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內涵特征、驅動機制與實現路徑

2023-09-27 00:21邱俊杰BENFICARui2余勁
關鍵詞:轉型升級數字化

邱俊杰 BENFICA Rui2 余勁

摘 要: 扎實推動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既是鄉村產業發展動能轉換的迫切需求,也是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更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內涵可分為數字化轉型、價值鏈升級和一二三產業融合三個層次,其所包含的六大主要產業具有不同的數字化轉型升級特征。通過構建政府-市場-社會三重驅動理論機制,分析了有為政府制度頂層設計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市場資源配置優化和調節作用有效發揮、有力社會發展理念轉變和數字普惠協同推進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內外驅動力。以此提出有為政府增長甄別和因勢利導,有效市場技術創新和需求導向,有力社會環境營造和人才培育等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 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三重驅動;新結構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3)05-0053-14

收稿日期:2022-12-25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3.05.06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2274157;71874139)

作者簡介: ?邱俊杰,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管理。

*通信作者

引 言

世紀疫情和局部沖突動蕩給經濟全球化帶來障礙,全球經濟恢復的不確定性和難度陡然提升,我國的穩定發展也進入了不確定和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1]。 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層面將鄉村產業發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發布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強調要發展壯大鄉村產業,“產業興則農村興”,為鄉村產業發展指明方向并加以扶持。雖然我國鄉村產業得益于城鄉要素的頻繁流動和市場空間持續擴大進入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但仍存在產業同質化、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生產要素過度流向城市、科技投入不足等常態化發展困境,導致鄉村產業存在附加值低、產業鏈短、競爭力弱等弱質性特征[2-3],加之缺乏相應的原始資本積累、企業人才、數據信息等生產要素,使得鄉村產業發展長期落后于城市[4]。

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成為突破上述瓶頸的必然選擇,也是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隨著我國逐漸成為全球信息用戶王國和數字革命領先者[5],數字化發展不斷為經濟系統注入新的活力和動能,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力引擎。數字化也為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全新手段和工具[6]。在我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數字化轉型相關的政策文件。例如“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并對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進行數字化改造。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實施數字鄉村建設工程,并且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高質量、高水平、數字化的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趨勢成為內在要求[7]?!稊底洲r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也提出當前及“十四五”時期是推進農業農村數字化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順應時代趨勢、把握發展機遇。因此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成為時代發展的一個大命題和大趨勢。

現階段,諸如5G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等先進數字技術的發展逐步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技術層面,不同技術的集成與融合加速了數字技術創新發展,數字技術內部重組、拓展在形成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交叉組合技術簇群的同時,也推動著諸如數字孿生、區塊鏈、元宇宙等融合性技術概念的誕生和發展[8]。例如:數字孿生是各類物質生產要素的數字化融合結果[9];區塊鏈是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公開透明、集體維護的數據庫[10-11];元宇宙是網絡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社會經濟關系的在線化、數字化[12]。產業層面,數字創新組織呈現網絡化、分散化,促使數字技術不斷向實體經濟滲透,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推動生產方式變革。以上述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新空間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為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戰略機遇,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現實困境。尤其是城鄉二元結構下鄉村發展產業基礎設施薄弱、青壯年勞動力流失,數字信息技術在鄉村產業領域滲透不足,鄉村產業數據的采集和流通尚未達到成為重要生產要素的程度。相關的人才、財政、市場監督管理和法律法規等制度政策尚未建立健全,嚴重制約著鄉村產業順利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如何發揮數據、信息、技術等新要素的優勢,找準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的著力點與突破點至關重要。因此,為推動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進一步促進數據、信息、技術等數字化資源與傳統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本等)在鄉村內部、城鄉之間進行有效融合,亟需明晰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內涵特征,探究推動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驅動機制與實現路徑。

近些年國內外學者對數字經濟的討論逐漸豐富,而對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研究尚處于初步階段,為本文研究留下了大量的拓展空間。數字化作為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無論在經濟社會效益抑或生產供給方面都較傳統科技創新有了質的突破。數據成為重要生產要素,能夠對整個經濟的生產模式、產業業態和商業模式產生重大影響[13]?,F有對于數字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研究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第一,以不同類型產業開展討論,比如文化業、制造業、農業等[14-17]。第二,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分析。具體而言,宏觀層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數字經濟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和實證檢驗[18-20],或者聚焦到數字化對產業結構優化的實證檢驗[21-22]。 微觀層面的研究則集中于對產業核心主體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進行討論[23-25]。第三,基于不同研究方法對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路徑進行探究。例如以現狀問題描述分析為主,在理論層面提出產業轉型升級路徑[26],也有通過構建經濟學理論模型定量分析具體實現轉型升級的路徑[27]。

綜上所述,近些年國內外學者對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討論逐漸豐富,從產業數字化的內涵、理論機制到實現路徑已積累了一些有益的成果,為本文提供了參考和借鑒,但也存在諸多不足。首先,對于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內涵認識不足,可能由于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相對于城市制造業和服務業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國內外學者對此的關注和研究較少。其次,目前對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研究多集中于農業生產領域抑或是將鄉村產業作為一個整體,然而近年來鄉村產業類型不斷豐富和擴展,不同類型鄉村產業其發展特點和發展階段不盡相同。再次,現有關于數字賦能鄉村產業的研究中,研究對象多集中于企業,而小農戶作為鄉村產業的主要經營者和參與者卻幾乎沒有受到關注。最后,現有研究對產業數字化內在形成機制主要是基于理想假設條件下要素流通不受限制、數字化技術應用無障礙等進行理論闡述,路徑的提出也是基于現狀分析,對政府、市場、社會在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作用認識不足,導致對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實踐的指導作用有限。因此本文基于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將社會主體納入,并且根據政府、市場、社會職能構建了政府-市場-社會三重驅動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理論機制,據此提出實現路徑,為推動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理論參考。

一、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內涵特征

(一)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內涵

黨的十九大以來,鄉村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對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需要通過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得以解決,以實現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焖侔l展的數字化為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全新手段和工具,這也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既是鄉村產業增長模式的轉型升級,也對鄉村數字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鄉村產業具有其特殊性,因不同資源稟賦和區域發展狀況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因此首先需厘清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內涵特征。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是一個復合概念,其可以拆解為“鄉村產業”“產業轉型升級”“產業數字化轉型”三個部分。

