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地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2023-11-05 19:21張華姜蘭婷潘宇軒
高教學刊 2023年30期
關鍵詞:思政元素教學實踐課程思政

張華 姜蘭婷 潘宇軒

摘? 要:人口是重要的地理要素之一,人口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其研究內容與社會經濟發展實踐緊密相連,具備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資源與特征。加強人口地理學課程思政,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的,離不開教學設計的支撐。該文基于人口地理學的內容體系和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提出全程融入、案例支撐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建設思路,構建人口地理學的課程思政內容體系,結合教學實踐中的重點案例,探索思政教學方法與策略,以期增強高校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思政教育作用。

關鍵詞:課程思政;人口地理學;教學設計;思政元素;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30-0193-04

Abstract: Popul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eographical elements, and Population Geograph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human geography,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practic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Population Geography has the resources and characteristic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opulation Geograph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Based on the content system of population geography and the construction goal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whole process infiltration, case support and student-centered construction, constructs the? content syste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pulation Geography, and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combined with the key cases in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Population Geography will enhance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opulation Geography; teaching des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eaching practice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構建高校思政工作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舉措[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罢n程思政”是在所有課程中發掘課程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進行專業知識講授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3]。課程思政通過將知識傳授與育人價值有效結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能夠拓寬各學科的育人功能,深化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4],是高校思政工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教學改革,既是對“教書育人”的教學本質的回歸,更是對黨領導下的高等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根本性問題的回應[5]。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6]。

人口地理學作為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是地理學本科教育中的專業課。由于人口地理學是人口學與地理學的交叉學科,具有強烈的社會科學屬性,與社會經濟發展關系緊密[7],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領地。人口特征是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的發展特征和趨勢是理解人口國情的重要方面,貧困人口、人口老齡化、人口城鎮化等都與我國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8]。人口分布特征、人口流動特點、人口與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關系等是人口地理學的重要研究內容[9],也是理解我國人口國情的重要方面,以及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資源環境觀的重要途徑。

當前關于課程思政的主要研究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課程、思政建設等方面[10],多以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價值和意義作為研究主題,更傾向于理論的研究[11],而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等實踐性質的研究文獻數量偏少。在理論支撐的前提下,應更加注重教學實踐領域的研究。地理專業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綜合性,是課程思政的最佳載體[12]。因此,深入挖掘人口地理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教學設計,將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到人口地理的專業知識體系中,對促進學生的國情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情懷、資源環境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教學實踐意義。

一? 人口地理學的內容體系與課程思政建設目標

(一)? 人口地理學的內容體系

人口是一個社會各種文化、經濟和政治活動的基礎,是重要的人文現象,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人口地理學是研究人口現象和人口過程的空間屬性的科學,以人口數量和質量、人口增長和構成、人口分布和遷移的地域特征和空間差異及其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為研究對象,是人文地理學重要的分支學科之一。人口地理學的研究是人口問題研究的一個重要側面,對于促進人口、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在人文地理學體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與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并列。

人口分布和人口遷移是從空間視角研究人口現象和人口過程的獨特研究內容,對人口分布和遷移的解釋又離不開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因此,人口分布和遷移的空間結構及其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一直以來就是人口地理學的傳統研究主題[13],構成了人口地理學內容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時間內的空間存在形式和分布狀況,包括各類地區總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鎮人口、老年人口、勞動力人口等的分布[14]。產生人口分布地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過程及其影響因素的地區差異及其發展變化,這些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人口的增長和遷移,從而影響人口的空間分布。研究人口分布的地域差異及其發展過程,揭示其中的規律性,對制定區域人口政策、實現人口的合理再分布以及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人口地理學最基本的任務之一[15]。

人口遷移是當前中國一個重要的社會經濟現象,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相類似,人口遷移在中國人口地理學者的研究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人口遷移涉及人口居住地由遷出地到遷入地的永久性或長期性的改變[16],對調整人口分布、勞動力盈缺、促進地區文化交流、新資源的開發、經濟文化區的建立、民族和種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17]。深入研究我國人口空間流動趨勢及影響因素,準確把握未來人口空間分布格局,對實現人口區域分布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均衡發展有重要意義[18]。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環境,環境質量對人口的數量、質量、分布等產生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人口數量、質量和結構的變動也直接作用于環境[19]。目前,人口數量長期持續增長已經引起不同程度的環境惡化,逐漸開始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如果要擺脫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困境,協調人口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必須從資源環境的承載力方面進一步探討不同時期和區域的適度人口容量,從而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長,更好地協調人口與資源環境的依存關系[20]。

