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平伯舊體詩詞創作研究的回顧、反思與展望

2023-11-10 23:48段玉亭
新文學評論 2023年2期
關鍵詞:俞平伯舊體詩整理

段玉亭

新時期以來,學界關于俞平伯的研究不斷推動、發展,相關成果逐步豐富,研究視野與關注內容也漸趨多元,其中,圍繞俞氏舊體詩詞創作展開的研究取得較大突破。尤其是1986年俞平伯獲得平反以后,以他為對象的研究也隨之得以恢復,學界對其舊體詩詞創作真正意義上的關注即始于這一時段。在俞平伯諸多已為世人所熟知的新文學家、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大家等多重身份之外,關注他作為舊體詩人的身份與創作,無疑為我們了解俞氏文學創作的豐富性、還原其作為文學家的立體性、窺探其亦新亦舊復雜的文化選擇提供了重要視角。1990年俞平伯逝世,迄今已逾30載,有關俞氏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站在新時代的潮頭,梳理有關俞平伯舊體詩詞創作研究的脈絡、總結既往研究特點、回顧歷史研究經驗是我們尋找新時代研究方向、推動相關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由于白話文學始終占據主流地位,舊體詩詞創作長期被遮蔽于新文學話語空間下,所以學界對舊體詩人及其詩詞創作鮮有關注,詩詞創作在許多舊體詩人那里更像是一種“私人化寫作”。盡管俞平伯一生創作了大量舊體詩詞,但他生前公開發表或出版的詩詞作品卻是寥寥,因此,收集、整理、出版其舊體詩詞作品,使其作品被閱讀、傳播,是推動相關研究基礎而關鍵的一步。學界對俞平伯舊體詩詞的真正關注,便肇始于對其詩詞作品集中而全面的整理與出版。

早在他人整理俞氏舊體詩詞作品之前,俞平伯本人就曾專門整理并結集、出版過。他曾將所作舊體詞結集為《古槐書屋詞》于1936年刊行,長詩《遙夜閨思引》也曾于1948年由北平彩華印刷局影印出版。進入新時期后,俞氏舊體詩詞作品的整理工作方才取得較大進展。首先面世的是1980年香港書譜出版社刊行的《古槐書屋詞》,是集在此前版本的基礎上加以增補,共收俞詞73首。1989年,由樂齊編選的《俞平伯》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此書涉及面較廣,既涵蓋俞平伯新詩、舊體詩詞、小說、散文、文論等各類文體創作,又包括相關評論、著作年表、生活照、手稿等俞氏相關資料。盡管并非專門的舊體詩詞作品集,但從內收的33首舊體詩詞來看,不難見出編者對俞氏多種文體創作的全面關注。事實上,俞平伯還曾自輯舊體詩手稿為《古槐書屋詩》8卷,“不幸的是,尚未付印,就在十年浩劫中遭劫焚毀。他看到五十年來的作品毀于一旦,非常痛惜,以后遂無興致重新再整理”①。

此番情形直至20世紀80年代后期孫玉蓉編選《俞平伯舊體詩鈔》時方才出現轉機。這部詩集出版于1989年,即俞平伯逝世的前一年,由孫玉蓉積極促成、俞平伯親自參與編訂而成,盡管內收詩作僅限于1916至1959年的二百余首,卻為后來詩詞文本的整理研究奠定了扎實基礎。以此為契機,俞平伯重拾整理舊作的興致,又將60歲以后所作舊體詩裒為一集,名曰《寒澗詩存》,后被收入樂齊、孫玉蓉合編的《俞平伯詩全編》一書中?!队崞讲娙帯芬粫?992年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收入俞平伯所作新詩、舊體詩、詩論、曲、賦、小調等,舊體詩詞部分除囊括《古槐書屋詞》《俞平伯舊體詩鈔》《寒澗詩存》外,另收《零篇詩草》與集外詞。此后,1997年花山文藝出版社推出十卷本《俞平伯全集》并于次年3月專門召開出版座談會?!队崞讲肥拙頌樵姼杈?所收舊體詩詞即是以《俞平伯詩全編》為基礎加以校訂、增補而成。

