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人體成分分析研究住院患者肌少癥的發生率及影響因素

2023-09-23 14:41趙思華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 2023年4期
關鍵詞:肌少癥內臟脂肪

萬 潤 尚 軼 萬 瀅 趙思華

肌肉減少癥是一種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肌肉質量和(或)力量或生理功能下降的衰老綜合征,會增加骨折、跌倒、代謝紊亂等風險,導致失能、身體殘疾及死亡等不良后果[1,2],發病率高達11.6%~58%[3,4]。人體成分分析是采用生物電阻抗法(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評估人體成分的方法,包含了內臟脂肪含量、肌肉含量及基礎代謝率等,是近年來廣泛使用的非侵入性、便攜且廉價、易于重復測量的篩查工具。本研究使用2019版亞洲肌肉減少癥工作組提出的診斷及治療共識[5],對2022—2023年普外科住院患者的人體成分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篩查住院患者肌少癥的發生率,并找出其發生的影響因素,為后續的健康干預和預防控制提供參考。

1.資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法,選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甘肅省某三級甲等醫院收治的住院患者進行單中心橫斷面研究。納入標準:可以單獨站立5分鐘以上;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排除標準:無法配合完成相關檢查或存在精神及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

1.2 診斷工具

本研究采用2019版亞洲肌肉減少癥診斷和共識[5]:肌肉減少癥需符合肌肉質量減少同時伴有肌肉力量下降。使用生物電阻抗檢測方法,檢測骨骼肌質量,計算骨骼肌指數。骨骼肌指數(Skeletal muscle index,SMI)(kg/m2)=四肢骨骼肌質量(kg)/身高(m2)。男性SMI<7.0kg/m2,女性SMI<5.7kg/m2為肌肉減少。

1.3 資料收集方法

對于符合入組標準的研究對象,由經過專業培訓的研究人員告知研究的目的及注意事項并進行信息保護,研究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的一般資料均從醫院的His系統中提取,本研究在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大學第二醫院進行,經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2023A-437)。采用SELVAS Healthcare人體成分分析儀,應用生物電阻抗檢測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人體成分分析檢測。研究人員先將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診斷等個人信息錄入系統內,進行電阻測量,全程需要5分鐘。測量前要求患者空腹,排空膀胱,安靜休息5分鐘以上,取站位,手臂與軀干成15°左右,稍微分開自然下垂,兩腿分開站立在電極板上,根據提示信息觸碰電極進行測量。研究人員經過專業的訓練,所有檢測由同一位研究員進行檢測,避免誤差。

1.4 統計學方法

2.結果

2.1 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有1483例研究對象,年齡最小為18歲,最大為99歲,平均為(56.03±13.16)歲,其中男性995例,女性488例,肌少癥450例,患病率為30.3%,其中肝臟疾病151例,膽道疾病240例,胰腺+脾臟疾病152例,胃部疾病553例,腸道疾病230例,其他疾病157例,各類疾病肌少癥的發生率在24.8%~35.4%。從表1可以看出,50歲以后,每10年肌少癥發生率增加15%左右,在70歲以后肌少癥發生率可高達56%。隨著年齡的增長,肌少癥的發生率也逐漸增加。由表2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肌少癥和非肌少癥組在性別、年齡、去脂體重、肌肉量、體內水分、蛋白質、無機鹽、體脂肪、體質指數和骨骼肌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而兩者對身體的綜合評分和腰圍、是否有內臟肥胖以及疾病種類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將年齡、體質指數、腰圍進一步分組可以看出,年齡和體質指數兩組間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表1 不同年齡階段肌少癥的發生率

表2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表3 住院患者肌少癥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

2.2 住院患者肌少癥發生的影響因素分析

將住院患者肌少癥發生情況作為因變量(1=肌少癥,0=非肌少癥),將表2中的變量及無統計學意義但既往研究中報道的影響因素(腰圍、疾病、是否有內臟肥胖)納入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賦值情況具體為男=1,女=2;年齡分組18~40歲=1,41~50歲=2,51~60歲=3,61~70歲=4,71~80歲=5,81~99歲=6;疾病分類,肝臟=1,膽道=2,胰腺+脾臟=3,胃=4,腸道=5,其他=6;BMI分組,低于18.5=0,18.5~23.9=1,大于23.9=2;內臟肥胖分組,無=0,有=1;腰圍分組,異常=1,正常=0;其余變量為連續變量。將變量納入分析后,結果如下:男性、膽道疾病、有內臟肥胖、體內水分是住院患者肌少癥發生的危險性因素,去脂體重、體脂肪是住院患者肌少癥發生的保護性因素。

