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時期的人物品評

2023-10-30 02:27蘇航
今古文創 2023年40期
關鍵詞:世說新語

【摘要】《世說新語》中人物品評形成的淵源由來已久,其中識鑒、品藻和賞譽三門,人物品評最為集中。通過比較,可以看出魏晉時期的人物品評既有其寫實的一面,也有與史實相出入的一面,除了編纂者的原因,還受到政治和個人兩方面的影響?!妒勒f新語》從文體特征到其內容所承載的風度精神,為后世提供了一種美學范本。

【關鍵詞】《世說新語》;人物品評;賞譽;品藻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0-00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0.001

《世說新語》(以下簡稱《世說》)作為一部記錄魏晉士人精神風貌的經典之作,以人物品評為主要敘事內容,并輻射到了魏晉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1]其中識鑒、賞譽、品藻,是人物品評較為集中的三門。識鑒篇共28則,指對世事和人物的鑒別;賞譽篇共156則,指對人物的才性進行鑒賞和贊譽;品藻篇共88則,即品評人物,鑒別流品?!妒勒f》編者以當時的評價標準,選取了一系列典范,用以表現自己的審美理想,正如魯迅所說:“差不多就可以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書?!?/p>

一、《世說新語》人物品評之形成

人物品評,由來已久。在《詩經》國風中已有人物品評,其標準涵括了個人品德、個性才能、形貌、精神等,所用詞匯多為表示美或善的綜合性詞匯,還未出現真正能與后世的道德或品德觀念在意義內涵上完全對應的詞匯。[2]《左傳》《國語》等先秦文獻中記載了春秋時大量的人物品評活動,評價主體是史官和貴族君子,依據是禮與德。通過人物品評,可以闡發新的思想和新的價值觀念,了解各國政治情況,分析戰爭情況,影響各國外交政策。[3]孔子主張“仁”,要求“盡善盡美”,這是他價值標準的最高體現?!妒勒f》的前四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也是孔子對其門人弟子的劃分標準,足見魏晉時期人物品評之淵源。儒家另一代表人物孟子,進一步提出自己的理想人格,定為神、圣、大、美、信、善六個等級。[4]孔孟二人對人格的審美標準是魏晉人物品評的思想理論淵源。兩漢時期,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治者延續孔孟的人格審美,儒家的倫理道德規范成為正統思想,“忠孝禮義”成為漢代社會人格的評判標準。東漢實行“征辟”和“察舉”兩種選官制度,雖然兩種方式的選拔過程不盡相同,但都以人物品藻為基礎,共用一套標準——儒家學說,即所謂的“名教”。此時,人物品評真正形成一種社會風氣并開始向政治靠攏。[1]“輿論”成為決定士人前途的主要依據,故而那些善于識鑒人才的權威人士也受到時人的尊重。東漢末期,政治黑暗,宦官外戚輪番操縱朝政,以太學生為骨干的一批士人,即“清流”一派,以“清議”運動來反抗,“激濁揚清”。最終清議活動因受到“濁流”的打擊而終止,但人物品評的形式作為士人進入仕途的評價標準而保留了下來。[1]

歷經漢末動蕩至曹魏統治時期,人物品評也逐漸進入到一個轉變期。[5]時局的變化和新思潮的出現,使得當時的文人更多地關注到自身的存在。曹操提出“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將“才”立于“德”之上,這種政策改變了儒家傳統思想的規格。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將名士的清議與政府合作起來。此時劉劭的《人物志》作為一部品評人物才性的理論著述,適時為其總結并提供了一套標準和方法。[5]“九品中正制”在設立之初能夠關注到士人的才能與智慧,后來逐漸淪落為門閥統治的工具,人物品評的政治功利色彩趨向于審美化,品評內容除了孔門四科,還有才情、言語、容貌、神明等。劉義慶主編《世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評說前朝人物故事是當時的一種風氣?!妒勒f》是這種風氣下的產物。[6]與清談有關的內容占據了此書的大量篇幅,品評人物是清談的重要議題之一,也成為當時流行的一種風尚。[7]

