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復戡重書秦刻石研究

2023-09-18 08:05
中華書畫家 2023年9期
關鍵詞:碣石刻石拓本

□ 王 璨

中國古代著名的碑刻,因原石毀佚,后人根據拓本重刻、翻刻者眾多,秦始皇東巡七刻石,僅存瑯琊臺、泰山殘石,《嶧山》《碣石》《會稽》等久已不存,宋元人以輾轉臨摹之本重刻成碑,雖有“優孟衣冠之誚”(葉昌熾語),還是為后人一窺秦篆神韻提供了些許依憑,有幸的是,《史記》將其中六塊刻石的銘文較為完整地記錄下來。朱復戡先生初到泰山之時,即著手依據安國本和《史記》補齊重書《泰山刻石》全文,后來因機緣使然,重寫《嶧山刻石》,繼而產生重書秦七刻石這一前無古人的宏愿,雖然未能完成,也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藝術瑰寶,值得重視和研究。

朱復戡早年以《石鼓文》打下根基,又諳熟《說文》,孜孜一生研習大小篆,他的兩位恩師吳昌碩和張美翊都給予他重要影響。張美翊(1856-1924)在致青年朱復戡的課徒書札中說:“百行賢友:前展復函,詳哉言之。所論篆法極是。鄙意《石鼓》而外,再縮摹李斯嶧山、會稽(皆有之,可寄上)碣石(雙鉤在賢處,極難得)刻石,泰山二十九字,李少溫《城隍廟碑》《拪三墳記》(皆有之)諸篆,好在字數不多,惟《三墳》稍長耳。冬間再寫《說文》九千數百字一部,可以橫絕古今,豈特爭霸海上而已!……”①1922年秋,朱復戡完成縮摹石鼓文,1923年春,朱復戡刻“十鼓只載數駱駝”印,以印款摹刻石鼓文,這封信約寫于1922年至1924年之間。張美翊信中建議朱復戡用同樣方法再縮摹《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碣石頌》《泰山刻石二十九字本》等四種秦刻石篆書,這封書札提到了當時常見的秦刻石拓本,可以了解朱復戡青年時代收集與臨寫秦刻石碑帖的一些情況,對于研究其半個多世紀以后所作的重書秦刻石工程,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書札里提到的三種后世翻刻本,是朱復戡補寫和重書的重要參考。

朱復戡重書的四種秦刻石,除《嶧山刻石》以外,皆以《史記》所載文本為依托,以傳世拓本來修正史記原文,文字構形上首先參照《泰山刻石》165字本,其次參考秦權量詔版,部分選用《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碣石頌》等翻刻本,并廣泛參考《說文解字》《詛楚文》《石鼓文》和秦漢印等資料。下面,我們分別對朱復戡重書四種秦刻石的六件作品從文本選擇、文字構形和書法風格等方面進行分析。

書《泰山刻石》兩種

張美翊在書札中提到“泰山二十九字”,有多種拓本及翻刻本流傳,是當時常見的《泰山刻石》拓本。朱復戡當面請教過的方若在《校碑隨筆》中說“據明拓本,此刻石已只存四行二十九字”,②是書于民國十二年(1923)出版。啟功《秦泰山刻石殘字跋》曰:“阮元、崇實俱以‘泰華雙碑’顏其館,李文田以‘泰華’名其樓,高邕以‘泰山殘石’名其樓,皆指此二十九字也?!雹勖駠吣辏?918),有正書局出版《泰山秦篆二十九字南宋精拓本》,民國十年(1921),上海藝苑真賞社出版《秦泰山刻石—北宋搨五十三字本》,也出版過“金石單片十種”之一《秦泰山二十九字》,民國八年(1919),真賞社還出版過安國舊藏五十二字本④。明人安國(桂坡)所藏宋拓《泰山刻石》165字本,民國藝苑真賞社出版,1934年,容庚在《古石刻零拾》中說:“原石久佚,今藝苑真賞社影印明安國藏翻本甚佳,乃下原石一等者?!?957年,商承祚《石刻篆文編》序言也認為是宋人摹刻。

