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動旅游式就醫模式初探

2023-09-14 09:10牟林笑
當代旅游 2023年4期
關鍵詞:康養醫療空間

牟林笑 張 瑤

[內容提要]本文以當下熱門的“房車旅行”為依托,在借鑒了方艙醫院的運行模式后,初探可移動空間在醫療領域的運用,旨在實現醫療資源互聯互通的同時,為患者提供移動旅游式就醫體驗,給患者帶來身體和心理層面的雙重療愈。

引言

近幾年,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人類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人口老齡化、慢性病群體年輕化等問題亟須解決。大眾的健康意識在迅速增強,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已成為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事。同時,國家及政府層面也提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口號,著力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凇耙苿勇糜问骄歪t體驗”的可移動醫療空間可以充分發揮空間自身的伸縮性和可移動性,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醫療資源不均、流動性差的問題,為實現全民優質醫療服務提供可行思路;同時,可移動醫療空間將“療養”同“旅游”相結合,將為患者提供別樣的就醫體驗,創新旅游發展模式。

一 移動旅游式就醫模式的機遇與優勢

在醫療、康養行業盛行的當下,傳統的康養、醫療服務難以應對不同人群的多樣化需求,而第三產業也將重點打造“體驗式服務”,并朝著高質量、高科技化方向轉型。移動旅游式就醫模式符合當今人們對于改革傳統醫療模式的迫切需要,為旅游業與醫療康養行業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模式,在科技盛行的當下煥發出其獨有的生機。

(一)提供家庭式就醫服務的人文關懷

區別于傳統的單一就醫模式,移動旅游式就醫模式為患者及其家人提供“療養+旅游”的全套服務,旨在治愈患者的同時,為患者同家庭建立起更深層次的聯結,讓患者在熟悉的氛圍中進行療愈,強化家庭連結在精神療養中的重要作用。在借鑒了房車式旅游的可行模式后,移動旅游式就醫模式將在旅游、康養、醫療等領域呈現出更為強勁的優勢。

一方面,國內的房車旅游大多以“家”為單位,其傳達的旅游概念也包含著家庭關系的維穩與在親密關系中的依賴與延伸。移動就醫模式中的“人文化關懷”“個性化療養”與房車旅游的“家庭”概念相契合,這順應了我國當前旅游家庭化、全域性和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充分重視了我國復雜的人口結構下對群體歸屬感的渴求,也平衡了居民對不同生活方式與地域差異間的矛盾。

另一方面,移動旅游式就醫模式與房車旅游都需要具體的交通工具作為實現方式。而在建筑構造與功能配置上,可移動醫療空間與房車都強調靈活性、便捷性、可自由組合等性質,力求在多變的地理空間中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與體驗。因此,房車式旅游的成功將為可移動醫療空間的運行提供強有力的指導作用,移動旅游式就醫模式也將以“家”為單位的人文關懷價值發揮到最大化。

(二)打造多元化旅游療養路線

相較于傳統的醫養環境,移動旅游式就醫模式具有地域活動范圍選擇性大、患者選擇自由度高、環境舒適宜人等優勢,給患者帶來沉浸式旅游醫療體驗。在可移動病房中,患者在治病的同時,還可以觀賞沿途的美麗風景,強健體魄,修養身心,達到身體和心靈雙重療養的目的。

該模式將旅游和健康服務融為一體,綜合客戶的身體狀況、經濟條件、飲食習慣、家庭組成、旅游愿景等各方面因素,制定出一條與之相匹配的旅游路線。抵達位置后,病患及家屬可以下車運動,體驗不同地點的自然風光,使病人在治療的同時,實現身心的全方位療愈。

例如,在城市,系統將選取就近的郊區為患者進行治療,提供“郊游式”就醫體驗,讓患者遠離城市的煩擾,獲得沉浸式的療養體驗;在鄉村,則利用可移動病房為當地村民打造“鄉土化”醫療服務,為村民的就醫問題尋求解決方案,打造移動的“診所”,解決當地居民看病難、尋醫難等問題。

(三)順應康養行業發展大趨勢

未來,以旅游業為熱點的服務業將迎來大發展:我國將進入老齡化社會,面向老年人的療養服務市場前景廣闊;慢性病群體年輕化的現象使得一大批年輕人將目光投向養生保健,社會對健康問題的重視程度加深;旅游市場基本放開,居民對旅游的需求旺盛,其中自駕游出行在旅游方式中的占比逐年攀升。由此催生出的養老康復輔助產業、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產業、養生保健產業等帶有康養屬性的旅游、服務產業初具規模。