第一,“鄉村產業”是在鄉村范圍內發展的各個行業,是根植于縣域、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產業[28]。目前對于“鄉村產業”的分類界定,國家和地方政府文件中有著不同的邊界?!度珖l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35)》中將鄉村產業劃分為現代種養業、鄉村特色產業、加工流通業、鄉村休閑旅游業、鄉村新型服務業等五大類。農業農村部出臺的《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在此基礎上將鄉村信息產業納入,包括農村電子商務和數字農業農村兩個子類。此外還有地方性文件對鄉村產業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例如浙江省農業農村廳《關于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新增加了農資農機產業和鄉村資源環保產業??紤]到地區發展差異和普適性,本文主要關注現代種養業、鄉村特色產業、加工流通業、鄉村休閑旅游業、鄉村新型服務業、鄉村信息產業等六大主要產業。

第二,有學者認為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是兩個具有不同內涵的產業發展階段,因此將產業轉型和升級分開研究[29-30]。產業轉型一般認為是產業轉變發展方式,通過技術更新、生產工具升級等活動來提高生產效率、生產資料利用率等,將依靠資源過度消耗的粗放發展方式轉變為注重效率、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科學發展和集約化發展[31]。產業轉型按其驅動力可分為三種類型:技術進步推動的產業轉型、要素稟賦誘導的產業轉型、成本推動的產業轉型[32]。而對于產業升級的研究,學者們主要從兩個層面進行。 一是價值鏈的升級,這種觀點起源于1985年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提出的價值鏈理論。產業升級是一個沿著產業價值鏈各個環節前進的過程,通過資源整合和技術創新在各個環節創造附加價值,實現在價值鏈上位置的提升。產業升級有三種路徑:生產流程升級,通過生產流程變革或者引進新技術,提高投入產出比;產品升級,通過更加復雜的產品線,增加產品單位價值;職能性升級,通過在價值鏈中取得新的、更加高級的職能,例如設計或銷售等,抑或是放棄目前低附加值職能,集中于高附加值活動。二是產業結構的升級,表現為產業結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不斷變動,橫向結構趨于合理化,縱向結構趨于高級化的動態發展過程[33]。對于鄉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升級則表現為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通過挖掘農業的多功能性,產業間融合滲透、交叉重組,逐漸消除一二三產業的邊界,各利益主體通過聯結機制緊密聯合實現利益共享,是農業實現產業鏈延長,價值鏈增值的最終形態[34],是農業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35],從而催生出新業態、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36-37]。其通過融合創造價值增值,產業升級回饋農業,通過鄉村資源整合提高利用率和價值實現鄉村繁榮,通過降低交易成本,拓寬增收渠道實現農民增收[38]。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推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2020-2023年的一號文件中又連續四年提出要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各地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因此本文認為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是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和新要素的加入,對傳統產業發展方式進行改造,轉變其原有的發展方式,提高生產效率、資源綜合利用率,實現價值鏈升級和一二三產業融合。

第三,產業數字化轉型。產業數字化就是利用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以提升生產效率的過程[39]。在數字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國內外學者普遍將數據視為新型要素[40-43],同傳統生產要素土地、資本、勞動力等成為了可市場化配置的生產要素[44]。數據要素向傳統生產要素進行滲透,生產要素組合發生了突破性的變化,從而重構資源配置系統[45]。即隨著數據和信息生產要素的投入,傳統要素稟賦結構得到升級,對傳統生產函數模型和生產方式進行改造。數字技術的應用通過降低邊際成本,擴展生產可能性邊界,引導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各種要素跨行業配置,推動產業跨界融合,賦能產業轉型[46-47]。

因此,基于以上對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三個層次的分解剖析,本文認為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是以數據要素為關鍵生產要素、現代信息網絡為載體,將數據要素整合到傳統鄉村全產業鏈各個環節中,轉變傳統生產經營方式,促進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價值鏈升級、一二三產業融合,優化鄉村產業結構,提升鄉村產業發展質量并促進鄉村產業整體效益實現立體化的過程[3, 48-49]。

(二)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特征

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首先要數字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形態進行結合,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優勢,完成數字化轉型,在此基礎上完成鄉村產業價值鏈升級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目標,最終實現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躍遷。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從產業類型上看,總體呈現出發展的層次性和階段性。鄉村六大主要產業并不是在某一個鄉村中全部有所發展,而是因地制宜,根據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狀況等,重點發展的產業類型各有不同。層次性體現在鄉村信息產業和鄉村新型服務業是作為戰略型基礎產業存在的,不論鄉村側重于發展其余哪種類型的產業,都需要這兩大產業作為支撐,而現代種養業、鄉村特色產業、加工流通業則是以上述兩大產業為基礎,對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改造,實現產業鏈延長、價值鏈升級所形成的鄉村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鄉村休閑旅游業則是在以上所有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帶動鄉村及周邊范圍內一二三產業的深度開發與建設,是一項關聯性極強的綜合性產業[34],是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體現。階段性體現在鄉村產業發展是一個動態的、縱向上升過程,并不是鄉村產業發展只局限于特定的某個產業定位,而是根據不同階段,發展適宜的產業類型。隨著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不斷深入推進,產業形態不斷完善,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例如價值鏈升級的加工流通業、綜合發展的鄉村休閑旅游業等。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從數字化技術應用、推廣程度上看,總體呈現出系統性和漸進性。系統性體現為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協同推進??臻g數量上,全國分散分布著約69萬個鄉村、2.3億小農戶,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發展程度和人文傳統等差異明顯,其規模和復雜性前所未有。漸進性體現在數字化技術和手段在傳統鄉村產業鏈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逐步嵌入應用、滲透改造、融合升級的由淺入深過程。

鄉村產業分為六大主要產業,不同類型鄉村產業受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經濟發展等因素影響,其發展特點和發展階段不盡相同,因此要充分認識和研究不同類型鄉村產業具體情況,準確把握不同類型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特征。新結構經濟學理論中將我國產業類型分為追趕型產業、領先型產業、退出型產業、彎道超車型產業、戰略型產業五類[50],本文借鑒該產業分類方法將鄉村六大主要產業根據特點進行匹配(如圖1所示),分產業分析其數字化轉型升級特征。

1.鄉村信息產業。鄉村信息產業是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基礎性產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屬于“戰略型產業”。鄉村信息產業與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直接相關,不能完全依靠市場,是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前提和基礎。鄉村信息產業主要以現代信息網絡為載體,通過物聯網設備對鄉村其他產業進行管理和數據收集,經過分析編碼形成鄉村產業大數據,以此為其他鄉村產業提供數據信息要素和數字信息相關新技術。鄉村信息產業的發展為其他產業布局規劃、種質資源培育和選擇等提供精準指導,為生產過程的環境監測、經營管理提供智能手段,為農產品加工、銷售提供動態市場信息。同時鄉村信息產業的發展為鄉 村產業交易結算提供了數字化、無紙化手段,通過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提升農產品、服務交易效率。

