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身體成分與心理亞健康的關聯研究
——以池州學院大學生為例

2023-09-22 06:31
池州學院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亞健康檢出率體重

林 潺

(池州學院a.體育學院;b.體育健康促進中心,安徽 池州 247100)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活水平持續改善,體力活動不斷下降,靜態行為時間持續延長,導致青少年身體成分發生巨大改變,主要表現為超重肥胖問題的不斷加深[1]。青少年超重肥胖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心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多項研究發現,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發生將對青少年期身心健康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如導致慢性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高血壓、各類癌癥發生風險增高,還將導致抑郁、焦慮、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等不良心理問題的發生,對青少年健康帶來嚴重威脅,同時這一負面影響還將延續至成年期[2-4]。美國醫學會的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3 時,體重每增加10 斤將會導致男性晚年全死因死亡風險增加9%,女性增加14%[5]。還有研究發現,在肥胖者中約42%的群體至少存在一種以上的精神疾病,主要以抑郁、焦慮、暴食癥等心理問題為主[6]。然而,隨著新冠疫情的暴發和外賣食品的增多,大學生肥胖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同時也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負擔,對大學生活和學習產生更多的不利影響[7]。調查顯示,2015~2019 年中國成年人(≥18 歲)超重的比例為34.3%,肥胖的比例為16.4%[8];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期間,中國男性和女性大學生抑郁癥狀的檢出率分別為43.6%和47.8%,超重、肥胖和心理亞健康的比例持續升高[9]。加之大學生面臨學業和就業的雙重壓力,大學生心理健康勢必應受到重視和關注。以往研究關于大學生營養狀況和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研究較多,而針對兩者之間關聯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為此,對池州學院5459 名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對身體成分和心理亞健康狀況進行測試和調查,分析之間存在的關聯關系,為大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和干預提供參考和借鑒。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22 年,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為契機,對池州學院在校大一至大三年級5459 名學生進行生活方式、身高、體重和心理亞健康狀況的調查。涉及文科和理學院共8 個學院,102 個教學班級。其中男生2341 人(42.9%),女生3118 人(57.1%)。被調查者年齡為(20.26±1.01)歲。調查得到池州學院體育健康促進中心的批準,符合人體倫理實驗和調查的要求。

1.2 研究方法

1.2.1 人口學信息和生活方式的調查 人口學信息包括被試者的年級、班級、出生年月、性別、學院等信息。生活方式主要包括視屏時間、早餐情況、睡眠持續時間等方面。視屏時間主要調查被試者過去7天中平均每天的視屏時間,包括看電腦、電視、手機平板的時間等,分為<60min/d、60-120min/d、>120min/d。早餐主要調查大學生過去7天中食用早餐的情況,分為0 次/周、1-3 次/周、4-5 次/周、≥6 次/周。睡眠持續時長調查被試者過去7 天中平均每天的睡眠時間,分為<7 h/d、7-8 h/d、>8 h/d。另外,調查研究還納入了1000/800米跑成績,作為協變量在回歸分析中進行調整。

1.2.2 身體成分的調查 身體成分的調查依據身高和體重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公式為體重(kg)/身高(m)2,依據BMI 將大學生分為消瘦、正常、超重、肥胖,具體劃分標準依據中國成人體質指數分類的推薦意見標準進行劃分[10],即<18.5kg/m2為 消 瘦,18.5kg/m2~23.9kg/m2為 正 常、24.0kg/m2~27.9kg/m2為超重、≥28.0kg/m2為肥胖。

1.2.3 心理亞健康的調查 心理亞健康的調查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評定簡明問卷》進行調查[11]。該問卷由我國陶芳標教授團隊研究制定,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信效度較好,并得到國內學者的廣泛采用[12,13]。該問卷共有15個條目組成,分為情緒問題、品行問題、社會適應困難等三個維度和心理亞健康。每個條目測試被試者過去半年的心理表現,根據表現的持續時間分為“持續3 個月以上”、“持續2個月以上”、“持續1個月以上”、“持續2 周以上”、“持續1 周以上”、“沒有或持續不到1周”共6 個選項,當被試者選擇前三項中的一項時記錄為1 分,選擇后三項的其中一項時記為0 分。問卷總分為0~15 分,情緒問題、品行問題、社會適應困難維度的界定標準分別為≥4 分、≥1 分、≥2分。被試者總得分為個條目得分之和,≥7 分界定為存在心理亞健康問題。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Cronbach’s α系數為0.928。