基于康養服務與醫療產業的緊密聯系,移動旅游式就醫模式參考廣州國際健康產業城、諾娜湖高級醫療城、迪拜醫療城的運行方法,打造以醫療科技為核心,生態、醫療與文旅結合的移動式療養試點區,以點帶面,輻射推廣移動旅游就醫理念,為各群體提供別樣的康養體驗。

(四)云端醫療技術日趨完善

目前,隨著互聯網、物聯網、5G 等技術日趨成熟,以“云端醫療”為代表的科技手段廣泛地投入到醫療實踐中?;谠品盏碾娮俞t療系統能夠極大程度突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為患者提供診療。通過在云端建立的醫療平臺能夠打破醫療壁壘,在線上共享醫療資源,扶助醫療技術落后的鄉村醫院。以智能醫療技術做支撐的可移動醫療空間可以在龐大的云端數據中提取實時醫療影像,通過云算法歸納最新醫療信息,利用醫療信息人機交互系統精準診斷患者病情。移動旅游式就醫模式將延續“云端醫療”的線上就診形式,引入“云端客服”,進行24 小時的專家咨詢診療,完善患者電子醫療病歷,豐富醫療數據庫,為制定旅游就醫路線與個性化服務打下基礎。

二 移動旅游式就醫模式的困境與挑戰

當前,移動旅游式就醫模式仍處于構想階段,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實行難度大??梢苿俞t療空間的構筑、醫療團隊的打造、各地醫療基礎設施的差異等問題難以在短期內實現突破。這不但是移動旅游式就醫模式的困境,也是現階段整個醫療行業的困境與挑戰。

(一)相關建筑技術有待發展

首先,國內對可移動空間構建的研究寥寥,可移動模塊構筑所需要的可拆卸性、功能匹配適應性、靈活便捷性、各模塊自由組合等特征難以成型,以此為基礎的個性化設計在現實中更是困難重重。

目前,大型的可移動平臺更多地運用于航海、水質監測、采集能源等領域,中小型可移動平臺在醫療實踐中則被視作一個輔助工具而不是承載醫療本身的載體。另外,國內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利用AI 科技打造高端信息系統,助力賦能可移動平臺,鮮少研究實體化的空間構造。其中,可移動空間中需要量化投入生產的零件模塊尚未有一個規范的生產模板與標準,建材本身需要具備的穩定性與極強的統一性也加大了規?;a的難度。

放眼國外,以“住宅67”為典型的建筑能夠在較低的成本下復刻成批量的建筑單元,組裝形成集合式住宅,可以適應復雜的環境與多變的氣候,其積木式的架構既實現了建筑的長期維穩,又在運輸中表現出極大的優勢。但這種模塊化建筑體系在國內還未投入應用實踐,能否以它為原型改良可移動空間尚未可知。

(二)部分地區基層醫療水平欠佳

可移動醫療空間的初衷是打破城鄉醫療壁壘,助力優秀醫療資源下沉,讓先進的醫療技術普惠基層百姓,以此實現醫療資源的互聯互通。但基層醫療水平不高、醫療人員緊缺、醫療設備欠佳等問題仍然困擾著部分欠發達地區,可移動醫療空間一次性攜帶的生活與醫療物資也只能為當地居民提供短期的救治服務,難以在短時間內達到質的飛躍。

誠然,5G 助推基層醫療構建已在海南試點推進,遠程醫療技術的發展日趨成熟,但對于基層設施設備受限的貧困地區,如何通過醫療空間將前沿的治療技術、資深的醫療人員與鄉鎮對接,成為可移動醫療發展的一大難題。

(三)群眾就醫觀念有待改變

新醫改模式實施以來,基層診療人數、入院人數呈增長趨勢,但群眾仍然沒有擺脫“小病不就醫”“選擇大醫院就醫”的傳統就醫觀念,群眾就醫觀念需進一步改變。

(四)相關復合型人才緊缺

相較于傳統的醫患關系,可移動醫療空間的工作人員更加注重“服務意識”,也將目光更多地放在如何為患者提供全身心的療養與服務方面,用“旅游式就醫模式”有意識地強化客戶的個性化體驗,這就要求醫者在幫助患者康復的同時,也要實時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此外,可移動醫療空間需要同時承載患者及患者家屬,醫療空間中能容納的醫護人員就十分有限了,部分醫護人員就需要扮演醫者與服務人員的雙重身份。雖說醫者“救死扶傷”的至高信念早已根植于醫護人員的心中,但是服務人員側重的“顧客至上”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會與病理對沖,如何在尊重病情的基礎上最大可能性地滿足患者對個性化體驗的追求,是對醫護人員的極大考驗。