2.鄉村新型服務業。鄉村新型服務業是為適應數字化生產生活方式而形成的“戰略型產業”,是基于信息產業延伸出來的全方位服務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配套產業,也是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重要途徑,包括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是包含鄉村產業全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配套服務,為鄉村小農戶、家庭農場等減輕資金的束縛,促進其數字化技術和經營理念的應用。產前環節數字化服務主要包括生產所需的農資服務,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及農業數字金融服務,降低農業貸款難度。產中環節數字化服務主要包括數字化農機設備,提供和數字生產方案設計等。產后環節數字化服務主要包括運輸和銷售環節的數字化服務提供。生活性服務業主要包括利用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改造鄉村餐飲住宿、商超零售、醫療健康、養老托幼、環境衛生等,通過大數據分析為消費者訂制專門服務,實現“線上交易+線下服務”結合方式,生活性服務提供商搭建覆蓋鄉村綜合在線服務平臺,為鄉村居民、消費者提供高效便捷服務[51]。

3.現代種養業?,F代種養業是在傳統種植業、養殖業基礎之上融合數字信息化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型種養業。但我國城鄉數字鴻溝的存在以及地理、經濟上的差異,總體上種養業的數字化程度與國際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因此,我國現代種養業的發展處于追趕階段,屬于“追趕型產業”。在引入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過程中,需要根據自身資源稟賦進行創新,走出獨特的現代種養業發展之路。 傳統種養業發展時間長、發展基礎深,作為鄉村穩定和繁榮發展的根本,在數字化轉型升級過程中也是重點關注的產業?,F代種養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包括從產前生產資料生產、農業機械研發到生產經營管理過程的要素投入,通過數字化技術和數字化運營,實現產前投入數字化、產中生產標準化。其中,生產資料生產數字化主要指各類種質資源研發通過基因工程、生物技術與數字信息技術結合,編碼形成數據要素,搭建重要農業種質資源大數據平臺,實現生產資料數字化研發、動態檢測以及信息化監督管理;農業機械研發數字化通過運用物聯網、AI等數字化技術,研發創新農業機械智能化芯片、傳感器等,成為全自動、全天候、全地形的農業智能機械裝備。產中生產標準化是在農業生產管理階段應用數字化技術使投入更加標準,管理更加科學。將種養業全部流程數據化,并利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物聯網等手段,為生產經營者提供更好的生產經營決策。畜牧業和水產則是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智能改造,進行養殖環境(溫度、濕度、水體水質等)監測和控制、精準上料投喂、病害監測預警等。

4.鄉村特色產業。鄉村特色產業是鄉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域特征鮮明、鄉土氣息濃厚的小眾類、多樣性的鄉村產業,涵蓋特色種養、特色食品、特色手工業和特色文化等[51],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一旦發展起來就會成為當地的“領先型產業”,這是由特定區域獨具的資源稟賦所致。發展特色產業主要以拓展二三產業為重點,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以特色資源增強競爭力。首先,特色種養業應運用數字化技術分析其獨特資源稟賦,建立特色種養資源環境數據庫,智能匹配最適宜地區培植最適宜的產業并提供種養方面的標準指導方案。其次,將地方鄉土傳統特色食品、技藝、文化等按照特定規則編碼形成數據,例如對鹵制品、醬制品、豆制品、臘味、民族特色奶制品等傳統食品,蠟染、編織、剪紙、刺繡、陶藝等傳統工藝,戲劇曲藝、雜技雜耍等傳統文化進行數字記錄,便于將傳統食品、工藝等標準化,用標準化技術改造提升鄉土產品品質。同時對特色產業進行地理標志農產品數字認證保護,并利用數字化高流通、高共享、高滲透的特性加大品牌營銷推介,提高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和帶動力,增加特色農產品附加值,最終形成“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等以縣域微型經濟、優勢特色產業為代表的產業帶、產業集群。

5.加工流通業。加工流通業作為現代種養業的延伸,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關鍵,對人力資本要求較高,是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的核心,屬于“彎道超車”型產業,可細分為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兩個部分。農產品加工根據加工程度的逐漸深入,分為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加工。農產品初加工主要通過小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運用數字化設備技術對鮮活農產品的保鮮、冷凍、清洗、分割、包裝等和對耐儲農產品的烘干、儲藏等物理化手段進行商品化處理,實現農產品保值。精深加工主要通過大型農業企業利用新型殺菌、高效分離、智能控制、自動分選等生物信息、數字化的技術手段對農產品進行多次加工,實現連續增值。綜合加工是對加工過程的副產品進行循環再利用,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對農產品加工過程中各項食品安全指標實時進行監測、反饋,達到加工流程標準化、全程可視化、質量可控化,以增加產值。流通業是鄉村產業與市場聯結的橋梁和紐帶,也是鄉村產業產后環節的重要配套產業,其數字化轉型主要包括流通渠道數字化和物流管理數字化。流通渠道數字化主要基于鄉村信息產業的發展,通過建立線上線下結合的O2O農產品交易平臺,實現多元渠道的拓展。 物流管理數字化是利用物聯網設備、大數據等數字信息技術智能化規劃產品銷售運輸最優路徑,實現農產品在銷售、運輸、配送、售后等各環節效率的全面提升。

6.鄉村休閑旅游業。鄉村休閑旅游業作為鄉村產業中的綜合性產業,基于鄉村獨特價值的挖掘形成新業態類型,其發展以上述產業作為支撐,是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直接體現,也是對鄉村功能的拓展。鄉村通過數字信息平臺,分析自身資源稟賦優勢所在,開發特色資源、文化和產品,進而根據優勢發展諸如田園農業、休閑度假、民俗文化、科普教育等業態。通過數字信息渠道增加鄉村特色地域、文化、產業的曝光度、知名度,拓展宣傳推廣渠道,吸引消費者和投資者;通過“線上預定+線下服務”結合的模式,運用音視頻資料、電子地圖、VR虛擬場景技術,讓消費者線上了解景點資源信息,并根據消費者價格偏好、飲食偏好等習慣進行大數據分析,準確定位消費者需求,為消費者訂制合適的休閑娛樂方案,例如研學教育、田園養生、親子體驗、拓展訓練、民宿康養等不同項目,從吃住行、游購娛等全方位給消費者營造數字化鄉村旅游多元場景。

