” 創立了“致良知” “知行合一” 的陽明心學、 著?君子亭記?論君子人格修養, 成為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之一。 清代鄭珍[6]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在貴州高原的遺詩、 遺詞及遺畫、 以及黎理泰種竹典故[7]等極大地豐富了貴州竹文化內涵, 是貴州竹文化底蘊深厚、 源遠流長的證據。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 ) 和物質文化遺產合稱為文化遺產, 是貴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 非遺竹文化是千百年來生活在貴州高原的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各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 包括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聯的實物和場所, 既是貴州高原發展歷史的見證, 也是珍貴的文化資源。 國內外有關貴州省非遺竹文化的研究還未見報道, 本文利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和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非遺項目數據庫, 從一個時間段面分析國家聯合國級、 貴州國家級及省級非遺項名錄中的竹元素成分、 涉竹元素非遺項目數量在貴州省的區域性分布及變化動態, 旨在闡述貴州非遺竹文化特點, 以及在竹產業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1 研究區概況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貴州高原在古生代以海洋占絕對優勢, 但在黔中和黔南的濱海沼澤區出現了地球上第1 批陸生植物及其所形成的森林, 如蕨類和蘇鐵等。 在中生代三疊紀末期, 這一區域脫離海浸變為內陸,地勢屬于低海拔平原、 丘陵和山地。 在新生代第三紀, 強烈的喜瑪拉雅運動間歇性地抬升了這一區域的地勢, 并在第四紀中期形成了現今的地貌景觀和生物類型[8]。 貴州省南北長約510 km、 東西寬約571 km, 面積為17.64 萬km2, 地處云貴高原東部大斜地地帶, 地勢由西部向東、 南及北部傾斜, 海拔高度變幅137~2 900 m, 喀斯特地貌面積占總面積的61.90%。 該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 有種子植物227 科1 276 屬4 761 種(含種以下單位), 其中裸子植物10 科30 屬54 種, 陸棲脊椎動物類占相當數量, 具有鮮明的高原特色。 竹類植物在貴州全省均有分布, 竹林面積34.6 萬hm2,集中分布于“兩山兩水” 地區、 其余地區呈“星羅棋布” 的點(塊) 狀分布[9]。

貴州省有3 個民族自治州、 11 個民族自治縣、 253 個民族自治鄉(鎮), 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0%左右, 面積占國土面積的55.5%。有56 個民族成分, 其中世居少數民族有苗族、 布依族、 侗族、 土家族、 彝族、 仡佬族、 水族、 回族、 白族、 瑤族、 壯族、 畬族、 毛南族、 滿族、蒙古族、 仫佬族和羌族等17 個。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非遺項目

1) 通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收集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代表作名錄(2001—2022 年, 計11 批次), 包括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表演藝術、 社會實踐儀式和節慶活動、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傳統手工藝5 個類別。

2) 通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收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2006—2021 年, 計5 批次), 其中5 個類別在2008 年有所調整并保留至今, 包括民間文學、 傳統音樂、 傳統舞蹈、傳統戲劇、 曲藝、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傳統美術、 傳統技藝、 傳統醫藥、 民俗10 個類別。

3) 通過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收集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2005—2019 年, 計5批次), 其中2007 年將13 個類別調整至10 個類別并保留至今, 以便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類別劃分保持一致。

1.2.2 劃分項目涉竹程度類型

根據涉竹程度將非遺項目劃分為3 類。 1) 主竹元素項目: 竹材料、 竹器具等在數量及作用上占主導地位, 且在項目中全程參與; 2) 有竹元素項目: 項目中有竹材料、 竹器具等全程或階段參與, 在數量及作用上不占主導地位; 3) 無竹元素項目: 項目中全程或階段性均無竹材料、 竹器具等參與。

1.2.3 統計分析及項目特征描述

文中涉及的“新增項目” 是指該批次申報并獲頒布的非遺項目, 和此前已頒布項目及內容、或項目申報處沒有關聯性; “擴展項目” 是指該批次申報并獲頒布的非遺項目, 和此前已頒布的項目及內容、 或項目申報處有相似性和關聯性。新增項目及擴展項目分別統計, 描述時歸為一類,結合項目名錄信息和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信息綜合描述項目特征。 項目(或擴展項目) 分布格局及動態分析按申報單位所在縣級行政單元進行統計。項目為單類別時按單項統計, 為多類別時按多項統計。