1962年,朱復戡以明人安國藏165字本為底本,又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所錄全文,將缺字逐一查考,重書全文二百二十二字(含合文一),冊頁裝,大篆題耑“泰山石刻全文”,正文19頁,56行,行4字,后跋1頁(后文簡稱“壬寅本”)。北京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朱復戡補秦刻石》將朱老的墨跡轉換成碑帖效果印出。由張文康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篆書書寫范本:泰山刻石》,以跨頁形式印出。1982年,山東省二輕廳決定重建泰山刻石,邀請朱復戡承擔刻石考證、書寫的任務,朱復戡依據此前的整理,參照泰山刻石殘字大小、字距、行距,按照原刻石的章法排列,重新書寫。始皇刻辭144字,書寫成12行,行12字,二世詔書78字(合文一),參考《金石索》著錄及二十九字整幅拓本布局,“皇帝”“始皇帝”皆另行書之,寫成十行,行3字到12字不等,全文共22行。朱復戡先生于1983年春書就,同年十月,摹刻于一塊高1.9米,寬1.79米的整塊花崗巖上,當時被稱贊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壯舉。朱復戡藝術館藏有碑文部分拓片一張,橫178cm,縱110cm(后文簡稱“癸亥本”)。

侯學書《朱復戡補闕〈秦泰山刻石〉之文字辨證》一文,將安國藏《泰山刻石》百六十五字本和朱復戡1983年補齊重書的《泰山刻石》作了較為詳細的對比論證,“安國本”所缺57字,從“安國本”本身可補出13字,從秦始皇二世詔可補出13字,除去重復的字,還需補28字。其中19字,侯文據《石鼓文》《詛楚文》《秦公石磬》和秦簡、秦封泥等秦文字資料,論證朱復戡補字基本符合秦文字構成規律。⑤《會稽刻石》有“修、飭、泰、覽、極、事、誦、式、順、承、專、圣、職”等13字,《嶧山刻石》有“泰、極、誦、?!钡?字,《碣石頌》有“修、服、泰、極、事、業、誦”等7字。在朱復戡補書的這28字中,“飭、泰、極、誦、式、順、承、圣”8字與《會稽刻石》(宋刻本)構形一致,“修、業”兩字與《碣石頌》構形一致。

朱復戡 重建秦始皇泰山刻石 1983年釋文:重建秦始皇泰山刻石。一九八三年十月立?;实叟R立,作制明法,臣下修飭。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賓服。親訓遠黎,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速,本原事業,祗誦功德。治道運行,者産得宜,皆有法式。大義箸明,陲于后嗣,順承勿革?;实酃?,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咸承圣志。貴賤分明,男女體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凈,施于昆嗣?;盁o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实墼?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秦始皇廿六年二世元年《泰山刻石》共二百廿三字,歷經磨劫,毀泐殆盡。二千年來僅存十字,至堪痛惜。茲據明安國氏藏本一百六十五字,復據《始皇本紀》補其全文。庶幾后人得窺其全豹,得其本原知其然也。癸亥仲春,朱復戡并識。