《俞平伯詩全編》《俞平伯全集》的出版對俞氏詩詞的傳播與研究意義重大。前者第一次比較全面且系統地整理、收納了俞平伯的舊體詩詞作品,為讀者全面閱讀俞平伯的舊體詩詞作品提供了便利,至今仍是了解俞氏詩詞作品的權威版本;后者內收俞平伯詩歌(含新體、舊體)、散文、詩文論、詞曲論、紅樓夢著述(三集)、書信、家書、日記、年譜等,基本涵蓋俞平伯全部的創作與研究類別,為讀者全面了解俞平伯其人、其詩、其文、其學術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對深入理解俞氏舊體詩詞創作大有裨益。盡管如此,由于許多資料曾遭焚毀,俞平伯的許多作品也隨之覆水難收,另有作品或被民間收藏,或陸續出現在拍賣市場,或由于某些原因未曾公開,無不加劇了資料搜集的瑣碎與困難。因此,若想求全自然不易,俞平伯詩詞作品的整理研究仍難免有遺珠之憾。誠如《俞平伯詩全編》書前序言所云:“流傳在外的俞平伯舊體詩詞可能還有不少,本書編者經多方搜求,難免仍有漏闕?!雹诓粌H“詩全編”如此,“全集難全”也是同理。正因如此,進入21世紀以后,研究者對俞平伯作品的發掘顯得尤為珍貴。

2010年俞平伯誕辰110年之際,《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發陸永品的紀念文章《紅學泰斗俞平伯》③,并隨文刊發俞氏的長詩力作《寒夕鳳城行》。俞平伯的這首長詩作于1949年,詩歌內容跨越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將歷史與現實、家國與個人、時間與空間縱橫交錯,情感上將個人喜憂、國家興衰、歷史滄桑之感皆入詩中,兼具重要的歷史價值與美學價值。然而,此詩曾在20世紀60年代遭遇焚毀,《俞平伯詩全編》和《俞平伯全集》中收錄版本均為俞平伯憶錄殘稿,不禁令人扼腕。2010年陸永品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所發表的《寒夕鳳城行》長詩全文是由1949年4月俞平伯寫贈葉丁易的手稿整理而得,葉丁易的愛人白鴻于2006年將該手稿復印件寄予陸永品,后被發表,這首長詩方才第一次完整地進入大眾視野。

無獨有偶,2014年,供職于蘇州博物館的李軍發表《俞平伯致柳亞子書札十通考釋》,為我們提供了俞氏詩詞創作的新發現。此文源于李軍在蘇州博物館整理館藏時的一次發現:“檢得柳亞子夫人所捐存的《俞平伯詩簡》一冊,為1949年柳氏入京后,俞氏與之往來唱和的詩稿、書信,內容為《全集》所未收,相關事跡《年譜》亦語焉不詳,更重要的是,這部分詩簡反映了俞平伯思想、詩風的轉變?!薄肮灿嬍碎_,其中詩計四題九開,書信十通九開?!雹艽宋牟粌H提供了新發現的俞氏詩作、書信等珍貴史料,還對史料內容進行了細致考證與闡釋。需要提到的是,文中新發現的幾首未收入俞氏此前集中的詩作,有二首并非全然未被收入,即第二通信中談到的作于1949年的《此后艱難未可知》及《雞豚繁滋蔬菜綠》二詩。此二詩與收入俞氏集中的七律《新邦》似為同一版本,《新邦》落款日期為1951年,當是在二詩基礎上修改而成。此外,這篇文章還提供了與葉丁易藏本有出入的柳亞子藏本《寒夕鳳城行》全稿,使詩全稿得以再次面世。新世紀以來,陸永品、李軍二人對俞平伯作品及相關史料的發現,是對20世紀俞氏詩詞作品整理研究的重要補充與完善。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從中了解俞氏詩詞傳播及其與友人交往的諸多線索,為詩歌的傳播與版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綜上而言,關于俞平伯舊體詩詞作品的整理研究始于新時期,在俞氏逝世前后的十年里最為集中,整理工作已經比較完善,可以說,俞氏詩詞文本的整理研究大體上完成于這十年間,新發現的詩詞作品更是錦上添花。盡管難免仍有遺漏,但從既有詩詞作品中我們已不難窺探俞平伯舊體詩詞創作特點、嬗變軌跡。文本整理研究看似簡單、基礎,實則從資料的搜集到整理、校對,無不艱難、繁瑣,在研究中是最費時、費力卻往往被忽視的環節。正是由于前輩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俞平伯舊體詩詞創作的真面目方能逐步浮出水面,顯現全貌,后人得以以此為基礎繼續推動俞氏詩詞創作相關研究。

