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報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

2023-09-16 23:56李建波
新聞世界 2023年9期
關鍵詞:深度報道思政教學課程改革

李建波

【摘? ?要】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路徑之一。本文著重論述了《深度報道》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構建、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設計、教學方式的改革等,為《深度報道》課程思政教學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深度報道;思政教學;課程改革

【基金項目】本文是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2021SJGLX147Y);“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紡織類高校新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BKJGLX546);中原工學院研究生質量提升工程項目“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導師、任課教師思政育人能力提升的研究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202345);2022年河南省專業學位研究生精品教學案例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JS2022AL062)。

課程思政是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深度報道》課程是新聞學專業的必修課程,承擔著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的重要任務。然而截至目前,針對該課程的思政建設研究還較薄弱,本文擬在此方面有所探索。

一、《深度報道》的課程性質與任務

《深度報道》是新聞學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是培養學生深度報道能力的重要課程。課程主要探討深度報道的基本原理、寫作方法和技巧,同時結合對國內外深度報道優秀案例的賞析,使學生掌握深度報道的基本規律和寫作技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調研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其具備從事深度報道寫作的基本技能。如何在課程專業目標達成過程中有機融合思政育人目標,實現專業育人和思政育人的“雙提升”,是本門課程思政改革的旨歸。

(一)《深度報道》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目標

深度報道與一般新聞報道的區別是其通常關涉公眾利益,需要記者對新聞事實進行深度挖掘,揭示真相。需要記者具備科學的思考能力,勇于鉆研、探究以及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因此,引導學生關注公眾利益,培養其科學思維、吃苦鉆研精神是《深度報道》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目標。

(二)《深度報道》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定盤星”。[2]《深度報道》課程作為新聞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其課程思政建設亦需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下進行。課程組圍繞思政育人和專業育人的“雙項”目標,修訂了培養方案,增加了思政育人目標,并以新修訂的方案為藍圖,實施課程思政改革。

二、思政元素挖掘的原則與課程設計

(一)思政元素挖掘的原則

課程思政建設以對思政元素的挖掘為基礎。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即依托于課程內容,同時把握分寸,避免不及和過度。

1.依托課程內容

脫離課程內容,思政元素的挖掘就失去了規約?!渡疃葓蟮馈氛n程隸屬于新聞采訪寫作課程大類,有該類課程的一般特點,同時又有自身的獨特之處,即“深”。所謂“深”主要是指材料的搜集要廣泛,能觸及新聞事實的要害;思想的提煉要深,能觸及制度、文化或精神層面。因此,該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既受新聞采訪寫作課程普遍規律的制約,又有課程自身的特點。

2.適度

所謂適度,就是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要適當,避免不及和過度。挖掘不足,會導致一些思政資源不能充分發揮作用;而挖掘過度則會出現夸張走形的問題,讓學生反感,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渡疃葓蟮馈氛n程是采訪寫作類課程,課程組對該課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主要圍繞材料收集和寫作兩個維度展開,這是該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路徑。

(二)思政元素挖掘實踐與課程設計

學者歐陽明認為,衡量深度報道的基本標準是報道內容,而不是報道形式。深度報道內容的深度主要來自于思想和材料兩個層面。思想層面主要是指報道者對新聞事實的認識深度,材料層面主要是指報道者所搜集的材料觸及新聞事實的深度和高度。[3]由此,《深度報道》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圍繞報道者的思想認識和其對新聞事實材料的搜集、整理、選擇等兩個層面展開。以“深度報道的特點”一節為例,該部分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面:內容的深刻性、思考的科學性、表現的豐富性和目標的主流化。圍繞這些專業知識,課程組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梳理出報道者思想層面的思政教育元素為:科學思維,即報道者要摒棄二元對立思想,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待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鉆研精神,即面對有重大新聞價值的社會問題和現象不僅要看表象,還要深入追問,要用探究問題的態度挖掘事實真相;創新精神,即在深度報道的表現形式上拒絕刻板老套,圍繞報道目標充分調用各種手段,打造“有意味”的形式。材料搜集層面的思政元素為:吃苦精神,即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要深入新聞現場,體現出記者的“腳力”;要多觀察多學習,體現出記者的“眼力”;面對困難險阻,要有“舍我其誰”的思想,要勇敢堅韌,能吃苦受累;理性精神,即采訪搜集新聞素材要廣泛,兼顧新聞事實涉及的方方面面,杜絕“一面理”現象的發生。

按照該邏輯主線,課程組梳理歸納出八類思政育人內容:公共利益、人文關懷、科學思維、理性精神、鉆研精神、吃苦精神、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這些思政元素均嵌刻在專業知識中,課題組把它們剝離出來,形成明晰認識,在授課過程中,自覺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引導的過程中,教師又對這些育人元素進行了包裝和重塑,使之巧妙地隨著專業知識潛入學生們的心田,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多樣化運用

思政元素挖掘出來后,使用何種教學方法把思想理念等傳遞給學生,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恰當的教學方法既要考慮教學內容,又要考慮授課對象,同時兼顧授課主體?!渡疃葓蟮馈氛n程是理論和實踐兼備,同時偏重實踐的課程。授課對象主要是新聞專業學生,他們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課程組教師具有多年相關課程授課經驗,且超過一半的教師有新聞從業經歷。綜合考慮這些因素,課程組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翻轉課堂等形式,以講授法、案例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實踐教學法為主進行了混合式教學探索和實踐。