二、識鑒、品藻和賞譽三門中的人物品評

識鑒、賞譽和品藻,作為集中進行人物品評的三門,在內容、語言、方式等方面上各有其側重點。

(一)識鑒。識鑒篇的品評多帶有一股預言的意味,且略有情節。許多士人的才能品行在兒時就已體現出來,他們長大之后的成就與當初某些名士的評價相符,就被收錄進來。有的是預測出不好的結果,如第6則潘滔評王敦;有的則是鑒別出了優秀的人才,如27則王胡之評車胤。最能體現這種預言性質的當如第5則,王衍時總角,代父親來敘述公事,敘說流暢有理,表現優異。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山濤和羊祜兩人的評價,態度是截然相反的:才十多歲的王衍聰明冷靜,卓群出眾,讓山濤產生生兒當如此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但羊祜卻以此看到未來天下會因王衍而亂。從史書記載來看,也確如羊祜所說。識鑒篇側重的不僅是人物的鑒別品評,更有對善于識鑒之人的推重。他們需要有見微知著的能力,從細微處發現士人的本質。善知者所說的品評鑒別之語將會成為經典。如第1則中喬玄對曹操的評價:“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敝钡浇袢?,此評仍屬對曹操評價最確切、流傳最廣的一句。這些能夠對士人進行公正評論的人物,說話很有分量,因而受到時人的推崇。經過清議并受到肯定的人物,哪怕不居高位,也能位列名流,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二)品藻。品藻,即品評人物,鑒別流品。多是兩名及兩名以上相關或相似人物之間進行品評,進而分出優劣,所涉及的主要有清談、才學、品德、形貌等方面。本篇句式多由一人以“何如”提問,另一人作答。答語也各有不同,有的直接回答優勝,如第9則,王衍說閭丘沖優于滿奮、郝隆二人,所以最先顯達;有的則不分伯仲,如第11則,“庾中郎與王平子雁行?!钡嗟氖菑牟煌嵌冗M行評比,評價人物個性的正反面,雙方各有勝劣。如第30則,時人評阮裕:“骨氣不及友軍,簡秀不如真長,韶潤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淵源。而兼有諸人之美?!?/p>

盡管被品藻者各有優缺,但其才性能力都得以展現出來;品藻者則須有有一雙慧眼,所評內容要切入精準。更有趣的是,自我品藻者的出現。當別人問起自己與他人相比起來怎么樣,如何回答得既不尷尬又體面,是展現魏晉士人智慧的一種體現。第35則,桓溫問殷浩:“卿何如我?”殷浩曰:“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倍四晟贂r齊名,殷浩“寧作我”的回答不僅不失巧妙,還反映出一種成熟的自信。第22則,周伯仁說:“蕭條方外,亮不如臣;從容廊廟,臣不如亮?!庇凶灾?,能直面不足,承認他人所長,恰好反映出魏晉士人的真摯和灑脫。

(三)賞譽。與品鑒篇有褒有貶并以鑒別人物為主不同,賞譽篇不僅鑒賞,更重在贊譽。本篇中都是夸贊之語,贊賞他人的品格、言辭、才學、容止、風度等。這些夸贊之語又多使用比喻、類比等手法,有的以物器喻人,有的以他人相類。魏晉名士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用以表現名士風度的方式,除服藥、飲酒,便是怡情自然山水。山水詩在東晉大量出現,可以想見士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這一點也影響到了他們對人格個性的審美,喜好用自然界的事物去比擬和贊賞他人。松下風、千丈松、白鶴、千仞峭壁、璞玉渾金等,都是具有美好意味的自然意象。魏晉文人熱愛自然,他們在這些事物上找到了自己追求的理想,愿意投身山林,從自然界去體悟生命的“真”,從而使身心都得到了愉悅。除了自然意象,還有寶劍、宗廟等這類人文意象。第1則,陳仲舉評價周乘如名劍干將,是治國之才;第8則,裴楷用廊廟來形容夏侯玄嚴正有禮的性格,使人自然而然地就會敬重他。

賞譽篇重在贊美,故在評價人物時,將其與在當時或以前已經顯達的名士相類,其目的是夸贊,而不是分出勝負。第3則,謝甄評許虔與陳仲舉和范孟博相似,陳仲舉為《世說》開篇人物,也是位列德行篇第一的人物,其身為仕范的地位不必多說,這種評價可以說是很高了。賞譽篇的品評有基本句式,多出現“目”“嘆”等字眼。目,即看待、品評,句式多為某人目某人。嘆,是贊嘆、嘆服,比“目”更直接地表達出贊美之意。在第9則,“嘆”字總共出現了三次,分別是“嘆曰”“又嘆曰”“復嘆曰”。三次感嘆,層次逐漸遞增,凸顯出“賞譽”的主旨。從語言文字來說,賞譽篇所用的詞匯也要比另外兩門更為華美繁復。除了運用比擬、類比等修辭手法,賞譽篇的辭藻華復絢爛,讀之使人不由地感嘆魏晉文士們花式夸人的能力。如第20則,蔡洪對于吳中世家大族的評價。蔡洪用了一系列的意象,如鳴鶴、白駒、茂松、黑暗中的光芒,“凡此諸君”之后的排比句更是繁復,一篇之中夸贊多人而無重復之詞。賞譽篇在品評人物的同時,更關注其語言文字的表達。