“修”字中間豎筆,今本《說文》《會稽刻石》作一筆,秦簡作“”秦印作“”,皆分為兩筆,《碣石頌》、朱復戡兩本與秦簡、秦印相合?!妒酚洝贰督鹗鳌分械谌渥鳌俺枷滦揎啞?,為朱復戡壬寅本所本,“飭”寫法與今本《說文》相近,秦簡、秦印中可見“飭”字,《詛楚文》《會稽刻石》中以“飾”為“飭”,癸亥本改為“飾”,更符合秦刻石用字?!柏琛弊衷诮癖尽墩f文》中作“”,沒有為朱復戡采用,秦簡作“”秦印作“”,朱復戡所書符合秦文字構形?!胺弊譀]有采用《碣石頌》的字形,《說文》中“服”字已使用左側訛變為“舟”的字形,朱復戡“服”字左側從“凡”,與秦簡相合,但右側“”誤寫作“”,是“及”字?!坝[”字的“皿”省略為一短橫,為了整體勻稱,清人篆刻在“覽”“鑒”等字中也作這樣省略?!皹O”字在壬寅本和癸亥本中略有不同,壬寅本的寫法取自今本《說文》,“亟”本從“攴”,秦公大墓石磬、石鼓文和漢印中皆從“攴”,啟母廟石闕銘的“”字已把“攴”寫成“又”,這種寫法被《說文》沿用,秦公大墓石磬作 “”,可證秦刻石《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碣石頌》中的“極”字皆合秦文字形。朱復戡癸亥本改為與《嶧山》《會稽》《碣石》同構,更合古法?!笆隆弊衷凇墩f文》和《會稽刻石》《碣石頌》都寫作“”,這種寫法在秦簡和秦印中比例較少,屬于俗體秦篆,《石鼓文》《秦景公石磬》和《杜虎符》的寫法則代表了秦篆正體,應當是刻石所采用的。朱復戡晚年在教學中曾說:“秦小篆有些字與《說文》不同,當從秦篆字形?!雹蕖办蟆弊衷凇墩f文》中寫作“”,朱復戡借鑒漢印中“”字,將短橫上提,更符合秦篆重心靠上的特點?!罢b”字在壬寅本中延續了今本《說文》和鄧石如、趙之謙等清人的寫法,在癸亥本中,朱復戡借鑒《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碣石頌》的字形,只是把“甬”的短橫由右邊調到左邊,使其更顯勻稱?!皩!弊衷谥鞆完梢緩摹按纭?,在癸亥本改為從“又”,說明朱復戡注意到了戰國時期以“寸”代“又”的現象⑦,《會稽刻石》的寫法也為朱老所不取?!奥殹弊趾汀墩f文》《會稽刻石》中的寫法小異,朱老將“音”和“戈”的橫畫相連,主要從處理字形疏密角度考慮,也借鑒了古文字的常見寫法,如郾王職戈的“”,睡虎地秦簡的“”?!笆弊峙c《說文》寫法異,用的是楊慎《石鼓文音釋》中的“”字,朱復戡1922年書《縮摹石鼓文》以雙鉤補寫“”,睡虎地秦簡中有寫作“”,與朱復戡所寫相近。

《泰山刻石》朱復戡補字與秦文字對照表

壬寅本是朱復戡到泰安不久書寫的,由于受冊頁尺幅限制,沒有按原刻石的章法排列。朱復戡對秦詔版研習頗深,現存其臨摹秦詔版的作品、手稿幾乎貫穿其一生。在壬寅本中可以看到朱復戡融入了詔版靈活的結體,其“一面平直一面凸”的用筆方法得到充分展現。癸亥本不僅在文字構形上對壬寅本作出調整,在字的長寬比和結體上,也更為接近安國本,筆畫粗細較為均勻,重心靠上,字型大小幾乎一致,更為接近秦刻石風貌。從拓本上看,仍能體現出朱氏小篆的審美傾向,厚重的用筆,注重結體的緊致和揖讓,書寫意趣更濃。

書《嶧山刻石》

《嶧山刻石》在唐代已不存于世,宋淳化四年(993),鄭文寶將其師徐鉉所授摹本重刻于長安,碑陽9行,碑陰6行,共計15行,滿行15字,今存西安碑林,世稱長安本。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鄒縣縣尹宋德迺重刻,方形柱石四面環刻,三面刻辭,每面5行,共15行,滿行15字,第4面刻跋文行書7行,是為鄒縣本。元至正元年(1341),申屠駉以秦刻校徐模重鐫于越庠之汲古閣,11行,滿行21字,文字與長安本基本一致,碑的另一面摹刻《會稽刻石》。此外還有江寧本、青社本等,傳播不廣,朱復戡早年所得應是長安本或紹興本?!稌淌窞榍厥蓟仕⒌淖詈笠粔K刻石,早已亡佚,元代申屠駉以家藏摹本與《嶧山刻石》一起摹刻于碑之兩面,清康熙年間被石工磨去,乾隆五十七年,錢泳以申屠氏本摹勒上石,劉徵重刻。1885年,日本人以高規千葉所藏雙鉤本在日本重刻;1901年,以錢泳版本翻刻于焦山。民國八年(1919),上海藝苑真賞社以申屠氏初拓本影印出版《秦會稽刻石(古鑒閣藏初搨本)》。

