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及提升對策

2023-10-18 04:31程廣斌趙川李祎
新疆農墾經濟 2023年7期
關鍵詞: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文化產業

程廣斌 趙川 李祎

摘要:文章基于2004—2020年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相關數據,綜合運用熵權Topsis、耦合協調度、灰色關聯度等模型評價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及其深度融合情況。研究表明:新疆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具有波動上升的發展態勢,且要素水平和績效水平曲線具有“剪刀差”的特征,表現出文化產業收益轉化能力的提高;新疆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呈不斷上升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十三五”期間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且要素水平與績效水平的差異較??;整體上,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耦合度波動較小,且處于高度耦合階段,從初始的旅游滯后,逐漸轉變到文化產業滯后的狀態;新疆文化與旅游產業之間存在較高的關聯度,兩者之間相互影響。因此,應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機制,營造良好的融合環境,以市場化和數字技術為手段,持續推動新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關鍵詞:文化產業;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新疆

[基金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22ZJFLY25)。

[作者簡介]程廣斌(1976-),男,安徽淮南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產業經濟;趙川(1996-),男,新疆吐魯番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與區域經濟;李祎(1998-),女,河南周口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與區域經濟。

一、引言

文化和旅游產業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綠色朝陽產業”[1],具有關聯度高、涉及面廣、溢出效應大、帶動力強等特點。新疆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如何借助國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重大政策利好,加快推進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助推文化潤疆、旅游興疆等戰略的實施,應是新疆乃至國家層面未來政策重點關注之所在。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是世界旅游發展的大趨勢,也是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實現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面對機遇與挑戰,圍繞打造旅游經濟強區和踐行文化潤疆戰略,新疆需要深入思考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時代要求及運營管理的深層問題,全面構思新疆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建設構架。

隨著20世紀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盛行,人們對文化遺產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價值產生了濃厚興趣,使得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關系更加密切,為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方向[2]。圍繞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問題,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融合法律法規體系設計方面,包括文旅融合的頂層設計、文旅融合的平臺建設、文旅融合產品與服務設計等方面[3-5]。JIN等[6]研究發現中國文化和旅游融合政策顯著提高了旅游業績效,且存在經濟和城市化門檻效應。二是融合機制、機理方面,包括從產業本身、技術創新、市場驅動、政府引導等層面確定其內在機理和外在推力[7-9]。KIR等[10]認為,旅游產業發展的源動力是創意創新,創意融入旅游產業中,豐富了旅游形式,對文化自然資源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WU等[11]以長三角地區為研究對象并實證分析發現,技術創新、文化教育能夠促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三是融合路徑方面,學者們從資源融合、市場融合、業務融合逐漸擴增到功能融合、空間融合、技術融合等方面探討融合路徑[12-14]。CHEN等[15]基于物聯網技術,將音樂類非遺融入智慧城市中的旅游產業,設計了智慧城市背景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路徑。四是融合水平定量分析方面,大多數文獻運用耦合函數等分析文化和旅游融合情況[16-17],例如吳麗等[18]從融合發展理論出發,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測度了中國省際層面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耦合關系,并探討了其空間分異特征。而張圓剛等[19]創新了文旅融合的測度方式,構建包含傳統文旅產業和廣義文化與全域旅游,涵蓋旅游者與居民的雙主體,彌補了現有文旅融合測度的不足。

綜上所述,學者們在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豐碩成果,但還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已有研究成果更多關注中國整體和發達地區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問題,如吳麗等[18]、殷為華等[20]分別以中國各省份和長江經濟帶為研究對象,而對如何促進欠發達地區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則探討較少。第二,對新疆這個文化旅游大區的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關注不夠,缺乏操作性強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基于新疆文化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典型事實,綜合運用熵權Topsis、耦合協調度、灰色關聯度等模型評價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及其深度融合情況,著重研究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的發展對策,助推新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大格局的形成。

