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豬瘟的流行病學與防控

2023-10-17 13:51王鵬達
養豬 2023年2期
關鍵詞:飼養場豬只豬瘟

王鵬達

(凌源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 凌源 122500)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 是一種由非洲豬瘟病毒引發的高致死性疾病,對全球豬業構成了嚴重威脅。該病毒于1921 年在肯尼亞被發現,自那時起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流行,近年來在亞洲,特別是中國,疫情迅速蔓延。非洲豬瘟病毒是一種復雜的大型DNA病毒,其高度變異性使疫苗研發面臨極大的挑戰,至今仍無有效的商業疫苗可供使用。該病毒可通過多種途徑傳播,如直接接觸、間接接觸和蜱蟲傳播等。感染后,豬只可能出現高熱、呼吸困難、皮膚出血等臨床癥狀,最終導致死亡。對于全球豬肉生產來說,ASF 構成了巨大的經濟壓力。自2018 年以來,全球已有幾十個國家報告了ASF 的疫情,其中包括亞洲、歐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區。由于ASF 病毒的高致死率和傳播速度,世界各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強動物疫病監測和檢測、嚴格控制動物交通和貿易、加強科學研究等,以應對ASF 的挑戰。

1 非洲豬瘟的流行病學

1.1 病原體

非洲豬瘟病毒是非洲豬瘟的病因,也是目前已知能感染哺乳動物的唯一一種DNA 病毒。該病毒為大型、復雜的雙鏈DNA 病毒,基因組大小范圍在170 ~193 kb 之間,編碼150 ~167 個基因,具有很高的變異性和復雜性。因此,疫苗研發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目前已確定22 個血清型,但尚無證據表明任何一個血清型對所有的非洲豬瘟病毒株都有保護作用。因此,目前尚無有效的商業疫苗可供使用。

1.2 傳播途徑和傳播速度

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分為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兩種。病毒也可以通過硬蜱等載體傳播,分別包括: ①直接接觸: 病毒主要通過病豬和健康豬之間的直接接觸傳播,包括口鼻和糞尿等體液/分泌物的接觸。新出生的豬只也可以通過母豬的乳汁感染。②間接接觸:病毒可以通過污染的飼料、飲水、設備、車輛,甚至人員的衣物鞋子等傳播。值得注意的是,病毒在特定條件下可以在豬肉和豬肉制品中長時間存活,通過貿易和非法運輸,這種途徑在國際傳播中占主要部分。③硬蜱: 在非洲,病毒可以通過一種名為硬蜱的寄生蟲傳播,硬蜱可以作為非洲豬瘟病毒的生物載體。硬蜱在吸取病豬血液時會同時吸入病毒,然后再通過咬傷將病毒傳給其他豬只。傳播速度方面,病毒的傳播速度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豬群密度、飼養管理水平、病毒株的致病性,以及防控措施的實施程度等。在密集養殖環境中,如果未能及時隔離病豬,病毒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在野豬中,病毒的傳播速度相對較慢,但是由于野豬可以穿越邊境,因此,它們在病毒的地理分布擴大中起到重要作用。

1.3 疫情發展和趨勢

自20 世紀20 年代非洲豬瘟在非洲被發現以來,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多次引發疫情。近年來,病毒的傳播速度和范圍都有明顯增加。特別是在2018 年,非洲豬瘟首次在中國報告,此后在亞洲地區迅速傳播,對全球豬業造成了巨大影響。疫情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地理擴散趨勢。病毒首先在非洲地區流行,然后在20世紀70 年代傳播到歐洲,21 世紀初再次暴發在歐洲東部和高加索地區。最近,ASF 已經跨越亞洲,涉及到很多新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越南、柬埔寨、蒙古、朝鮮和菲律賓等。由于病毒的高環境穩定性、多途徑傳播以及目前缺乏有效疫苗,預防和控制的難度較大。未來,疫情可能會持續存在,并可能進一步傳播。在一些疫情嚴重的國家,豬肉生產可能會受到長期影響。