如果說文本整理是推動俞平伯舊體詩詞創作研究基礎而關鍵的環節,那么文本闡釋研究則是勾連文本內外、帶領我們深入理解俞氏舊體詩詞創作的必要路徑,而從文本整理到文本闡釋的實現,還離不開我們對詩人所生活的時代背景、人生經歷、文化傾向、個人性情等多方面的認知。從這個角度而言,有關俞平伯生平資料的整理、出版與傳記研究非常必要,尤其是諸多與俞氏舊體詩詞創作直接關聯的史料更是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資料,成為我們理解其詩詞文本不可或缺的存在。

對俞平伯生平資料的系統整理,同樣始于20世紀80年代,學者孫玉蓉在推動相關研究方面的成就尤為引人注目。早在1986年俞平伯生前,孫玉蓉便出版了《俞平伯研究資料》,此書第一輯專列俞平伯“生平資料”,既包含俞平伯個人創作中涉及自身生平的部分,亦收入其友人及晚輩的介紹或訪談文章。此后,孫玉蓉再次修訂、豐富相關史料,于2010年由知識產權出版社重新出版了《俞平伯研究資料》(《中國文學史資料全編·現代卷》)?!队崞讲芯抠Y料》除方便我們了解俞氏生平、交往、創作、文學理念等,還為我們提供了大量俞氏舊體詩詞創作、發表、傳播的線索。書中的《俞平伯傳略》及《俞平伯生平大事記》部分,將俞氏生平重要事件羅列而出,成為此后孫玉蓉編纂《俞平伯年譜》的重要基礎。200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俞平伯年譜》,“力求系統、全面、真實、準確,客觀、公正地反映出俞平伯的道德、學問、事業以及他坎坷的人生經歷,使讀者能夠全方位地了解和認識俞平伯”⑤。

通讀《俞平伯年譜》,我們可以感受到孫玉蓉的編纂理念與追求在書中已然得到體現,她力避流水賬式、平面化的羅列譜主生平,使得俞平伯的生平、交往、創作、研究等方面均在書中得到呈現,書中披露的大量史料細致、真實地為我們展現出豐富而鮮活的俞平伯?!队崞讲曜V》對俞平伯舊體詩詞創作信息梳理非常細致,不妨舉1970年5月1日為例。當日記錄內容有云:“作《績麻》詩一首,和李荒蕪贈詩。詩曰:‘脫離勞動逾三世,回到農村學績麻。鵝鴨塘邊看新綠,依稀風景似歸家?!嗽姾舐杂行薷?被收入《俞平伯詩全編》?!雹拗涣攘葦嫡Z,便將詩歌題目、內容、創作時間、創作動機(“和荒蕪贈詩”)、收錄去處等一一交代。如此一來,讀者只消對俞氏生平稍有了解,便很容易通曉詩中內涵。除孫玉蓉的此類研究外,1995年德清縣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選的“德清文史資料第5輯”《德清籍現代著名文學家俞平伯》一書,收錄了俞平伯親友所寫文章多篇,不同身份者的不同口吻,對我們多視角、多方面了解俞平伯為人、創作、學問很有幫助,從而對我們閱讀、研究其舊體詩詞創作提供重要鋪墊。