二、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驅動機制

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邏輯起點是數據要素,因此一方面要考慮數據發揮生產要素功能的動力之源,以實現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即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中市場資源配置和調節作用的內在驅動力;另一方面要考慮如何實現以數字化為核心的鄉村產業數字生態系統的構建,即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中政府調控、社會參與的外在驅動力。內外驅動力相互作用、互為支撐,從整體上協同驅動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新結構經濟學聚焦于發展中國家,認為發展產業要根據本國(地區)要素稟賦結構決定的比較優勢作為選擇依據,比較優勢作用的發揮需要借助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共同驅動,以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新結構經濟學中重點關注了政府和市場的作用,而作為第三部門的社會主體對于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逐漸由發揮補充公益作用轉變為一種與政府部門平等合作的重要主體。因此本文基于新結構經濟學理論,構建政府-市場-社會三重驅動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理論機制(如圖2所示)。政府-市場-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涉及到多個學科領域交叉的問題,不僅要考慮到三者的運行自主性,也要考慮到三者的耦合協調性,以此充分發揮其對于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協同驅動力。

(一)有為政府:制度頂層設計與基礎設施建設

新結構經濟學理論中基礎設施分為軟件(無形的)基礎設施和硬件(有形的)基礎設施,其中政策制度屬于軟件基礎設施,網絡通信、數據中心等則屬于硬件基礎設施?;A設施建設影響市場主體的交易成本和投資的邊際收益。有關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政策制度支持,其帶來的制度政策紅利能夠為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新的機遇。當前我國正在深入實施數字鄉村建設工程,著力發揮信息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信息和知識的溢出效應、數字技術釋放的普惠效應,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52],為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1.制度政策制定為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指引方向。近些年國家高度重視數字賦能鄉村發展,為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了頂層制度支持。中央一號文件作為國家全年“三農”工作的綱領性、指導性文件,對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不僅在制度上還從法律上給予了高度支持。從中央一號文件的梳理中可見,最早提到數字化是2013年,對于農業信息服務從技術層面向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了支持;2018年到2022年國家對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高度關注,連續五年的一號文件都對數字化鄉村產業、數字鄉村建設給予了較大的篇幅描述,從數字化技術、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數字化人才培育等方面全面推行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發展,為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依據。關于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信息化發展、數字經濟國際合作、數字鄉村建設、鄉村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都是在一號文件等頂層制度設計基礎上,明確了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總體方針,實踐層面更加具有實踐性和指導意義。因此,國家一系列制度政策的制定不僅為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了方向指引,還為整個社會數字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2.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奠定基礎。鄉村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依賴于對鄉村產業數據的獲取、流通和利用,數據的產生離不開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也是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前提條件和基本要求。數字化信息技術,例如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AI等在鄉村產業中的應用與融合需要相關鄉村基礎設施的支持,不僅要對鄉村原有的基礎設施(鄉村地區水、電、路等)進行數字化改造,還要完善鄉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產業多場景數字化轉型發展提供基礎保障?!稊底洲r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中提到,全國行政村通光纖和通4G比例均超過98%,鄉村每百戶計算機和移動電話擁有量分別達到29.2臺和246.1部。得益于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蓬勃發展,農業數字經濟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7.3%。數字技術作為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核心,其發展離不開相應的標準制定,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必須要遵從相關國家標準進行,數據的生成和使用也要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規范化處理,避免“數據孤島”的產生。2022年5月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決定成立數字經濟標準研究組,2022年1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 數字化轉型 價值效益參考模型》國家標準,為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相關理論研究、標準借鑒及應用推廣等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從而形成鄉村產業基礎軟硬件的“中國方案”,以標準化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有效市場:資源配置與市場調節

促進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不僅需要有為政府“有形的手”通過頂層制度政策指引方向和底層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奠定基礎,也需要有效市場“無形的手”高效合理配置鄉村資源,發揮調節作用,以實現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數字技術促進鄉村產業全產業鏈各個環節向數字化轉型,通過資源整合和市場調節發揮出各主體的比較優勢,使邊際生產率達到最優,從而實現資源要素的最優配置。

1.市場資源配置優化為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創造條件。根據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產業發展依據自身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形成不同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升級要求要素稟賦結構升級,而要素稟賦升級的最優選擇也是根據當時的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發展產業,因此資本積累、要素稟賦結構能夠較好完成轉型升級。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需要按照市場供求規律配置資源。我國廣大的鄉村地區,自然條件差異大、經濟基礎不同、產業發展水平不一、優勢特點各不相同,依此選取適配當地資源稟賦、數字化基礎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產業類型。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是一個持續推進、不斷演化的過程。隨著數字化在鄉村地區持續滲透,新的資源要素結構逐漸形成。傳統生產要素逐漸轉化形成高級生產要素,傳統勞動力要素轉化為數字型、復合型人才,同時對新技術進行開發和應用,傳統資本要素通過數字化農業裝備替代,使數字化基礎設施更加普及,土地要素通過數字化加持,形成數據要素。高級生產要素不斷應用于鄉村產業發展中,實現產前投入數字化、產中生產標準化、加工流通數字化的數字化轉型。由于其可復制、無磨損等特點,帶來的邊際效用和邊際產量遞增,邊際成本遞減,要素投入不斷優化,數字基礎設施共享度不斷提高,勞動力價值創造逐漸增加,形成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完整鏈條,提升鄉村產業競爭力和附加值,實現鄉村產業的價值鏈升級。隨之出現新的比較優勢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產業發展水平要求更高層級的基礎設施。鄉村產業發展模式由以勞動力等傳統生產要素為主的產業發展模型,逐步轉變為依靠數字信息技術等高級生產要素投入進行產業發展。勞動力、資本生產率不斷提高,使得越來越多的城市資本流向鄉村地區,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不斷融合,形成鄉村產業“市場競爭-資源配置-數字創新-產業轉型升級”的螺旋式增長的趨勢。

2.調節作用有效發揮為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動力。市場通過發揮調節作用促進數字、信息、人才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形成基于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整合市場創新資源,由農業龍頭企業主導、鄉村中小企業、數字服務供應商、自由創新主體等市場主體以及高校、科研機構、消費者等社會主體共同參與、互動的協同創新網絡。通過市場調節,促進創新與市場需求無縫對接,增加其價值創造功能。在市場調節作用下,驅動鄉村產業相關創新不斷發展,實現流程標準化的生產數字化、信息集成的經營管理智能化以及基于大數據分析需求感知的服務智能化。市場中多元主體的交互、協同促使數字化技術在價值鏈生產、運輸、銷售、服務等各環節中的應用不斷深化。這一過程促進了鄉村產業鏈不斷延長,增加了農產品附加值,標準和數字化的生產方式使得農產品更加綠色無公害。通過市場行業統一標準的制定,農產品生產加工工藝流程不斷優化,提高了生產效率。鄉村產業中不同市場主體通過網絡協同,實時獲取產業鏈上的生產、運輸、銷售、服務等市場動態信息,實現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價值增值為目標的職能性升級。得益于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新型生產要素不斷流向鄉村地區,鄉村信息產業持續發展,數字信息技術向各類鄉村產業滲透,促進鄉村產業技術融合、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