1.2.4 質量控制 測試和調查由經過培訓合格的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身高和體重的測試由專人負責測試,并每天對測試儀器進行校準,保障測試的準確性。問卷調查前向學生說明調查的目的和要求,問卷采用電子問卷填報的方式進行,對學生填寫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由調查人員通過微信班級群統一解答。問卷要求學生認真仔細填寫,不漏題目,填寫后當場提交。

1.3 統計學分析

大學生不同類別身體成分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和方差分析的方法進行比較。身體成分與心理亞健康的關系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的方法進行。以大學生是否存在心理亞健康(是=1,否=0)作為因變量,以身體成分作為自變量(體重過低=1、正常=2、超重=3、肥胖=4),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并報道OR 值和95%CI?;貧w分析中粗模型未控制協變量,模型1控制了年齡,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上控制了視屏時間、早餐、睡眠時長、1000/800米跑。數據分析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分析,以α=0.05為雙側檢驗水準。

2 調查結果分析

2.1 大學生不同類別身體成分比較

對5459 名(男生2341 名,占42.9%)大學生進行了測試和調查。從表1可以看出,大學生身體成分的體重過低、正常、超重、肥胖的比例分別為12.8%、60.0%、18.4%、8.8%。男生超重、肥胖的比例(55.6%、63.4%)均高于女生(44.4%、36.6%),性別間存在統計學意義(χ2=209.787,P<0.001)。

表1 大學生不同類別身體成分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不同早餐、睡眠持續時長方面,各身體成分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25.016、17.553),不同身體成分大學生的1000/800 米跑成績相比較,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F=142.981,P<0.001)。見表1。

2.2 不同類別身體成分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況比較

通過《青少年心理健康評定簡明問卷》對大學生開展調查分析,研究顯示,大學生心理亞健康檢出率為8.8%(479 人)。男生心理亞健康檢出率(10.9%)高于女生(7.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2.058,P<0.001)。

總體上,身體成分為體重過低的心理亞健康的檢出率最低,為6.6%,正常體重的心理亞健康檢出率為8.1%、體重超重的心理亞健康檢出率為10.5%,肥胖等級的心理亞健康檢出率為12.9%。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χ2=19.842,P<0.001)。

不同維度方面,大學生在情緒問題、品行問題、社會適應困難的檢出率大小趨勢與心理亞健康基本一致,檢出率由低到高依次為體重過低、正常、超重、肥胖,各維度檢出率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χ2=22.430、14.245、12.706 ,P<0.05)。不同性別心理亞健康及各維度檢出率見表2。

表2 不同類別身體成分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況比較(%)

表3 大學生身體成分與心理亞健康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3 大學生身體成分與心理亞健康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以是否存在心理亞健康作為因變量,以不同身體成分作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通過調整相關協變量后,模型2 分析結果顯示,以體重過低為參照,超重(OR=1.502,95%CI:1.04,2.172)和肥胖(OR=1.736,95%CI:1.142,2.637)組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發生風險較高(P<0.05)。同樣,與體重過低的大學生相比,肥胖男生(OR=2.814,95%CI:1.464,5.411)的心理亞健康發生風險也較高(P<0.05)。結果表明,大學生身體成分與心理亞健康的發生風險呈正相關關聯。

