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早期閱讀的家園合作教育模式探索

2023-10-14 21:59劉慧琴
今天 2023年23期
關鍵詞:書本家園幼兒園

劉慧琴

(張掖市民樂縣第三幼兒園 甘肅 張掖 734500)

引言

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相當于一面鏡子,體現出幼兒在認知、語言表達等方面層次,直接關系到幼兒的學習發展質量。幼兒閱讀教育絕不只是幼兒園自身的職責,家庭在幼兒生活中扮演關鍵角色,意味著在幼兒閱讀教學中理應承擔重任。在家園雙方共同推進的前提下,幼兒早期閱讀能力才能水到渠成。

1.提供幼兒早期閱讀情境

早期閱讀情境的形成,與閱讀材料的積累關系密切。家長固然要為幼兒提供優質的閱讀素材,但是素材質量未必可靠,互補效應不夠理想。幼兒園提供的閱讀素材更加齊全、完整,閱讀體系更加系統。家長選擇閱讀素材時,動機相對隨意,書籍沒有代表性。幼兒園與家長積極合作,在閱讀素材選取中實現互補效應。幼兒即便在家中閱讀,也能獲得更科學、更優質的讀物。幼兒園與家庭圍繞素材的選擇,建立定期溝通機制。幼兒園在每次溝通中提供建議書目,其中包含幼兒園現有的圖書,以及幼兒家庭可能存在的書目,并讓幼兒家長提供家庭書目單,促進閱讀書目的交流,讓優質的閱讀素材共享到更多家庭。圍繞閱讀素材的配置。幼兒教師還要建立監督機制,與幼兒家長定期交流幼兒的閱讀情況,著力指明閱讀習慣中的短板,還能促進閱讀素材的相通,讓幼兒閱讀能力的養成更到位[1]。

幼兒閱讀情境的形成,與場地環境也有密切關系。幼兒園自身專業性強,教師利用自身優勢,為幼兒提供優質氛圍,讓閱讀環境真正走進幼兒的內心。比如教室內的讀書角要設置在幼兒力所能及的位置,幼兒無論采用何種姿勢,都能輕松獲取圖書。幼兒園定期設置開放日,讓家長走進幼兒園,了解幼兒園中的閱讀環境,吸收幼兒園創設情境的經驗,并運用在家庭環境的設計中,形成直觀、親切的參考效應。家長在參觀過程中,也能意識到幼兒在園內讀哪些書,對幼兒的閱讀喜好了解更透徹,并為家庭選書提供有效建議。小班幼兒的表達能力不足,優先選擇短小精悍的閱讀材料,讓幼兒在短篇材料中形成語言能力。中班幼兒的思維表達能力有所提升,選擇閱讀材料時,適當提升故事情節的復雜度,讓幼兒在相對復雜的故事中鍛煉閱讀能力。大班幼兒的思維能力進一步提升,可以選擇富有挑戰因素的繪本素材,讓幼兒在閱讀中感受到挑戰的氛圍,閱讀動力更強。家長的參與始終是家園共育的核心,父母雙方至少有一方要頻繁參與到幼兒閱讀活動中。幼兒一日生活中,家長陪伴的時間很長。將家園共育過程中融合在家長的陪伴過程中,幼兒的閱讀機會更多,而且在相對舒適的環境中閱讀,閱讀興趣與動力更強烈。信息技術的應用,則為閱讀情境的創設“錦上添花”。教師與家長共同商議,制定“移動設備的應用制度”,為家庭閱讀中的移動設備應用“約法三章”。與此同時,家長在幼兒閱讀中需要以身作則,但是缺乏“如何以身作則”的經驗。幼兒教師通過移動設備,定期為家長推送“閱讀小貼士”,教給家長閱讀的方法,為幼兒家長在家中起到表率作用提供參考建議,家庭閱讀情境更加溫馨。幼兒家長定期將閱讀感受上傳到微信群或者朋友圈,在家長分享的內容中,幼兒與家長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共同閱讀,家中充滿了書香氣息。家長在群內與教師和其他家長共同交流感受,為線下的閱讀情境帶來更多積極因素,家長的榜樣效應更加明顯突出[2]。

2.共同探討閱讀方法

幼兒早期閱讀過程,家長要積極參與。幼兒園定期召開圖書分享會,與家長一同分享優質的閱讀資料,還能促進早期閱讀經驗的有效互通。讓優質的閱讀方法延伸到家庭環境中。家長要強化自身的閱讀意識,在家中要注意大聲朗讀,讓幼兒在讀書的氛圍中,對書本內容有初步的感知,激發求知興趣和欲望。隨后家長與幼兒一起講故事,按照書本中的內容進行角色扮演,通過情節表演強化書本內容認識,讓幼兒感知“閱讀的另一面”,并在班級內分享個人的家庭讀書感受。幼兒閱讀階段的互動至關重要,家長與幼兒共讀一本書,討論書本中的內容,并采用提問、預測等方式,讓幼兒有效理解圖書含義。幼兒年齡段不同,理解能力也有差異。小班幼兒的家園閱讀互動,可以多次重復幼兒說過的話,不僅為幼兒傳遞“認可”的信號,還能提供閱讀過程的“成人模板”。中班幼兒的互動側重內容的延伸,拓展幼兒接觸語言、學習語言的范圍。例如幼兒說了“一只貓”,家長可以回答“貓可以捉老鼠”,從詞組轉換到短句。大班幼兒的閱讀互動,關注到幼兒閱讀的內容,結合內容進行想象、仿寫、續寫。幼兒對游戲很感興趣,為早期閱讀提供良好落腳點。閱讀本身并不是動態的,但是幼兒自制力不足。若能讓幼兒的閱讀“動”起來,閱讀的效果更好。在家園互動中,要為靜態的文字賦予動態屬性,使得閱讀內容活躍在幼兒眼前。比如教師、家長借助游戲再現的方式,讓幼兒在游戲氛圍中閱讀內容,帶來更濃郁的沉浸感。此時,原本處于靜態狀態下的文字有了更多生機,并讓幼兒通過游戲的方式,對閱讀的內容做出回應。美術活動同樣貼合幼兒的興趣,幼兒在學會使用文字描述之前,通常借助繪畫涂鴉方式,表達自己內心所想以及對世界的看法,講述個人的故事以及生活記憶。在家園互動中,采用自制圖書方式,讓幼兒主動為自己的畫作配上簡單的語言,意識到個人的語言表達、圖畫與文字之間的關系,強化幼兒的閱讀需求與自信心。家長在家園互動中,對于“幼兒閱讀”也有更全面的認識,讓幼兒在豐富、多元化的氛圍中,利用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閱讀過程更快樂[3]。