2 結果分析

2.1 中國聯合國級非遺代表作名錄的涉竹項目

我國是世界上竹資源最豐富、 竹產業規模最大的國家, 也是竹文化歷史悠久、 底蘊最厚重的國家。 2003 年10 月17 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我國于2004 年加入該公約。 截至2022 年12 月,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中共收錄項目677 個,涉及140 個國家。 其中, 代表作名錄568 項、 涉及136 個國家, 急需保護的非遺名錄76 項、 涉及40 個國家, 優秀實踐名冊33 項、 涉及31 個國家。我國列入的項目量為43 項, 總數位居世界第1,其中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35 項、 急需保護的非遺名錄7 項、 優秀實踐名冊1 項, 分別占世界的6.16%、 9.21%和3.03%。

從我國聯合國級非遺代表作項目數量上看(圖1), 有竹元素項目和無竹元素項目分別占45.71%和54.29%; 有竹元素項目、 無竹元素項目及項目總量在2006—2010 年期間占比最高, 其次為2016—2020 年。 其中, 2006—2010 年有竹元素項目數量占比達34.29%, 但在2011—2015 年降至2.86%。 有竹元素項目主要包括昆曲、 南音、南京云錦織造技藝、 宣紙傳統制作技藝、 粵劇、西安鼓樂、 端午節和媽祖信俗等。

圖1 不同時間段中國聯合國級非遺代表作名錄中項目總量及有竹和無竹項目數量動態Fig.1 Dynamics of the total projects and those with-bamboo and without-bamboo projects in the list of China' U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以貴州省級非遺項目為主體入選聯合國非遺代表作名錄的項目還沒有產生, 但現有我國聯合國級非遺有竹元素項目對貴州省產生了明顯影響,如端午節在貴州各地較為流行, 昆曲對黔劇發展有較大促進作用。

從我國聯合國級非遺代表作名錄的項目類別上看(圖2), 既有單項目—單類別型, 也有單項目—多類別型。 口頭傳統和表現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2 個類別的項目占比較低、 為12.96%, 表演藝術、 社會實踐儀式和節慶活動2 個類別的項目占比較高、 為25.93%。 在各項目類別中, 單項目—1 類別占54.28%、 單項目—2 類別占34.29%、 單項目—3 類別占11.43%。 有竹元素項目的類別占全部項目類別的46.30%, 涉及所有類別。 其中,社會實踐儀式和節慶活動類別中有竹元素項目數量 ( 14.81%) 多于無竹元素項目數量(11.11%), 表演藝術、 傳統手工藝2 個類別中有竹元素項目和無竹元素項目數量相等、 占比分別為12.96%和11.11%, 口頭傳統和表現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2 個類別中有竹元素項目數量少于無竹元素項目數量、 占比分別為1.85%和11.11%、5.56%和7.41%。

2.2 貴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的涉竹項目

國務院先后于2006 年、 2008 年、 2011 年、2014 年和2021 年公布了5 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總計1 557 個、 3 610 處, 其中貴州省123 個、 159 處, 占比分別為7.90%、 4.40%。 在貴州國家級非遺項目中, 新增項目占63.41%、 擴展項目占36.59%, 新增項目處占60.13%、 擴展項目處占39.87%, 新增項目及項目處的數量占比較高。

在貴州省國家級非遺項目中, 主竹元素、 有竹元素和無竹元素項目數量分別占項目總量的8.13%、 25.20%、 66.67% (圖3)。 2008 年除主竹元素項目外, 有竹元素項目、 無竹元素項目及總項目量所占比例均較高; 2021 年無竹元素項目及總項目量所占比例呈再升高趨勢。 主竹元素項目數量在2006 年最多、 占項目總量的4.07%,2011 年之后數量占比穩定在0.81%。 主竹元素項目包括玉屏簫笛制作技藝、 苗族蘆笙制作技藝、皮紙制作技藝、 苗族蘆笙舞(丹寨錦雞舞、 貴定鼓龍鼓虎長衫龍和納雍滾山珠)、 蘆笙音樂、 仡佬毛龍節和赤水獨竹漂等10 項。 有竹元素項目數量在2008 年最多、 占項目總量的8.13%, 此后逐漸減少。 有竹元素項目包括刻道、 侗戲、 布依戲、德江儺堂戲、 布依族八音坐唱、 苗族鼓藏節、 水族端節、 苗族姊妹節、 布依族盤歌、 布依族勒尤、毛南族打猴鼓舞、 黔劇、 苗族獨木龍舟節、 苗族跳花節、 苗年、 布依族高臺獅燈舞、 花燈戲、 仡佬族儺戲、 賽龍舟、 侗年、 月也、 荔波布依族儺戲、 阿妹戚托、 慶壇、 報京三月三、 布依族武術、布依族刺繡和元宵節(德江炸龍習俗、 苗族舞龍噓花習俗) 等31 項。

