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課堂中來?到課堂中去

2023-09-19 12:25薛法根
江蘇教育研究 2023年15期
關鍵詞:課題研究求真創新

薛法根

摘要:教育是一門理論研究與實踐創造融為一體的“既科學又生動”的學問。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是教育的兩個側面,教師要學會帶著課題進課堂,立足課堂做課題。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題研究,教師都要有實事求是的求真精神、持之以恒的探究精神和靈活轉化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課堂教學;課題研究;求真;守恒;創新

中圖分類號:G40-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15-0008-04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提出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全世界有那么一支龐大的教育工作者隊伍,又那么專心致志地工作著,為什么還不能使教育成為一門既科學又生動的學問?如果我們沿著這個問題繼續往下追問,就會面對一連串讓人困惑的問題:為什么有些教師上了十年課,水平卻一直沒有提高?有人將原因歸結為這些教師缺乏改變教學的勇氣與研究問題的意識,沒有走上教學研究的正道。那么,有些教師也做了不少課題,為什么課堂教學還是“濤聲依舊”?有人將原因歸結為這些教師的課題研究缺乏理論深度,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與方法。那么,有些課題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為什么還有那么多教師上不好課?

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里?張志公先生說,當你想不明白的時候,不妨回到問題的起點來重新思考。就“教育”這門學問來說,“科學”就是要找到教育的規律,就是要做研究,就是要把問題做成課題;“生動”就是要根據教育規律進行創造性的實踐,呈現豐富多彩的教育樣態。由此可見,教育要成為“既科學又生動”的學問,就是要將理論研究與實踐創造融為一體,而不是各走各的道?!吧险n”也是一門學問,要成為“既科學又生動”的學問,就要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樣,一輩子在農田里做研究,將水稻的雜交課題與水稻的農田耕種這兩件事做成一回事,那就是:帶著課題進課堂,立足課堂做課題。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曾把自己的研究路徑凝練為“在這里—到那里—回到這里”。成尚榮先生對此做了“再定義”,他認為對一線教師來說,“在這里”就是“扎根課堂”,在課堂中積淀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智慧;“到那里”就是“研究課題”,帶著問題到理論的寶庫中汲取新的思想,尋找新的路徑與方法;“回到這里”就是“再造課堂”,用新理念、新方法創造新教學、新課堂,成為反思性的實踐家。如果課題是一顆種子,那么課堂就是一片土壤,種子在土壤中生長,土壤因種子而充滿生命的意義。課題與課堂的實踐統整,就是“從課堂中來,到課堂中去”,念好三字經:真、恒、化。

一、真:用問題打開課堂

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薄敖逃边@門學問貴在一個“真”字,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題研究,教師都要有實事求是的求真精神。一方面,教師研究的是真問題,是課堂教學中具有普遍性的實際問題與本質問題,比如語文“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樣”這些老大難問題。教師要敢于“啃硬骨頭”,解決這些關鍵問題,真正讓課堂煥發活力。另一方面,教師做的是真研究,課是一節一節上出來的,課題是一步一步做出來的。課題研究不能停留在假設上,不能停留在紙面上,而要落實在課堂里,讓課例來說話,用數據來實證。教師在不同的教學階段要找到不同的研究起點和路徑,學會從問題出發,用課題研究的方式打開課堂教學的大門。

首先,要善于從小問題入手。教師在教學第一線遇到最多的是雞毛蒜皮而又層出不窮的小問題、小麻煩。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如果能從這些小問題、小麻煩中發現對學生終身發展、對自己專業成長有意義、有價值的真問題,那么就能通過小課題研究,找到問題解決的規律與方法。1988年,我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班級學生對課文中的關鍵內容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自以為是學生開小差,殊不知是學生視聽能力的缺失。在教研員周建華老師的指導下,我以此為課題,做了兩年的視聽訓練實踐研究,通過“觀察畫面、傾聽故事、復述要點、討論問題”等專業訓練,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逐漸變得耳聰目明。

其次,要善于從模仿起步。面對復雜的大問題,我們常常感覺眼高手低,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將別人的花移植到自己的花園里,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從模仿起步。1990年,我精心準備的第一次作文公開課上砸了。作文課到底應該怎么上?理論這桶遠水一時解不了近渴。于是,我翻錄了四盒《賈老師教作文》的錄像帶。每天下班后觀看錄像課,一邊看一邊記錄,用心揣摩賈志敏老師上課時的每一個活動、每一句點評,然后把賈老師的課一節一節搬到自己的課堂里。從一開始的依樣畫葫蘆,到后來的熟能生巧,我漸漸學到了精髓。1993年,我應邀在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頒獎典禮上執教作文課《奇妙的魔術》,贏得了熱烈掌聲。