日記、書信作為記錄生活與交往的重要形式,是我們走近俞平伯的又一路徑,有關俞氏日記、書信的整理集中出現在俞平伯逝世以后的1990年代。1993年,俞平伯外孫韋柰編選的《俞平伯日記選》經由上海書店出版,書中所選日記自1918年至1982年共跨越六十四載,雖非俞氏日記的全部,卻采擷其中的精華。韋柰談道:“我在摘選時,基于兩點要求:(一)文學性、學術性較明顯;(二)具有史料價值?!雹?996年,俞平伯兒子俞潤民編選的《俞平伯家書》由開明出版社出版。這些家書的時間從1969年12月14日俞平伯隨文學研究所下放到河南信陽,至其逝世前一年的1989年5月19日,篇幅上多則幾頁,少則幾句話。最后一封信內容為:“信收到,我近況粗安,能待至一九九○年就算不壞。安寧片再帶些來,以所存不多了。問好!”這兩部日記與家書中不僅包含著較高的史料價值,同時還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尤其是俞平伯在日記、家書中常談詩論詞。于書信匯總談論自己所作詩詞,帶有濃厚的自我注解性質;談論他人作品,又展示出個人的文學理念。

這些記錄時代背景、個人境遇、心理活動的文字,為我們提供許多破解俞氏詩詞作品謎底的線索。此處舉俞平伯家書細節一處。在1970年11月5日俞平伯寫給俞潤民的家書中,展信便有:“近有二詩俱詠東岳居室者,姑寫示你們一看,不足以示外人也。題曰《陋室》。唐人有《陋室銘》”,“這兩詩看來雖佳,但你如不到這里來,尚不能領略其真實味,其所以為佳也。次章第二句或稍夸張,但西墻有無數小孔,西陽映之如金卻是事實”⑧?!堵摇?二首)是俞平伯下放期間所創詩作的重要代表,若讀者在不知情下品讀此詩,可以感受到田園氣息洋溢全詩,意境淳樸自然又頗具美感。而當我們讀罷這封家書,再反觀原詩,則可以見出俞平伯當時生活境況之艱難,窺見其另一番心境。

此外,1991年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孫玉蓉編選的《俞平伯周穎南通信集》《俞平伯書信集》,2002年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由葉至善、俞潤民、陳煦編選的《暮年上娛——葉圣陶、俞平伯通信集》,2013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孫玉蓉編注的《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等幾部書信集,專列俞平伯與周穎南、葉圣陶、周作人等師友的書信往來。這些書信內容涉及文學創作、學術研究、歷史、時事、民俗等各方面及文化、教育界的人際交往,等等,無論從涉及面的廣度還是所呈現的歷史細節,這些第一手資料的整理、出版既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史料線索,同時還帶領著我們重回歷史“現場”,感受當時文人間的交往狀貌。以《暮年上娛——葉圣陶、俞平伯通信集》為例,此書收錄葉、俞二人自1974年到1985年的通信,盡管時間跨度不大,但史料相當豐富,尤其兩人常于書信中討論詩詞,甚至細微到詩中某一個字的使用是否得當,生動展現了俞平伯的詩詞理念、創作過程及其晚年依然不減的詩詞熱情。在他與周作人的通信中,亦不乏有談論詩詞的內容,甚至還于書信后附錄舊體詩詞??梢?舊體詩詞是俞平伯與師友交往通信的一項重要內容。

除生平資料、日記、書信等史料的整理、出版外,傳記寫作對推動俞平伯舊體詩詞研究的作用同樣不容忽略。俞氏生前并無自傳,故而其傳記均為他傳。自1900年俞平伯逝世后,已出版其傳記多種:韋柰的《我的外祖父俞平伯》(1993)、《舊時月色:俞平伯身邊的人和事》(2012)、《布衣本色——俞平伯身邊的人和事》(2017),王湜華的《俞平伯的后半生》(2001)、《紅學才子俞平伯》(2006),簫悄的《古槐樹下的學者——俞平伯傳》(2005),陳武的《俞平伯的詩書人生》(2015),俞氏家族傳記中俞潤民、陳煦的《德清俞氏:俞樾、俞陛云、俞平伯》(1999),李風宇的《花落春仍在——德清俞氏家族文化評傳》(2013),等等。其中,韋柰的《我的外祖父俞平伯》主體部分記錄了他所親歷的俞平伯的晚年生活,在不長的篇幅里,除記錄許多在外祖父身邊親歷的史實外,還引入了許多俞平伯的舊體詩詞作品,為我們了解俞氏晚年的創作心境、詩詞特點及其經歷的親情、友情提供了許多細節,使得詩與史在互證中更加生動、真實。盡管由于身份原因,韋柰難免投入深厚的私人情感,也正因如此,書中內容可以更真實地觸動讀者,使讀者以更近距離的視角了解不同于其他史料中的俞平伯。