從項目類別上看(圖4), 貴州國家級非遺項目主要是單項目—單類別型。 不同類別的項目數量多少排序呈現為民俗 (21.95%) >傳統技藝(19.51%) >傳統音樂=傳統戲劇(11.38%) >傳統舞蹈(9.76%) >傳統美術(8.13%) >民間文學(7.32%) >傳統醫藥(5.69%) >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2.44%) 的變化趨勢。 除傳統醫藥類項目外, 其他項目的類別均不同程度地涉及竹元素, 涉竹元素項目(主竹元素項目+有竹元素項目, 下同) 數量占項目總量的33.33%。在不同類別的非遺項目中, 涉竹元素項目數量<無竹元素項目數量的類別占70.00%, 分別是民間文學、 傳統音樂、 曲藝、 傳統美術、 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 涉竹元素項目數量>無竹元素項目數量的類別占20.00%, 分別是傳統戲劇、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涉竹元素項目數量=無竹元素項目數量的類別占10.00%, 為傳統舞蹈。 在涉竹元素非遺項目類別中, 主竹元素項目數量<有竹元素項目數量的類別占66.67%, 分別是民間文學、 傳統戲劇、 曲藝、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傳統美術和民俗; 主竹元素項目數量=有竹元素項目數量的類別占22.22%, 分別是傳統音樂和傳統舞蹈; 主竹元素項目數量>有竹元素項目數量的類別占11.11%, 為傳統技藝。

圖4 貴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類別總量及主竹、有竹和無竹元素類別組成Fig.4 Composition of total categories, and those main-bamboo,with-bamboo and without-bamboo categories in the list of Guizhou'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貴州國家級涉竹元素非遺項目數量的區域性分布特征明顯。 主竹元素項目數量多少呈黔東南州(40.00%) >銅仁市(13.33%) >遵義市=黔南州=黔西南州=貴陽市=安順市=畢節市=六盤水市 (6.67%)、 有竹元素項目量呈黔東南州(36.84%) >黔西南州(23.68%) >銅仁市=黔南州(10.53%) >貴陽市=安順市(5.26%) >遵義市=畢節市=六盤水市(2.63%) 的變化趨勢。

2.3 貴州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的涉竹項目

貴州省政府先后于2005 年、 2007 年、 2009年、 2015 年和2019 年公布了5 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總計785 個、 1 023 處。 在省級非遺項目中新增項目占80.00%、 擴展項目占20.00%, 新增項目處占72.73%、 擴展項目處占27.27%, 新增項目及項目處的數量比較高。

