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挖區域教育資源 形成特色校本課程

2023-10-10 18:44張飛
江蘇教育·中學教學版 2023年8期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課程

【關鍵詞】校本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范公思想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33-0055-03

【作者簡介】張飛,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江蘇蘇州,215101)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物理特級教師。

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是一所既有江南園林風格,又有濃郁現代氣息的開放型、生態化、網絡化學校。學校于2006年易地新建,搬遷至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靈天路588號。毗鄰學校的天平山風景區有范仲淹紀念館、“先憂后樂”坊、范公祠、高義園等大量關于范仲淹事跡和思想的人文資源。依托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學校深入挖掘,組織開展系統研究,先后成功立項市級課題“基于項目學習的范仲淹思想研究課程基地”和市級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義田文化與勞動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并于2021年成功申報省級課程基地“走進范仲淹:普通高中課程思政課程基地”。在扎實研究的基礎上學校確立了以“范公思想”為引領的辦學理念,開發校本課程,變革教學方式,著力構建“走進范仲淹”課程體系。

一、課程框架設計

“走進范仲淹”課程是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要求納入培養目標,通過構建同向同行的課程體系,形成全員、全過程、全學科育人格局,切實提高育人水平,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來職業發展打好基礎。

1.確定課程目標

在課程框架設計中,首先通過挖掘、提煉范仲淹思想中“先憂后樂”“家國大義”等優秀精神品質,形成聚焦學生核心價值培養的課程目標,引導學生在“范公精神”的引領下,培養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正確的思想觀念、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優秀的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成為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見下頁表1)

2.開發校本課程

各教研組梳理各學科核心素養要求,有機融合“走進范仲淹”課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范公精神”引領,把課程目標滲透進課堂、浸潤進教材、滋養進學生頭腦。

3.注重實踐育人

我校在抓牢第一課堂主陣地基礎上積極拓展第二課堂副陣地,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積極作用。通過開發與“范公思想”相關的實踐活動課程,包括主題教育活動、志愿公益服務、學生社團、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進一步拓展學習內容,拓寬視野和格局,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將“范公精神”進一步內化,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二、課程實施現狀

1.建設文化浸潤的教學環境

首先,我們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建設創設特色鮮明的教學環境。在校園內,已經建成范仲淹思想教育館(一館)、希文講堂(一堂)、范仲淹文化長廊(一廊)、學范亭(一亭)、臥云書院(一院)、范氏義田(一田)、鳴園(一園)、碑刻碑拓非遺文化研學中心(一中心)等實物課堂。

其次,注重將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校園布置中??扑嚇情T墻展示《岳陽樓記》大型碑刻作品,昊鏡湖北邊的斜坡上開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字樣的綠植區,學范亭旁放置《范仲淹傳》石刻作品,校園路燈兩側掛置“范公德為鄰”系列警句名言等,讓學校的每一個場館、每一面墻壁都起到有效的育人作用。

2.推動課堂教學方式變革

學校組織教師深入研究“走進范仲淹”課程思政課程目標,加強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創新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開展“走進范仲淹”課程思政課例展示、教學設計評選等活動,帶動教師改革教與學的方式。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重挖掘與積累體現范仲淹思想的育人素材,在課堂教學中巧用案例對接知識講授與價值引導,妥善處理融入載體的選擇和適度適量等問題;注重構建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通過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全學科思政教師隊伍

學校引導教師做到“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教師既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學校將范仲淹思想教育融入教師校本培訓內容,定期派遣教師參加蘇州市范仲淹研究會組織的相關學術交流活動,開展“范公德為鄰”教師演講比賽,切實將“范公思想”武裝進頭腦,落實進課堂。

結合“四有好老師”標準,學校建立“學范”班主任工作室,為班主任專業成長注入“精神力量”,推動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積極探索將“范公思想”融入班級管理工作中,創新育人思路與方法,通過班級日常管理、主題班會、團隊活動等形成“知范行范”的校園氛圍。

4.活動課程搭建學習平臺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校創新活動課程設計,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搭建了廣闊的學習平臺。學校將“走進范仲淹”課程融入主題教育活動:錄制的吳中區《開學第一課》以“范公精神”為主線,展示了吳中學子勇于擔當、心懷家國的精神風貌;每年入團宣誓在《岳陽樓記》碑刻作品前進行,加強新團員愛國主義教育;高三百日誓師上全體師生背誦《岳陽樓記》,也成為高三畢業生的“固定節目”。

“義田”勞動是校園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目前已形成“班班有田、人人勞動”的格局,并在2021年通過建立國家功能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科普教育基地,實現農業知識普及與勞動技能學習雙收。學生在義田中開設試驗田栽培蔬果,通過記錄陽光雨水、收集檢測土壤,制定科學合理的種植計劃。

學生還通過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其他活動課程,在真實情境中感受先賢之風,深化對范仲淹思想內涵的理解,實現“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以練為主”的轉變,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學習與課外拓展相結合,課堂學習與生活、社會相結合。

5.形成豐富多元的課程資源

學校鼓勵教研組在學科滲透的基礎上積極開發校本課程,語文組編寫《范仲淹詩文選讀》、政治組編寫《慶歷新政中的治國方略》、歷史組編寫《范仲淹歷史小故事》、地理組編寫《范仲淹在蘇州》……這些校本讀本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研究范仲淹思想的閱讀材料。課程基地也接待了來自各地的多支參觀研學隊伍,開展了多場聯合教研活動,形成了一批優秀的教學案例及活動方案。

學校特聘范國強先生、范敬中先生為課程基地的顧問,對學校的范仲淹思想研究給予指導。2023年學校與蘇州名人館簽約,實行館校共建。學校還與中科大蘇州高等研究院功能農業重點實驗室合作,進一步拓展課程資源。通過加強與校外專家、單位組織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盤活資源,深入推進協同育人機制,教學資源得到豐富。

三、課程未來展望

我?!白哌M范仲淹”課程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發揮了良好的示范輻射作用,我們將繼續加大課程資源的積累和研究,進一步優化課程建設,構建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的課程體系。通過課堂教學改革,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得到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為今后解決更復雜的問題打下基礎。未來,我們將為把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學子培養成“價值的踐行者,社會建設者,終身學習者,責任擔當者”而不斷奮斗。

猜你喜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課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徑探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研究
培養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現代中國人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疆高職院校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課程設計及開發研究
高中學?!叭乃仞B特色德育”實施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