(一)教學模式多樣化

1.線上線下相結合

課程組利用“學習通”、“企業微信”等線上平臺,把學習材料、學習要求、討論問題、作業等放到網上,讓學生提前學習。在問題討論區,教師把討論問題發到網上,要求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在其中觀察了解學生的想法,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引導。比如“深度報道的集材”一章,教師向學生發放關于“深度報道對記者的要求”供討論的問題,有學生在發言中提到“記者要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一認識和現代的工作效能理念是沖突的,如果記者只默默耕耘,而不關注結果如何,可能會對新聞的傳播效果帶來負面影響。教師發現這一問題后,及時進行了回復,提出耕耘和收獲兼顧更有利于優質新聞的生產和傳播效果的提升,對學生進行了思想認識的糾正和引導。

2.翻轉課程

教師通過線上學習平臺,提前把學習內容、思考問題發給學生,學生提前預習,熟悉課程基本內容,并把問題和疑惑梳理出來,供線下交流。線下課堂,教師主要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并針對提前發放的思考題,讓同學們課堂討論,發表想法和意見;教師針對學生的意見進行評論,由此實現對學生的思想和價值引導。以“調查研究”一節內容為例,教師事先把一些優秀的調查報道案例發到“學習通”平臺上,讓學生提前閱讀或觀看這些優秀的深度報道作品,思考調查研究在“調查性報道”材料搜集中的作用以及應該注意的問題等。課堂上,學生針對教師提前發放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在課堂討論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關于隱性采訪的一些法律問題、倫理問題等的不當認識進行了引導,提高了學生的法治觀念。

(二)授課方法靈活

根據課程性質和內容,課程組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理論講授法

主要應用于課程中的基礎理論部分。教師在講授專業理論的過程中,實施相關的價值引導。比如在講授“深度報道的選題原則”一節內容時,教師提煉出深度報道的選題要關注公共利益的選題導向,引導同學們要承擔起新聞人的使命和責任,不要被流量所牽絆,而流于膚淺和庸俗。

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深度報道》課程教學的常用方法。教師精心選擇富含思政元素的優秀作品作為典型案例,引導學生運用相關理論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研討,并由教師點評和總結提升。比如在“解釋性報道”一章中,教師引入央視新聞調查欄目的《家庭陰影下的罪與罰》作為案例,引導學生分組就解釋性報道的相關問題進行研討,并選出代表發言,最后由教師點評和總結。在設計相關問題時,教師依托該案例的特質,引導學生關注我國在法治化道路上的進步和提升,從而對黨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國理念有更深刻的認識、理解和認同。

3.專題研討法

教師針對某一理論問題或與專業相關的現實問題、熱點問題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判斷。教師觀察學生在思想認知、價值判斷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偏向,進行啟發、引導和幫助。比如對中西輿論監督比較專題研討中,教師引導學生從政體、制度、文化等方面進行廣泛、深入探討,防止學生在研討中出現認識偏差。

4.實踐教學法

讓學生參與實踐,直接進行“真刀真槍”的演練。在演練中,教師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發現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比如學生對“白發相親”現象的調查,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對當下青年晚婚、不婚現象的認識不全面,啟發引導學生認識到:婚姻與個體的幸福并非有必然的聯系,從道德或責任義務的角度去考量該問題并不恰當和科學。

以上教學方法各有所長,教師可根據授課內容和思政元素特點,靈活采用多種方法,使之優勢互補,相得益彰,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成效與反思

《深度報道》課程通過修訂培養方案,增加思政育人目標,挖掘思政元素并進行課程設計,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等,將科學思維、理性精神、鉆研精神、吃苦精神、人文關懷、公共利益、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等巧妙融入專業知識傳授中,使知識傳授與思政育人緊密結合,破解了課程教學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現象,達到了較好的課程思政建設效果。在課程組教師組織的“《深度報道》課程思政育人效果問卷調查”中,100%的學生認為《深度報道》的選題要關注公共利益;98%的學生認為要站在時代的潮流中發現問題;100%的學生認為《深度報道》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另外,參與《深度報道》課程學習的新聞學專業學生的作品《“疾”行人間》,報道不因身體殘疾而沒落,熱愛生命、自強自立的殘疾人群拼搏向上的故事,獲得“學習強國”平臺等媒體的展播。近兩年,參與《深度報道》課程學習的82名學生中,20多人獲得國家級、省級和校級等不同類別的獎助學金。同時,課程組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升。課程負責人申報的《深度報道》課程思政改革項目順利結項,并得到新聞傳播學科專家的積極評價。課程組教師發表相關教改論文多篇,對課程思政教學進行了梳理總結和探究,并以此反哺教學,實現了教研相長。

然而,課程組也意識到在《深度報道》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與困惑。比如課程組先期對學生思想狀況了解不清晰,難以對學生個體進行精準畫像,影響了因材施教效能。另外,課程效果的評價難以做到精確化。因為人的思想轉變需要一個過程,短期內不一定能看到效果。同時,思想的轉化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很難判定到底是哪一種因素在起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目前課程效果的評價怎樣做是科學合理的,課程組亦在探索與學習中。

注釋: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ivk_sa=1025883j.

[2]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定盤星”,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528/c40531-30018096.html?ivk_sa=1024320u

[3]歐陽明.深度報道采寫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30.

(作者:中原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責編:周蕾

猜你喜歡
深度報道思政教學課程改革
時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探討
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現狀及其對思政教學促進作用分析
新媒體時代,圖片故事應有哪些堅守和創新
我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發展現狀
“雙創”形勢下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改革探索
SWOT分析法下網站新聞深度報道的研究
基于創意的對口單招色彩課程改革突破點研究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理論課相融合的探索與研究
新媒體環境下深度報道的現狀與生存轉型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