二、指標體系構建、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文化和旅游產業綜合評價體系構建

從已有的研究來看,尚未形成統一的文化和旅游評價體系,學者們主要從生產要素和產出水平兩個方面入手[16,21],涵蓋了產業總體情況、機構數量、從業人員、經營情況以及資源情況等方面[18,20],進而構建了能夠相互對照的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指標體系。為此,在借鑒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內涵和特征,本文從產業要素與產業績效兩個層面出發,依據全面性、科學性等一系列原則,構建能夠綜合反映新疆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情況的綜合評價體系,具體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1. 熵權Topsis法。本文運用熵權Topsis測算出新疆文化產業綜合發展水平[f(x)]及其要素水平、績效水平,以及旅游產業綜合發展水平[g(y)]及其要素水平、績效水平。熵權Topsis法是基于熵權法計算出指標的權重,通過建立加權規范矩陣來確定評價對象的最優解和最劣解,并計算其貼進度。加權規范矩陣X的構造如下:

其中,[X′ij]表示第[i]年第[j]項指標的值,[ω]為指標權重。通過加權規范矩陣[X]可以計算出評價向量最優解和最劣解,分別以同一指標下的最大值、最小值表示最優解和最劣解,接著可計算不同年份到最優解和最劣解的歐式距離,分別用[D+]和[D-]表示,即:

最后計算評價對象的貼進度[Ci]:

2. 耦合協調度模型。在測算出新疆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綜合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選擇協調耦合度模型具體分析新疆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情況,計算耦合度的公式如下:

其中,[C]表示新疆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耦合度,由于本研究在該數值與文化和旅游產業間存在正向關系,故可以初步反映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耦合性,若要衡量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協調性,則需要通過計算耦合協調度[D]來進行分析。通過計算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綜合協調指數[T],可以考察文化和旅游產業各自對協調度的影響,[α]和[β]分別表示文化和旅游產業的權重,考慮到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不存在主次關系,可設定[α]=[β]=0.5,計算公式如下:

參考翁鋼民和李凌雁[22]的研究,對融合發展程度進行等級劃分(見表2),以此描述樣本考察期內新疆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階段。

3. 灰色關聯分析法。采用灰色關聯模型分析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的關聯程度,首先,使用去均值法進行預處理,然后將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發展水平設置為主因素序列,通過與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的二級指標進行比較,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k=1,2,3,…,16],[i=1,2,3,…,m],[Xi(k)]表示第[i]項指標在第[k]年的具體數據,然后計算出主因素序列與比較序列插值的絕對值,從而獲得相應的求差序列,公式如下:

再次,計算出所有指標在不同年份求差序列的極值,公式如下:

最后,根據上文公式可計算出文化與旅游產業的關聯度系數和關聯度,設定分變系數[ε]=0.5。

(三)數據來源

本文所涉及的數據來源于2005—2021年各年度《新疆統計年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公布數據及相關政府工作報告。針對少量缺失數據,本文采用線性插補法進行填補,以此保障數據的權威性和完整性。

三、結果與分析

(一)新疆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測度與分析

運用熵權Topsis法測算出新疆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綜合指數[f(x)]、要素水平指數以及績效水平指數,并繪制出圖1所示的趨勢圖。由圖1可知,自2004年以來,新疆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呈波動上升趨勢,僅在2011—2014年期間以及2018年以后出現下降趨勢。同時,新疆文化產業的要素水平和績效水平曲線具有“剪刀差”的特征,在2016年以前,新疆文化產業的要素水平高于其績效水平,但在2016年以后,文化產業的績效水平遠高于其要素水平,這一現象表明新疆文化產業的收益轉化能力在不斷提升。具體來看,可分為四個階段:

首先是2004—2010年緩慢發展期,這段時期內新疆整體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受其影響導致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也較為平穩,且文化產業的績效水平遠低于其要素水平。雖然有西部大開發戰略提供發展動力,但該政策主要是以新疆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為重心,對于文化產業的帶動作用較小。其次是2010—2015年調整上升期,在2010—2011年期間,新疆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有了較為快速的增長,但是在2012—2014年出現小幅下降,文化產業要素水平的變動趨勢與發展水平變動趨勢相同,而產業績效水平卻存在滯后現象,可能是由于要素市場參與者存在過度反應,使得新疆文化產業發展受挫。再次是2015—2019年快速增長期,在這期間,新疆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由2015年的0.33增長到2019年的0.53,上升了接近60.6%,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新疆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加快了新疆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最后是2019年之后下降期,新疆文化產業受新冠疫情沖擊的影響,導致2020年的新疆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要素水平和績效水平均出現明顯下降。

