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與瑪格麗特》:次要人物群與鄙俗之惡

2023-10-30 02:27李巧玥
今古文創 2023年40期

【摘要】布爾加科夫是蘇聯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大師與瑪格麗特》享譽世界文壇。在對《大師與瑪格麗特》的以往研究中,次要人物群往往作為主人公們活動的背景墻被統一貼上虛偽自私、貪婪無度的“惡人”標簽,卻并沒有分析指出他們與撒旦沃蘭德代表的“高尚之惡”不同的“鄙俗之惡”。故本文將關注點聚焦于《大師與瑪格麗特》中的次要人物群——以莫文聯為代表的俄國知識分子和以劇院管理部門、住房合作社為代表的市民階層,通過分析兩個次要人物群體代表的鄙俗之惡的兩個面向——詩意激情式的鄙俗之惡和明智清醒式的鄙俗之惡,從而掀開潛藏在20世紀初俄羅斯社會中從果戈理開始就發現的鄙俗之鬼的真面目。

【關鍵詞】布爾加科夫;《大師與瑪格麗特》;次要人物群;鄙俗之惡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0-0026-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0.008

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Mikhail Bulgakov)是20世紀蘇聯的經典作家,其代表作品《大師與瑪格麗特》(Master and Margaret)寫作于1929—1940年,該作品直到1966年布爾加科夫逝世26年后才首次出版。這部小說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一個讀者,但他的作品是真正為自己而寫的真誠之作。在布爾加科夫生活的年代,正是俄國和蘇聯社會經歷著無數動蕩和變革的時代。

20世紀初的俄國,完成了現代化和工業化的飛速發展,但人民的精神世界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重危機。別爾嘉耶夫(Berdiaev)1918年發表的《俄羅斯革命的精神實質》一文中分析了民族精神困境的原因:“表面上看,俄羅斯革命中的一切都是新的——新表情、新手勢、新服裝、新話語統治著生活……如果走進俄羅斯的深處,那么,在革命斗爭和革命辭藻的背后不難發現果戈理筆下的那些哼哼囈囈的嘴臉……沒有一個民族像俄羅斯民族那樣,如此不同年齡的人——20世紀和14世紀的人——會同時聚在一起。正是這一年齡的多樣性是我們民族生活的病態的根源,并妨礙了我們民族生活的整體性?!?①在別爾嘉耶夫看來,果戈理并沒有過時,相反,他筆下刻畫的俄國面孔至今還行走在俄國的土地上。②

羅贊諾夫在《論宗教大法官的傳說》(The Legend of the Grand Inquisitor)前言中說道:“果戈理之后我們的整個文學都轉向了對人的實質的洞察?!?③“人的實質”在另一位文化思想家梅列日科夫斯基(Merezhkovsky)那里,被揭示為“永恒狀態的鄙俗” ④。而正是這個“不在力量中,而在無力中;不在極端的無理性中,而在過于理智的平庸中;不在尖銳與深度中,而在遲鈍與平面中……不在最大中,而在最小中” ⑤的整個人類與思想的“鄙俗”的舊面孔,仍然穿梭在20世紀初的俄國,它們才是“最可怕的永恒的惡”。

而有著“20世紀的果戈理”美譽并將果戈理視為自己老師的布爾加科夫,在《大師與瑪格麗特》中,通過對兩類次要人物群的刻畫,寫出了游走在20世紀初的俄國街頭巷尾、千萬面孔背后的“鄙俗之惡”。

次要人物群的鄙俗之惡,不同于沃蘭德這個絕對“惡”的化身,借羅贊諾夫1906年出版的《論宗教大法官的傳說》第三版后記中對梅列日科夫斯基“鄙俗之惡”的解讀,筆者認為《大師與瑪格麗特》中撒旦沃蘭德代表的是“高處的魔鬼”,是有精神向度的“高尚之惡”;而莫文聯和社會市民階層次要人物群,代表的則是“低處的魔鬼” ⑥,他們的本質是渺小的“鄙俗之惡”。在《大師與瑪格麗特》的現實時空中,撒旦沃蘭德化身魔術教授協助手一起,在莫斯科掀起了維持兩天的混亂鬧劇。在這兩天的時間里,絕對“惡”之化身的沃蘭德懲治了以莫文聯為代表的俄國知識分子群體,以及以瓦列特劇院、住房合作社為代表的社會市民階層群體。

一、莫文聯:詩意激情式的“鄙俗之惡”