(三)有力社會:理念轉變與數字普惠

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過程中政府和市場主體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僅僅依靠政府和市場主體遠遠不夠。尤其是伴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化的生活和消費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但由于城鄉數字鴻溝的存在,鄉村地區的數字化普及程度較低。小農戶作為鄉村產業的主要從業者,其數字化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效果,因此必須將小農戶的有效參與擺到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要實現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目標,不僅需要有為政府的頂層制度政策指引方向和有效市場的高效合理配置鄉村資源,更需要有活力社會形成以數字普惠為重要突破點的數字化經營發展理念環境。社會主體是除了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第三部門,由非盈利組織、社會公眾等群體組成。數字普惠本質是數字信息技術基于數字基礎設施通過社會公眾在日常生產、生活、消費等領域中得到不斷深入應用,社會公眾從這些數字化應用場景中得到效用、利益的反饋,在此過程中不斷強化并積極踐行數字化發展理念。當前,互聯網和智能終端設備普及度的持續提升,數字普惠下的小農戶數字化生產經營發展理念不斷得到加強。因此在滿足小農戶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時,需要借助數字普惠機制的正向激勵與引導,充分發揮小農戶內生發展動力與數字化經營發展理念內化對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驅動作用。

1.消費理念轉變引致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當前,我國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小農戶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理念也隨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尤其是人們對食物基本需求不再是對數量和飽腹的需求,而是對農產品品質有了更高的追求,以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綠水青山田園生活的向往。這也催生了人們對多元化、高質量的農產品和鄉村旅游服務消費需求,激發出鄉村產業發展潛力,促使人們不斷挖掘鄉村特色農業資源,拓展鄉村產業新業態進而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數字技術的應用不僅推進了鄉村產業向標準化、智能化發展,有效控制和提升農產品品質和服務,也使傳統的價值流通渠道由原來生產者、中間商到消費者逐層傳遞,轉變為企業和消費者價值交叉雙向傳遞,消費者由價值消耗轉變為價值共創。企業通過數字化平臺與消費者實時互動,不斷促進鄉村產業價值鏈提升,同時也能幫助鄉村產業及時了解市場行情和消費者需求,不斷進行產業融合以迎合多元的消費趨勢。

2.數字素養提升倒逼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小農戶作為鄉村產業發展的人力資源基礎,其較強的自學習和自適應能力能夠有效緩解政府推動數字化普及的監管壓力和責任壓力,還能通過自覺地踐行數字化生產管理發展理念,起到以生產、生活、消費領域的數字革命倒逼供給端數字化轉型的獨特作用。因此小農戶積極參與將成為推進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目標實現過程中最為活躍的因子。當前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等加強了對數字化理念的傳播和宣傳推介,數字技術已經全面融入小農戶生產、生活、消費等各個領域。例如生產經營、就業、購物、醫療等各種場景,小農戶通過綠色、便捷、開放、共享的多種途徑,積極踐行數字化生產管理理念,為驅動供給端的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貢獻個體力量。小農戶個體對于數字化終端設備的操作、應用及數字安全等方面的素養日益提升,部分小農戶已從中獲得收益,這一系列正反饋使得數字化發展理念不斷得到強化,將對數字鴻溝的焦慮和擔憂轉變為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字化的發展實踐當中。然而小農戶生產、生活、消費等各個領域的數字化應用較為分散,引導、監督、管理成本較高,若只依靠政府和市場的力量難以深入到全部社會群體中。數字普惠作為一種有效引導和激勵的回饋機制,能夠將數字化生產、生活、消費方式滲透到小農戶理念當中,逐漸成為其自覺選擇。數字普惠機制在帶動包括小農戶在內的社會公眾數字化發展理念實踐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整體數字人力資本,既為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奠定人力、社會基礎,也要求鄉村產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以滿足高質量發展需要。

三、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實現路徑

新結構經濟學提出經濟發展是一個動態的結構變遷過程,需要依靠有效市場來形成反映要素稀缺性的價格體系,以誘導企業按照比較優勢選擇產業,使技術形成競爭優勢;需要有為政府解決結構變遷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外部性問題和軟硬件基礎設施完善的協調問題[53];還需要有力社會的社會組織、社會公眾為產業結構轉型提供人力基礎?;谇笆鲟l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內涵特征和驅動機制可以看出,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涉及多部門、多領域、多技術,需要多主體協同、多要素互動、多業態交互以實現順利轉型升級。因此基于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從政府、市場、社會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實現路徑(見圖3)。

(一)有為政府:增長甄別和因勢利導

根據新結構經濟學理論,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信息提供、協調改善軟硬件設施以及補償外部性[53]。政府在數字產業政策制定時需要有一個總體框架,而新結構經濟學對產業政策制定提出了增長甄別與因勢利導框架。

1.比較優勢甄別與安全保障。國家在宏觀層面上提出了鄉村產業類型發展清單,例如《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等重要文件中對鄉村產業分類進行規劃指導,各有側重。但目前僅在頂層設計中進行了規劃和布局,對于地方政府具體執行、發展過程中的實施方案、相關法律法規仍不健全,因此要繼續完善地方資源要素稟賦的科學評價機制和風險防控相關法律法規。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制定鄉村產業發展實施政策中,需要對當地的資源要素稟賦進行準確科學甄別和評價,找出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新產業,進一步對支持鄉村產業發展運行機制進行完善。不能僅考慮生產總值這個單一指標,還要從長期角度將相應的投入、資源環境承載力等納入評價范疇。在一些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發展環境欠佳的鄉村,政府可通過試點建設,在總結相關發展經驗之后再扶持產業園區,以產業園區的輻射效應帶動鄉村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數字化背景下,數據要素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相關的操作風險和數據信息泄密隱患也在不斷增加,需要政府通過立法途徑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增加數 字化治理的安全保障級別,加強對數據編制、數據歸屬、數據相關的知識產權、收益分配等的標準制定,形成數字化背景下鄉村產業發展的法制基礎,更好地保障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過程中社會參與主體,充分發揮法治保障利益條件下社會的正向效用,全面提升社會主體創新能動性。