在基層的救助幫扶中,讓專家級醫者在實踐中突破傳統的問診形式,在可移動醫療空間中適應“線上咨詢+實地問診”的模式絕非易事;在市場中,招聘深諳心理學知識、能夠提供個性化服務的醫護人員本就不易,量化個性化服務模式、打造可移動醫療行業復合型人才更是難上加難。

三 多渠道提振移動旅游就醫模式

提振旅游就醫模式,就是要在文化上賦能產業服務,在技術上支持模式創新,將旅游地的特色文化與醫療康養產品相結合,用科技手段強化體驗過程,以實現移動旅游就醫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一)以文化理念吸引客源

在服務過程中,強調以不同的文化內核服務形形色色的患者:構建家庭旅游概念,聚焦于熱衷自駕游、強調家庭歸屬感的患者群體,利用親屬陪伴游的形式招攬客源;重點打造綠色環保、生態宜居的醫療空間,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下開展療養活動,吸引樂于體驗鄉野文化的中老年群體;將目標放眼于有旅游就醫需求的中產階層,以“茶道”“詩文”“花鳥”“山水”為文化載體,劃分不同活動區域,營造文雅意境,弘揚中華文化的古典美,在品茶、交友、欣賞美景中滿足中產階級對“文旅”式醫療的極致享受;面對公益性質的基層救治服務,則突出可移動醫療空間的“診療”功能,強化“醫者仁心”“醫者為民”的精神,弱化旅游式的服務享受。

在宣傳時注重地域文化,在尊重當地習俗、醫療水平的前提下開展服務,適當結合有地方特色的科學療法,彰顯旅游地的人文情懷。在給患者帶來特色療法的同時,在旅游療養中深挖旅游地的絢爛文明,以科學文明的方式去欣賞別樣的旅游地文化。

(二)加強智能技術開發

加強可移動醫療空間建筑的技術開發,就是要打造移動靈活、各個功能區塊自由組合的可移動空間。通過太陽能、風能、雨水的收集及凈化實現內部能源的自給自足,同時發揮其可持續性綠色建筑的功能;利用選材減輕建筑的重量,方便移動運輸;在展現建筑本身及其內部的靈活性和擴展性上,利用空間的可變性、可移動性去改變病人的治療狀態和治療效果,達到居住區、治療區、休息區的有機一體。

以智能化技術助推可移動醫療空間的實踐。開發靈敏度高、技術成熟、實時連續工作、測量精度高的環境傳感器用于智能環境監測系統,以便合理應對各種天氣,保證患者時時處于利于康復的環境中;完善以5G、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支持的遠程醫療控制系統,配備遠程醫療模式,帶動偏遠地區和發達城市的醫療資源聯動,實現初步的遠程診斷,助推可移動醫療空間同醫療、養老、子女關護老人、父母掛念孩子等親情相聯系;通過“云服務”電子醫療模式進行電子醫療數據匯總,形成患者的醫療電子病歷,利用“云端”實現醫療數據、用戶群體、空間統籌的一鍵化管理,推動移動旅游式醫療管理規?;l展。

四 結語

作為“旅游+醫療”的全新模式,移動旅游式就醫模式在依托“云端”醫養技術的同時,為患者帶來個性化的旅游體驗,為提升人民就醫滿意度、老人生活幸福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

在可行性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進步將為旅游式就醫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人們對個性化服務、人文情懷的需求日益增加,這類專注于享受“體驗式服務”的群體將成為旅游式就醫模式的潛在者;康養行業與旅游業的轉型與發展也將助推“旅游+醫療”模式的全面推行。

不可否認的是,承載著“移動旅游式就醫”夢想的可移動醫療空間落地難度大、技術限制因素多,較難在短期內實現階段性突破。但該構想的現實意義不僅僅在于它打破了傳統的醫療模式,更在于它以旅游的視角,將人文關懷投射到關乎人民福祉的醫療領域,旨在用模式創新推動兩個行業的進步與發展。順應智慧醫療的可移動式就醫模式也將在康養、醫療領域展現出別樣的生命力。

猜你喜歡
康養醫療空間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康養太極:太極康養教學教研實踐創新初探
康養小鎮“康養+”發展模式探析
即墨溫泉:未來康養休閑之地
京張醫療聯合的成功之路
我們怎樣理解醫療創新
森林康養地試點,可以先粗后細
醫療扶貧至關重要
什么是醫療告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