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自信教育貫穿“綱要”課教學全過程

2023-09-20 03:50朱曼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23年9期
關鍵詞:綱要

朱曼

[摘 要]制度自信不僅來自制度的治理實效和價值體現,還需要進行教育的不斷強化。要將制度自信貫穿于“綱要”課教學全過程,從一般的理論指導走向具體的教學實踐,既需要從思想認識上厘清何謂制度自信教育、為何要進行制度自信教育、能否貫穿“綱要”課教學全過程,更要從內容設計上構建制度自信貫穿“綱要”課教學全過程的教學體系,以全面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內在生成規律。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制度自信教育;“綱要”課;價值蘊涵;內容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09-0097-03

一、制度自信教育的概念界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套比較完整、豐富的制度體系,包含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領域的重要制度三部分。是中國近現代以來人民的歷史選擇,是人民實踐探索的智慧結晶。在價值層面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意志,維護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致力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它的現實根基在于: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科學基礎,以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不斷完善的能力體系作為發展保證,以新中國成立前后社會治理的優質成效作為實踐檢驗標準。

人們對制度的信心,表現為既理解、歸依、倚靠制度的規范體系和外部力量,又充分認同、肯定制度展現出的價值理念,并作為實踐主體擔當對制度未來發展的責任??梢?,制度自信作為一種理性認識,在當下的中國是個體建立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自身優越性、未來趨向性的整體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之上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價值目標認同與實現成效有機統一體系的確信,是人的主體意識的個體性和社會性的統一。

主體的人作為歷史的、現實的人,其社會意識的形成往往受自身各種條件的制約,在制度認同的內容、層次、深度上,呈現出碎片化、個性化、階段化的特點,與支撐社會運行的制度的整體性、客觀性、功效性之間存在著認知障礙或利益矛盾等,需要教育培養等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引導塑造,在個體的主觀認知與社會客觀認同兩者之間搭建一個溝通的橋梁。也就是說,制度自信不僅來自制度的治理實效和價值體現,還需要運用各種途徑進行教育,對社會成員的制度自信形成和確立不斷強化。

制度自信教育在制度自信的確立過程中,有著主導性的作用。就是通過理論宣傳的思想力量和現實成效的實踐體驗等,幫助社會個體從近現代歷史發展的縱向比較與中西方現實樣態的橫向觀照等方面,理性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性,客觀看待制度的現實問題與價值理想的差距,從對制度的外在強制規范的接受走向對內含的價值目標的認同和確信,是一種促進制度自信從政治學說成為人們實踐自覺的教育活動。[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演進、科學論據、實踐成效、價值特色、現實優勢等,成為制度自信教育的主要內容。

二、制度自信教育貫穿“綱要”課全過程的價值蘊涵

制度自信教育貫穿“綱要”課教學全過程的可能性、可行性、必要性,是兩者的歷史邏輯、理論思想、現實發展高度關聯所決定的。

(一)歷史邏輯的同構性

從“綱要”課的教學內容看,涉及百余年歷史的多個方面,探索新型社會制度本身就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主要展開維度。中華文明曾經引領世界上千年,卻在近代屢次遭遇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積貧積弱,瀕臨亡國滅種之危。在仁人志士拯救危亡的曲折奮斗過程中,逐步具象為重構社會制度,以外御其侮、內治其亂。在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最終聚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及其治理效能優勢的實現。

從制度的發展過程看,良政善治一直是中國社會治理的追求目標。尤其在近現代,如何擺脫國家衰危、社會崩解的慘淡境遇,復興民族、振興社會、探索建設新型國家,就成為中國近現代史的時代主題。以制度自信教育為切入點,貫穿“綱要”課全過程,就能領會一條完整的邏輯線索——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愿景與馬克思主義人類解放遠大理想的契合,催生出光彩奪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能更深入系統地認識和理解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選擇中國共產黨、為什么選擇了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兩者融合在教學內容上具有歷史邏輯的同構性,在教學作用上具有教育功能的互補性。由此,制度自信教育內在地構成了“綱要”課教學的重要內容維度,兩者以歷史邏輯的同構性達成了融入的可能性。

(二)理論思想的統一性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莊嚴地宣告: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堅信人類歷史發展必將走向社會主義。由此開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的應然態——整體層面的社會(共產)主義、個體層面的人的自由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開放的科學的理論體系,成功地指引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探索出了一條獨特的革命與建設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并在制度的日益發展完善成熟過程中,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鞏固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綱要”課作為以近現代進程為教學內容的政治理論課,強調政治性、學理性,注重從近現代歷史事實的回顧、分析中,培養學生用具體的、歷史的、客觀全面的、聯系發展的觀點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選擇、特色和優勢,從民族的、馬克思主義的、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來評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程,將過去、當下與未來聯系起來,從中探尋歷史的邏輯與發展規律,把握中國及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指導自身的學習、實踐。這就要求學習、領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方法論、實踐觀。

在“綱要”課中貫穿制度自信教育,使經典理論與實踐體驗更好地相融合,深入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探索、形成與發展之路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與正當價值,從內容上回應、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困惑,從認識、方法上提升大學生的思辨能力,尤其當他們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等社會思潮侵擾時,能相應做出理性分析,從而以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歷史觀吸引、說服和武裝學生。[2]由此,制度自信教育構成了“綱要”課教學的重要價值維度,兩者以理論思想基礎的統一性達成了融入的可行性。