“格里鮑耶陀夫家”樓是莫文聯會員們辦公、娛樂和餐飲的地方,這是一棟“坐落在花園環形路路旁一個凋敝的庭院深處的古老白色二層小樓?!?⑦這里環境舒適幽雅,布置得體時髦,莫文聯的會員們無不對其喜愛有加。有著豐厚福利與待遇的莫文聯知識分子們,本該是一群思考人類最偉大思想,創作出最上乘的文學作品的人,卻每天只想著怎么把日子過得舒適,如何把生活安排得滋潤。他們通常的對話不是交流文學與藝術,而是相互推薦“格里鮑耶陀夫家”餐廳的飲食,并相互調侃:“安姆夫羅西!你可真會生活!”“我沒什么特別的本領……只不過有個普通人的愿望——要過像個人樣的日子而已?!?⑧

梅列日科夫斯基擊中了這群人的本質:“伊壁鳩魯的自由思想,多神教的重生智慧,‘活著的人,享受生活吧’的原則……這里濃縮成了一句新的充滿實用的智慧的格言:‘要知道,活在世上,就是要摘享樂之花的’。多么簡單!多么通俗!” ⑨而這樣一群高知分子,在面對莫文聯主席柏遼茲意外掉頭去世的消息時,一連串的反應讓人啼笑皆非:一開始莫文聯的眾人便掀起了一陣悲傷的狂潮,“有人慌張地跑來跑去,有人嚷嚷著應當場擬一封集體慰問電,并且刻不容緩地發出去……”但這狂潮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是的,他死了,完了……可是,可是我們還活著呀!”主席死了,但莫文聯還有這么多同伴,還有這么多美食可享用,“我們餓上一頓就能幫助他?我們還活著嘛!” ⑩

莫文聯這群知識分子,既不是愚笨無腦,也不是兇惡冷酷的人,相反,他們德行“高尚”,有著人輕易就皆而有之的“世俗社會”的良心。他們能夠為柏遼茲掀起一陣“悲傷的狂潮”,那封從未寄出的慰問電想必一定出自文聯中最為著名的抒情詩人之手,行文精雕而細琢,修辭華美而文雅,感情憂郁而飽滿。然而,這種詩意般的激情,卻稍縱即逝,人生得意須盡歡,他人厄運點到為止才最適宜?!八荒軌蜷L時間地將注意力停留在某種思想上——沒有能力將自己的任何一種思想、任何一種情感集中起來,并進行到底……” ?梅列日科夫斯基眼中的那個飽含短暫激情的赫列斯塔科夫,正隱藏在無數莫文聯知識分子的面孔基底。

而那位不幸身亡的前莫文聯主席柏遼茲和無家漢詩人伊萬,與假扮成外國教授的沃蘭德的對話,更是體現出這群知識分子思想的扁平與淺薄。當被問及耶穌到底是否存在時,博古通今、談吐優雅的文聯主席微笑地告訴外國教授,“我們不信上帝”“這種事完全可以公開談論”“我們是無神論者”“毫無價值”;而無家漢詩人伊萬的回答“用詞新穎,喜歡形象化”,出口果斷“百分之百”“人自己管理唄”,即使對這個問題“也并不清楚” ?。

沒有任何討論的空間,理性的領域不允許有假設;即使并不清楚,也可以輕而易舉說出自己理所當然的想法——這就是他們看待一切事物的視角,“他們把各種思想都壓縮到簡單的極致,簡化到輕浮的極致?!??布爾加科夫寫這些莫文聯知識分子,寫出的是俄國知識分子的詩意激情式的鄙俗狀態——不是愚昧無知,而是博古通今;不是淡漠無情,而是情感跌宕;不是尖銳深邃,而是得體適度。

這樣的鄙俗,能夠讓拉銅斯基正義十足又理所當然地站在文學批評家的角度,在報刊上寫出批評大師的大作,并讓一大波文學批評家跟隨其后,讓大師整日陷入黑暗的恐懼之中不能自拔。而這些深陷在鄙俗狀態中的莫文聯知識分子們,從未曾意識到他們給一個無辜的人帶來了滔天的傷害。這,即是無傷大雅的鄙俗之惡帶來的恐怖社會效應。

二、市民階層:明智清醒般的“鄙俗之惡”

不同于知識分子群體,另外一群更廣泛存在于莫斯科社會生活中的,是那些娛樂設施的管理人員、基層小官吏或是某個人的親戚。他們這群社會市民群體,代表的是鄙俗之惡的另一面向——明智與清醒。他們并非智力低下、揮霍無度和作奸犯科者;相反,他們聰明謹慎、精于計算,很會審時度勢、明哲保身。