3 討論

數據分析發現,大學生超重的比例為18.4%,肥胖的比例為8.8%。宋軍等[14]調查顯示,我國大學男生的超重肥胖率(12.8%)明顯高于女生(2.9%),而大學女生體重過低的比例為34.6%,與男生(12.1%)相比較高。由此看出,本次調研結果中大學生的超重肥胖率較高,應值得重視和關注。另外,男生超重肥胖率高于女生,體重過低的比例女生高于男生,與宋軍等[14]研究結論一致。導致大學生超重肥胖率較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數據采集時正值學校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在校內封閉式管理,導致學生靜態行為時間或視屏時間較長、體力活動水平下降,從而導致超重肥胖的比例較高。鮮金利等[15]研究證實,視屏時間較長是導致大學生肥胖的重要原因。還有研究顯示,體力活動水平下降帶來能量消耗的降低,也是導致大學生肥胖發生的重要原因[16]。二是,外賣食品的普及和消費率的增高也是導致大學生肥胖的重要原因。朱政等[17]研究證實,學生外賣食品消費與超重肥胖的發生存在顯著的正向關聯關系,應盡量減少高鹽高脂外賣食品的消費,以更好的降低超重肥胖的發生。另外,大學生健康意識薄弱,對肥胖帶來的身體不良影響認識不夠,也是導致超重肥胖發生的重要原因[18]。結果顯示,大學女生體重過低的比例高于男生,與有關研究結論一致[19]??赡芘c女生更為注重自身體型的外在美有關,從而更加注重飲食控制,導致這一研究結果。

研究顯示,大學生心理亞健康檢出率為8.8%,男生高于女生。這一結果與Li 等[20]對中國大學生心理亞健康16.22%的結果相比較低。李白等[21]調查也顯示,38.1%的大學生處于亞健康狀態,應給予重視和關注。還有研究顯示[22],大學生中有10~30%的群體存在各類心理健康問題,對學業和未來就業產生一定影響。導致不同研究結果存在較大差異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研究調查的地域、時間和評價心理亞健康采用的測評工具存在一定差異,從而導致不同研究結果存在較大差距??傊?,被試者中依然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存在心理亞健康問題,應采取必要的措施早干預早發現早引導,以更好的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在身體成分與心理亞健康的關系方面,研究發現,超重、肥胖的大學生發生心理亞健康的風險更高。這一結果與多項研究結論一致[23,24]。這一結果也提示教育研究者,今后應針對超重肥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更為廣泛的研究和關注,以消除因心理不良帶來的對學業和就業的影響。究其具體原因:一方面,超重肥胖者因體型臃腫,常常受到周圍同學的歧視或社交的疏離,會導致心理上的孤獨,從而引起各類心理問題的出現。研究證實,肥胖者常受到他人的歧視,從而產生不良心理問題[25]。另一方面,肥胖者往往靜態行為時間較長,體育鍛煉時間較短,因鍛煉時間的減少也是導致心理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研究證實,積極的體育鍛煉能夠有效緩解青少年的心理不良問題,對心理健康發展起到積極影響[26]。另外,還有研究顯示[27],肥胖者在疲勞、焦慮、孤獨、抑郁時,主要以飲食作為消遣,而正常體重者在情緒低落時則主要進行積極娛樂的心理防御方式,由此看出肥胖者和正常體重者存在較大的差異。在肥胖與心理的內在機制方面,研究發現[28],肥胖會引起一系列的神經炎癥機制發生改變,其中中樞炎性免疫導致神經發生的信號分子-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下調,海馬齒狀回神經發生抑制,而海馬的神經發生抑制與抑郁行為的各項指標如快感缺失,自主活動和探索行為減少,絕望情緒等顯著相關,從而導致抑郁水平升高。

4 結語

大學生超重肥胖率較高,且超重肥胖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發生的風險較高。今后教育工作者應注重超重肥胖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監測和教育引導,注重心理健康變化,做到早發現、早引導、早干預。另外,學校應定期開展健康教育講座,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性,并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保持合理飲食和睡眠,以保證體重在合理范圍內。最后,學生作為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應做到知信行的合理統一,減少靜態行為時間,保持一定的體力活動水平,遇到挫折、不愉快等心理問題時應采取積極的方式予以緩解和化解,掌握正確的應對方式,以更好地促進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

猜你喜歡
亞健康檢出率體重
QCT與DXA對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檢出率的對比
給鯨測體重,總共分幾步
安寧市老年人高血壓檢出率及其影響因素
長程動態心電圖對心律失常的檢出率分析
稱體重
甩掉亞健康 我們在行動
你的體重超標嗎
我為體重煩
山東產品抽查:文胸嬰幼兒服裝不合格率居前
豬群亞健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