1.4 影響因素分析

非洲豬瘟的傳播和疫情暴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以下是一些可能影響疫情傳播的因素: ①交通和貿易: 動物的交通和貿易是非洲豬瘟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1]。貨車、火車、船只和飛機等交通工具可以將病原體迅速傳播到其他地區或國家。②動物飼養和管理: 飼養密度、飼養方式、動物管理和衛生條件等因素都可能影響非洲豬瘟的傳播。例如,飼養密度過高、動物管理不當或衛生條件較差的飼養場更容易發生非洲豬瘟疫情。③野生動物: 野生豬和其他野生動物可能成為病毒的攜帶者和傳播媒介,從而影響非洲豬瘟的傳播。④氣候和環境: 氣候和環境因素也可能影響非洲豬瘟的傳播。例如,溫度和濕度等氣候條件可能影響蜱蟲的繁殖和活動,從而影響疫情的傳播。⑤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也可能對非洲豬瘟的傳播起到一定的影響。例如,人員的移動和交流、動物產品的運輸和貿易等都可能成為病毒傳播的途徑。⑥疫苗的缺乏: 由于病毒的高變異性和復雜性,疫苗的研發十分困難。缺乏有效的疫苗和有效的藥物,使病毒的傳播更加難以控制。針對這些影響因素,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預防和控制豬瘟疫情傳播。例如,加強動物疫病監測和檢測、嚴格控制動物交通和貿易、強化動物飼養和管理等。此外,加強公眾對病毒的認知和宣傳,促進社會各界的合作和參與也是有效防控病毒傳播的重要手段。

2 非洲豬瘟的防控

2.1 疫苗研發現狀

疫苗是防控非洲豬瘟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非洲豬瘟病毒的高變異性和復雜性特性,疫苗研發面臨巨大的挑戰[2]。目前,尚沒有商業化可用的治療疫苗,當前仍以預防為主。疫苗的研發主要分為傳統疫苗和新型疫苗兩個方向。傳統疫苗主要包括滅活疫苗、弱毒疫苗、亞單位疫苗等,但這些疫苗在研發和應用中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如安全性、免疫效果等。新型疫苗主要包括DNA 疫苗、重組亞單位疫苗、病毒載體疫苗等,這些疫苗在非洲豬瘟病毒研究和應用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驗證。此外,疫苗的研發還面臨著一些技術和制度上的難題。例如,病毒的高變異性使得疫苗的研發需要考慮到多個血清型和亞型的免疫保護,這增加了疫苗研發的難度和復雜性。同時,疫苗的研發需要經過嚴格的評估和驗證,包括動物實驗、臨床試驗等,這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人力資源。

2.2 獸醫診療預防

非洲豬瘟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對豬肉生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及早對非洲豬瘟進行獸醫診療,可以有效控制和減輕疫情的影響。常見的獸醫診療預防措施包括: ①早期診斷和隔離: 非洲豬瘟的早期診斷非常重要。一旦發現疑似病例,應立即進行診斷和隔離措施,以防止病毒擴散和傳播。②動物淘汰和消毒: 對于已經感染的病豬,建議及時淘汰并進行無害化處理,以減少病毒在飼養場內的傳播。此外,對于飼養場內的設施、器具和人員等,也需要進行徹底的消毒和清潔,以殺滅病毒和預防疫情的再次發生。

3 管理措施

3.1 生物安全措施

預防和控制非洲豬瘟傳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見的生物安全措施主要包括: ①加強飼養場管理: 加強飼養場管理,提高動物飼養的衛生水平。包括定期進行清潔消毒、加強飼料和飲用水的質量管理、控制飼養密度等。②加強人員管理: 加強人員管理,避免人員和物品的交叉污染。包括穿戴防護服、鞋套等個人防護裝備,定期進行體檢和培訓,避免將病毒帶入飼養場。③動物檢疫: 加強動物檢疫,提高疫苗接種率。對于進入飼養場的所有動物,應實行嚴格的檢疫制度,對重點地區的動物進行疫苗接種。④畜禽產品檢疫: 加強畜禽產品檢疫,避免攜帶病毒的動物產品進入市場。應建立畜禽產品檢疫制度,對市場上的畜禽產品進行定期檢測和監測。⑤廢棄物處理: 加強廢棄物處理,避免污染環境。應建立廢棄物處理制度,對飼養場內的廢棄物進行安全處理和處置,減少病毒在飼養場內的擴散和傳播。⑥疫情監測: 建立疫情監測制度,及時發現和報告疫情。應加強動物疫病監測和檢測,對疫情高發地區和易發動物進行重點監測和檢測。一旦發現疫情,應及時報告相關部門,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隔離和治療。