(二)新疆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測度與分析

圖2描繪了新疆旅游產業綜合發展水平[g(y)]、要素水平和績效水平的趨勢。樣本考察期內,在2019年以前,新疆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整體上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具體來看,新疆旅游產業發展在經歷2012—2014年的小幅調整后,在2014年以后出現了高速增長態勢。同時,在2010年以前,新疆旅游產業要素水平遠高于其績效水平,但在隨后時間里,文化產業要素水平與績效水平的差異較小,表現出新疆旅游產業的強勁活力。具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是2004—2014年平穩發展期,這段時期新疆旅游產業保持較為平緩的發展速度。借助于優惠的發展政策,使得新疆旅游產業要素水平高于其績效水平,且均具有增長趨勢。其次是2014—2019年急速上升期,“十三五”以來,新疆旅游產業迎來了爆發式增長,旅游產業綜合發展水平、績效水平和要素水平均得到快速上升,且績效水平和要素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2019年,新疆旅游發展水平較2014年的發展水平增長近1.96倍,借助于“一帶一路”建設和數字技術的應用,極大提高了新疆旅游產業發展的效能,推動新疆旅游資源的有效開發,為新疆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最后是2019年之后的下降期,從2020年開始,各行各業受疫情的影響基本都遭受著不同程度的損失,新疆旅游業受到的影響可謂是前所未有。受到疫情影響,新疆旅游業及相關交通、住宿、餐飲等產業均受到了較大沖擊。但是,長遠來看,由于人民物質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對旅游消費需求更加旺盛,新疆旅游業還處于增長階段。在后疫情時代,人們對于外出娛樂的熱情高漲,多個行業會迎來短時期內的爆發式消費增長。因此,未來旅游業仍將成為人們持續旺盛的需求,新疆旅游產業發展水平、要素水平和績效水平必然還會繼續提高。

(三)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分析

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耦合度取決于文化產業系統和旅游產業系統連著之間的依賴程度,當兩者之間的依賴程度發生變化時,其耦合度亦隨之變化,圖3展示了新疆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趨勢。從圖3中可以發現,考察期內,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耦合度保持在0.91~1之間,變化幅度并不大,按照翁鋼民和李凌雁等[22]對藕合協調程度的劃分,可以認為新疆文化與旅游產業處于高度耦合階段,此時的兩個系統已經互相影響,與之對應的是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與旅游產業發展水平的差距較小。同時,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耦合度在2004—2006年以及2010—2012年期間出現較為明顯的波動情況,且在該時間內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距,表明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之間存在相互影響,但這種影響效果尚不穩定。此外,從圖中可以看出,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曲線與文化和旅游產業耦合度曲線的變動趨勢近似,表明新疆旅游產業發展對文化和旅游產業耦合度的影響更大,可能是由于文化產業的發展更多依賴于旅游產業帶來的游客消費支撐。

為進一步考察新疆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相互依存程度,需要對兩者間的耦合協調度進行深入探討。借鑒吳麗等[18]的研究,根據文化和旅游產業在每個階段發展水平的差異,可將其融合同步情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文化和旅游產業同步,此時有0≤[f(x)-g(y)]≤0.02;第二類是旅游產業滯后,此時有[f(x)-g(y)]≥0.02;第三類是文化產業滯后,此時有[f(x)-g(y)]≤-0.02。