1986年春,朱復戡在鄒縣參加嶧山筆會,他的弟子、時任鄒縣縣委常委的馮廣鑒提議,請朱復戡先生重書《嶧山刻石》,朱老回到上海不久即書寫完成。鄒縣有元代重刻的嶧山刻石,以這一形制更為接近取材于天然石材的碣,為朱老所借鑒。朱復戡以宋刻《嶧山刻石》的文本和字形為基礎,以宋拓本《泰山刻石》筆意重新書寫,碑文寫成四條屏,縱232.5c m,橫52c m,秦始皇刻辭9行,行16字,二世詔書6行,題款兩行。另有一軸縱232.5cm,橫88cm,上方為朱復戡設計并繪制的碑首,碑首主體紋飾為馬車正視圖,《太平寰宇記》記載:“始皇乘羊車登之,其路猶在,即刻石所也?!雹嘤謸疤熳玉{六”和秦始皇“乘六馬”等記載,以六匹馬替代為六只羊,紋飾化的羊正視形象更為立體,車廂兩側各繪制一大一小相對稱的龍紋,車廂為方形,篆書題碑額三行九字“秦始皇二世嶧山刻石”,周圍裝飾卷云紋。朱老將原作交由弟子馮廣鑒先生收藏,2002年,馮先生捐贈朱復戡藝術館并展出。這件作品曾按朱老設計刻成一塊方柱形石碑(已毀),有拓本流傳。

徐無聞通過比較《嶧山刻石》與《說文》小篆有差異的十八個字,發現這些字在先秦兩漢金石簡帛文字中都能找到證明,絕非后人臆造,徐鉉所傳《嶧山刻石》的形體是真實可靠的⑨。從朱復戡重書的《嶧山刻石》來看,朱復戡對于徐鉉本的文字形體是基本認可和繼承的,朱復戡在題款中說宋元摹刻本“形神全失,無復斯篆風韻”,他否定宋元刻本的“形”主要指字的用筆和結體,而非文字構形,因為宋元篆書用筆多有承襲唐人之處,書寫風格與秦篆差異較大,所以“神”也不是秦篆風韻了。朱復戡的好友、大收藏家吳湖帆在其所藏明拓《嶧山刻石》首頁題曰:“明拓宋刻《繹山碑》,其書不可學,又不可不學,學者當自會盡去其惡而后可?!崩m題曰:“秦量、始皇詔、殘陶文至精,足與《瑯琊》埒。若學此碑須并參之,不然必中徐氏毒?!雹饪芍^一語中的,朱復戡也有著相似的理念,反映在他重書的《嶧山刻石》和授課談話中。

朱復戡在篆法、筆順上對《嶧山刻石》的部分字作了修正,如“經”字以《泰山刻石》為準,使“巠”部上下不連?!澳辍弊?,改變“禾”“千”一筆貫通的寫法。朱老將“薦”字斷開的筆畫連起來書寫,將“孝”字寫成一筆的筆畫分開書寫。宋刻《嶧山刻石》與《泰山刻石》中的“作”字寫法略有不同,卻與唐《峿臺銘》的“作”字非常接近,也是延續了唐人的寫法?!凹病弊值摹笆浮鄙喜坎淮┻^“疒”,都從寫法上糾正了碑刻篆書的訛誤?!稁F山刻石》的“顯”“獻”“能”“復”等字都衍生出多余筆畫,將本不相連的偏旁連在一起,朱復戡在重書時盡皆去掉,避免因勾連而導致誤讀。第一個“者”字和兩個“金”字都遺漏一筆,朱復戡依據《泰山刻石》將其補全?!稁F山刻石》“尃”“流”上部曲筆延長的現象也得到糾正。

朱復戡對《嶧山刻石》字形進行比較全面的改造,力圖恢復秦篆的特點。一是以控制橫、豎的收放調整字的重心和長寬比。如“昔”“臣”“于”等較方的字形,“惠”“登”“日”等出現長扁“口”形的字,“群”“追”“建”“五”“起”等字延長橫畫的字,都使得字形趨方,重心下移,因形而失去秦篆之神。朱復戡曾說“收放是對比手段之一,一幅字的章法有收放,每個字也看收放。一般橫、短畫多取收,豎、長畫多為放?!彼且钥刂茩M、豎的收放來掌握小篆的結構,體現秦篆風韻。二是恢復秦篆左右均衡、對稱的特點。朱復戡說“李斯小篆像人立正,兩臂自然下垂,規規矩矩?!睂τ凇稁F山刻石》中有些左右失衡的字,如“時”“以”“復”“后”“德”等,在朱復戡重書的《嶧山刻石》中都得到很好的處理。三是使筆畫間距勻稱,朱復戡曾說:“小篆要求勻稱,筆畫之間的距離大致相等,很重要?!薄稁F山刻石》中的兩個“亂”字筆畫密集處導致間距不等,似乎為漏筆后補,朱復戡在這些字的空間處理上,表現得游刃有余。四是以方框結構替代圓弧形結構,采用《泰山刻石》的方法書寫方框形結構,方圓兼備,如同他教學中強調的:“線條太方硬則死,太圓則滑,均無力道,非圓非方,外圓內方,方為上品?!?/p>

