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體時代以評論工作踐行群眾路線的思考

2023-11-09 12:56凌鋒
中國記者 2023年10期
關鍵詞:輿論群眾融合

□ 凌鋒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作為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評論在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引導輿論方面具有獨特作用。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及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如何進一步推動評論工作走好全媒體時代的群眾路線,是新聞媒體和評論工作者需要持續思考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一、全媒體時代走好群眾路線的意義

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看家本領。從一定意義上講,一部黨的歷史,就是一部黨宣傳和組織群眾、團結和服務群眾,成就黨和人民事業的奮斗史。[1]創新評論工作,踐行群眾路線,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在新的形勢下,這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是有利于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一方面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同時并存、社會思潮紛紜激蕩;另一方面輿論場越來越復雜,國際與國內、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等界限日益模糊,各種真假莫辨的信息、魚龍混雜的觀點并不鮮見,越是在這樣眾說紛紜的時候,越要發揮主流媒體評論高舉旗幟、引領導向的作用,在千帆競發中爭主導、在百舸爭流中立主流。這就需要我們更加密切關注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從群眾視角宣傳解讀黨的方針政策,及時解疑釋惑、激濁揚清;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把評論寫在“田間地頭”,通過“心貼心”實現“心連心”,鼓舞士氣、振奮精神,讓黨的聲音成為定音鼓、壓艙石,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二是有利于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伴隨著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及其應用,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重塑了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宣傳思想工作的環境、對象、范圍、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評論工作也面臨新情況新問題:信息接收終端多樣化、移動化、智能化,受眾閱讀偏好轉為圖片和音視頻為主,對評論呈現形態提出新要求;互聯網及移動應用24小時在線,對評論工作的響應速度提出新要求;自媒體涌現、受眾面擴大,分層分類趨勢明顯,對受眾精準定位和分類傳播提出新要求;新聞同質化趨勢嚴重,資訊與觀點混合的內容產品更受歡迎,對評論形式創新和內容創新提出新要求。只有走好全媒體時代的群眾路線,大興“開門辦報”之風,把黨的優良傳統和新技術新手段結合起來,貼近群眾、學習群眾、服務群眾,才能找準新形勢下評論工作融合創新的著力點,才能通過評論工作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新,生產出更多群眾喜愛的評論產品,更好地發揮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

三是有利于助力媒體參與社會治理。在新的形勢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成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目標。新聞輿論工作是社會性極強的工作,媒體既是社會治理的參與者,也是引導和服務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推動者。進一步來說,社會共治離不開多元的溝通渠道和服務平臺,評論工作是表達觀點、促進交流、形成共識的重要途徑,能夠在社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只有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一方面才能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聚焦群眾關切,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把我們掌握的社會思想文化公共資源、社會治理大數據、政策制定權的制度優勢轉化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綜合優勢[2];另一方面才能通過融媒體環境下的技術賦能,不斷創新評論工作,強化與群眾的連接,增強參與和服務社會治理的能力,更好地發揮自身“橋梁”“紐帶”“平臺”等作用,更為高效、全面地了解社情民意,匯集人民群眾的智慧,發揮評論作用助力社會治理。

二、法治日報踐行群眾路線的探索實踐

在實務中,我們立足評論特色,整合工作資源,堅持落實“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的工作理念,通過踐行群眾路線推動評論工作融合發展,在評論工作融合發展中更好地踐行群眾路線。

一是把政策宣傳和服務群眾結合起來。既及時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也立足政策精準把握群眾的具體關注點,開展有針對性、拓展性、動態性的評論工作,實現政策宣傳、服務群眾以及輿論引導等功能的融合發揮,做到統一思想、解疑釋惑、引導輿論、凝聚共識。在日常評論工作中,堅持緊密連接政策“天線”和民生“地線”,如圍繞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扎實開展‘高價彩禮’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的精神,從文化和法治的角度撰寫了評論《治理高價彩禮 共建文明鄉風》;針對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環境公益訴訟專題指導性案例,我們從群眾關心的洋垃圾問題切入刊發了《堅決將“洋垃圾”擋在國門外》;針對國家整頓非法電子煙工作,我們以全社會高度關注的未成年人保護為主題,刊發了《加強保護,讓青少年遠離煙草危害》。這些評論將政策主題與民生問題緊密融合,既回應了群眾關切,又引導了輿論,為營造政策順利實施的輿論環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二是把評論寫作和貼近基層結合起來。新聞報道需要沾泥土、接地氣,評論工作同樣要融入生活、貼近基層,法治日報利用各類時機,通過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調查研究等方式,輸出熱氣騰騰的評論作品。如,利用假期深入基層,深入值班的一線單位,運用評論、觀點型海報、攝影等多種形式反映基層工作者的堅守和奉獻;在負責的網站評論頻道和客戶端評論頻道分別開設了“基層視野”和“一線觀察”欄目,刊發基層來信,反映問題、總結經驗、交流工作;在報紙版面上開設了專注民生問題的微評欄目“微言法評”,并與網站和客戶端評論頻道等新媒體陣地融合聯動:如針對執法不規范、濫用最終解釋權、把失事航班元素作為廣告內容等熱點問題,刊發《執法要講力度更要講溫度》《“最終解釋權”不是想用就能用》《廣告豈能拿悲劇當商機》等評論,一語中的的標題、言簡意賅的評論以及群眾視角的立場和態度,使這些評論取得了不錯的社會效果。

