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黎族藤編特征與傳承創新路徑

2023-09-12 07:42雷佳欣趙志美付凱怡宋莎莎
世界竹藤通訊 2023年4期
關鍵詞:藤編藤條黎族

雷佳欣 趙志美 麥 琦 付凱怡 劉 穎 宋莎莎*

(1 木質材料科學與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 100083;2 木材科學與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 100083)

藤編是以藤類植物的表皮和芯為原料編織成工藝品和實用品的一種編織工藝。 藤編技藝始創于海南黎族[1], 黎族人民將采集的藤條經切削、曬干、 修剪等處理, 將其編織成各種各樣的藤器,常見的有藤編衣簍、 腰簍、 籮筐等。 黎族藤編主要流傳于海南島的東南部, 如陵水、 保亭、 樂東、昌江等地。 黎族人祖祖輩輩傳承著這項技藝, 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黎族藤編文化, 被列入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 傳統手工產品逐漸被工業化產品所替代。 如今黎族很少有人再專注于制作和使用藤編用品, 藤編用品更是幾乎退出了年輕黎族人的生活[2], 藤編技藝面臨傳承和發展的困境。 新時代, 賦予傳統藤編產品以時代元素, 探尋傳統藤編轉型發展路徑對于發揚光大傳統藤編技藝意義重大。 本文在分析傳統黎族藤編特點的基礎上, 從藤編材料、 編織技藝和紋樣3 個方面闡述了黎族藤編轉型發展的路徑, 以期為傳統藤編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參考。

1 傳統黎族藤編特點

1.1 藤編材料

海南藤類資源豐富, 當地用藤編織器物、 制作家具的歷史悠久。 黎族人民將山中常見的紅藤、白藤采收回來, 處理后編織成生活中需要的各種用具, 如腰簍、 衣簍、 籮筐等。 這些藤編生活用具細膩光滑、 結實耐用, 是黎族人民勤勞、 聰慧的結晶。

藤編器具普遍使用的藤材為棕櫚藤。 紅藤和白藤是海南熱帶棕櫚藤類的統稱, 其抗拉強度大、材質優良, 是制作和編織家具的優良材料。 由于天然棕櫚藤資源的不斷減少, 使得天然藤材的價格不斷攀升, 因此目前藤編材料也出現了價格便宜的人造藤材。 人造藤材更適宜于室外家具使用[3], 用途更廣泛。

1.2 藤編紋樣

傳統黎族藤編編織技法多樣, 不同技法編織出的產品其用途各異。 藤編主要由線構成, 線的曲折盤旋和纏繞形成形態各異的圖案紋樣[4]。 藤編的各式紋樣即體現了黎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也表現出藤編藝人高超的技藝和巧妙的構思。 黎族藤編常見紋樣主要有以下幾種(圖1)。

圖1 黎族藤編常見紋樣Fig.1 Common patterns in rattan weavings of Li ethnic group

1) 人字紋。 人字紋的經線和緯線編織緊密,常見的編法有很多, 比如挑二壓二、 挑三壓三等。人字形編織有人字形對稱紋、 人字形對稱連續紋、人字圖案花紋、 文字紋等[4]。

2) 方格紋。 方格紋是方格形編插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其編法有經緯壓一交錯紋、 經壓二交錯紋、 兩一相間紋、 三一相間紋、 方孔加強編紋、 方孔穿插編、 菱形紋、 八角編插紋等[4]。方格紋是藤編應用最廣的紋樣之一, 編織方法簡單, 裝飾效果良好, 深受大眾青睞。

3) 胡椒紋。 該紋樣為一種八角編織紋理, 以寬藤或扁藤箴編成胡椒形后, 中間以細藤方格交錯編織[5]。 胡椒紋條理清楚, 具有良好的觀賞性,有通風、 透氣的功能, 適合于海南當地氣候, 常用于椅子、 床頭板和儲物柜等的裝飾。

4) 十字編。 是挑壓編織技法中的基礎編織紋樣, 紋路呈現十字交叉狀, 該法編織操作簡單易學, 被廣泛使用。

5) 六角編。 是編織中的一大類, 采用三向交叉編織, 不區分經緯線。 常見的有六角眼、 和尚頭、 虎頭眼、 龜背等紋樣。

7) 螺旋編。 為多方向篾條交互編織后形成的一個圓形口, 該圓形口不需要特殊緊固, 篾條相互交織而形成制約, 篾條間交織的各夾角都相等,具有極強的秩序美。

8) 圓面編。 是一種編絲圍繞圓心做周編的編織方法, 常用作圓形產品的盤底和盤蓋, 常用的編法有圓形合經編、 圓形加經編、 圓形排經編、圓形穿經編4 種。

9) 紋絲編。 是竹藤編中常用的一種編織方法。 除了用編絲和經篾作挑壓外, 編絲與編絲之間也有規則的自我絞壓[6]。

除上述常用的編織紋樣外, 藤編手工匠們也會將自己的美好愿望賦予藤編制品, 他們會依據不同器型選擇藤條, 設計出不同圖案的紋樣, 按照規律、 條理更改經線所壓緯線的數量, 呈現出不同的紋路, 再巧用紋路, 在席面中編織出各種吉祥圖案, 例如福字紋、 喜字紋、 萬字紋等。 藤條是大自然饋贈給黎族同胞的禮物, 藤編文化在海南歷史悠久, 經緯之間皆是文化, 成為海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3 藤編技藝