2.引導“政府+市場”合作機制構建。前述提到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是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基礎和先決條件。雖然目前鄉村地區數字設施裝備條件有明顯改善,以此為基礎的鄉村數字化發展已有初步成效,但實現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終極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同時鄉村產業在不斷轉型升級過程中也要求基礎設施更新迭代,單個企業通常沒有能力將所需的軟件、硬件基礎設施內部化處理。政府作為公共品的主要提供者,在數字化轉型的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僅要制定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據接入與服務、軟硬件接口等國家標準,還要構建“政府+市場”合作機制。加強5G基站、數據中心、云計算、數字政務等基礎性數字化建設領域投入力度,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引導和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對傳統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共同推動鄉村數字化基礎設施迭代升級。

3.補償數字信息技術創新的外部性。數據信息要素具有公共品的性質,數據信息要素的收集處理成本巨大。然而數據信息一旦形成,其分享既得信息的邊際成本為零。因此政府可通過投資鄉村產業信息收集和處理、將相關產業信息免費提供給企業等方式為企業提供便利。此外,數字技術創新也是如此,鄉村產業數字技術初創企業無論成功與否,都會為行業內其他企業提供有價值信息,激勵更多的新企業進入該產業。從初創企業角度來看,由于越來越多新企業的進入,其可能享有的租金被消除,創新動力被抑制,因此需要政府對初創企業所創造的信息外部性進行補貼,例如專利授予,使初創企業在一定時間段內享有創新的壟斷租金;或者制定相應的財政補貼政策,激勵鄉村產業發展所需的數字技術創新。

(二)有效市場:技術創新和需求導向

一個地區最具有競爭優勢的最優產業結構是由其要素稟賦結構內生決定的,而市場主體中企業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并不是發揮該地區經濟的比較優勢。只有要素相對價格能準確反映要素豐裕程度時,企業才會依據該地區的比較優勢選擇適合的產業和技術。因此在動態發展過程中,有效市場是經濟按其比較優勢發展的必要制度保障。

1.以技術創新為首要推動方向。持續性的技術創新是有效市場發揮資源配置作用首要推動的方向,也是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基礎,能夠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技術創新要在政府激勵政策的扶持下堅持市場驅動,激活和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引導資本下沉到鄉鎮地區,擴大鄉村資本市場,提高涉農企業、合作社、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和數字平臺等各方的參與積極性,為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所需的配套數字技術創新提供資本保障和市場活力,通過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充分給予技術創新合理的要素價格。

技術創新一方面要提升基礎能力,另一方面是推進多主體協同創新模式。提升技術創新基礎能力方面,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要以企業為數字化創新主體,帶動市場、社會中其他主體參與互動,不斷加大農業相關技術創新的科研經費投入和人才培育,同時政府通過相關的政策措施進行鼓勵和引導,例如稅收減免、財政補貼、低息貸款等對技術創新的外部性進行相應的補償,激勵更多利益相關主體參與鄉村產業數字化技術創新。第二,加強鄉村產業相關技術裝備創新。瞄準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關鍵需求,例如農機裝備智能化改造、種養殖業中生產環境、動植物生理體征專用傳感器等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全產業鏈環節數字信息化管理技術裝備的傳感器、芯片、操作系統等技術,都是實現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中必須攻克的關鍵性技術。促進“大智移云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鄉村產業技術創新深度融合,推動其在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價值鏈升級、一二三產業融合各層級的創新應用。推進多主體協同創新模式方面應做到:一要充分發揮市場資源要素配置優勢,促進數字、信息、人才等創新要素向鄉村產業領域流動,為政、企、學、研等多主體搭建鄉村產業創新平臺,發揮多主體協同創新優勢;二要激勵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通過政府對技術創新成果知識產權進行權屬保護和獎勵,建立市場化運行機制的創新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成果協同轉化機制和以價值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

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數字信息渠道的拓展、市場中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實現了消費者和鄉村產業發展的雙向選擇。一方面鄉村產業要提供高質量的農產品(服務)吸引消費者。鄉村產業中各經營主體以此為契機,實現產品(服務)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市場占有率。通過借助“大智移云網”數字信息技術實時掌握市場需求動態,以此將市場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并以消費者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為導向,智能分析生成農產品生產加工解決方案,提升農產品質量并增加其服務延伸功能,驅動市場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持續升級。另一方面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中越來越多地利用互聯網資源推廣產品、服務,需要對新型線上營銷渠道進行規范和監管,加強對網絡信息等的法制建設,保護消費者和鄉村產業經營者雙方權益均不受損。同時鄉村產業經營主體需進一步做好售后服務,提升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增加農產品和消費者之間的黏性,實現鄉村產業各經營主體的職能性升級。

(三)有力社會:環境營造和人才培育

新制度經濟學中提到人們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規則會對人們行為產生非正式約束,并且能夠長時間的延續和傳承,通過學習效應不斷自我強化。尤其是鄉村地區小農戶和鄉村產業從業者受到數字化技術和管理理念的滲透,部分已經從中得到正反饋,會對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產生驅動作用,但鄉村地區小農戶長期受到傳統農耕思想的浸染,小農思想根深蒂固,總體上仍處于萌芽階段。

1.數字化經營發展理念環境的營造。在數字化背景下,鄉村產業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需要新的發展理念和思想作為指引,而新的發展理念和思想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這就需要整個社會以改革的思維和數字化發展理念來統領鄉村產業數字化的轉型升級。一方面,從鄉村產業經營主體自身來看,需要逐步減少對傳統生產經營經驗的使用,轉變為基于數字信息技術建立科學化、標準化的數字化經營管理理念,借助數字信息技術,不斷延長產業鏈,進行標準化生產、加工,智能化控制銷售、服務等產業鏈上各個環節,提高產品、服務附加值,實現鄉村產業價值鏈升級,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另一方面,通過社會組織,不斷宣傳、科普、引導社會群眾形成積極、綠色、健康的數字消費觀。利用數字信息渠道增加鄉村產業數字化發展的宣傳力度,降低消費者對鄉村產業發展的認知偏差,逐漸轉變消費者對農產品食品安全、鄉村服務質量的態度。此外在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相關研究人員不斷從實踐中發現、總結、歸納、提煉其中的科學理論、發展規律,從科學的角度指導鄉村產業發展,更好地將數字化發展理念融入到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當中,從整體上提升社會數字化發展理念認知。