里姆斯基是莫斯科瓦列特劇院的財務協理,在得知他的上級利霍捷耶夫經理莫名失蹤,劇院亂成一團的時候,他心里打起了算盤:“現在該是他采取行動的時刻了……必須掛電話,報告情況,請求指示,必須巧言遮蓋,把一切都推到經理利霍捷耶夫身上,把自己洗刷干凈?!??而當他察覺出他的同事瓦列努哈并非眼前這個魔鬼助手假扮的怪物時,他并沒有驚慌失色,而是相當冷靜:“一旦明確地意識到瓦列奴哈在當面扯謊……他不再聽瓦列奴哈胡謅,佯裝并未發現對方破綻,也未注意到他在用報紙遮遮掩掩的樣子,開始仔細觀察對方的臉?!弊詈?,僥幸從魔女赫勒手中逃脫的他,“特快火車站,去列寧格勒的,快開!我多給小費?!?/p>

里姆斯基是十惡不赦的人嗎?他頂多算落井下石,他沒有主動害人,他只是認為他升職的機會到了,他表現自己的時刻來了;他相當聰明,他發現瓦列奴哈在胡謅,但他非常謹慎,沒有打草驚蛇;他在逃脫魔女的利爪后,果斷地選擇離開莫斯科,小費再多也舍得給。雖然他有一些小毛病,但無疑這是一個非常機敏的人,而且行動迅速,明智清醒。

還有一位“公認的聰明人”是柏遼茲的叔父,這位經濟工作者更是精打細算,懂得及時止損,他的一切行動都是有計劃性的,連眼淚都能收放自如,不多一分,不少一滴。當他面對莫斯科發來的詭異電文時,他運用自己運算得當的大腦對信息進行了一番整合,成功推斷出自己侄兒不幸身亡的事實,于是作為叔父的馬克西米利安·波普拉甫斯基“突然大放悲聲……哭過一陣之后,他便開始打點去莫斯科的行裝” ?。

哭只是一種反應,行動才是目的,因為對于波普拉甫斯基來說,一切都是可以通過運算來進行衡量,一切感情的東西都必須換算成效益才具有價值,侄兒身亡雖然萬分悲痛,但能夠繼承柏遼茲在莫斯科花園大街的那套房屋才最為重要。

而當這位十足的行動派在被沃蘭德一行人戲弄之后,他也并沒有選擇去向相關部門報告,因為他作為一個真正的聰明人,非常善于審時度勢,他現實地知道他人不會相信他的說辭,也計算到即使相信也不可能斗過魔鬼,因此權衡利弊之后,“馬克西米利安·波普拉甫斯基再也不敢考慮住房的事,不敢想他已故的內侄了?!??不愧為經濟工作者,目標明確卻不執拗,面對突發狀況立刻審時度勢,果斷放棄最終明哲保身。

可以說,這群人沒有什么宏偉的大志向,他們要的只不過是一個普通人的愿望——“要過像個人樣的日子而已”。他們只是一群想要追求生活的舒適的人,不是狂喜,不是奢華,不是陶醉,不是極度的幸福,而只是中間狀態的事事如意,精神和身體的適度滿足,“平靜的舒適”。就像房管部主任“能弄張免費入場券嗎” ?一樣,他們只是想獲得一張免費的劇院入場券、不同于基輔糟糕的生活環境、升上劇院經理的職務,這些小小的舒適感。他們有著最平常人小小的愿望,人人都有的小毛病——占點兒便宜、背地里小小地幸災樂禍一番,他們看的是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明智而清醒地打著自己的如意小算盤。

三、結語

如果次要人物群代表了沒有任何深度和高度的永恒鄙俗之平面,那么在《大師與瑪格麗特》中,主要人物群便是擁有“深度與高度、有始有終”的覺醒之輩。但他們根據自身特點不同,分為了精神向度的幾種層次。

處于頂層的是惡之化身沃蘭德與善之化身耶舒阿,他們代表了兩種精神向度的兩級,惡之極與善之極。其中,耶舒阿相信所有人都是可以有善之精神向度的人;而撒旦沃蘭德則是“高尚的魔鬼”,他與善人報之以善、與惡人報之以惡。

略低一層的是不甘鄙俗、并且意志堅定地貫徹自己的精神目標的瑪格麗特和利未·馬太。一個愿意為了“愛情”無懼多重考驗;另一個雖然力量弱小,但始終未被惡勢力和金錢所誘惑。

再低一級的是不甘鄙俗,但怯懦的兩個代表人物:大師與本丟·彼拉多。他們兩人內心都明白什么才是真正正確的選擇,但是他們囿于環境的桎梏和自身意志的不堅定而表現得很“怯懦”,所幸最終正視了自己的內心,擺脫了怯懦狀態。

梅列日科夫斯基在《果戈理與鬼》說:“人們看不見的但卻最可怕的永恒的惡不在悲劇中,而在整個無悲劇中;不在力量中,而在無力中;不在極端的無理性中,而在過于理智的平庸中;不在尖銳與深度中,而在遲鈍與平面中……魔鬼正是那個渺小——卻因我們自己的渺小而顯得偉大的東西;正是那個軟弱——卻因我們的軟弱而顯得強大的東西?!??