3.2 養殖場管理

預防和控制非洲豬瘟傳播的重要措施,當前有效養殖場管理措施可分為: ①飼養密度控制: 飼養密度過高容易導致病菌在豬群中的傳播,因此應根據飼養場的情況和豬只的品種、年齡等因素合理控制飼養密度。②豬舍設計:豬舍設計要合理,保證豬群的健康和生產。豬舍應具備良好的通風、排水和消毒設施,保證空氣流通,避免病毒和細菌滋生。③采食飲水管理: 豬只的采食和飲水質量直接關系到其健康和生產。應加強飼料和飲用水的質量管理,保證飼料的新鮮和衛生,提供干凈的飲用水,避免病毒和細菌通過飼料和水源傳播。④動物衛生管理: 加強動物衛生管理,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發生和傳播。應定期進行動物體檢、藥物預防和治療、疫苗接種等措施,保證豬只的健康和免疫力。⑤消毒措施: 加強消毒措施,保證豬舍和設施的衛生。部分研究發現使用堿類、醛類、酚類、季銨鹽類、鹵素類和氧化劑類消毒劑可有效殺滅非洲豬瘟病毒,包括使用檸檬酸、次氯酸鈉、戊二醛、氫氧化鈉消毒劑等,顯著改善豬舍內環境[3]。

3.3 豬只運輸管理

豬只運輸過程中,極易出現病毒感染和造成傳播等現象的發生,以下幾點應作為重點進行關注。對運輸車輛和設備應保持干凈、衛生,定期進行清潔和消毒,避免病毒和細菌的滋生和傳播; 所有運輸的豬只應進行檢疫,確保豬只的健康和安全。檢疫人員應進行病毒檢測和體檢,對疑似病例進行隔離和治療; 合理選擇運輸路線和時間,避免經過疫情高發地區和高風險區域。運輸時間應盡量縮短,減少豬只在車上的停留時間; 豬只運輸密度過高容易導致病菌在豬群中的傳播,因此,應根據豬只的品種、年齡等因素合理控制運輸密度; 采用科學的豬只裝載和卸載方法,避免豬只受傷和壓死等意外情況的發生。裝載和卸載人員應穿戴適當的防護裝備,避免交叉感染。

4 應對策略

4.1 政策和法規建設

應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養殖、運輸、銷售等環節,明確責任和執法機構,強化對非洲豬瘟的防控和治理。

4.2 建立全國性的監測和報告制度

建立全國范圍內的動物疫情監測和報告制度,及時發現和報告疫情,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隔離和治療,防止疫情擴散。應制定病原學和防疫技術標準,規范病毒檢測、防疫接種、消毒等工作,提高防疫技術水平和效果,確保豬只的健康和安全。

4.3 完善疫苗研發和生產體系

應加強疫苗研發和生產,提高疫苗的質量和效果,為豬只提供更好的免疫保護。應鼓勵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加強非洲豬瘟的基礎研究和防控技術的研發,提高防控水平。最后應加強國際合作和信息共享,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和合作,學習和借鑒國際防控非洲豬瘟的先進經驗和技術,提高我國的防控能力。

5 小結

非洲豬瘟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豬病,具有極高的病死率和破壞力,對豬業和農村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由于缺乏有效的商業疫苗和治療方法,這種病毒的快速傳播和高致死率給全球豬肉生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為了預防和控制非洲豬瘟的傳播,我們需要實施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建立精確的疾病監測系統,加強國際合作,這是當前防控非洲豬瘟的主要策略。

猜你喜歡
飼養場豬只豬瘟
降低日糧粗蛋白并添加單體氨基酸對斷奶—育肥豬生長性能和營養排泄的影響(中)
豬胃潰瘍的病因與防治措施
秋冬季防應激不可忽略飲水消毒
豬瘟爆發,豬肉還敢吃嗎?
豬瘟病毒感染的診治
阿爾梅勒動物飼養場
豬只硒缺乏癥的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
淺談豬瘟防治
貓和雞
我在干校飼養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