王湜華撰寫的《俞平伯的后半生》時間跨越1954年對俞平伯及其《紅樓夢》研究的批判至俞氏逝世,另由王湜華執筆的《紅學才子俞平伯》則是一部完整的俞平伯傳記,為我們呈現了不同時期的俞平伯。這兩本傳記同樣引入了諸多俞平伯創作的詩詞作品,并將這些詩詞作品置于俞氏相關的人生經歷中,彼此印證。1999年,由俞平伯的兒子俞潤民、兒媳陳煦執筆的《德清俞氏:俞樾、俞陛云、俞平伯》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此書是以俞家影響較大的俞樾、俞陛云、俞平伯為核心,并遠溯俞氏先人、近涉家族后代,是系統的俞氏家族傳記。盡管家族成員較多,但傳記中涉及俞平伯的部分占據了最大篇幅,對其生平經歷、學術研究、新舊文學創作等多個方面皆有細致講述。這部傳記雖由俞家后人執筆,但兩位作者能掙脫親人身份的桎梏,以比較冷靜、客觀的口吻敘說家族歷史故事,是難能可貴的。此外,張立群、白婉寧合作的文章《“俞平伯傳”的現狀與價值》還就俞氏傳記進行專門研究,從寫作類型上將上述傳記分為“正傳”“階段性傳記”“關系式傳記”加以評述,是俞氏傳記研究之研究。這些傳記式的研究,雖然寫作視角不同,關注階段有別,但都在梳理大量史料基礎上,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俞平伯的為人、創作與思想,為我們解讀俞平伯詩詞作品提供重要參考。

基于以上有關俞平伯日記、書信、傳記等史料整理與研究狀貌的梳理,可見相關研究在近三十年間成果顯著且已比較成熟。而近些年散見于期刊與報端的文章與重要史料,如2008年《新文學史料》載孫玉蓉《俞平伯集外日記》、2018年《文藝報》載邱俊平《俞平伯致李治華書信六通》、2019年《新文學史料》載邵燕祥《俞平伯書信、詩文一束》等的披露,更是為俞平伯史料整理與研究增磚添瓦。俞平伯90歲的人生幾乎貫穿波譎云詭的20世紀,個人依附于社會歷史大潮中的沉浮經歷,正是對他所生活的時代真實且細微的注腳,因此,對俞平伯生平資料的整理與研究,既是我們走近這一人物、了解其性情修養、窺探其文學與文化思想的重要途徑,也是透過其個人際遇窺探文學史及時代變幻的重要窗口。即便僅從舊體詩詞研究的角度而言,諸多與俞氏詩詞創作直接關聯的史料無疑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資料,成為我們理解其詩詞文本不可或缺的存在。

若將圍繞俞平伯舊體詩詞創作的研究喻為造樓,那么近三十年來對俞氏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則是為造樓夯實地基,而以此為基礎展開的對俞氏舊體詩詞文本內外的關注與研究無疑推動著這座建筑在層層往上。盡管對俞平伯舊體詩詞作品的整理、傳記史料的挖掘研究工作龐雜且費力,但經過前人的不斷努力,已經打好了堅實牢靠的地基,因此,有關俞平伯舊體詩詞創作文本的闡釋、解讀及其他相關研究得以順利展開,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相關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