最后,要善于做理論嫁接。模仿畢竟是模仿,教學要走屬于自己的路,還是需要原創的研究與實踐。1997年,我接手的班里有一個姓楊的同學,記性特別差,前學后忘。前任語文老師對我說,我是沒辦法了,現在看你的了。沒有辦法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讀書。果然,我從《閱讀心理學》中發現了心理學家米勒的組塊原理,他說:人的短時記憶只能保持“7±2”個組塊,超過記憶的閾限就會造成記憶障礙。不過,我們可以減少組塊的數量,增加組塊的容量,將零碎的信息整合成有意義的大組塊,就能提高記憶的效率。根據這個原理,我將課文中的10多個詞語按照故事情節分類教學,小楊同學居然很快就識記了。于是,我就想,能不能將這個組塊原理嫁接到閱讀教學中來,解決教學內容碎片化的難題?由此,我提出了“小學語文組塊教學”這個原創性的課題,開始了語文教學研究之旅。

有人說,沒有一棵樹,一開始就是樹。它首先是一顆種子,經過冬寒暑熱,才變得枝繁葉茂,成為一棵大樹。從小問題入手,移植他人經驗,跨界嫁接理論,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方法。

二、恒:在課堂深耕課題

史學家范文瀾先生曾說:“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苯處熥稣n題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潛心在課堂教學中邊實踐邊思考。課堂就像一座藏在地下的“富礦”,課題研究就是在課堂里“挖礦”,找對了方向,確定了位置,就要持之以恒地探究,終究會挖掘出教學的“寶藏”。人可以不聰明,但不能不勤奮。我知道自己并不聰明,所以要更加勤奮,一生只做一件事,把小學語文組塊教學這個課題做深、做透,做一輩子。在20多年的研究中,我堅持用課例研究的方式,在課堂里深耕三輪課題。

第一輪,嫁接心理學組塊原理,解決教學內容碎片化的問題。眾所周知,語文采用文選型教材,一篇課文中隱藏的教學內容包羅萬象,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聽說讀寫,不同的教師可以教出不同的內容來。但是,那么多的散點內容,教師一會兒教這一點,一會兒又轉移到那一點,學生頻繁變換“學習頻道”,看似都學過了,其實都沒學會。這就是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癥結所在。有位教師在教學二年級的童話故事《青蛙看?!窌r,一堂課提了37個大大小小的問題,問題鋪天蓋地收效卻甚微。我們可以運用組塊的方式,將37個內容點整合為三個板塊:第一個是詞串板塊,選取“一雙有力的翅膀、四條善跑的長腿、一級一級跳石階、不知不覺登上山頂”四個關鍵詞語,引導學生認讀生字、熟讀詞語、用詞講故事;第二個是朗讀板塊,學生先練讀青蛙與蒼鷹、松鼠的對話,再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故事;第三個是討論板塊,學生圍繞“要登上山頂看大海,青蛙為什么一開始覺得難,后來又覺得并不難?”展開討論,在討論中學會了前后比較、多角度思考,從中概括了多個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人說,經過組塊的語文課,就像用水洗過的天空一樣干凈。的確,組塊教學就是把繁雜的課堂洗得更加干凈。

第二輪,嫁接多元智能理論,解決語文教學目標不聚焦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板塊式的教學內容相互之間缺乏內在的關聯,似乎是一個大拼盤,少了主線,缺了“靈魂”。有一次,我教五年級的《鞋匠的兒子》,雖然呈現了詞語、朗讀、討論等多個板塊,但感覺就在課文里兜圈子,做的是紙上談兵的功課。學生在課堂里說得頭頭是道,到了生活里卻無能為力。比如,有一位同學在捐款時,因為家境一般,只捐了三元硬幣,有同學就取笑他:“叮叮當當的,你捐得可真不少??!”這位同學無言以對。但是課文中的林肯在遭到參議員的羞辱之后,淡定自若,僅僅說了三段話,就化解了尷尬,贏得了一片掌聲。秘訣是什么呢?我立刻設計了言語探秘板塊,學生經過一番探究,終于恍然大悟,發現了林肯“謙卑有禮、有理有節、以退為進”的說話藝術。于是,他們用這樣一段話化解了尷尬:“我非常感激你對我的夸獎。我知道,我捐得并不多,但也代表了我的一片心意。有人說,窮人捐出的一塊錢,有時比富人捐出的一百元還要珍貴。假如我連一塊錢也沒有,我也會給他們一個善良的微笑。愛心,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边@就是語文的智慧,語文教學要培養的就是能運用語言、創造語言解決生活問題的人。由此,我嫁接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開展了為期五年的“智慧解放理念下的組塊教學實踐研究”,提出了“言語智能”這個核心目標,讓語文課堂超越知識與技能,有了“主心骨”。