(三)現實發展的指向性

馬克思主義開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的應然態,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在發展、完善中不斷趨近此應然態的實然態。從整體的角度講,中國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在當下和今后相當一個時期內必定面臨諸多挑戰和發展命題。尤其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關鍵期的新時代交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復雜情境下,將直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刻考驗。而應對前所未有的國內外新形勢挑戰尤其是網絡輿論的意識形態滲透,更需要理性堅定、凝心聚氣,充分弘揚大學生的主體精神,積極主動參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實踐中,開展制度自信教育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從個體的角度講,中國近現代史中,從人與制度關系層面看,是從推翻腐朽舊制度到建立完善新制度的進程,此間個體的人生命運、時代際遇與社會制度高度依存。從人的解放角度看,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的主體性不斷生發的過程,是從被壓迫被奴役被剝削走向獨立自由民主的過程。[3]歷史昭示: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人的主體性和豐富性都獲得了歷史以來的最大擴展,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而制度自信教育指向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色、優勢等價值認同與實踐自覺,是價值主體與實踐主體的統一。制度自信教育貫穿“綱要”課教學全過程,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大學生作為時代新人的主體性,強化他們的歷史責任與時代擔當,堅定他們作為推進制度建設未來主體的底氣、信念、信心。由此,制度自信教育構成了“綱要”課教學的主要目標向度,兩者以現實發展的指向性達成了融入的必要性。

三、制度自信教育貫穿“綱要”課教學全過程的內容體系構建

歷史不是簡單歷史事件的知識集合,而是人類為了實現自身生存和發展去改造世界的偉大歷程。在不同的歷史情境下,人類的這種斗爭各有不同,由此形成歷史過程的話語敘事。因此,制度自信教育貫穿“綱要”課的教學內容,既應當對此過程作分析與還原,還應當有所精煉和升華,以此觀照過往、展望未來而立足當下。

通過對教材的主題、主線的把握,結合“綱要”課的教學內容,將制度自信演進劃分為時代主題、價值重建、制度自覺、制度自信四個不同歷史階段,分別從價值目標、科學基礎、發展保證、實踐檢驗等方面,各有側重地進行橫向或縱向的比較,構成二級體系,以全面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內在生成,從而貫穿“綱要”課教學全過程。

第一,時代命題:近代中國國家治理的失敗。面對西方列強侵略這一千年未有之變局,清政府被迫采取了一系列的應激措施: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等,但并沒有實質性提升國家的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最終無不以失敗而告終。即使是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中華民國”,依然沒有建立強有力的政權去構建適合中國社會的社會治理體系,實現國家的有效治理,解決內外交困的歷史危機,反而使近代中國進入戰亂頻發的北洋軍閥割據時期。

第二,價值重建:不同社會制度的比較選擇。此部分結合制度的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切入分析。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進行了兩次局部執政嘗試(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陜甘寧邊區政府),在民主政治、社會建設、生產發展、軍事斗爭等各領域,充分展現了治理效能的獨特魅力,為抗戰、為中國前途命運統一了思想,提高了認識水平,并在組織人才、物資基礎等方面提供了保障。這些都凝聚和堅定了中華民族的抗戰精神,中國共產黨逐步成長為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中流砥柱。此后解放戰爭中解放區的建設,在三大戰役中起到了重要的后勤保障和支撐作用,更是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建設新中國積累了執政的經驗和信心,初步展現了新制度的生機與潛力。

第三,制度自覺: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曲折發展與調整。新中國成立后,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提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進行第二次結合,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正是這種實事求是、敢于創新、勇于探索的制度自覺,促成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推進了現代化建設。并不斷調整、發展、完善社會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發展奠定歷史新起點、新基礎。[4]

第四,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制度自覺是制度自信的起點和基礎,制度自信是在自覺意識之上的延伸發展和認同完善。[5]在發展保證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調適能力和強大活力,能夠隨著國情社情的變化,不斷推動制度的創造性改變和創新性發展,始終保持先進性與進步性。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與此同時,國際形勢的演化卻愈加復雜嚴峻。如何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來因應新時代的變化挑戰,中國共產黨以巨大的理論勇氣、歷史擔當,開啟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向更加成熟和定型發展的新探索、新實踐;在具體建設上,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系統歸納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13個組成部分,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極大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走向更加成熟和完善。在價值目標上,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進一步落實,這在抗擊疫情的三年中得到更充分地體現。在實踐檢驗上,目前各國新冠疫情的不同應對,對中西現行制度和社會治理效能作了最充分的檢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現了內在價值取向的文明性與優越性,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高效社會治理能力與優勢。這極大地感染、教育、鼓舞了中國人民,并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深化認同與自覺實踐的標志性事件。

綜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要貫穿“綱要”課教學全過程,其旨歸在于與青年學子的教學互動中揭示出一個事實,百余年來,中國人民的偉大抗爭與奮斗,探索、建立、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程,不但使我們有底氣、有信心承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更為世界人民尤其是后發展國家的人民展示了一個樣本:一個新世界是可能的。

參考文獻:

[1]彭曉偉.制度自信教育進課堂應講清的三個基本問題[J].思想教育研究,2020(7):90.

[2]羅健,羅恒鋒.制度自信教育貫穿高校思政課教學全過程的三維厘析[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1(6):106.

[3]魯品越.“中國夢”思想貫穿于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全過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20(4):70-76.

[4]王浩.制度自信的歷史和理論及實踐邏輯[J].社會主義論壇,2020(6):36-37.

[5]林沈丹.論制度自覺、制度自信、制度創新[J].學習月刊,2020(3):19-22.

(責任編輯:王義祥)

猜你喜歡
綱要
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
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
一圖讀懂這本《學習綱要》
《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解讀
“三維”綱要促轉型 競進提質再跨越
落實《規劃綱要》,加快發展轉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