黎族藤編過程可分為3 個階段[1]: 選材, 篩選藤條并取材; 材料處理, 選取藤皮并對其煮燙、暴曬, 以增加藤條韌性, 并為后期編織做好準備;編織, 編織者根據物體的形狀重新塑造藤條, 然后從大到小進行編織, 即從一個大的框架開始,然后以不同的模式編織細節。 在編織階段結束時,編織者還要仔細修飾編織品, 使其方便使用、 耐用和美觀。 黎族藤編技法具體可歸納為3 種處理方式[7]: 異形同構、 打散再構和抽象處理。

1.3.1 異形同構

紋樣的異形同構是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創作手法, 它是將2 個看似并無很強關聯性的圖形進行再構, 以形成新的圖案, 其中蘊含著設計師開放的設計思維和豐富的設計經驗。 在這一過程中,設計師以原紋樣(內在或外在特征) 為出發點表達某種獨特的感受或事物某一特質, 通過拆分、提煉、 剖析、 組合等操作, 實現對視覺效果、 視覺符號的重新定義, 創造出更具趣味性和新穎感的圖案。 如圖2 所示, 該圖案用集結成束的藤條構成堅韌有力的波浪圖形, 并與五角梅花圖形主體相互關聯融合, 呈現出一種自然流暢的視覺體驗。

圖2 異形同構的藤編圖案Fig.2 Heteromorphic and isomorphic rattan weaving patterns

在對紋樣進行異形同構的同時, 對其載體也可以進行異形同構。 各種形式的材料或以編織、或以拼接、 或以點綴, 皆可加于載體之上。 它們縱橫相交, 錯落有致, 編織出奇妙的構思, 以符合當代設計之需。 異形同構技法的核心特征是通過揭示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將事物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和外在邏輯的不合理性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關系組合, 從而創造出一種藝術效果, 即感性中的意外、 異常中的正常、 不合理中的理性。 圖3 為坎帕納兄弟設計的藤編雙人椅, 該設計為藤編中嵌入聚乙烯(PE) 材料, 以打造舒適靠背椅為內在關聯, 通過藤條與PE 材料2 種載體的相互融合, 碰撞出新奇大膽的時尚風格。 這種表達方式類似于建筑設計中木質與鋁制材料的結合,在木結構建筑中加入鋁制屏風看似會破環其自然屬性, 實際上卻更可凸顯其自然的活力、 純粹與現代性。 鋁制材料正是作為一條輔助線讓自然與木質材料之間發生對話。

圖3 坎帕納兄弟設計的藤編雙人椅Fig.3 Rattan weaving double chair designed by Campana Brothers

1.3.2 打散再構

打散再構的創作技法既可以通過“歸一” 的方式找到概念圖形的閃光點并貫穿于整體, 言萬物歸一之意境, 也可以通過“拼貼” 的方式進行再創作, 像繪畫中的重構一樣, 將概念圖形解剖為一個個零件, 根據功能和形式的需要做出選擇,進而設計出更具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家具。 不同的零件如同細小的元素, 隨心轉換成森林中的樹木、天空中漂浮的云朵或風中波動的水面, 構成一種柔和變化的場景。 如圖4 所示的椅背圖案, 設計者先把雪花圖形抽象為藤編紋樣, 又將其貫穿整體而構成“和諧歸一” 的表達。

圖4 “和諧歸一” 的藤編紋樣Fig.4 Rattan weave pattern of “Harmony in One”

1.3.3 抽象處理

紋樣的抽象處理是指將傳統紋樣簡化、 提煉,但不失其寓意、 美感的處理過程, 其中多提煉為三角形或直線切割的造型, 以傳達“寓意” 和“神韻”。 一方面顯示出構造的理性化, 另一方面結合了感性的魅力。 同時, 黎族傳統藤編還具有材料數量眾多和編織技法簡單等的特點。 現代藤編技法一方面融匯黎族藤編古技, 一方面糅合當今科技美學, 以潤物無聲之姿巧妙融入生活, 兼備社會實用價值與傳統文化精髓, 光彩耀人, 歷久彌新。 圖5 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藤編藏品,設計者將熱帶菠蘿的造型抽象化為一組組縱橫交錯的線條, 通過直線切割手法讓身邊的微小事物以簡約大氣的質感呈現在藤編制品上。

2 黎族藤編傳承與發展路徑

黎族傳統藤編不僅展示了手工藝人的精湛技巧和設計智慧, 也傳達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隨著科技和設計的不斷進步, 傳統藤編只有不斷融入新材料、 新技術、 新工藝才能在保持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更加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觀,才能不斷傳承和發展。