自“五四”時期至新時期初,有關俞平伯舊體詩詞的評論散亂不成系統。如唐弢在1980年出版的《晦庵書話》中,借助書話這一靈活自由的形式跳脫了文學史、思潮、流派的諸多限制,對俞平伯的新詩、舊詩、散文皆有所評。趙元禮早在其《藏齋詩話》中,就對俞平伯舊體詩有關注。這種沿用中國古代話體批評所進行的評論,注重感性的閱讀體驗,且三言兩語難成系統,難以從整體呈現出俞平伯舊體詩詞創作特點。盡管如此,當孫玉蓉在編纂整理《俞平伯研究資料》時,還是將這些零散的評論悉心收錄,積少成多,有利于我們了解早期以俞氏詩詞創作為對象的研究概貌。值得學習的是,孫玉蓉在《俞平伯研究資料》中編選他人評論俞氏的文章時,能在內容翔實的基礎上,持以比較客觀的態度,既選編葉圣陶、朱自清等人對俞氏的褒揚話語,也注意保留胡適、聞一多等對俞氏的批評言論。這一點,盡管研究者在談論研究時可以信手拈來,但真正實踐起來并非易事,事實往往是,我們很容易陷入維護自己研究對象的境地,而對他人的指摘持以反感態度,失掉理性與客觀判斷。孫玉蓉在相關研究中,能夠將研究對象置入廣闊天地中,呈現各家立場,使得研究在思想的碰撞交鋒中得到推動,這種研究態度與精神值得我們借鑒。

新世紀以來,關于俞平伯舊體詩詞的研究成果有了新的突破。胡迎建的專著《民國舊體詩史稿》(2005)中《新舊體詩兼工者的舊體詩(下)》一節,在論述俞平伯時,評價雖簡短但很中肯:“他的詩往往不是直接敘寫國亂家亡,而是采取側面借物或借他人之口的方式來訴說苦難塵世慘況;以小幅畫卷展示歷史與現實的豐富內蘊,以批判現實為風骨,以辭藻華美為羽翼。有的詩好用佛典,如《西關磚塔藏寶篋印陀羅尼經歌》,以學問為詩,有同光體浙派沈曾植之遺風?!雹釀糗皆谄鋵V督倌昝遗f體詩詞及其流變研究》(2013)中,對俞平伯的舊體詩有專門論述。他將俞平伯置于現代文學的語境中,從俞氏的感時之作、戀情之作及詩論三方面展開論述,并選取重要代表作品深入分析。徐雁平在專著《清代世家與文學傳承》(2012)列《從春在堂到秋荔亭:俞樾和俞平伯詩中的家族史》專章考察俞氏家族舊體詩,并將俞樾、俞平伯二人詩列表對讀。就俞平伯研究而言,家族角度切入是非常必要的視角,徐雁平對詩歌文本的解讀方式,為俞平伯詩詞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

這一時期,期刊雜志上也陸續發表有俞平伯舊體詩詞研究文章。吳小如的《俞平伯先生的新舊體詩》從整體上論述俞氏新詩、舊詩創作。他將俞氏新詩創作淵源歸于“更多的還是受中國古典傳統詩詞的影響”,并總結出俞氏新舊體詩的共同特點,即“詩中感情真實”“一詩有一詩肫摯之內容”“無論新舊體詩都體現了先生獨特的精神面貌與藝術風格”“體無分新舊,都是直接用詩的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和詩的語言去創作他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⑩。文章最后對俞氏詩論也有論及。吳小如此文是為《俞平伯詩全編》而寫,后作為序言收入《俞平伯詩全編》中,雖為俞氏高足,但他的此番總結仍可謂客觀貼切。在這里,吳小如將俞平伯的新詩、舊體詩詞并而論之,看到了俞平伯新詩、舊體詩創作的相通之處,以新舊交融互通的視野打破了新詩、舊體詩間的壁壘,具有重要突破性。近年,學院派也出現了專門研究俞氏詩詞的成果。前有碩士學位論文《俞平伯舊體詩詞創作心理研究》,后有李遇春、段玉亭合作的《新釀·孤寂·隱逸——俞平伯舊體詩詞創作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0年第12期)、《俞平伯的舊體詩詞創作與中國古代詩歌傳統》(《人文雜志》2021年第3期)等,這幾篇文章均以俞平伯舊體詩詞創作的流變為經,較為系統地論述了俞氏一生的舊體詩詞,并在呈現各個階段詩詞創作特點及詩藝取向時,逐步勾勒出俞氏詩詞在不同時期發生的變化,是對俞平伯舊體詩詞較為系統的研究,在研究視野上亦有所突破。