3.討論

肌少癥是與增齡相關的進行性肌肉量減少和(或)肌肉強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減退的老年綜合征。本研究結果表明住院患者肌少癥的發生率為30.3%,略低于老年住院患者的肌少癥篩查結果[6]。據估計,目前全球共有5000萬肌少癥患者,預計到2050年患者人數將達到5億[7],從40歲開始,每10年肌肉減少3%~5%,50歲以后每年減少1%~2%[8,9]。隨著年齡增加,患病率增高,80歲以上老年人肌少癥患病率高達67.1%[10]。本研究結果也證實,隨著年齡的增長,肌少癥的發生率也逐漸增加,50歲以后,每10年肌少癥的發生率增加15%左右,在70歲以后肌少癥發生率高達56%。年齡增長引起的代謝功能下降,神經肌肉功能退化以及衰老相關的慢性炎癥和激素水平下降等均會影響骨骼肌的代謝及功能,導致肌少癥的發生[11]。此外,年齡增長引起的生理變化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影響骨骼肌線粒體的活性,進而導致肌肉的萎縮[12]。因此,明確肌少癥的發生率以及影響因素在預防肌少癥的發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3.1 男性、膽道疾病、有內臟肥胖、體內水分是住院患者肌少癥發生的危險性因素

本研究結果表明,男性是住院患者肌少癥發生的危險因素,相比較女性,男性更容易發生肌少癥(OR=3.984),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似[13]。男性相比較女性更容易發生肌少癥可能與性激素的水平改變有關,相比較雌激素,睪酮對肌肉功能和肌肉含量的作用更顯著,能夠促進肌蛋白的合成[14]。雖然男性的肌肉含量在各個年齡段均高于女性,但是男性的骨骼肌減少更快,并且通常存在性腺功能減退,肌肉也減少的情況,因此肌少癥的患病率更高,需要在臨床中更加關注男性患者肌少癥的識別,預防肌少癥的進一步發展。

本研究單因素分析顯示,住院患者不同疾病肌少癥的發生率為24.8%~35.4%,且疾病之間并沒有統計學差異(P=0.100),而在多因素分析中顯示膽道疾病是肌少癥發生的危險因素(OR=1.118),可能與變量間的混雜因素有關。

本研究結果表明,有內臟肥胖的住院患者肌少癥的發生率更高(OR=2.174),這與韓國的一項肌少癥肥胖研究結果相一致[15]。內臟肥胖和肌少癥的發生是相互關聯的作用,脂肪細胞的肥大、增生、活化會導致炎細胞因子的增加、氧化應激、胰島素抵抗、激素的變化等,導致肌少癥的發展[16]。日本一項納入183例住院患者的研究表明[17],內臟脂肪堆積的患者肌肉質量明顯低于沒有內臟脂肪的患者,內臟肥胖的患者體力活動下降,能力消耗減少,進一步導致肌少癥的發生。

本研究結果表明,體內水分與住院患者肌少癥呈正相關(OR=2.485),與劉利利等人的研究結果相反[18]。以前的研究表明[19],細胞外液和體內水分比值是患者水腫的指標并與死亡率有關,一些研究人員發現[20],細胞外液和體內水分比值超過0.385,患有肌少癥的癌癥患者死亡率會增加,細胞內液與肌少癥的發生有關,尤其是與肌肉質量的減少有關。

3.2 去脂體重、體脂肪是住院患者肌少癥發生的保護性因素

一般情況下,健康人群中脂肪的增加伴隨著肌肉的增加,而本研究表明體脂肪和去脂體重與住院患者肌少癥發生呈負相關,與于穎[21]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巴西一項研究納入了健康絕經后婦女103例,結果表明[22]肌肉質量與體脂肪呈負相關。其機制可能與肌肉質量下降導致身體活動下降、線粒體功能障礙、促炎細胞因子釋放和其他尚未確定的因素導致體內脂肪的堆積,尤其是腹部脂肪,同時肌少癥性肥胖通過上述過程可以加速肌少癥的發生和發展[23]。

4.小結

住院患者肌少癥的發生率較高,隨著年齡的增長,肌少癥的發生率也在上升,男性、膽道疾病、有內臟肥胖、體內水分是肌少癥的危險因素,而體脂肪和去脂體重則是肌少癥的保護性因素。臨床工作人員需要早期識別影響肌少癥的危險因素,針對性地開展健康教育,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及機體條件預防肌少癥的發生。本研究為單中心橫斷面調查研究,雖然樣本量充足,但仍有部分指標未收集全面,缺少肌肉功能的評估,對不同疾病的患者需要進一步設置具體的疾病類型,未來將會繼續收集受試者的相關信息,針對腫瘤及化療患者的相關數據做深入研究。

猜你喜歡
肌少癥內臟脂肪
減肥后脂肪去哪兒了
脂肪竟有“好壞”之分
2019亞洲肌少癥診斷共識下肌少癥相關危險因素評估
肌少癥對脊柱疾病的影響
運動預防肌少癥
脂肪的前世今生
雙能X線吸收法在肌少癥診治中的研究進展
反派脂肪要逆襲
空心豬
多發內臟動脈瘤合并右側髂總動脈瘤樣擴張1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