第三輪,嫁接語用學關聯理論,解決語文教學過程不充分的問題。在進一步的教學實踐中,我又發現言語智能的形成與發展,需要經歷深度交互的思維過程,就是要像專家那樣思考問題。比如,推銷員的言語交際是經過專業訓練的,他只要跟你談上三五分鐘,就能摸準你的心理,激活你的需要,你就會心甘情愿地買他的產品。大家對許地山的《落花生》耳熟能詳,一般人都關注“做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卻忽略了“怎么跟孩子講做人”這個更具語用價值的問題。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像父親那樣來講道理”的學習任務,聚焦父親與孩子們的對話,探索與運用其中的“專家思維”。文中的父親,先是“物與物比”,凸顯花生最可貴的特點;然后是“人與物比”,突出要做像花生一樣的人;最后是“人與人比”,從正反兩個側面強調要做什么樣的人,不要做什么樣的人。三次不同的“比”,由物及人,由人及理,層層推進,句句因果,體現了語言的邏輯力量。這樣的語文教學,教得專業,學得深刻,用得透徹,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智能挑戰。由此,我將語用學的關聯理論引入組塊教學,提出了“關聯理論視域下的組塊教學實踐研究”,一做就是10年,以近百個教學課例呈現了關聯理論下的組塊教學,獲得了國家教學成果獎。

三、化:以課題創新教學

課題的研究成果不能停留在研究者的課堂里,而應該走進更多一線教師的日常課堂中,這就需要對課題成果進行普適性的實踐轉化,從舉三反一到舉一反三。舉三反一就是在反復實踐的基礎上,找到教學的基本規律,提煉便教利學的方法策略;舉一反三是在遷移運用的過程中,根據各自的優勢潛能,創造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組塊教學的課堂看似簡單,實則并不容易,需要準確把握組塊的內涵要義和操作要領,并且需要精益求精的課堂磨煉,才能體現簡約之美。為此,我們從一線教師的實際需要出發,將組塊教學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做了深入淺出的三個轉化。

一是簡化。將組塊教學的成功經驗提煉為可觀測、可使用、可評價的教學產品,實現課題成果的產品化運用。從智能手機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越是智能化越是“傻瓜化”,人人都能操作運用。名師的課題成果和課堂藝術,同樣需要褪去概念化的表述與藝術化的表現,呈現實操化的技術與產品化的方案,才能在日常的課堂里普及。比如,如何組塊?我們提煉了六條實操路徑,即字根識字、詞串識記、句式類化、結構變式、主線勾連與類篇教學,解決了識字學詞、單篇讀寫、群文教學等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問題。再如,如何組塊教學?我們借用“九宮格”,設計了“九宮”學習單,即:將教學過程設計在九個方格內,正中一格為“學習目標”,四周八格為“學習任務”,正所謂“目標在中央,任務在四方”?!熬艑m”學習單是一種便教利學的教學工具,實現了教有思路、學有地圖,一單在手、教學不愁。

二是轉化。將組塊教學的課例研究提煉為可示范、可復制、可操練的教學研究模式,即“一課三磨”,以團隊共同磨課的方式創造教學課例,反復打磨組塊教學的思想理念和策略方法,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之中。一磨教材解讀,通過刪、增、改等路徑整合內容板塊;二磨活動設計,整體設置“課堂情境、角色任務、系列活動及具體步驟”;三磨現場重構,通過課堂觀察及反思重構,設計更優化的教學方案?!耙徽n三磨”就是課題思想與課堂實踐的磨合過程,磨的是課,得的是法,成長的是人,讓人脫胎換骨,化蛹成蝶。20多年的組塊教學研究,打磨出“螳螂捕蟬”“愛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園子”等100多個經典課例,培養了一大批名師。

三是深化。將組塊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向縱深推進。課題研究沒有止境,嫁接不同的理論,就會打開不同的窗口,就能從不同的側面深化對課題的理解,完善對課題的實踐?!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素養導向的語文學習任務群,組塊教學的“板塊式課程、聯結性學習、統整型實踐”恰好與此呼應。由此,我們在核心素養的旗幟下,以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目標,將“人”的發展作為課題研究和課堂教學的終極關懷,創造出更具前瞻性與科學性的組塊教學新樣態。

綜上所述,組塊教學的研究實踐證明,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是一個事物的兩個側面,一個是有計劃地去探索,一個是自然地去摸索,內核是教學規律。只要我們上下求索,一定會有所成就,有所收獲。

責任編輯:殷偉

猜你喜歡
課題研究求真創新
張錦繡
課題研究與答辯評價機制科學化研究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歌曲表演唱應用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思考
大醫求真 惠民求實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工商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現狀調查與思考
網絡教研,農村小學教師成長新途徑
質疑辯惑,探索求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