在貴州省級非遺項目中, 主竹元素、 有竹元素和無竹元素項目數量分別占省級非遺項目總量的7.40%、 28.32%和64.29% (圖5)。 省級非遺項目數量在年度間以2019 年最多、 占非遺項目總量的28.57%, 其次為2007 年、 占25.64%; 主竹元素項目在2007 年和2009 年占比最高、 均為2.04%, 其次為2019 年、 占比為1.79%。 主竹元素項目包括苗族蘆笙文化、 烏當手工土紙制作工藝、 苗族大筒簫制作與演奏、 德江土家舞龍、 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 響蒿舞、 仡佬族打蔑雞蛋、苗族馬尾斗笠制作技藝、 竹編工藝、 布依族羅吏目龍制作技藝、 綏陽旺草竹編技藝、 民間火紙制作技藝、 谷隴九月蘆笙會、 土家族下洞祭鳳神、劃筷奠祖苗俗、 苗族甘囊香蘆笙節、 苗族招龍、竹王崇拜、 布依竹筒歌、 苗族三眼簫音樂藝術、姊妹簫、 侗族蘆笙譜、 苗笛、 苗族直簫樂、 苗族夫妻舞、 鳥籠制作技藝、 糧倉建造技藝、 侗族蘆笙會、 施秉玩水龍、 侗族笛子歌、 布依竹鼓舞、苗族簫笛曲、 竹琴說唱、 侗族蘆笙制作技藝、 赤水竹扇制作技藝、 赤水竹雕工藝、 仡佬族古法澆燭制作技藝、 苗族竹憑習俗和苗族系郎周等58項。 有竹元素項目數量在2007 年占比最高、 達7.53%, 其次為2019 年、 占比為7.27%。 有竹元素項目包括哥蒙哈沖、 彝族畢摩祭祀文化、 盤江小調、 苗族牯藏節、 梭嘎箐苗文化空間、 雙倍嘎、隆里花臉龍、 苗族弄嘎講略、 茅坪花苗婚俗、 石橋古法造紙、 苗族大遷徙舞、 采月亮、 布依族雯當姆、 松桃瓦窯四面花鼓、 苗族古歌古詞神話、思州儺戲儺技、 思南花燈、 布依族八音座唱、 苗族飛歌、 龍燈鈸、 苗族阿江、 苗族長鼓舞、 苗族猴鼓舞、 苗族踩鼓舞、 苗族燒靈舞、 苗族花鼓舞、卡堡花棍舞、 矮人舞、 苗族夜樂舞、 素樸金錢棍、仡佬族踩堂舞、 花燈戲、 思州喜儺神、 土家族儺戲、 寨英滾龍、 苗族射弩、 苗族四月八、 苗族祭尤節、 龍燈、 獅子燈和苗族祭鼓節等222 項。

圖5 不同年份貴州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項目總量及主竹、 有竹和無竹元素項目數量動態Fig.5 Dynamics of total projects,and those main-bamboo,with-bamboo and without-bamboo projects in the list of Guizhou'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different years

從項目類別上看(圖6), 貴州省級非遺項目主要是單項目—單類別型。 不同類別的項目數量多少排序呈現為民俗 (31.38%) >傳統技藝(22.32%) >傳統音樂 (10.46%) >傳統舞蹈(9.57%)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6.25%) >民間文學(5.61%) >傳統戲劇(5.36%) >傳統醫藥 (3.44%) > 傳 統 美 術 (3.19%) > 曲 藝(2.42%) 的變化趨勢。 除傳統醫藥類項目外, 其他類別的項目均不同程度地涉及竹元素, 涉竹元素項目數量占項目總量的35.71%。 在不同類別的非遺項目中, 涉竹元素項目數量<無竹元素項目數量的類別占80.00%, 分別是民間文學、 傳統音樂、 傳統戲劇、 曲藝、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傳統美術、 傳統技藝和傳統醫藥; 涉竹元素項目數量>無竹元素項目數量的類別占20.00%, 分別是傳統舞蹈和民俗。 在涉竹元素非遺項目類別中,主竹元素項目數量<有竹元素項目數量的類別占88.89%, 分別是民間文學、 傳統音樂、 傳統舞蹈、 傳統戲劇、 曲藝、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傳統美術和民俗; 主竹元素項目數量>有竹元素項目數量的類別占11.11%, 為傳統技藝。

圖6 貴州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類別總量及主竹、有竹和無竹元素類別組成Fig.6 Composition of total categories, and those main-bamboo,with-bamboo and without-bamboo categories in the list of Guizhou'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貴州省級涉竹元素非遺項目的區域性分布特征明顯。 主竹元素項目數量多少呈黔東南州(36.49%) > 遵 義 市 ( 12.16%) > 銅 仁 市(9.46%) >黔西南州=安順市=畢節市=六盤水市( 8.11%) > 黔 南 州 ( 5.41%) > 貴 陽 市(4.05%)、 有竹元素項目數量呈黔東南州(28.57%) > 黔 西 南 州 (14.29%) > 黔 南 州(11.56%) >遵義市=貴陽市(10.20%) >畢節市(8.84%) > 銅 仁 市 ( 8.50%) > 六 盤 水 市(4.08%) >安順市(3.74%) 的變化趨勢。

