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問題中找選題 從細微處見宏觀

2023-11-09 12:56方煒杭
中國記者 2023年10期
關鍵詞:黨報福建文明

□ 方煒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心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著眼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推動我國正在進行最為深刻的生態文明變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我們黨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重大原創性理論成果,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綱領。

踐行“兩山”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多山多水多綠的福建省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生態屏障,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2014年,福建成為全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2016年8月,福建再升級為全國第一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對黨報新聞工作者而言,這猶如一座取之不盡的新聞富礦。只有牢牢抓住生態文明報道的根與魂,牢記踐行“四力”,堅持守正創新,黨報新聞工作者方能不負時代、不負使命。在黨報工作十幾年來,我本人一直在跑口、駐站,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挖掘采訪全省各地,特別是三明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不斷探索的實踐和努力,有幸見證、記錄、思考這一場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并將各地改革實踐中的經驗、效果、困難、求索展示給讀者。

那么,生態文明報道的選題在哪里?怎樣的生態文明報道才有分量?生態文明報道如何更好地出新出彩?

一、實踐是“根”,在問題中找選題

“建設生態省,大力改善生態環境,是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痹诟=ㄊ鹇詷嬒氲闹敢?,“生態福建”的探索與實踐取得顯著成效,收獲了寶貴經驗。

福建日報社一直以來提倡培養專家型記者,正是跑口讓我與生態文明報道結緣。然而,此前更多關注的是這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成效、成果。在如今這樣一個轉型時期,深化改革觸碰各種利益,新聞報道僅僅關注結果并不夠,也很難說服讀者。這就要求黨報新聞工作者樹立問題意識,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流于表面的報道,只會淪為空洞的贊美,樹立問題意識,深入一線調研,才能把握真實的問題。

那么,如何樹立問題意識?發現什么樣的問題呢?關系黨和國家建設事業大局的、讀者普遍關注的、認識上還不清楚的、理解上仍有偏差的問題,都應該是黨報新聞工作者職責所在。

樹立問題意識,并非是簡單地找毛病或挑刺兒,而是通過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在八閩干部群眾的實踐活動中,去發現他們遇到的困難,并從其發展規律上尋找問題的根源。

在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找問題。新聞要報道最新發生的事情,但任何一個新聞事件的發生都有其不能脫離歷史的軌跡,都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發生的。正是有了這樣的歷史眼光,很多看似平凡而又普通的工作便有了極具價值的新聞意義。同樣,任何源于基層的改革探索,都是在創造新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具備了值得我們認真關注、總結、分析的意義。

對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改革的多篇深度報道,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事件發生在福建中部山區的永安市。2013年,當地成立生態文明志愿者協會,籌集資金贖買了2萬畝當地林農被限制砍伐的林子。

事件不大,但若把時間線往前推移,就會發現新聞價值所在。福建從2010年起,對一些位于交通主干線和城市周邊、水源地等重要生態區位的商品林實行限伐政策,當地13萬畝,全省共977萬畝的商品林受到影響,不少林農因為限伐暫時蒙受經濟損失。如此來看,當地的贖買實踐具有破冰般的意義,我們深入當地采寫的《國家得綠林農有利 全民受益》在《福建日報》頭版刊發,引發林農的熱烈反響和地方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隨著時間線往后推移,我們持續關注這一事件。不少地方結合當地實際把這項改革向縱深推進。而辦法也不再局限于最開始的籌錢贖買,有的地方通過科學采伐彌補林農損失,再補植闊葉林實現生態效益提升,有的地方通過貸款再由國有林場接手的新經營模式,實現良性循環……通過《“綠”“利”兼得 林農綻放笑顏》這篇深度報道,呈現了福建省如何通過改革探索,回答“不砍樹了,還能不能致富?”這一重大課題的實踐。

在正反兩面的沖突中找問題。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尋找到矛盾的源頭,才能認清實踐過程中的必然選擇與基本規律。