由圖3可知,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耦合協調度曲線呈現波動上升趨勢,雖然在2011—2013年期間存在較大的下降趨勢,但整體上呈上升趨勢。2004—2019年期間,新疆文化和旅游耦合協調度絕對值增加0.877,年均增長率為58.47%,從嚴重失調狀態改善為優質協調狀態,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間文化和旅游產業的關聯性得到極大提升。將樣本考察期內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同步情況進行劃分(見表3),由表3可知,早期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同步情況表現出旅游產業滯后的狀態,隨著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后達到了文旅同步狀態,但該狀態并不持久,很快轉變為文化滯后狀態。因此,根據前文的劃分依據,可將其演變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4—2010年期間,這段時期內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等級由嚴重失調狀態逐步向瀕臨失調狀態改進,且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度處于持續上升階段,從2004年的0.1上升至2010年的0.489。在此期間,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類型表現出旅游滯后的狀態,意味著旅游產業發展相對文化產業較為落后,但隨著新疆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在2010年出現了文旅同步的情況。

第二階段,2011—2015年期間,該時期內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不斷嘗試融合發展,進入勉強協調和初級協調的層級,說明兩個系統之間開始相互

影響。融合度年增長率分別為-0.43%、-14.83%、

-1.54%以及9.01%,大體上呈現出先小幅下降后快速上升的趨勢。而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類型也由旅游滯后向文化滯后轉變。

第三階段,2016—2020年期間,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取得長足進步,融合等級基本維持在中級協調以上。在未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之前,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甚至達到了優質協調的狀態,說明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之間建立了相對穩定的相互作用機制,且該時期內旅游產業發展水平逐步超過文化產業,表現出文化滯后的狀態。

雖然近些年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達到了優質協調的狀態,但卻同時存在文化滯后的情況。究其原因,可結合外部環境因素和自身內部因素進行分析。外部因素如網絡平臺、新媒體等對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差異影響。對于旅游產業而言,借助于互聯網等平臺的宣傳進一步加強了“大美新疆”的品牌效應,在推動新疆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卻擠占了線下文化體驗的時間,導致以線下體驗為主的文化產業受到沖擊,從而呈現文化滯后的狀態。而影響新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內部因素則在下文中進行詳細分析。

(四)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關聯度分析

以新疆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發展水平為主因素序列,通過與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的二級指標進行比較,可以計算出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鏈之間的關聯度(見表4、表5)。從表中可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之間的相互關聯度均在0.5以上,說明新疆文化與旅游產業之間相互影響,具有較高的關聯度,但各詳細的指標影響卻有所不同。

第二,旅游產業指標與文化產業的關聯度均值為0.7959,表明文化產業受到旅游產業指標的影響較大,而且旅游產業的各個指標帶來的影響也不盡相同。由表4可以看出,對文化產業具有較大影響且保持較高關聯度的四個指標分別為:旅行社營業收入(0.871)、A類及以上旅游景區數(0.852)、旅游業從業人數(0.849)、星級酒店營業收入(0.830)。

第三,文化產業指標與旅游產業的關聯度均值為0.762,反映出文化產業指標亦是對旅游產業發展具有一定影響,而且文化產業指標對旅游產業的影響存在差異。具體來看,圖書館總藏量(0.815)、文化事業費(0.815)、文物業收入(0.812)、文化產業增加值(0.790)、圖書館總流通人次(0.790),這五個指標與旅游產業具有較高的關聯度。

由表4可以看出,旅游產業中的旅行社營業收入、旅游景區數、旅游業從業人數等指標對新疆文化產業的影響較大。這表明,新疆旅游業發展的經濟效益和服務能力提升是帶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在滿足自身增長需求后,旅游產業的經濟優勢將延伸到能夠形成特色文化消費的行業,繼續發揮引流作用,且新疆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將成為其產業擴張的首選,從而實現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同時,新疆旅游產業服務能力的提高,可以進一步增大外地游客的流量,這部分游客有著較強的好奇心和不同的消費習慣,尤其是與本地游客消費相比,外地游客對新疆文化服務具有更大消費欲望和消費能力,從而推動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旅游產業中的入境旅游消費、國內旅游消費等對文化產業影響度較低,這可能是因為旅游業吸收了大多數國內外游客的消費欲望,從而減少了對文化消費的需求,從而對文化產業的影響較小。而文化產業收入更多依賴于人員的流動消費和相關產品消費,旅游業的繁榮減少了文化產業的附帶消費,故其影響相對較弱。