3 結論與討論

3.1 非遺竹文化是貴州竹文化的重要成部分

涉竹元素非遺項目在中國聯合國級、 貴州國家級及貴州省省級非遺名錄中都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其中, 主竹元素項目、 有竹元素項目和無竹元素項目數量在中國聯合國級非遺名錄中的比例為0、 45.71%和54.29%, 在貴州國家級非遺名錄中的相應值為8.13%、 25.20%和66.67%, 在貴州省級非遺名錄中的相應值為7.40%、 28.32%和64.29%。 在中國聯合國級非遺名錄中, 涉竹元素非遺項目數占比近50%, 從一個方面體現了中國的“竹子文明國度”。 在貴州國家級及省級非遺名錄中, 涉竹元素非遺項目數量占比超過1/3,表明竹文化在貴州非遺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來, 在貴州國家級及省級非遺名錄中,涉竹元素非遺項目數量總體上呈現不斷增加的變化趨勢, 表明非遺竹文化對貴州竹文化的貢獻率在不斷增加。

3.2 貴州非遺竹文化已形成較為完整的文化體系

除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外, 在貴州國家級及省級非遺名錄各類別中, 涉竹元素非遺項目數量多少呈現出呈民俗 (9.76%) > 傳統戲劇(8.13%) > 傳 統 舞 蹈 (4.88%) > 傳 統 技 藝(3.25%)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2.44%) >民間文學=傳統音樂(1.63%) >曲藝=傳統美術(0.81%) 的變化趨勢; 在貴州省級非遺名錄的各類別中, 涉竹元素非遺項目數量多少呈現出民俗(15.82%) > 傳 統 舞 蹈 (5.23%) > 傳 統 技 藝(4.85%) >傳統音樂(3.44%)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2.30%) >傳統戲劇(2.17%) >曲藝(1.15%) > 民 間 文 學 (0.51%) > 傳 統 美 術(0.26%) 的變化趨勢。 在各類別的非遺項目中,涉竹元素非遺項目數量在民俗類中占比較高、 傳統美術類中占比較低、 其他類別中所占的比例變化較大。 涉竹元素非遺項目既是對貴州竹文化的傳承, 也是繁榮鄉村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工具, 如玉屏簫笛、 三穗竹編和赤水竹編等在當地創造了顯著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其中, 赤水竹編已成為國際竹藤組織的國內外培訓基地,其傳承人被評為亞洲竹編工藝大師。

3.3 貴州涉竹非遺項目數與竹資源面積在空間分布上的互補性有助于促進全省竹產業高質量發展

貴州省竹林面積在各地區間的分布呈現遵義市(68.56%) >銅仁市(16.32%) >黔東南州=畢節市(6.76%) >黔南州(3.59%) >六盤水市(1.16%) > 黔 西 南 州 ( 1.00%) > 安 順 市(0.55%) >貴陽市(0.07%) 的變化趨勢, 對比竹林面積[1]與涉竹元素非遺項目數量在各地區間的分布可以發現二者呈現出一定的空間互補性。結合貴州竹文化的西南特色, 在“兩山兩水” 地區以竹筍及竹材工業化利用和竹文化旅游建設為主、 在“星羅棋布” 的其他地區以竹文化旅游建設為主規劃竹產業發展藍圖[9], 從而實現建鏈、延鏈、 補鏈、 穩鏈和強鏈, 推動貴州全省竹產業高質量發展。

3.4 進一步發掘縣(市、 區) 級涉竹元素非遺項目, 豐富貴州竹文化

在貴州省公布的前3 批(2005—2009 年) 非遺項目中, 市(州)、 縣(市區) 級非遺項目數量分別占省級的1.87 倍和7.73 倍[10], 省級非遺項目庫數量升值空間較大、 涉竹元素非遺項目數量增加可能性較高。 一般而言, 涉竹元素非遺項目是由縣(市區)、 市(州)、 省及國家級逐步升級的, 進一步挖掘、 擴大縣(市區) 級涉竹元素非遺項目數量, 提高升級率, 是豐富貴州非遺竹文化內容、 提高竹文化旅游水平的重要途徑。

猜你喜歡
名錄苗族類別
苗族蠟染
2022.3上榜派出所名錄
同賀名錄
作者名錄
盛大節慶——苗族牯藏節
生產商名錄
苗族民歌
苗族老照片
服務類別
論類別股東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