識鑒、賞譽、品藻三門中的人物品評,既有與史書相符的,也有相出入的,有些評價并不在乎與士人是否名副其實。這一點在《世說》其他分類中也有體現。余嘉錫先生在《世說新語箋疏》中按,兩晉時期的人物品評有些褒貶無憑,毀譽失實:從賞譽人來看,如鍾會、王戎、王衍、王敦、王澄、司馬越、桓溫、郗超、王恭、司馬道子、殷仲堪之徒,并典午之罪人;被賞譽者,如樂廣、郭象、劉輿、祖約、楊朗、王應等人,亦金行之亂賊[8](典午、金行皆指晉朝)。這種情況甚至發生在親人之間。曾被明識人倫的謝甄稱為“平輿二龍”之一的許子將避難江東,于太守前貶低其族兄許靖。但不乏真正有能明識人倫之士,如陳仲舉、李膺,也有評價能與人物相切合的,如羊祜、劉惔。

究其原因,從編纂者的角度來說,《世說》所載內容十分龐大復雜,故編者在搜集資料時難免有遺漏之處,或有所取舍,只選入符合分類標準的部分。識鑒篇以知人善鑒為標準,那些評價不切當的自然就不能入選;賞譽篇重在“譽”,只要品評語言得當出色就可被選錄進來;品藻篇便要求人物品評分出上下。品評者和被品評者本身的才能品行是可以分而論之的。因此就出現了品評者道德品行低下,但是識人精準的情況,被品評者也未必要與評語切合?!妒勒f》不評時人時事,劉義慶身處劉宋,對在劉宋之前的魏晉士人的評價標準就會超出時代的界限。后世皆以蜀為正,劉義慶則未囿于此,選錄了多條關于曹操的事則。對于那些造成時局動蕩、以下犯上的“逆臣”,如王敦、桓溫之列,或者沒有氣節、品行不端的貳臣、奸臣,像樂廣、劉輿一行,編者不從正史的角度去看這些“反派”,反而能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從具體人物來說,影響人物品評褒貶的因素大致分為兩類。一方面,品評者和被品評者之間有著某種政治聯系[9],他們或是同僚,或經征辟,有的甚至處于對抗的境地。如品藻第87則,桓玄將自己和謝安相比來問劉瑾,劉瑾答:“公高,太傅深?!被感謱⒆约汉蛣㈣送醌I之相比,劉瑾答:“楂梨橘柚,各有其美?!碑敃r桓玄權勢滔天,這兩個問題都相當于“送命題”,作為下屬的劉瑾戰戰兢兢,回答也是字字斟酌。另一方面,人物品評也會夾雜著個人因素,[8]他們或相交好,或有族親血緣。王濛和劉惔兩人交往甚密,夸贊之語在《世說》多有記錄。王應是王敦養子,王敦為了給他立勢,稱王應:“其神候似欲可?!保ㄙp譽49)這種贊譽中,既有主觀的審美識鑒,也有客觀的評價分析;既有真心的服嘆,也有客套的流露,充分展現出人性復雜的一面。