由表5可以看出,文化產業中的圖書館總藏量、文物業收入、文化事業費等指標對新疆旅游產業的影響較大。這說明,新疆文化產業的社會基本文化服務、經濟效益和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對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在機制方面,社會基本文化服務有利于提高新疆居民文化修養和文明素養,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宣傳城市文化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新疆參觀與交流,從而促進旅游業的發展;而良好的經濟效益不僅提高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而且可以通過塑造特色新疆文化來吸引游客,從而加深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同時,強有力的地方政府支持,解決了文化產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激發中小微文化企業的活力,引導文化活動表現出新疆特色,為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奠定基礎。文化經營設施數量對新疆旅游產業的影響較小,可能是由于該領域主要服務于特定人群或有一定了解的群體,而游客更多的是關注具有標志性、獨特性的文化地點,不在此區域的文化經營設施則不能影響到該區域旅游產業的發展。

四、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

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是新時代背景下,新疆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可以有效快速地推動文化潤疆、旅游興疆以及富民興疆等戰略的實施。本文基于2004—2020年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相關數據,采用熵權Topsis評價了新疆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發展水平,并綜合運用耦合協調度、灰色關聯度等模型分析了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情況,得出如下結論:

1.從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水平來看,考察期內,新疆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具有波動上升的態勢,而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則呈不斷上升趨勢,得益于“一帶一路”建設的提出,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同時,新疆文化產業的要素水平和績效水平曲線具有“剪刀差”的特征,而旅游產業要素水平與績效水平的差異則逐漸縮小。

2.從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來看,整體上,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耦合度波動較小,且處于高度耦合階段,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差距較小,兩者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同時,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度呈持續上升態勢,尤其是“十三五”期間呈現快速上升趨勢。隨著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類型從初始的旅游產業滯后,逐漸轉變為文化產業滯后的狀態。

3.從新疆文化與旅游產業關聯度來看,總體上,新疆文化與旅游產業之間存在較高的關聯度,旅行社營業收入、A類及以上旅游景區數、旅游業從業人數、星級酒店營業收入等指標對文化產業發展有著較強的影響,而圖書館總藏量、文化事業費、文物業收入、文化產業增加值等指標對于旅游產業發展有著較強的影響。

(二)發展對策

從分析結果來看,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發展水平均在不斷提升,其融合發展程度穩步推進,但融合的深度和穩定性仍有欠缺,還需進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協調發展水平,進而更有效助推新疆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1.健全融合機制,形成產業關聯效應。目前,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不夠深入,旅游產品缺乏文化內涵。新疆旅游產業仍以滿足“吃住行”為目標,沒有將文藝、歷史等文化因素融入旅游開發中。因此,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機制,通過提供規劃指導、政策支持和資金引導等方式,推動文化旅游產品、文化旅游演藝、特色村鎮、文化旅游節等文化旅游融合項目發展,形成產業關聯疊加效應。

2.深化平臺建設,營造良好融合環境。當前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得到有力支持,兩者的融合程度不斷提高,但在“十三五”期間長期表現出文化滯后的狀態,因此,政府部門需構建良好的融合平臺,引導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進入旅游市場,提高旅游產品吸引力和競爭力。同時,市場參與者可能會盲目地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了保障良好的融合發展環境,應當建立健全相關法規體系,完善產業融合制度,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3.以市場為主導,加強資源開發利用。新疆旅游業發展的經濟效益和服務能力提升是帶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是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的重點,因此需要以市場為導向,打通文化和旅游的產業鏈,推動新疆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發掘文化旅游資源的潛力,增加文化旅游資源的價值。同時,有效發揮文化和旅游產業創新發展與市場機制之間的協同作用,提高文化和旅游產業要素流動和資源利用效率。

4.借助數字技術,推動文旅創新發展。雖然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兩個系統融合后的穩定性不足,容易受到外部沖擊的影響,例如在疫情期間,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受到較大沖擊。因此,借助于數字技術,可以加快產品和服務的擴散和創新演變,不斷完善數字文化、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數字文化和旅游新業態、新模式的出現,增強文化和旅游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從而促進新疆文化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童昀,何彪.旅游經濟的綠色發展效應及其形成機制——中國92個旅游依賴型城市的實證[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2,32(04):134-144.