人類所有的文明都離不開河流。守護母親河,就是守護我們的家園。2013年,福建日報社組織策劃了“走進母親河”主題新聞采訪活動。多名記者先后深入福建“五江一溪”六大水系,從源頭順流而下,開啟了長達半年的調研報道。

《邵武:為一溪碧水守兩岸青山》報道了一個曾經喧器忙碌的林場,因停止砍伐而生存困難的人和林場一同經歷轉型陣痛,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尋找發展新路的故事;《晉江:為子孫留一江綠水》記錄了這個制造業基地面對抉擇,投巨資建設環?;A設施,高污染行業只出不進,同時“騰籠換鳥”,加快培育新興產業。盡管整治水環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向好的變化,老百姓看在眼里;財政收入不高,環保項目又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錢從哪兒來?《“禁養風暴”中求索致富路》進一步關注生豬養殖規模達百萬頭的龍巖市新羅區大量養殖戶的轉產轉崗問題。

各地各有各的煩惱,在一次次探索—解決一個矛盾—又誕生一個新矛盾—再探索的比較沖突中,各地如何破解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這一矛盾的一個個鮮活故事,由此躍然紙上。此系列報道獲得當年福建新聞獎系列報道一等獎。

二、思想是“魂”,從細微處見宏觀

什么樣的生態報道才算一篇好的報道?業內大量的優秀作品告訴我們,一是并不只看題材是否宏大,而是要看是否與歷史和時代背景結伴同行;二是不一定長篇大論,但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性。

“好”在高度。說其“高”,首先體現在其采寫與關注的內容要站在一個歷史與時代的宏觀視角上。也就是以“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的高度,在我們所處的宏大歷史與時代背景下,尋找、衡量、選擇相應的報道題材。

作為黨報駐地記者,絕大部分時間遠離總部,容易陷入為局部代言、為地方代言的困局中,需在熟悉、吃透當地歷史的同時,通過加強學習,深刻領會生態文明思想,時刻與中央、省委保持一致。只有站在這樣的高度,新聞報道才能具備寬度與深度。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先后11次到三明市調研指導工作,其中有8次就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提出富有前瞻性的創新理念和重要觀點。1997年4月11日提出的“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與后來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在思想內涵上是一脈相承,在發展理念上是一以貫之。

國家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零排放。有了清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地方如何答題?

在這些背景下,2021年5月18日,我們以三明市在??诖灏l放林業碳票的事件為切入點采寫的《“空氣”賣到錢了》,便具備較強的時代意義。碳票是以林木生長量增量為測算基礎并依據計量辦法換算成的碳減排量,以“票”的形式發給林木所有權人,從而讓空氣變得可交易、可收儲、可貸款。這本身是一件新鮮事,如果僅就碳票講碳票,文章會略顯單薄。我們依托深入扎實的采訪,通過多方當事人的親身體會,讓讀者一眼讀懂當地發放碳票的歷史背景與重大意義。這篇報道獲評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好”在厚度。生態文明建設是比較新的課題,各地基礎條件不一,發展環境亦不同,大多沒有先驗的理論和實踐能夠直接進行借鑒與模仿。作為媒體記者應當在地方實踐中,努力記錄、書寫、傳遞當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群眾的思考。

近年來,包含三明市在內的福建各地廣大基層,結合自身實際開展了很多涉及多個行業部門的生態文明領域的改革探索。除了全國率先探索多年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還有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排污權交易、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多項改革。這些探索為全國改革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也為媒體報道提供了大量生動的素材。在報道時,一方面需努力報道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挖掘改革進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阻礙,以及地方在破解相關體制機制障礙中的思考。

任何一場實踐,都避免不了各種各樣的難題?;乇芾щy出不了好新聞,記者也不應只是一個簡單的記錄者。在報道地方成績的同時,更應該學會報道好成績背后的矛盾與困難。這就要求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僅要學會發現問題,更要掌握破解問題的復雜成因;同時,不僅要報道問題,更要說明為解決問題所做抉擇的艱難。從而總結經驗教訓,提供啟發借鑒。