布爾加科夫作為果戈理在20世紀的繼承人,他也看到了俄羅斯社會中存在的“鄙俗”之鬼,它們是果戈理時代就寄居在俄羅斯民族面具深處的舊面孔,任何表面的變化都無法擺脫。

布爾加科夫敏銳地捕捉到了它們,并在《大師與瑪格麗特》中讓隱藏在民族肌體內部的病灶顯露了出來,變撒旦沃蘭德為醫生,以諷刺為利刃,精準地給了它們一次“鄙俗治療術”。這些小官吏、小市民,巨大國家肉體上的無個性的小細胞,他們都是鄙俗之鬼。不論是如莫文聯知識分子群體“詩意激情”式的鄙俗之鬼,還是似市民階層“明智清醒”般的鄙俗之鬼,他們都是一個毫無精神向度平面的兩級,但這兩個群體都有一個共同的本質身份,即“低處的魔鬼”。他們穿梭在社會的方方面面,蠶食著民族的精神根基,慢慢軟弱民族斗志,漸漸磨平民族激情,而這才是最可怖的鄙俗之惡。

注釋:

①(俄)梅列日科夫斯基著,耿海英譯:《果戈理與鬼》,華夏出版社2013年版,第188頁。

②(蘇聯)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著,錢誠譯:《大師與瑪格麗特》,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頁。

③(俄)羅贊諾夫著,張百春譯:《論宗教大法官的傳說》,華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頁。

④(俄)梅列日科夫斯基著,耿海英譯:《果戈理與鬼》,華夏出版社2013年版,第3頁。

⑤(俄)梅列日科夫斯基著,耿海英譯:《果戈理與鬼》,華夏出版社2013年版,第4頁。

⑥(俄)梅列日科夫斯基著,耿海英譯:《果戈理與鬼》,華夏出版社2013年版,第155頁。

⑦(蘇聯)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著,錢誠譯:《大師與瑪格麗特》,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62頁。

⑧(蘇聯)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著,錢誠譯:《大師與瑪格麗特》,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65頁。

⑨(俄)梅列日科夫斯基著,耿海英譯:《果戈理與鬼》,華夏出版社2013年版,第12頁。

⑩(蘇聯)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著,錢誠譯:《大師與瑪格麗特》,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 第71頁。

?(俄)梅列日科夫斯基著,耿海英譯:《果戈理與鬼》,華夏出版社2013年版,第9頁。

?(蘇聯)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著,錢誠譯:《大師與瑪格麗特》,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2頁。

?(俄)梅列日科夫斯基著,耿海英譯:《果戈理與鬼》,華夏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頁。

?(蘇聯)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著,錢誠譯:《大師與瑪格麗特》,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81頁。

?(蘇聯)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著,錢誠譯:《大師與瑪格麗特》,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32頁。

?(蘇聯)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著,錢誠譯:《大師與瑪格麗特》,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40頁。

?(蘇聯)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著,錢誠譯:《大師與瑪格麗特》,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16頁。

?(俄)梅列日科夫斯基著,耿海英譯:《果戈理與鬼》,華夏出版社2013年版,第4頁。

參考文獻:

[1](俄)尼·別爾嘉耶夫.俄羅斯思想[M].雷永生,邱守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

[2](蘇聯)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大師與瑪格麗特[M].錢誠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3]耿海英.別爾嘉耶夫與俄羅斯文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7.

[4]郭叢.笑是同鄙俗之鬼的斗爭——讀梅列日科夫斯基的《果戈理與鬼》[J].活力,2013,(17):61.

[5]李建軍.被信仰之水簸蕩的文學之舟——論梅列日科夫斯基的文學批評[J].南方文壇,2018,(01):6-16.

[6](俄)羅贊諾夫.論宗教大法官的傳說[M].張百春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7](俄)梅列日科夫斯基.果戈理與鬼[M].耿海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

[8](英)萊斯莉·米爾恩.布爾加科夫評傳[M].杜文娟,李越峰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9](俄)德·斯·米爾斯基.俄國文學史[M].劉文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10](俄)瑪麗埃塔·丘達科娃.布爾加科夫傳[M].李曉萌,戢炳惠,王昕然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21.

[11]徐靜.布爾加科夫創作中的果戈理傳統[D].黑龍江大學,2015.

作者簡介:

李巧玥,漢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美文學、俄國文學等領域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