書《秦始皇碣石銘》

張美翊所說“極難得”的碣石雙鉤本是傳為徐鉉奉敕臨摹雙鉤本,清嘉慶二十年(1815),錢泳將《碣石頌》刻在焦山,孔昭孔據徐鉉雙鉤本摹刊精刻,清同治六年(1867)由楊沂孫審定,劉伯涵鋟版刊行,名《宋徐鼎臣臨秦碣石頌》,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虞山俞氏有重印本,朱復戡早年收藏的應是這兩種版中的一種。傳為徐鉉摹本的《碣石頌》,錢泳、王紹蘭、楊沂孫等極言其真,孫怡讓、容庚等辨其偽,容庚認為今本《碣石頌》乃錢泳偽作。明雙鉤《碣石頌》102字殘本出現,是用明代早期盛行的紗漏絹雙鉤填墨而成,如果確為明代之物,則遠遠早于錢泳、孔昭孔時代,一直以雙鉤本的形式在世間流傳,至清末始摹刻上石?!俄偈灐穫鞅颈取妒酚洝匪d銘文多出24字,相應位置也多有出入,嚴可均、容庚、瀧川資言等認為《史記》記載的《碣石門刻石》開篇突兀,篇首至少闕“之”部三韻。陳夢家指出:“今《碣石刻石》僅余九韻,前三韻在之部,后六韻在魚部,故知“遂興師旅”前脫去三韻九句也?!薄稌淌窞榍厥蓟仕⒌淖詈笠粔K刻石,早已亡佚,元代申屠駉以家藏摹本摹刻成碑,清康熙年間被石工磨去,乾隆五十七年,錢泳以申屠氏本摹勒上石,劉徵重刻。1885年,日本人以高規千葉所藏雙鉤本在日本重刻;1901年,以錢泳版本翻刻于焦山。民國十一年(1922),上海藝苑真賞社以申屠氏初拓本影印出版。

朱復戡晚年重書《碣石銘》,沒有依據傳本《碣石頌》的文本,而以《史記》記載為準,對闕文沒有進行補寫,并略去二世詔書。今存作品兩種,其一為稿本,縱28.5cm,橫20cm,前有篆書題“秦始皇碣石銘”一行,正文9行,行12字,今藏朱復戡藝術館;其二為正式寫本(簡稱定本),12行,行9字,《朱復戡補秦刻石》中轉換為拓本效果印出,兩作內容和字形基本一致。朱復戡題為“秦始皇碣石銘”,是有道理的,不同于在嶧山、泰山“刻所立石”,秦始皇“刻碣石門”,屬于摩崖,所以不稱“刻石”,而稱“銘”,如后世“石門銘”“紀泰山銘”等,以示區別,這一命名更為合理,可以沿用。

朱復戡 補嶧山刻石 230×52cm×4 紙本 1986年釋文: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親遠方。登于繹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迺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实墼?,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秦始皇二世《嶧山刻石》毀于北魏,宋元祐、元至元間,輾轉摹刻,形神全失,無復斯篆風韻。頃以明安國氏舊藏宋前拓本,秦《泰山刻石》筆意重橅泐石,冀復舊觀于萬一云爾。卅有七年,歲次丙寅暮春之初,朱復戡并識。

