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要義·重體系·巧轉化·深學習

2023-09-19 07:55張莉胡琳娜
江西教育C 2023年8期
關鍵詞:體系建設深度學習

張莉 胡琳娜

摘? ?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做到當“局”者清,要立足全局,抓準教材核心要義,有梯度地抓實課程建設,借助“三個轉化”落實課堂教學,追尋以“德”為根脈、以“愛”為血脈、以“智”為支脈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樣態。

關鍵詞:教材要義? ?體系建設? ?課堂轉化? ?深度學習? ?道德與法治教育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肩負著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為學生打下“中國底色”的重要使命。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做到當“局”者清。

一、明要義,立足全“局”——有高度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課程教材要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必須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要走向真正的“立德樹人”,教師就需要抓準教材中蘊含的核心要義。

一是要明確黨和國家意志。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出發,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從新教材的結構框架中,讀出教材所承擔的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在課堂教學中全面落實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要求,尤其是要抓好道德與法治歷史主題的教學探索。青少年的學習要能知興替、明得失、啟未來,在歷史中汲取未來的智慧。

二是要明確教育根本任務。新課程標準指出,道德與法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教師要從新教材的字里行間讀出它所承載的重要責任,并基于教材和學情,在課堂教學中著力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等,堅持道德與法治課的價值引領。

三是要明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本質。道德與法治課具有獨特的“思想味、政治味、學科味”。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教師要鼓勵學生讀紅色文化讀物,“激活紅色原動力,增強紅色牽引力,提升紅色向心力”,打造有信仰、有高度的道德與法治課堂。

二、重體系,創新格“局”——有梯度

“體”在古代表示分布在身體里的諸多重要器官。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實課程之“體”,分層次、有梯度地推進課程建設。

宏觀落實“一體化”。學校要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有關決策部署,建立健全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一體化備課機制。教師要研讀新教材,厘清不同學段之間的緊密聯系,把道德與法治課程放在“大中小一體化”的大視野中,深度挖掘各學科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把握好各類課程與道德與法治課相互配合的關系,進行縱向跨學段、橫向跨學科的整合融通,推動“大思政觀”的協作共贏,強化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

中觀抓實“整體化”。兒童不僅享有生活的價值,同時在建構有價值的生活。道德與法治教師要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依據“我與自身,我與自然、家庭、他人、社會,我與國家和人類文明”的邏輯,強化課程設計的整體性,從而引發學生的價值思考——生活對“我”有意義,“我”對生活有價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具體的知識點置于學科的知識體系當中,提升課程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微觀夯實“立體化”。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層次明確,課程內容排列邏輯清晰,課程活動方式多樣。在課堂教學中,從模塊建構,到單元編排,再到每一課的知識框架,教師都要抓住核心,以點帶面,層層展開,關注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增強課程的時代性。

三、巧轉化,妙思布“局”——有深度

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注重知行合一,一直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方式。要教好道德與法治課程,落實課堂教學“三個轉化”很重要。

一是將教材語言轉化為課堂語言。小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的教材是 “法治專冊”,教材中多處呈現了法律相關知識,嚴謹而規范。教師如果總是照本宣科,那么硬性的法律條文是走不進學生心靈深處的。在進行法治教育時,教師既要突出法治精神、理念、原則,力求法律知識的準確性,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如何讓教材可親、可感呢?教學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教師要在尊重法律知識準確性的基礎上,盡量將“硬邦邦”的“法言法語”轉化為“軟萌萌”的“童言童語”,讓學生樂于傾聽、善于接受,既尊重“法理”,又不違背“教理”。

二是將學科內容轉化為學習活動。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創設生活化的活動情境是教學活動的主要渠道。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可感受、可參與的社會生活,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和解決現實中的生活問題,逐步深化自身的認知。教師還要用好教材欄目,有效設計活動,挖掘教材亮點,創設有效情境,注重學生的價值引領和價值踐行。例如,在 “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百寶盒”說起,開啟一場探究古代科學的“考古之旅”?!鞍賹毢小眱扔泄勿鸢?、艾條、火罐、銀針等,教師可以從這幾樣器具聊起,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或身邊人使用這些器具的真實體驗,從而感受中醫的博大精深。

三是將“知識世界”轉化為“生活世界”。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發揮教材的導向作用,回歸學生的生活,拓展多種資源。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強調以兒童可感、可思的鮮活事件為“原材料”,例如,在“堅持才會有收獲”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回望生活,回憶自己堅持不懈的事例,明白堅持的重要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學生的視角,從學生的認知邏輯出發,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在與教材的對話互動中延伸、拓展,培育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

四、深學習,應對變“局”——有厚度

教師是學生道德發展的引路人、同行者。日新月異的生活和飛速發展的社會,決定了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專業發展一直在路上。

教師要學而致知。學校要建設好學習型道德與法治教學隊伍,引導教師扎實學習,發展教學專業水平。教師要悟透“有字之書”,有選擇地學,精挑細選,聚焦精神內核,領會新課程標準的意圖,更新教育觀念;還要有重點地學,深入研究最基礎、最關鍵的知識。教師還要融通“無字之書”,在工作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把終身學習的理念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學習進行到底。

教師要行而致遠。教師要走出教材“淺表化使用”的誤區,擺脫“以符號為本”的教學困境,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活動場館,學思結合,方有所成。教師還要克服生活情境的簡單化、思維的簡單化,探索“大概念”“單元設計”“教學評一致性”等教學新概念,有效應對教學的復雜性,為知識運用賦能。

總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始終做到當“局”者清,擇高處立,向寬處行,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以“德”為根脈,以“愛”為血脈,以“智”為支脈,勇挑大梁,讓道德與法治教育跑出發展“加速度”,助力每一個鮮活的生命蓬勃發展、昂揚向上。

參考文獻:

[1]孫彩平.小學品德課程核心素養芻議:一個實踐哲學的視角[J].中小學德育,2016(9):9-13.

[2]魯潔.行走在意義世界中:小學德育課堂巡視[J].教師博覽,2007(1):4-5.◆(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學校)

猜你喜歡
體系建設深度學習
淺談風力發電企業培訓體系建設
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區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有體驗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
電子商務中基于深度學習的虛假交易識別研究
MOOC與翻轉課堂融合的深度學習場域建構
大數據技術在反恐怖主義中的應用展望
建設農業政策性信貸擔保體系應注意的問題
警犬使用法制化體系建設初探
關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高職院校建設中的若干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