此外,俞平伯次女俞欣在《留得詩情在人間——回憶父親俞平伯》(《群言》1991年第1期)一文中,多處引用俞平伯的舊體詩詞,并對其創作背景、創作心理、藝術技巧均有提及。李劍亮在《俞平伯與民國詞壇》(《新文學評論》2014年第1期)一文從俞平伯的詞學研究與創作方面探討他在詞領域的主要活動及成果。在具體詩詞文本解讀方面,袁一丹的《俞平伯〈遙夜閨思引〉表微》(《漢語言文學研究》2012年第3期)一文重點分析俞平伯在抗戰勝利后的長篇五古《遙夜閨思引》,著眼于長詩本事的考索、典故系統的梳理及文類傳統的建構。沈文慧的《俞平伯“干校之詩”與“詩中干?!薄穂《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則選取大量俞平伯干校期間所作舊體詩,分別從其生命哲學、對豫南農村社會生活和民俗風情的審美觀照、人性的真醇與美好等維度剖析,揭示特殊時期俞平伯的精神面貌與心胸。

新世紀以來,有關俞平伯舊體詩詞創作文本的闡釋研究取得較多成果,這既離不開前人對俞平伯作品與資料整理的研究,也得益于學界對現當代舊體詩詞創作關注度的提高。這些成果圍繞俞平伯的舊體詩詞創作,從文本內容闡釋、背景考察、文體特點等方面展開,對俞氏詩詞創作進行細微觀照,同時不乏宏觀的研究視野。但由于俞平伯創作詩詞的時間跨度較長、作品數量較大、題材風格多樣,盡管目前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但關注度仍有不足,研究仍有局限。學界在俞平伯舊體詩詞文本的闡釋、傳播、接受、經典化及詩詞入史等方面仍有許多待補充、完善的空間。

結語

回顧新時期以來有關俞平伯舊體詩詞創作的研究動態,從詩詞文本的整理研究到詩人生平史料的挖掘研究,再到勾連起詩詞文本與史料而開展的詩詞闡釋研究,已經取得諸多比較可觀的成果。然而,若將這些成果與詩人的創作實績相比,仍顯得不足。事實上,這種研究現象并非僅僅出現在俞平伯舊體詩詞創作的研究領域,放眼觀之,中國現當代舊體詩詞研究仍處于比較邊緣的地位,個中原因不是我們這里所要談論的重點,姑且不論。通過梳理俞平伯舊體詩詞創作研究狀貌,我們不難從個案研究中對中國現當代舊體詩詞研究的整體窺探一二。在新時代文藝的大歷史環境下,我們的學術研究也應立足于新時代,研究者應當有突破學科體制限制、打破新舊文學間壁壘的勇氣,重視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文學,深入開掘中國古代文學傳統、詩歌傳統在當下的影響力、滲透力。面對俞平伯舊體詩詞創作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反思中國現當代舊體詩詞創作研究所面臨的困境可知,拓展現當代舊體詩詞研究路徑、推動現當代舊體詩詞經典化仍是我們要不懈努力的方向。

注釋:

①俞潤民、陳煦:《德清俞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頁。

②《〈俞平伯詩全編〉出版說明》,選自樂齊、孫玉蓉編:《俞平伯詩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5頁。

③陸永品:《紅學泰斗俞平伯》,《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2月25日。

④李軍:《俞平伯致柳亞子書札十通考釋》,《文獻》(雙月刊) 2014年第5期。

⑤孫玉蓉:《〈俞平伯年譜〉編纂說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頁。

⑥孫玉蓉:《俞平伯年譜》,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頁。

⑦韋柰:《俞平伯日記選》前言,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年版,第1頁。

⑧俞平伯:《俞平伯家書》,開明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頁。

⑨胡迎建:《民國舊體詩史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頁。

⑩吳小如:《俞平伯先生的新舊體詩》,《讀書》1991年第5期,第15、18頁。

猜你喜歡
俞平伯舊體詩整理
老舍的舊體詩
重返舊體詩世界的魯迅
舊體詩詞的現代走向
紀念俞平伯先生誕辰一百廿周年
“讀”“談”之間的社會職責:俞平伯早年的《紅樓夢》閱讀史及意義
簡析俞平伯早期散文的審美風格
高一零碎知識整理
整理歸納中漸次堅實
最頑強的謙虛
試論當代語境下段維的舊體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