《碣石頌》與《會稽刻石》在構形上相異的字,朱復戡多采用后者。如“罪”字,《碣石頌》作“”,龍崗秦簡有“”字,可證《碣石頌》亦有所憑據,《秦骃玉牘》《詛楚文》《會稽刻石》等多寫作“辠”,為朱復戡所從?!胺弊帧俄偈灐纷鳌啊?,朱復戡書從“舟”,與《說文》相近?!坝颉薄肮眱勺肿筮吔詮摹跋怼?,與《碣石頌》不同,“享”部與《會稽刻石》“”字,“域”構形可能源自《碧落碑》中的“”?!盁o”字,亦依據《泰山刻石》和《會稽刻石》。朱復戡《碣石銘》的“旅”字與傳本《碣石頌》和今本《說文》略有不同,“方”部采用金文常見寫法,與其所書《泰山刻石》“施”字同例?!爱牎弊植捎谩墩f文》字形,睡虎地秦簡作“”,或許更符合秦篆之形。朱復戡將《碣石頌》的“地”“勢”“其”等有訛誤的字悉數更正,按秦篆以“者”為“諸”的規律,寫作“惠被者產”。

朱復戡重書的《秦始皇碣石銘》,基本排除了傳本《碣石頌》的影響,因而更具自家面目,可以代表他晚年小篆的風格。用筆以泰山刻石的風貌基礎,融合石鼓文的厚重和秦詔版的挺拔,融入璽印文字的方筆方折,達到方圓兼備的效果。朱復戡曾對學生說“小篆不要寫得太平勻?!薄肮P畫多的字要大,筆畫少的字要小?!边@件《碣石銘》定本很好地體現了他的主張,不同筆畫的字處理得疏密得當,自然而和諧,又具有“梯形”的莊重穩定。朱復戡將大小不等的字組合成篇,又帶給觀者以行列整齊之感,通篇渾然一體,這是朱復戡取法商周大篆,應用于小篆創作,探索了一種看似整齊,實則錯落的正書章法。

書《瑯琊臺刻石》手稿

張美翊在致朱復戡的書札中沒有提及《瑯琊臺刻石》,可見當時拓本稀缺,傳世有原石本,為清初傳拓本,有八十四字本和八十六字本。清嘉慶十三年(1808),嚴可均據《史記》所載,仿家藏舊拓本字形大小,重寫全文454字,同治十一年(1872)鉤摹上石。容庚《秦始皇刻石考》:“《史記》中段‘維秦王兼有天下’,及從臣姓名,末段與議海上為韻文。除從臣姓名外皆非刻石所有?!蕠揽删鶎懚ū緞h去維秦王以下二十字,又刪去從與議于海上曰以下一段,直接二世詔書,是也?!眹揽删鶎懚ū荆ê喎Q嚴本)流傳不廣,朱復戡應未曾見過。

朱復戡 秦始皇碣石銘 28×20cm 紙本 1986年釋文:遂興師旅,誅戮無道,為逆滅息。武殄暴逆,文復無罪,庶心咸服?;菡摴?,賞及牛馬,恩肥土域?;实蹔^武,德并諸侯,初壹泰平隋壤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地勢既定,黎庶無徭,天下咸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荼徽弋b,久并來田,莫不安所。群臣誦烈,請刻此石,陲箸儀矩。

《瑯琊臺刻石》手稿是朱復戡1986年秋所寫(簡稱朱本),兩張紙正反面書寫共4頁,前3頁41行,行12字,第4頁8行為二世詔書,行3字到12字不等,共573字(含合文三)。朱老在跋文中說“傾據安國氏藏宋前拓本84字,復據始皇本紀原文補成?!焙舞ビ癫乇尽冬樼鹋_刻石》一度號為“宋拓本”,舊題為“東坡舊藏宋拓本”,實為清初拓本,也是現存最早之拓本。朱復戡所說84字本大概是指何藏本,只是誤記為“安國氏所藏”。

嚴可均和朱復戡重書的《瑯琊臺刻石》都以《史記》為依據,都有個別字或因疏忽而訛誤?!皯獣r動事”嚴本作“應時動物”,“方伯分職”嚴本將“分”誤作“率”,“盡知法式”朱本“知”誤作“如”,朱本二三頁之間“倫侯”遺一“侯”字,“諸侯各守其封域”之“域”,以鉛筆從旁改正,“與議于海上”,“與”字以鉛筆增補?!柏┫嘹罅帧?,嚴本作“隗狀”,朱本直錄 《史記》。