3.形成閱讀指導機制

幼兒初次接觸閱讀,不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教師與家長的指導要從基礎開始,從閱讀的“基本嘗試”出發,逐步過渡到閱讀的內容。雙方結合幼兒的閱讀特征,共同準備適合幼兒的讀物。家長與教師要把關閱讀內容,通過自身的理解與欣賞,確定閱讀的書籍是否適合幼兒,并根據讀本內容的差異,明確閱讀指導的側重點。當前適合幼兒閱讀的書籍包括童話、科普知識等等,每一類書籍的側重點各有不同。比如童話故事側重于幼兒想象、猜測能力的培養,科普知識側重于積累幼兒認知經驗、拓展幼兒視野。幼兒的閱讀需要問題的引導,如何結合書本內容設計問題,也是家長、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問題不僅要切中閱讀內容的要害,還要準確擊中幼兒的興趣點,讓幼兒發自內心地參與到閱讀、想象與表達的過程,建立幼兒的思考意識。家長、教師要注意對幼兒的回應,幼兒自尊心相對脆弱,雙方要維護幼兒自尊心,盡可能多的采用積極性的回應。幼兒想象空間很大,基于閱讀的內容,可以產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幼兒在閱讀過程中,會接觸到很多繪本。教師與家長共同開展“自制繪本”的活動,讓幼兒親手繪制屬于自己的繪本,促進閱讀感受與興趣的結合,讓幼兒多種感官完美結合,與閱讀內容產生深層次的聯系,助力幼兒能力全面發展[4]。

在閱讀指導機制中,還要準確理解“幼兒自主閱讀”。自主閱讀是養成幼兒閱讀能力的必經之路,但是并不意味著完全不管,恰恰更需要家長與教師的支持。如果完全讓幼兒獨立閱讀,自身的需求很難傳遞給教師與家長,難以克服閱讀中的障礙因素,導致后續閱讀重重受阻。教師與家長提供必要的支持,或者讓幼兒聯想生活中的經驗,還能強化幼兒的生活閱讀意識,讓幼兒覺得閱讀很好玩。

4.評價方法要得當

幼兒早期閱讀效果的評定與評價體系關系密切,擬定合理的評價模式,讓幼兒早期閱讀用力得當,緩解幼兒的閱讀負擔,為幼兒提供吻合成長規律的閱讀空間與教育。關于幼兒閱讀評價指標的設定,涵蓋幼兒的閱讀量、效率、體驗等多方面的表現。例如幼兒每天至少保證三小時閱讀時間,不僅養成幼兒的習慣,還能避免閱讀時間過長帶來的厭倦效應,用力恰到好處。幼兒的閱讀過程理應高度專注,通過家園共育模式,引導幼兒專注對待閱讀任務。如果幼兒在閱讀中走神或者四處張望,家長與教師要及時糾正,避免幼兒形成不良習慣。幼兒閱讀環境要適宜,涉及到書籍的選取、桌椅高度的設定、燈光照射強度等等。當幼兒在適宜的環境中完成閱讀后,關注幼兒的圖書內容復述情況,作為分數評價的重要依據[5]。

幼兒閱讀評價過程中,還要注意閱讀習慣。在幼兒閱讀時,要讓幼兒對書本內容的基本結構、脈絡線索、背景因素有一定認識,同時養成幼兒愛護書籍的意識,在閱讀中能夠正確翻動書籍,明確書籍內容中傳遞的意圖,嘗試理解書本文字符號的內在含義,讓幼兒的閱讀更有目的性。在評價過程中,還要將幼兒閱讀中的收獲、寫作技巧的積累納入到評價指標中,還包括幼兒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等等。這些指標關注到幼兒的能力拓展情況,可以作為延展性的評價指標。幼兒在閱讀中,不斷強化個人的表達與洞察能力,能夠結合閱讀的內容,對故事情節的后續發展形成初步猜測。在每一次閱讀活動完畢后,家長與教師共同舉辦幼兒閱讀交流會,讓幼兒調動各種感官,用聽、說、讀、寫等方式,多層次體現個人對書本內容的理解,形成綜合性的閱讀收獲,讓評價結果更有代表性,反映幼兒早期閱讀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絕非一日之功,教師與家長今后還要繼續探索幼兒閱讀之路,充分利用家庭和幼兒園的優勢,讓合力效應在閱讀教育進程中體現地更加明顯,讓幼兒獲得寶貴的閱讀能力,為后續發展奠定基礎。

猜你喜歡
書本家園幼兒園
玩轉書本
將大自然帶進室內的家園
家園
尋找失落的家園
打開書本
我愛幼兒園
歡樂的幼兒園
回歸書本:慢讀的樂趣
愛“上”幼兒園
綠家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