[2]ALEXANDROS APOSTOLAKIS.The convergence process in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4):795-812.

[3]CHIARA RABBIOSI.Renewing a historical legacy:Tourism,leisure shopping and urban branding in Paris[J].Cities,2015,42:195-203.

[4]劉治彥.文旅融合發展:理論、實踐與未來方向[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176(16):92-97.

[5]黃銳,謝朝武,李勇泉.中國文化旅游產業政策演進及有效性分析——基于2009—2018年政策樣本的實證研究[J].旅游學刊,2021,36(01):27-40.

[6]JIN Y,XI H N,WANG X H,et al.Eval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Policy in China:Does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Promote Tourism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22,97(11):253-271.

[7]IOANNIS POULIOS,SMARAGDA TOULOUPA.Museums and Crisis:The Imperative to Achieve Strategic Agility in the Current Instability.A Case Study of the Major Archaeological Museums in Greece[J].Public Archaeology,2018,17(01):3-35.

[8]趙書虹,陳婷婷.民族地區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動力解析及機理研究[J].旅游學刊,2020,35(08):81-93.

[9]朱鶴,張圓剛,林明水,等.國土空間優化背景下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特征、認識與關鍵問題[J].經濟地理,2021,41(03):1-15.

[10]KIR KU??ER,TANJA MIHALI?,HARALD PECHLANER.Innovation,sustainable tourism and environments in mountain destination development: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ustria,Slovenia and Switzerland[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6,25(04):489-504.

[11]WU J,CHEN J Q,LIU Y.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Dynamic Factors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J].Frontiers in Management Research,2019,3(3):125-135.

[12]張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層次關系內涵、挑戰與踐行路徑[J].旅游學刊,2020,35(03):62-71.

[13]黃先開.新時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動力、策略與路徑[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6)04):1-8.

[14]NIU L L.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Yellow Riv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J].Frontiers in Art Research,2022,4(06):325-338.

[15]CHEN L,ZHANG Z L.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Mus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nvironment[J].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2022,22(09):1-9.

[16]侯兵,周曉倩.長三角地區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態勢測度與評價[J].經濟地理,2015,35(11):211-217.

[17]秦宗財,從菡芝.我國文化帶文旅融合升級研究——基于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的測度[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55(06):49-59.

[18]吳麗,梁皓,虞華君,等.中國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空間分異及驅動因素[J].經濟地理,2021,41(02):214-221.

[19]張圓剛,張宏梅,何楊媚,等.文旅融合發展的社會福祉效應研究:邏輯詮釋、測度與機制框架[J].經濟地理,2022,42(05):233-240.

[20]殷為華,劉楠楠,魯飛宇.長江經濟帶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測度及空間演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22,31(05):1009-1020.

[21]李麗,徐佳.中國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測度及其驅動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20,36(20):49-52.

[22]翁鋼民,李凌雁.中國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耦合協調度及空間相關分析[J].經濟地理,2016,36(01):178-185.

責任編輯:管仲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Xinjiang

Cheng Guangbin? Zhao Chuan? Li Y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levant data of Xin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from 2004 to 2020,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deep integration of Xin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are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by using entropy weight Topsis, coupling co-scheduling, gray correlation degree and other model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1)Xinjiang cultural industry has a fluctuating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curve of factor level and performance leve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ssors difference”, which show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come conversion ability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2)The tourism industry in Xinjiang has been on the rise, especially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with explosive growth,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actor level and performance level is small. (3)On the whole, the coupling degree of Xin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fluctuates slightly and is in a highly coupled stage. From the initial lag of tourism, it has gradually changed to the lag of cultural industry. (4)There is a high degre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Xin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two influence each other.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ound policy support mechanism, create a good integration environment, and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Xin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through marketization and digital technology.

Key words: cultural industry;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Xinjiang

猜你喜歡
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文化產業
旅游產業助推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的策略研究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我國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發展水平的量化測度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傳統媒體走出“融合發展”誤區的理論與現實
對旅游產業供應鏈構建的幾點思考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
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