“度”字,朱本下部從“攴”,嚴本從“又”,秦陶、秦詔多數從“攴”,少數從“又”,秦簡、《會稽刻石》多從“又”,當以從“攴”者為正體?!暗谩弊?,朱本取自《泰山刻石》,嚴本取自《會稽刻石》,秦印作“”,可證《泰山》與朱本之是。朱本以“飾”代“飭”,如《詛楚文》《會稽刻石》,嚴本書如《說文》?!暗亍弊?,朱本作“”,嚴本作“”,秦骃玉版作“”,秦印作“”,朱復戡所書更為接近秦篆?!皯n”字,秦骃玉版作“”,秦簡作“”,嚴本作“”,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經傳皆以憂為之,而字廢矣?!睆某鐾翍饑淖謥砜?,晉(中山)楚多用“”,秦多用“憂”。朱本作“”,用的是《石鼓文·作原》的“”字?!靶簟弊?,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卹與心部恤音義皆同,古書多用卹字,后人多改為恤?!敝毂咀鳌啊?,嚴本作“”,先秦時期一般寫作“卹”,如《詛楚文》“”字?!俺弊?,秦印作“”,秦簡作 “”,朱本作“”,嚴本亦同,都為《說文》所誤?!耙伞弊衷谑蓟试t、二世詔中多有,朱復戡用之無誤,嚴本取自《說文》,是漢時訛變而成?!安臁弊?,朱本作“”,秦簡作“”或“”,嚴本更為合理?!白稹弊?,商鞅方升已作“”,秦簡作“”,嚴本作“”朱本作“”,用字太古?!坝狻弊?,嚴本作“踰”,朱本誤作“瘉”?!凹椤弊?,朱本依今本《史記》寫作“”,包山楚簡有“”字,睡虎地秦簡用“”字,嚴本更合秦文?!靶啊弊?,秦簡作“”,秦印作“”,朱本作“”,嚴本用異體字“衺”,不當?!案摇弊?,嚴本“”用《說文》籀文,可以比對秦骃玉版的“”,《詛楚文》的“”,新郪虎符的“”,朱本作“”,更接近《說文》小篆和古文 “”,楚簡如清華簡中“”字,右邊多寫作“攴”?!皩帯弊?,朱本、嚴本都寫作“寍”,大概都取自《石鼓文》,“寧”字在秦時已常用,如秦簡“”,秦封泥“”?!案铩薄佰E”,朱復戡皆取自《泰山刻石》,無誤,嚴本“革”寫作“”,源于《說文》古文,不合秦文,“跡”依今本《說文》,亦不當。

《瑯琊臺刻石》手稿是朱復戡篆書手稿中字數較多的一件作品,能代表朱復戡小字篆書的特點,字徑不超過一厘米,卻寫得端莊高古,具有秦篆風神,既得益于深厚的篆印功底,也源于他勤動手、勤查閱的治學精神,受限于當時物資條件匱乏,他只能充分利用手頭的各種紙張,書寫大量的大小篆手稿,在方尺之間醞釀著鴻篇巨制?!冬樼鹋_刻石》手稿尚在草創階段,亦不免有些疏漏之處,如果能正式寫定并摹刻上石,將是當代書法史上的豐碑巨制。

注釋:

①張美翊《菉綺閣課徒書札·致朱百行》,《新美域》2008年,第121頁。括號里的文字是原書札上的雙排小字。

②方若、顧燮光《正續校碑隨筆·夢碧簃石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35頁。

③啟功《啟功叢稿·題跋卷》,中華書局,1999年,第 268頁。

④容庚《秦始皇刻石考》,《容庚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81-231頁。

⑤侯學書《朱復戡補闕秦〈泰山刻石〉之文字辨證》,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9-71頁。

⑥馮廣鑒《海岳雙棲—朱復戡詩文選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年,第305-332頁。

⑦李學勤《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43頁。

⑧[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第442頁。

⑨徐無聞《秦嶧山刻石、泰山刻石考辨》,王利器、常思春《稽古拓新集—屈守元教授八秩華誕紀念》,成都出版社,1992年,第85頁。

⑩仲威《善本碑帖過眼錄(續編)》,文物出版社,2017年。

猜你喜歡
碣石刻石拓本
馬衡《凡將齋甲骨刻辭拓本》選
碣石山下歌聲起
《合集》27459拓本、照片對讀的新發現
明刻《綠筠窩帖》及傳世拓本考
碣石在秦漢時期歷史中的地位
《賈養材墓志》拓本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秦始皇刻石還剩多少
大禹治水曾到碣石山
元氏所出十六國后趙時期界封刻石小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