(二)? 人口地理學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

作為包含豐富思政元素的高等院校地理學科的專業課程,人口地理學的課程思政建設應將知識體系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之中,用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擴充學生的頭腦,與社會經濟發展實際結合,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關理論和現實問題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維。通過潤物細無聲的課程思政教學,實現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具體來說,人口地理學課程思政的建設需要達到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知識目標方面,一是要理解人口在地理學研究和城鄉規劃實踐中的重要性,包括理解人口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理解人口因素與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了解國內外人口地理學的研究進展。二是要掌握人口地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包括理解人口的自然增長和人口轉變過程,理解人口結構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掌握人口分布及其變化的影響因素,掌握人口遷移的理論解釋及其社會經濟影響,掌握人口預測方法并能在城鄉規劃實踐中加以運用,理解人口因素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能力目標方面,基本具備分析當今城市與區域發展中人口問題的能力。理解區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中的人口現狀特征,能夠對當前與人口有關的資源環境、城鎮化等問題進行分析,能夠綜合運用其他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所學知識提出解決區域人口與發展問題的對策。

德育目標方面,理解中國的人口國情,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資源環境觀等,增強愛國愛鄉的情感。掌握中國當前的人口增長趨勢和人口流動的新特征;理解計劃生育、延遲退休、新型城鎮化等人口相關政策;理解資源環境對人口分布、人口遷移和人口容量的影響;了解貧困人口的分布、脫貧攻堅的過程以及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二? 人口地理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思路

(一)? 全程融入

在全部教學章節、全部教學過程和教學環節中適時加入思政內容,做到思政教育的全程融入。一方面,在明確人口地理學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并梳理專業知識中的思政元素,搜尋思政素材和案例,明確每一章內容的育人目標和思政主題,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教學體系,并做好人口地理學課程內容的動態調整和更新優化。另一方面,將思政教學內容落實到教案和課件制作等各個方面,貫穿于教師講授、學生討論、作業訓練及教學研討等教學全過程。

(二)? 案例支撐

鮮活的研究專題和實際案例是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的主要支撐。一方面,專題和案例是專業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將理論知識加以實際運用。另一方面,專題和案例與人口、社會經濟發展聯系緊密,能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文化自信,是思政教育的集中體現。人口地理學課程思政的案例選擇應與社會經濟發展實際緊密結合,如將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人口老齡化、國土空間規劃等案例融入其中,可以突出教師的研究方向與優勢,將優勢領域的研究成果與思政案例有機結合,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學術前沿和最新的研究進展,開拓科研視野,激發學生科研熱情,還體現了學科特色。

(三)? 以學生為中心

不斷優化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以學生的視角來理解思政元素,將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授課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教育的主體,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設計思政教學內容。針對課程知識體系中的多元觀點,如北京是否應當限制外來人口增長、如何進行中心城區人口疏解等拓展性、辨析性內容,通過課堂辯論、小組匯報、情景展示和專題討論等多種方式,引導和啟發學生深入探究,加深對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的雙重體驗。

三? 人口地理學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

(一)? 課程思政內容體系

進行人口地理學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并將其運用到人口地理學的課堂教學實踐之中,是首先要認真思考總結的。如鄉村人口分布格局的演變和胡煥庸線穩定性的討論,有助于理解我國的人口城鎮化、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水土流失對鄉村人口流出的影響和舒適性對人口流入的影響,為人口流動的機制注入了資源環境的視角。但零碎的知識點和專題案例是遠遠不夠的,應根據全程滲透的建設思路,將課程教學知識點和思政元素進行整合,總結和凝練人口分布、人口遷移流動、人口與資源環境等人口地理學核心內容的主要思政元素,構建人口地理學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體系(表1)。

(二)? 重點案例介紹

中國正進入人口發展的轉折期,人口規模得到控制,人口結構的挑戰越來越嚴峻。同時,人口分布和流動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呈現出新特征[21]。這些社會現象包含了人口規模、人口結構、人口分布和人口遷移等人口地理學的核心內容,是人口地理學關注的重要研究議題,也是人口地理學基本知識點的實際運用。學生通過查找數據、作圖分析等手段,利用課后作業、課堂討論等方式,能對我國當前的人口國情有充分地了解,也能將人口地理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加以運用,達到專業學習和思政教育的雙重目的,做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在人口分布特征與胡煥庸線的穩定性方面,通過講授中國人口分布的變化以及發展趨勢,使學生理解自然條件對人口分布的控制作用,培養學生的資源環境觀。在鄉城人口流動特征方面,講授人口城鎮化的進程,理解當前正在進行的新型城鎮化的重點任務和重要意義,增強學生對中國正在實行的相關政策的理解。