2018年,福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正在朝著深水區推進,一些地方出現林權碎片化、林地撂荒等現象,制約著林地的適度規?;洜I,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林業的生態效益的發揮。

圍繞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我們以大量林農外出從事小吃業的沙縣為切入口,深入采訪了多位相關的決策者、執行者、受益者,梳理出誰來造林、錢從哪來、紅利咋分等三個在新一輪深化林改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以當地相關親歷者的思考和經歷來回答這些問題,從而為各地提供參考借鑒。在此基礎上采寫的深度報道《山綠 民富 村更強——沙縣深化林改三問三答》獲評當年福建新聞獎一等獎。

在與新生事物一起成長的過程中,黨報新聞工作者需傾注滿腔熱情,善于發現和培育新生事物;保持包容開放的心態,接受新生事物一時的不足與不成熟;樹立學習創新的精神,融入新生事物的發展變化中去,新聞報道才會因此更有分量。

□ 游客走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大金湖畔的一家旅游民宿(2020年11月20日攝 新華社/發)

□ 2022年8月12日,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聯合鎮的聯合梯田,錯落有致,色彩斑駁,宛如一幅田園畫卷(新華社/發)

三、踐行“四力”,以好故事傳遞好聲音

生態文明與我們息息相關,但在探索與實踐中,對大多數讀者而言,不少改革往往看似宏大而抽象,這就要求黨報新聞工作者不能僅僅停留在信息傳播,也不能僅僅滿足于完成報道,而是要寓引導于事實之中,通過講好故事來提高傳播力、影響力。

天邊不如身邊,道理不如故事。越是大的主題,越要用小故事來表達。那么,好故事要從哪里來?

(一)好故事來自一線

作為一名駐站記者,似乎離一線現場很近,但如果不去實地看,其實依舊很遠。在面對面的采訪中,當事人的神態神情、肢體語言、行為習慣,甚至穿著打扮,都可能是非常有用的信息,新聞中的現場感往往來源于此。深入現場,故事自來。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為一探閩江源頭的究竟,加上前一天剛塌方,我們徒步4個多小時。由于出發倉促,路上甚至連口水都沒能喝。而這段上下山的路,村民原來幾天就要走一次,肩上還要挑著擔子。即使旁人的描述再精彩,如果沒有自己走過這段山路,對村民艱辛的感受就不會如此深刻。炎炎夏日,穿著嚴實的工作服,經過層層清潔消毒,進入養豬場;到尚未實現達標排放的豬場,屏住呼吸完成對中小流域治理的采訪……山路崎嶇,每次采訪常常耗時近半個月,其中的酸甜苦辣、腳下的泥土也讓我們在提筆時底氣更足。

(二)好故事來自學習

福建日報社把記者站作為年輕記者成長鍛煉的陣地。到崗前,報社領導總會叮囑:先了解一下當地的地方志,熟悉了解當地發展史、成為“地方通”。這樣,方能更好地在地方的紛繁世事中發現新聞點、找到好故事。

每一次采訪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在采訪中,我們也更多地采用閑聊的方式,與受訪者聊一聊他本人和所在單位的變化、經歷。在看似漫無邊際的聊天中,很多不為人知的好玩、有趣、感人、痛心的經歷為我們所知,故事也會因此變得更飽滿更有溫度。

福建山區,放眼望去皆是綠水青山,單單三明市就有近2000個村莊。我們把三明的“碳票第一村”??诖?、“林改小崗村”洪田村、“小吃第一村”俞邦村作為重點觀察的地方。長期保持關注,梳理這些村的歷史,記錄這些村的變化,保持與村里的聯系,下筆自然如數家珍,再臨現場或許細微的變化,都可能是一個新故事的開始。

猜你喜歡
黨報福建文明
那個夢
請文明演繹
漫說文明
福建老年大學之歌
黨報專副刊怎樣撐起“半邊天”
辦好黨報內參的思考與探索
對不文明說“不”
福建醫改新在哪?
黨報創新文娛報道的實踐與思考
文明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