2.數字信息人才培育。數字信息人才是促進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核心競爭力和人力基礎。就目前現實狀況而言,富有鄉村發展管理經驗的干部數字素養不足,而數字素養高的涉農專業大學生、研究人員等專業群體就業選擇鮮有趨向鄉村。一方面,通過政府+社會組織在鄉村地區開展線下數字信息知識科普,提高鄉村產業從業者對數字經濟和產業融合的認知和應用水平以及風險防范意識。定期選拔鄉村產業青年從業者進行線上理論培訓和線下實踐指導,不斷提升鄉村產業從業者數字化素養,培育一批懂數字技術、善經營管理、有鄉村情結的現代高素質新型數字化經營主體。通過構建多元化、多層次數字型人才培養、考核評價體系,培養一批通過分析評價讓數據說話的數字人才。對于小農戶自身,可利用互聯網、手機App等信息技術手段拓寬其獲取學習數字化技術、管理經營理念的渠道,增強其自我學習和自我踐行意識。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培養作用,基于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需要,構建政、企、學、研緊密結合的數字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擴大鄉村產業數字“無人區”領域學術研究生的招生人數,增加鄉村產業數字化創新人才儲備,重視數字化基礎理論、前沿學科和核心技術領域的人才培養,以此為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等各個部門輸送人才。此外,利用鄉村的熟人關系網絡的口碑傳播和信息網絡的宣傳報道提高鄉村產業發展的曝光度,不斷吸引外出務工農民、大學生返鄉創業,形成數字化轉型升級的示范效應。這一正反饋在高素質人才不斷流向鄉村中持續得到增強,最終使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進入良性循環發展狀態。

綜上,從政府、市場、社會三個方面提出了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實現路徑,但需要清楚的是必須注意政府-市場-社會的耦合協調性,通過三者充分互動發揮協同作用,以共同驅動鄉村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價值鏈升級和一二三產業融合。政府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公共服務供給,還在于對市場的監管,防止市場失靈。由于目前我國鄉村仍存在數字鴻溝,數字化的進入存在一定門檻,極易造成信息不對稱現象的發生,抑或是形成數字化壟斷。這些都需要政府這只“有形的手”進行市場監管和調控。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持續變遷,合作成為必然趨勢。尤其是在公共產品供給領域,通過向市場提供部分職能,以調動市場主體所掌握的資源與專業創新能力,合作供給部分公共產品,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和調節作用,以釋放更多公共資源經濟價值。政府與社會的公共產品供給關系也由以往的“主次分工”轉變為“平等合作”,這不僅能挖掘社會主體的專業能力,也能促進社會主體的發展。截至2021年1月20日,我國社會組織登記總數已經突破90萬家[54]?!洞壬扑{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21)》中2020年全國社會公益資源總量預測為4 100億元,較2019年增長18.85%,且都在持續快速增長。同時社會公眾群體履行建議、反饋、監督等責任,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適時表達應對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民意訴求,為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建言獻策,監督政府和市場行為等,也是實現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這一目標的重要力量。在市場擴散效應下,數字化發展理念得以更加普及,對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起到了關鍵推動作用,而社會公眾的理念轉變與在數字普惠中獲得的正反饋效應也使社會整體數字素養提升,為有效市場資源配置提供了更多數字人力基礎。

四、結論與展望

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既是鄉村產業發展動能轉換的迫切需求,也是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更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

首先,將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內涵從“鄉村產業”“產業轉型升級”“產業數字化轉型”三個層次分解剖析,總體呈現出縱向的層次性、階段性,橫向的系統性和漸進性特征,并根據鄉村六大主要產業特點按照新結構經濟學產業劃分理論進行分類討論。以鄉村信息產業和鄉村新型服務業兩個數字化戰略型產業為基礎支撐,將傳統種養業進行數字化改造升級為追趕型的鄉村現代種養業。根據地方資源稟賦和文化特點,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先型特色產業,進而對現代種養業和特色產業所生產的農產品進行加工,實現加工流通業“彎道超車”,延長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實現價值鏈的升級。最終對鄉村功能進行拓展和挖掘,以其他鄉村產業發展作為支撐,形成“彎道超車型”產業——鄉村休閑旅游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

其次,基于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將社會主體納入分析框架,并根據政府、市場、社會職能構建了政府-市場-社會三重驅動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理論機制。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驅動因素具體包括有為政府制度頂層設計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市場的鄉村資源配置優化與調節作用有效發揮;有力社會的發展理念轉變和數字普惠,形成宏觀政策-中觀產業-微觀社會群體協同推進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內外驅動力。

最后,在對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內涵特征和政府-市場-社會三重驅動機制深入分析基礎上,結合新結構經濟學理論提出實現路徑,具體包括:有為政府的增長甄別和因勢利導;有效市場的技術創新和需求導向;有力社會的環境營造和人才培養。

本文以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為核心基礎理論,在明確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內涵基礎上,借鑒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對鄉村產業進行劃分,從政府、市場、社會三重驅動視角,構建了一個層次分明、發展有序的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價值鏈升級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分析框架,并提出相應的實現路徑,以期為新時期我國鄉村產業振興、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本文主要從定性角度分析了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內涵特征、驅動機制和實現路徑,將來可通過鄉村產業數字化發展的實踐調研數據進行實證檢驗,為我國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更為全面和精確的參考依據。

致謝:感謝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王倩副教授及李東建博士、長安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許彩華講師、鄭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管睿講師在本文寫作過程中給予的寶貴意見和有益幫助,謹致謝忱。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EB/OL].(2022-10-16)[2022-10-16].http://www.gov.cn/xinwen/2022-10/16/content_5718810.htm.

[2] ?郭蕓蕓,楊久棟,曹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鄉村產業結構演進歷程、特點、問題與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19(10):24-35.

[3] 陳秧分,王國剛.鄉村產業發展的理論脈絡與政策思考[J].經濟地理,2020,40(09):145-151.

[4] 張曉山,韓俊,魏后凱,等.改革開放40年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J].經濟學動態,2018(12):4-16.

[5] 世界銀行.2016年世界發展報告:數字紅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6.

[6] 肖若晨.大數據助推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與實踐策略[J].中州學刊,2019(12):48-53.

[7] ?王瑞峰.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影響因素及實現路徑——基于全國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大典型”案例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22(01):73-81.

[8] 張昕蔚,劉剛.網絡空間發展與數字經濟生產方式演進——兼論“數字孿生”與“元宇宙”[J].經濟縱橫,2023(01):32-40.

[9]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官網.數字孿生城市白皮書(2022年)[EB/OL].(2023-01-15)[2023-02-15].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301/t20230111_414086.htm.