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這是進行思政教育的絕佳案例。同時,貧困人口作為一類特殊人群,其分布特征和變化、易地扶貧搬遷等與人口分布、人口遷移的人口地理學核心內容緊密聯系。課程加入貧困人口的分布變化、易地扶貧搬遷的區域影響、搬遷遷移人口的社會融入等相關內容,這些內容與人口地理的人口分布和流動等教學內容緊密相關,也是當前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脫貧攻堅實踐的重要內容。在貧困人口的變化與分布特征方面,通過講解貧困標準的提升和貧困人口的下降,讓學生了解國家在扶貧方面的成效,體現富強、平等、共同富裕等核心價值觀,通過教學案例講授貧困的地理成因,理解自然環境條件對貧困地區發展的影響,培養正確的資源環境觀。

(三)? 教學方法與策略

人口地理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基礎課程,傳統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亟需轉變教學方法。人口地理學課程在教學方式的設計上,除課堂講授之外,通過案例、互動啟發等教學手段,可以極大地調動同學們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自我融入,強化價值的自我塑造,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在專業知識的講授上,以課堂講授為主線,以課下資料,如參考書、學術論文、教務處BB網絡課程資源等為補充,通過小作業、課堂討論、分組討論匯報等形式提高學生對課程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在思政育人的培養上,一方面通過課堂討論,增強對思政素材的理解和對專業知識的運用;通過分組正反方辯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辯證思維等能力。辯論內容包括超大城市是否應當控制人口數量、人口收縮是否有利于區域發展、西部地區是否適合就地城鎮化、胡煥庸線是否可以被突破等問題。另一方面,重視對現實人口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的培養。結合人口老齡化、人口城鎮化等現實的人口現象和問題,加深對相應知識點的理解,同時綜合人文經濟地理學其他分支學科的知識,理解人口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作用,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 結束語

人口地理學中蘊含著多樣的思政元素,是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載體。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廣泛重視的新時代,應充分發揮人口地理學的特色和優勢,增強高校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思政教育作用。本文基于人口地理學的內容體系和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提出了人口地理學課程思政的建設思路和內容體系,結合教學實踐中的重點案例,探索了思政教學方法與策略,是對人口地理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有益嘗試。但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仍需進一步深入挖掘,以形成系統性的思政教育案例。應嘗試編寫相應的教材和教參,將人口地理學課程思政建設進行推廣,并為高校同類地理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王光彥.充分發揮高校各門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國大學教學,2017(10):4-7.

[2] 吳晶,胡浩.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中國高等教育,2016(24):5-7.

[3] 楊國斌,龍明忠.課程思政的價值與建設方向[J].中國高等教育,2019(23):15-17.

[4] 馬進,史春云.課程思政及其在高中地理課程實踐中的研究進展[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3):8-11.

[5] 高寧,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理論性、整體性和系統性[J].中國大學教學,2020(9):17-22.

[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378.

[7] 劉勁松.中國人口地理研究進展[J].地理學報,2014,69(8):1177-1189.

[8] 封志明,李鵬.20世紀人口地理學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1,30(2):131-140.

[9] 陳吉慶.關于人口地理學研究的進展[J].地理科學,1987(2):187-192,98.

[10]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11] 高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11-14.

[12] 劉峰貴,陳瓊,周強,等.區域地理課程思政元素融合實踐探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7(4):78-86.

[13] 王國霞,秦志琴,程麗琳.20世紀末中國遷移人口空間分布格局——基于城市的視角[J].地理科學,2012,32(3):273-281.

[14] 方瑜,歐陽志云,鄭華,等.中國人口分布的自然成因[J].應用生態學報,2012,23(12):3488-3495.

[15] 李玉江,張果.人口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31.

[16] 宋健.人口統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55-56.

[17] 梅林.人口地理學[M].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5:61-76.

[18] 張耀軍,岑俏.中國人口空間流動格局與省際流動影響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4,38(5):54-71.

[19] 吳文恒,牛叔文,郭曉東,等.中國人口與資源環境耦合的演進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6(6):853-861.

[20] 毛志峰,任世清.論人口容量與資源環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5(1):75-79.

[21] 張華,劉哲達,殷小冰.中國跨省流動人口回流意愿的空間差異及影響因素[J].地理科學進展,2021,40(1):73-84.

基金項目: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高等學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建設項目”(無編號)

第一作者簡介:張華(1979-),男,漢族,湖北松滋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人口地理與區域發展。

猜你喜歡
思政元素教學實踐課程思政
淺談思政元素在大學英語教育中的應用
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學語文》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經濟學》教學探索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中職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與反思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測量平差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