三是把緊跟熱點和發現難點結合起來。新聞評論的前提是有“新聞”,在全媒體環境下,由于信息發布主體和渠道更加多元,新聞信息數量急劇增加,如何選擇熱點是評論工作的重要內容。我們一方面落實融合思維,通過增加評論刊發頻率、發揮網站客戶端可全天候發稿優勢、不斷提高評論的時效,緊緊跟進各類民生熱點;另一方面,持續提升政策把握能力和選題判斷能力,努力在新聞“冷點”中發現民生“熱點”。如,雖然“國際癲癇關愛日”并非熱門時間節點,但針對癲癇病的歧視可能涉及近千萬癲癇患者及其家庭,是社會問題也是法治問題。我們在第十四個“國際癲癇關愛日”期間,刊發了《法治是消除病患歧視的良藥》一文,表達了反對歧視的鮮明態度和相關建議。稿件刊發后,被全國范圍內癲癇患者群和癲癇??漆t生群轉發,中國抗癲癇協會有關負責人主動聯系作者表示感謝,并反饋說太需要媒體發出這樣的聲音了。這讓我們深刻感受到,“冷點”可能藏著群眾的“冷暖”,群眾的難題就是我們工作的“主題”,群眾的難點就是我們應該關注的“熱點”。此外,我們還注重發揮評論功能,積極推廣有效解決群眾難點的經驗做法。如,外賣快遞小哥與物業保安的矛盾是困擾百姓生活的煩心事,我們發現有的物業單位“設立快速通道”等做法很有效,便編發了短評《多一些理解,就多一份和諧》,呼吁各類社會主體通過“微服務”“微創新”履行社會責任,參與社會治理,為減少糾紛、方便生活貢獻力量。

四是把讀者評論和記者評論結合起來。探索把“開門辦報”的優良傳統和新形勢下的工作要求緊密結合起來。把讀者稿件作為評論稿件重要來源,開放報紙版面、網站評論頻道和客 戶端評論頻道等絕大多數評論欄目,同時針對不同平臺特點,設置“基層調研”“基層視野”“一線觀察”等專門面向基層工作者和群眾的欄目。從實踐來看,刊發的評論文章都有不錯的社會效果;有的老年讀者反映在旅游中遇到了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難題,獲得了有關部委的關注;有的地方教育工作者發表的規范教育培訓稿件,直接推動了當地的“雙減”工作;有的專業人士撰寫的市場監管稿件被國家有關部門內部信息交流刊物摘編;有的數字治理專家對于IP地址屬性的闡釋澄清了輿論上的誤解等。同時,開設“記者觀察”欄目,從媒體記者視角關注群眾經常遇到的問題以及侵犯群眾權益的現象,有理有據地剖析問題、提出建議,促進了相關民生問題的有效解決。此外,探索民生問題的融合式評論。如,針對有關買賣高檔護膚品空瓶的新聞,在刊發評論《莫做造假黑產的“幫兇”》后,經過采訪專家、深入挖掘等工作,撰寫刊發了新媒體述評類產品《他們手中多一個空瓶,社會上就會多一名受害者》,由于內容更為豐富、語言風格更加新媒體化,得到了大量轉發。這啟發我們繼續探索在讀者評論與記者評論的融合中,尋找服務群眾的新方法,以“做深做透”的思維挖掘各類信息中蘊藏的評論價值,進一步釋放評論工作潛力,更好地踐行群眾路線,不斷提高評論工作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猜你喜歡
輿論群眾融合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多讓群眾咧嘴笑
《融合》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輿論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著追求
輿論引導中度的把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