[10] ?龔強,班銘媛,張一林.區塊鏈、企業數字化與供應鏈金融創新[J].管理世界,2021,37(02):22-34.

[11] 付豪,趙翠萍,程傳興.區塊鏈嵌入、約束打破與農業產業鏈治理[J].農業經濟問題,2019(12):108-117.

[12] 方凌智,沈煌南.技術和文明的變遷——元宇宙的概念研究[J].產業經濟評論,2022(01):5-19.

[13] 李曉華.“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的理論基礎[J].經濟縱橫,2016(03):57-63.

[14] 韋莊禹.數字經濟發展對制造業企業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2,39(03):66-85.

[15] 夏顯力,陳哲,張慧利,等.農業高質量發展:數字賦能與實現路徑[J].中國農村經濟,2019(12):2-15.

[16] 阮俊虎,劉天軍,馮曉春,等.數字農業運營管理:關鍵問題、理論方法與示范工程[J].管理世界,2020,36(08):222-233.

[17] 張錚.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的內涵與關鍵[J].人民論壇,2021(26):96-99.

[18] ?趙濤,張智,梁上坤.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36(10):65-76.

[19] 錢海章,陶云清,曹松威,等.中國數字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理論與實證[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0,37(06):26-46.

[20] 荊文君,孫寶文.數字經濟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經濟學家,2019(02):66-73.

[21] 郭炳南,王宇,張浩.數字經濟、綠色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來自中國282個城市的經驗證據[J].蘭州學刊,2022(02):58-73.

[22] 唐文進,李爽,陶云清.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來自283個城市的經驗證據[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9,34(06):35-49.

[23] 李樹文,羅瑾璉,胡文安.從價值交易走向價值共創:創新型企業的價值轉型過程研究[J].管理世界,2022,38(03):125-145.

[24] 戚聿東,肖旭.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管理變革[J].管理世界,2020,36(06):135-152.

[25] 戚聿東,杜博,溫馨.國有企業數字化戰略變革:使命嵌入與模式選擇——基于3家中央企業數字化典型實踐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11):137-158.

[26] 呂鐵.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趨向與路徑[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18):13-19.

[27] 王定祥,冉希美.農村數字化、人力資本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基于中國省域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2):1-14.

[28] 國務院. 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EB/OL].(2019-06-28)[2022-10-29].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06/28/content_5404170.htm.

[29] 劉守英,楊繼東.中國產業升級的演進與政策選擇——基于產品空間的視角[J].管理世界,2019,35(06):81-94.

[30] 梁棟.嵌入式農業產業發展與農業轉型:基于廣西A鎮的個案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4):29-38.

[31] 劉志彪,陳柳.政策標準、路徑與措施:經濟轉型升級的進一步思考[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4,51(05):48-56.

[32] 劉孝成.城市產業轉型升級與空間規模演化的經濟學分析[J].產經評論,2012,3(03):59-64.

[33] 張紅霞,王丹陽.要素投入、產業結構合理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基于山東省面板數據的動態GMM檢驗[J].華東經濟管理,2016,30(03):57-62.

[34] 鄭永君,李春雨,劉海穎.旅游驅動的三產融合型鄉村振興模式研究——基于共享發展理論視角的案例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23(01):97-110.

[35] 趙霞,韓一軍,姜楠.農村三產融合:內涵界定、現實意義及驅動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7,38(04):49-57.

[36] 肖衛東,杜志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內涵要解、發展現狀與未來思路[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6):120-129.

[37] 何宏慶. 數字金融助推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優勢、困境與進路[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20(03):118-125.

[38] 蘇毅清,游玉婷,王志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探討、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軟科學,2016(08):17-28.

[39] 肖旭,戚聿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價值維度與理論邏輯[J].改革,2019(08):61-70.

[40] ?LI K,KIM D,LANG K,et al.How Should We Understand the Digital Economy in Asia?Critical Assessment and Research Agenda[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20,44:101004.

[41] ?鐘真,劉育權.數據生產要素何以賦能農業現代化[J].教學與研究,2021(12):53-67.

[42] ?MCAFEE A,BRYNJOLFSSON E.Big Data: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2,90:60-66.

[43] ?陳一明.數字經濟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機制創新[J].農業經濟問題,2021(12):81-91.

[44] 羅瑾璉,李樹文,唐慧潔,等.數字化生產力工具的創新突破條件與迭代過程:容智信息科技的案例研究[J/OL].南開管理評論:1-17[2023-03-2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288.F.20220314.1734.003.html.

[45] 張彬斌,李雪松.增長阻力和結構性改革:國際困境及啟示[J].求實,2017(05):44-54.

[46] 溫濤,陳一明.數字經濟與農業農村經濟融合發展:實踐模式、現實障礙與突破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20(07):118-129.

[47] ?GOLDFARB A,TUCKER C.Digital Economic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19,57(01):3-43.

[48] ?章文光,李金東.政府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范圍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7(08):18-24.

[49] ?LIU Y,ZANG Y,YANG Y.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Theory,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20,30(12):1923-1942.

[50] ?林毅夫.產業政策與我國經濟的發展: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9(02):148-153.

[51] ?國務院網站.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的通知[EB/OL].(2020-07-17)[2022-10-03].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7/content_5527720.htm.

[5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EB/OL].(2019-05-16)[2022-03-11].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16/content_5392269.htm.

[53] 林毅夫,蘇劍.新結構經濟學:反思經濟發展和政策的框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35-141.

[54]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新時代民政工作新聞發布會圖文實錄[EB/OL].(2022-09-08)[2022-10-11].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7673/49080/wz49082/Document/1730031/1730031.htm.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Driving Mechanism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es in China

QIU Junjie1,BENFICA Rui2,YU Jin1*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2.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Food Policy,Washington D.C. 20005,USA)

Abstract: Solid promotion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es is not only the urgent nee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mentum of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but also the realistic need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and it is a necessary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The connotation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digital transformation,value chain upgrading and integration of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and the six major industries it contains have differen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haracteristics.By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government-market-society triple driv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ers of the governments top-level institutional design and digi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the markets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effective regulation,the societys development concept transformation and digital inclusion,so as to collaboratively promo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es.Therefore,we propose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es,such as government growth screening and situational guidance,market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demand orientation,social environment cre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rural industry;digitization;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triple-drive;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責任編輯:張潔)

猜你喜歡
轉型升級數字化
數字化:讓夢想成為未來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論經濟學數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數字化制勝
鄉村傳統財會工作轉型升級的思考
關于支持小微企業轉型升級路徑的思考
房地產開發模式轉型升級路徑
地面電視頻道“新聞立臺”的一次轉型升級實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