三、《世說新語》人物品評的意義和影響

人物品評,是魏晉時代美學的深刻體現。從一開始的社會風氣,到成為政治上選拔人才的官方制度,再逐漸演變成士人自身的審美要求,其走向發展與其總體精神的變化基本同步,即從關注社會倫理道德和才干的政治功利,變為體現人物精神境界的鑒賞范疇。[10]魏晉時期,玄學盛行,人物品評受其滲入,關注的正是精神境界,即神明之“清”?!扒濉弊值谋玖x即是指水清,與“濁”相對。其含義可引申為高潔純凈和清正廉明,前者指個體的品格與精神,后者則多用于對為官者的要求與品格。[9]漢末的清議運動就是為打擊像宦官勢力這樣的“濁流”,此時因為官場的黑暗,“清”便具有上述兩方面的涵義,那些品德高尚、為官清廉的士人就被稱為“清流”。在《世說》中,“清”字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形容詞,經常會與其他詞匯搭配在一起,用來贊譽他人。如“清通”,意指清晰通達,被多次用來形容裴楷;“清言”,指清談;“清辭”,指清新的言辭;“清論”,指高明的言論;“清士”,是高雅之士,等等。從“清”字所被用來形容的品質來看,其涵義多偏于前者,在道德品行方面之外,主要表現的是人格氣質的高貴和清邁。表達為官清廉之義的,則較為少見。德行第27則,周鎮被罷免官職,返都途中下起大雨,他所在的船又小又破,王導說:“胡威之清,何以過此!”胡威勤于政術,以清正聞名,王導此語,正是贊嘆周鎮為官清廉。其他篇也有表示為官者清正廉潔的敘述,但少有用“清”字來表達的。即便在政事篇,也鮮少凸顯清廉的為政準則。選擇松柏、白鶴這樣的自然意象來評價士人,也是看中了這些意象上所具有的“清”的品質?!扒濉?,從本義指自然水的清澈,引申為為政要求的清廉正直和道德品行的清正廉明,再到形容人格的精神氣質,“清”字涵義的變遷,正反映出民族審美理想的變化和發展。[10]

《世說》以人物品評為主要敘事中心,所采取的敘事方式也非常特別,它分為三十六個門類,將每個人物拆開放入這些門類中去,形成了獨一無二的“世說體”?!妒勒f》只專注于人物的言語、舉止,而不交代背景、說明,也不注重情節的連續,與每個人物相關的內容都是零散的,但綜合起來又是一個完整的形象。這種敘事策略,體現的是編者對人物、性格、事件的新看法,劉義慶看到了人性之下的復雜與多樣。盡管本書被分成了三十六類,有些門類從題目來看偏于中性、甚至貶義,但從具體條目來看似褒又似貶,展現的是士人們獨特的個體意識。名士們遇事時的冷靜雅量,愛長嘯愛驢叫的特別嗜好,熱愛自然回歸山水的理想,都留給后世文人一種可以崇尚的典范。這種只從某一角度來敘述的方式,使《世說》在篇幅上非常節省,用字簡潔凝練,凸顯人物的某一特征,反映出人情的至性。正是因為《世說》在內容、語言、文體、藝術上的獨特,后世才不斷有仿擬之作出現。

四、小結

《世說》的語言冷峻雋永,言簡意豐,只需寥寥數筆,便能描繪出一個形象分明的人物。識鑒、品藻、賞譽三篇,以簡評、對話的形式,刻畫得更為出色。識鑒篇的品評帶有預言的色彩,出自人物批評的權威人士之口;賞譽篇的重點在于贊譽士人,包括容止、風度、才性等;品藻篇則專注兩名及以上人物之間的鑒別流品,進而分出優劣。盡管從傳統史實的角度來說,其中很多人物的評價都屬與實際不合。但《世說》通過品評人物所描繪出的魏晉文人群像,仍為人所嘆服。從隋唐開始,科舉制取代了人物品評成為官方的選官制度,再也看不見如《世說》中反映的這么盛大的人物品藻風氣了。

參考文獻:

[1]熊國華.人物品評與《世說新語》的敘事結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04):162-165.

[2]孫董霞.論《詩經》風詩中的人物品評及其對人物的審美觀照[J].詩經研究叢刊,2018,(03):358-398.

[3]孫董霞.春秋時代人物品評的功用[J].安康學院學報,2016,28(04):16-18+38.

[4]皇甫風平.魏晉南北朝人物品藻的源流和演變[J].周口師專學報,1997,(S2):33-35.

[5]楊超文.魏晉人物品藻的美學解讀[D].曲阜師范大學,2010.

[6]范子燁.《世說新語》新探[J].學習與探索,1995,(04):118-124.

[7]張澤鴻.從《世說新語》曠觀魏晉士人的生活美學[J].文藝評論,2014,(02):81-84.

[8]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1:367.

[9]王旭瑩.《世說新語》人物品藻的客觀性探析[J].今古文創,2021,(37):16-17.

[10]寧稼雨.《世說新語》與人物品藻的范疇演變[J].文藝理論研究,2005,(06):40-49.

作者簡介:

蘇航,女,漢族,伊犁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猜你喜歡
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復音虛詞的同義聚合現象
論李白詩中《世說新語》典故
從《世說新語》看士族女性的魏晉風度
《世說新語》中兩晉士人的文學審美趣味
《拾遺記》與《世說新語》女性形象之比較
論微博小說的話語范式
《世說新語》第二人稱代詞研究
從狷介名士到風趣文人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風度的精神內涵
劉知幾何以譏評《世說新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