2.1 材料創新

實現傳統藤編材料應用創新涉及材料和工藝2 個方面, 需要不斷引入新元素和新技術, 強化與現代社會的聯系, 才能推動傳統藤編技藝的發展和創新。

2.1.1 融合現代材料

在傳統藤編材料中融入現代材料, 可以在保留天然藤材自然質感和美感的基礎上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 同時可以增加藤編制品的耐久性和防水性。 例如以藤材為主要材料, 融合塑料、金屬、 皮革、 不銹鋼、 有機玻璃等其他材料, 可以豐富藤編家具的表現力[4], 制作出更加耐用、環保的藤編產品。

2.1.2 創新材料應用工藝

在傳統藤編材料應用上, 可以通過創新工藝來提高藤編產品的質量和效率。 例如, 可以采用現代數控加工工藝來制作傳統藤編材料的圖案和形狀, 或者通過開發新的編織工具和設備(如自動編織機器人、 藤編模具等) 來提高藤編產品的生產效率和質量。

2.2 技術創新

2.2.1 保留技藝

傳統黎族藤編技藝大多是通過口頭或行為傳承下來的, 因此一些傳統藤編技術正在消失。 需要挖掘和梳理黎族傳統藤編文獻資料, 數字化采集并形成系統資料庫, 讓后人了解黎族傳統藤編技法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 同時通過音視頻記錄、 創建圖文結合的系統文件等方式數字化保存藤編技法, 為傳承和發展奠定基礎。 這樣即可便于大眾通過網絡快速查找資料, 也可以為設計師、建筑師等提供創新思路[9]。

2.2.2 更新技藝

將現代技術融入傳統藤編是其創新發展的重要途經。 在編織前, 收集并數字化處理藤編技法,通過電腦軟件、 建模等工具展現藤編編織過程,借助虛擬現實(VR)、 混合現實(MR) 等高科技手段可實現實景預覽編織效果。 在編織過程中,可將手工編織、 傳統紡織技法及現代機器相融合,并結合當前染色、 水洗和磨舊等手法豐富編織肌理, 使編織品融入現代元素。 若在編織中融合亮片和3D 打印技術, 則可在保證效率不減的同時呈現多層次的肌理效果。 此外, 手工編織是一種體驗式藝術, 其追求在于過程而非結果, 因此編織中的半成品同樣生機盎然、 美麗動人。 也可結合現代藝術新興的留白、 捆綁等工藝技法, 打造出有思考、 有設計的藤編技藝[9]。

在藤編工序中, 利用現代機器可對藤條批量實現不同程度的深加工。 例如, 選擇靈活性、 易加工性和致密性具有明顯優勢的藤條, 按要求加工帶有小葉梢及其殘留物、 表面具結節和蠟質的藤條; 通過表面處理獲得具有明顯質感和紋理的藤條; 通過剝取藤條和表面拋光可以塑造出具有靈活觸感的藤芯等。

發展和傳承藤編技法, “跨界” 合作必不可少。 如在與服裝設計相結合時, 藤編穿插技術可分為平面結構編織和立體結構編織。 在平面結構編織中, 用編織的線條來復制紋理的表達, 不同材料之間的交叉和垂直編織形成了服裝的層次表達。

2.3 紋樣創新

1) 傳統紋樣與現代設計元素相結合。 藤編紋樣繁復多樣, 而現代設計大多追求簡約, 將傳統藤編紋樣與現代設計相結合, 從中尋找平衡點,可達到最佳效果。 如圖6 的昌迪加爾椅, 簡約大氣的造型與藤編元素(花椒紋) 相結合, 完美呈現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圖6 體現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昌迪加爾椅Fig.6 Chandigarh Chair: the fus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2) 簡化傳統復雜藤編紋樣。 傳統藤編紋樣復雜多樣, 大多依靠手工編織, 效率較低, 難以重復設計。 將傳統紋樣進行簡化, 可提高生產效率,同時有利于藤編與現代設計元素結合。

3) 藤編紋樣與數字化相結合。 運用數字軟件對傳統紋樣進行提取—結構化—變異—重構, 促進藤編紋樣數字化再創造, 同時可實現藤編生產過程的數字化、 參數化, 簡化生產加工過程。

3 結束語

“荷畚執筐, 為安職業” “宿雨一夜蔬甲嫩,春山幾焙茗旗香”, 這是古代人民對藤編的記載,體現出藤編的悠久歷史。 傳統藤編不僅展示了海南黎族手工藝人的精湛技巧和設計智慧, 也傳達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 傳統藤編只有不斷融入新的時代元素, 在材料、 技藝和紋樣方面不斷推陳出新, 才能在保持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 才能得以傳承和發展。

猜你喜歡
藤編藤條黎族
芊芊藤條串起幸福生活
金橋(2022年9期)2022-09-20
《黎族母親》等
現代室內空間對藤編陳設藝術的應用
藤條迷宮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設計方案》
來編一個收納籃
藤條去了哪里?
RATTAN WEAVING IN NANHAI
藤條去了哪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